#解憂信箱 #之二十二
古人有士、農、工、商
其中讀書人經過科舉後有機會讓整個家族翻身
因此地位最高
也因為這樣
有了"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的說法
然而時代和環境在變
這個社會仍然普遍用讀書能力、校系
來衡量一個人的未來與價值
讀書固然重要
·
"但為何而讀?"
·
------...
#解憂信箱 #之二十二
古人有士、農、工、商
其中讀書人經過科舉後有機會讓整個家族翻身
因此地位最高
也因為這樣
有了"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的說法
然而時代和環境在變
這個社會仍然普遍用讀書能力、校系
來衡量一個人的未來與價值
讀書固然重要
·
"但為何而讀?"
·
-------------------------------------------
無論將來選擇的志向為何
都免不了讀書進修,只是內容上的差異
國英數自社
在普通高中,我稱他做"技能點數"
點得越滿,可以選擇的路就多
大家都一樣,很公平
其他情況,例如高職、科班、學徒、創業等
我稱他做陶冶性情
反倒是外語或是行業相關的知識
就需要大量地涉獵
也因為這樣的差異
並非每個人都適合繼續讀普通高中
.
[第一、升學競爭壓力大,而且只能靠讀書]
.
無論你想讀什麼科系
都必須通過大考這一關
且在國中會考大洗牌之後
周邊只會剩下實力相仿的人
稍稍一個不留神都有可能排名落後
導致心態崩裂
或是原本就被社會觀感
和家庭壓力等強迫去讀的人
會更辛苦
.
[第二、學的科目跟未來大多沒有直接關係]
.
高中三年結束
除非你想讀物理系、數學系等等
否則你必須在這段時間內
去額外探索自己喜歡什麼
了解什麼科系是你喜歡的
抑或是
什麼是你不討厭,又可以養活自己的
.
[第三、好不容易大學畢業了還是有可能沒工作]
大學科系琳瑯滿目,在台灣沒幾個算數
如同前一點,探索自己有時候真的太困難
因為成績到哪,就去讀了
進去後甚至畢業才發現一切不如想像中的美好
確實也是冤枉路走一遭
至少,技職體系可以讓你擁有一技之長
此外在升大學時,想要轉換跑道也是有機會的
舉個勵志的例子
我有一個同學就是原先讀高職
然後應屆考上中醫系的呢(撒小花)
·
--------------------------------------------
.
社會上的各行各業都是重要的螺絲釘
很老土的說法,卻很真實
任何事情都需要天份,讀書如是
在這樣的教育環境和普遍價值觀影響之下
即便很難
但發現自己實在不適合只靠讀書決定未來時
不妨先讓自己有個活路
其餘的交給命運吧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也告訴我們
滿足自己的生活所需,再求自我實現
另外
讀書也不是讓你在達成成就的那一天
拿來說嘴和詆毀他人的工具
以上。
#醫師 #醫學生 #醫學
#會考 #指考 #學測 #考試 #成績
#學習 #國中 #高中 #高職
#讀書 #升學 #心靈雞湯
#讀書帳 #讀書帳號 #知識 #生活
#moo的解憂信箱
台灣中醫大學排名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防疫表現倒數第十(彭博)
正常指數倒數第二(經濟學人)
民進黨更讓台灣進入「死亡率前十」排行榜
而管碧玲請可以輕描淡寫的說
只是輸了一場小戰役
民進黨的厚顏與冷血
令人嘆為觀止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
台灣的確診死亡率,排全世界第八高
前十名中,只有台灣的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
其他國家都是經濟發展中,醫療資源不足
葉門、敘利亞、索馬利亞更是處於內戰
他們的死亡率高,有原因可以解釋
台灣的人均GDP高達3萬2千美元
為什麼會這麼落漆?
去年陳時中還在說,台灣因為健保普及性高
有症狀醫師就會發現,不需要普篩
結果現在呢?
連治療肺炎的藥,都是疫情爆發後才緊急採購
那過去一年,指揮中心到底做了什麼?
死亡率第八高
防疫韌性排名倒數第十
正常指數倒數第二
「新冠疫情復甦指數」排名第83
民進黨,這就是你們的「超前部屬」?
台灣中醫大學排名 在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何做學問
這一陣子,學生們請我加入了數個微信群,一些老朋友也拉我進了幾個不同學術主題的Line群。剛加入新社群,許多人對我跨幾個不同知識領域的背景很好奇,不少人問過我該如何做學問?
新的讀者不一定了解我的背景,我得先解釋一下。我大學唸物理,是台灣教育部特別徵選出來的基礎科學培訓學生,不需要考聯考,直接保送台大物理系就讀,並領有國家級獎學金。大學時期已研讀過許多博士等級的物理書籍,大三暑假被送到哈佛大學學習一個暑假。大學畢業前,為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研究所以全額獎學金(Fellowship)邀請入學就讀。不過,我決定碩博士改唸電機工程,世界排名第一的史丹佛大學電機工程學研究所也以優渥的全額獎學金邀請入學。那時我從積體電路元件、製程、硬件、軟件、系統設計、研究到無線通訊,四年多內拿到碩士及博士,其中一年多還同時在科技公司擔任全職工程師。史丹佛大學幫我申請了一項重要的專利,我後來以該項專利創辦了我第一家高科技公司。為了加強我在金融及管理方面的能力,開創公司之餘,同時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哈斯商學院唸MBA。那是世界頂尖的商學院,而所有核心課程中,教授們大概都知道有我這號人物。在高科技管理及投資中奔走多年後,遇到了中醫經方泰斗倪海厦老師,再度延伸我的知識領域,進入中醫的殿堂,而倪老師傳承的託付及我個人大量急重症的病例,代表我在中醫上有一定的實力。有這樣跨領域的背景,做學問這件事,我應該算是挺厲害的,而熟識我的人幾乎也都一致認同這點。
回到主題,如何做學問,或者應該說如何做好學問,這裡是基本的五項大綱:
(1)態度:既然是學習新的知識,自然得先把自己原本的知識及成見放在旁邊,如果不把心中的杯子清空,又如何能裝入新的水呢?這並不是說你原本的觀點不正確或沒有用,而是不要在學習新知識沒有達到一定程度時,以舊的知識去判斷新的知識,不然你為什麼要學習這個新的知識?存疑和否定是不一樣的,當新舊知識有衝突時,不要急著做判斷,把那些疑點擺在腦海中某個位置,以後需要解決真實的問題時,會有許多機會來嘗試及比較不同的觀點。放空是學習的第一步,如果你的態度是高高掛上自己原有的觀念,那你注定很難深入了解新的知識。
(2)格局:一門學問之所以為學問,是因為有其整體的系統,而不是這裡一個小伎倆、那裡一個小伎倆。學習一門學問,必須把格局放大,著眼整個系統思維及架構。舉個例來說,學習中醫的微信群裡,很多人偏重在這個藥方解哪個症狀、那個穴位止哪個疼痛,遇到一個病症就急忙想知道有什麼簡單快速的解答,聽到別人問個什麼病症,也急忙告訴人家什麼簡單快速的解答。也有許多人花很多時間閱讀及轉發網路上那些吃什麼東西、做什麼小動作就能長命百歲的極簡文,其實,那都只是在消磨時間,看再多也沒有什麼意義。「奴、徒、工、匠、師、家、聖」,如果你學習的格局擺在「奴、徒、工」,你一輩子也不會成為「師、家、聖」。
(3)專注:我記得多年前學習量子物理時,物理系許多的同學們都希望能學好這門深奧的學問,他們買了很多本量子物理的書籍,認為交叉學習更能學好。而我還是堅持一直以來的學習方法,找一本適合自己的書,從封面到封底,一字不漏地慢慢看完,有任何不明白的地方,絕對不翻頁,連作者在序文中感謝誰、印書是第幾版第幾刷,我都知道。不用說也猜得到,當年我量子物理學習地非常好,而這麼多年來,我量子物理的功力依然存在,上次在一個微信群內講解中醫時,同時也在另一個Line群裡和好幾位物理學教授討論時間在量子物理及廣義相對論中的差異、時間可逆性與否的不同觀點等等。學習一門學問,就好像學習空手道,入門的黑帶都還沒拿到,擂台賽也還沒打過幾次,就不要急著加上跆拳道的腳、合氣道的手腕等。專注是深入一門學問必要的途徑。
(4)嚴謹:學問,不同於一般生活上的小知識,必須有嚴謹的思維邏輯。如果做學問不能嚴謹,就只是零零散散的點,連結不成一條線、一個面。拿中醫做例子,中醫最被人詬病的地方就是不嚴謹,絕大多數網路上流傳的中醫文章,最多只能和「一天喝幾杯咖啡比較好」的文章相比,非常的不嚴謹。我參加過很多大型中醫研討會,也和很多所謂的中醫名家交流過,很可惜,無論是教學內容、研究細節、臨床病例,都很少能達到主流科學嚴謹的標準,這也導致目前整個中醫界嚴重缺乏嚴謹的態度,大多流為「告訴你這樣就這樣」,以及非常多的誇大宣傳,病人和中醫學生也習慣這樣的風氣。學習一門學問時,嚴謹的思維可能會讓你覺得怎麼比別人學習得慢許多,人家都已經引經據典地說這說那,你還在探討很基本的東西。然而,沒有了嚴謹的思維,整個學習搭建在一盤散沙上,一切遲早會流為幻影。
(5)實踐:任何一門學問,少了大量的實踐及真實的反饋,那就只是哲學性質的討論,甚至是清談。再拿中醫做例子,許多人沒治癒過多少病人,從古書中看到了某個方劑及病例,或者用了個簡單的方法幫助過一兩位家人,就以為那就是答案了。如果一門學問就這麼簡單,那為什麼還需要學習?遇到什麼問題,上網搜尋一下不就得了?而實踐也不是死板地重複同樣的方法,如果你以前的做法到了某個程度就卡住了,那你用同樣的方法再做多少次,也不會突破原本的困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個「思」不僅僅是頭腦裡的思考,更是從大量實踐得到反饋的深入檢討。
態度、格局、專注、嚴謹、實踐,這五項做好了,無論在哪門學問上,你都可能成為「師、家、聖」,少了任何一項,你注定停留在「奴、徒、工」。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http://andylee.pro/wp/?p=9629)
台灣中醫大學排名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頂尖名校合併醫學大學 才是正途
鄭丞傑/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中山醫學大學董事(台北市)
行政院7月同意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兩校合併案,兩校預計明年2月1日起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報系資料照
最近國內醫學教育的兩大新聞,應該是陽明和交大即將併校,另一則是清華、中山、中興、元智四所大學均申請新設學士後醫學系。
國內醫師人力是真的不足,還是問題在於分布不均而非不足,或是其實人力足夠,只是因為醫療環境欠佳而出走海外、出走他行、出走醫美,值得深入探討。如果問題不在人力不足,則增設再多的醫學系恐怕也無濟於事。
由於壽命延長和醫療科技進步,加上國內醫療照護品質提升,醫師人力需求增加是可以理解的。但另一方面,由於對抗新冠肺炎使得全民長期在公共場所戴口罩,意外造成今年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都大幅減少,如果未來多數人養成在公共場合戴口罩的習慣,則新進兒科、耳鼻喉科醫師人數的增加是否需要管控更嚴?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未來影像醫學科、病理科,甚至有些臨床科醫師是否需要減少人力增加的速度?這些影響因素都值得主管醫學教育、醫療政策的公部門,和各專科醫學會深入討論。
另外,除了牙醫師外,台灣有五萬多西醫師,但是另外有七八千個中醫師,他們提供了許多民眾醫療的另類選擇,如果醫師與人口比例的計算不包括中醫師在內,則與實際狀況多少會有脫節。
醫學院教學設備昂貴,而國內的大學學費又長期偏低,如果只靠學生學費,全國的醫學院都是入不敷出的。為什麼大家一窩蜂搶呢?因為醫學相關系所就業率高,招生容易,抗少子化能力強。醫學研究論文影響係數高,可以大幅提升大學的國際排名。何況只要有附設醫院,日後自然會在經濟上回饋大學。
日前公布的下年度政府總預算,排名第一的國防預算比第二的教育預算多出一千多億。可以想見在國防預算極可能繼續攀升下,教育經費會日益捉襟見肘,因此繼續廣設醫學院是明智之舉嗎?一個小小的島國已經有十三所醫學大學或大學醫學院了,難道我們要重蹈過去廣設大學的覆轍嗎?
中國大陸在廿一世紀初,江澤民指示大學併校以提升國際競爭力,以上海為例,上海第一醫學院併入復旦大學,第二醫學院併入上海交通大學,兩所名校有了醫學院,學術論文馬上暴增一倍,高影響係數的論文増加更多,世界大學排名提升。另外一個好處是醫學院和其他學院的交流合作,產生許多新領域的論文和研發產品,學生選課當然也是更多元。
中山大學有意併高雄醫學大學至少十多年了,中興大學和中山醫學大學雙方都有強烈的合併意願,只要教育部鬆綁公私併的法規,兩案都有機會水到渠成,都是一加一大於二。清華和元智也可以嘗試找醫學大學併校。併校之後,這些頂尖大學的世界排名都會大幅提升,學術競爭力也更強。
如果國內醫師人力的確需要增加,那麼可以在辦學績效良好的大學每校適度增加十個錄取名額,在目前每年只收四五十個醫學生的慈濟、馬偕、輔大、義大,以及高醫大學士後醫學系,各多招收十至廿名,教育部再給予適當的補助,這樣不是比新設醫學院簡單有效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