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湾海峡通道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湾海峡通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湾海峡通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湾海峡通道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FT旅遊專欄作家,導遊英國古城堡,並且詳述其網址狀態:(原文簡體字) 【在英国古城堡里住宿】我入住的沃里克城堡昔日是沃里克伯爵领地,爱德华四世曾被软禁在这里。1978年,沃里克城堡连带所欠取暖费转给杜莎集团,如今对游客开放。 自爱德华四世(Edward IV)“下榻”以来,迄今为止沃里克城...

  • 台湾海峡通道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4-09-12 13:44:07
    有 171 人按讚


    FT旅遊專欄作家,導遊英國古城堡,並且詳述其網址狀態:(原文簡體字)

    【在英国古城堡里住宿】我入住的沃里克城堡昔日是沃里克伯爵领地,爱德华四世曾被软禁在这里。1978年,沃里克城堡连带所欠取暖费转给杜莎集团,如今对游客开放。

    自爱德华四世(Edward IV)“下榻”以来,迄今为止沃里克城堡(Warwick Castle)内部的摆设变动很小。英国金雀花王朝的首位国王(Plantagenet)或许不会把手纸两端折卷成如今我们这样的中空滚筒状,在中世纪所谓“卧房”(委婉说法)中,爱德华四世也不太可能免费获赠Spa美甲包(“修剪指甲的时间”)。修建于1024年的Heritage Bathrooms卫生间里,水龙头还颇有些建筑创意,而最初建于1330年的卫生间却有着大胆的摩登感。

    这儿是沃里克城堡的玫瑰套房(Rose Suite),曾是昔日沃里克伯爵(Earl of Warwick)的领地,也曾是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的防御要塞,据城堡档案记载,1459年,据说爱德华四世曾作为“客人”在此居住过几个星期(抑或按照历史著作的准确记载,爱德华四世曾作为“囚犯”在此住过)。今晚,此处也是本人的下榻之处。因为从本月起,沃里克城堡允许旅客入住昔日爱德华四世曾睡过的房间。或许这是必然结果:沃里克城堡承诺给游客以“至尊享受”。

    从多方面看,700多年的风风雨雨几乎未给城堡留下什么印记。爱德华羁押于此时,肯定与我一样爬同样的旋转楼梯,睡在拱顶石天花板底下同样的房间。或许正如城堡历史解说部主管曼宁(Aaron Manning)所说的,最让人想入非非的是:由于现代卫生设备已接入昔日中世纪的管道系统,因此爱德华“或许与如今入住的客人一样,坐在同样的马桶上方便”。想想甭提有多逗趣!

    先抛开爱德华四世不谈,如今的沃里克城堡已有了些明显变化。抵达入口大门时,一位身着中世纪裙子、正在大煲电话的乡下姑娘向我挥手示意,径直让我通过了检票口。一位维京人与另一萨克逊人(很明显就是艾玛与马克)下班后,也一起漫步通过了检票口,必须指出的是:这么做与历史事实有些出入。曼宁建议我务必不要错过下午4:30举行的火焰投石机表演。这种表演在温莎城堡(Windsor Castle)都没机会看到。

    但话又说回来,由于英王室目前仍居住于温莎城堡,所以诸位也没机会睡到其房间中,这才是本质差别。根据概率统计,参观开放豪华古宅的游客据说通常就把自己设想成是所有者,而不是厨房女佣。在许多城堡中,由于贵族仍然居住于此,这种美好想象只是黄粱梦而已。但沃里克城堡并非如此:1978年,沃里克伯爵把城堡连带所欠取暖费一并转手给了杜莎集团(Tussauds Group,诸多知名蜡像馆以及主题公园的运营商)。如今享受沃里克城堡贵族服务的恰恰就是本人。

    而且这种感觉特别爽,我从院子里一队队游客(换作莎士比亚(Shakespeare),会称呼他们为“平民”)身边经过,他们正在享用免费美食及观看娱乐表演(抑或说至少是在享用汉堡与观赏秃鹫表演),颇为得意的是自己无需和这些游客一样排队,因为香槟和开胃点心已摆放在我的豪华套间里。我还发现进入套间得经过一扇门,上面标着“禁止入内”,这也许是整个周末我最为有趣的经历。

    我懒洋洋地躺在大床上,享用着开胃点心,喝着香槟酒,摆弄着电视。只要一触碰按钮,电视机就会象亚瑟王的神剑(Excalibur)一样,从毯子盒里升起来。这当然很新奇,同样兴奋不已的是本人还发现了安全出口通向城堡的城垛处。

    然而,尽管可供把玩的地方还有很多,但我有些不好意思说出来的是:或许最难以忘怀的乐事是迷路游客以为我入住的房间为开放性场所,于是试探性地推开房门。我则傲慢地示意他们离开,大概我愿意这么做。

    尽管如此,这的确让我感觉有些不习惯。我更习惯于从前英国贵族子女遍游欧洲大陆获取乐趣的那种城堡参观模式:一边享用烤饼,一边默默聆听城堡的渊源,甚至电子导游器都显得颇为标新立异。我不喜欢这样的城堡参观模式:巨大的投石器表演(“这是全球现存最大的攻城器械!”)、体验城堡地牢(“让人毛骨悚然”),以及电视机自动升起。毫无疑问,这些项目都自有乐趣,但这压根不是华兹华斯(Wordsworth)站在丁登寺(Tintern Abbey)前油然而生的那种感受。

    也许这就是问题的实质所在。站在纪念碑的残垣断壁前,浪漫诗人或许喜欢领悟那种庄严肃穆感;不过,诗人无需为维修费用埋单。收购杜莎集团的旅游景区运营集团默林娱乐公司(Merlin Entertainments)如今是沃里克城堡的所有者,过去10年,它已为城堡维修花费了600万英镑。明年,它需要再筹集100万英镑以维修城堡北墙。沃里克城堡的地牢体验(门票费9英镑)可以起点作用。但游客的至尊入住(费用为600英镑)同样可助一臂之力。

    尽管如此,我仍颇感好奇,于是走出城堡的房间,来到河岸观看投石表演,我觉得表演精彩纷呈:石头投出去后,并非如大家所期望的那种壮观场面(石头并非呼啸而过,而是慢腾腾飞过);解说词同样精彩:说当初雇佣盲人脚踩仓鼠轮来驱动投石器(这些盲人不会患晕动病),他们若从转轮里掉下来,则很可能折断脊梁骨。保护英国文化遗产的慈善机构国家名胜古迹信托(National Trust)曾提醒过我,只是本人忘掉了这茬子事。

    让我宽慰的是:城堡还安排了更为传统的表演:入住的游客可以单独游览城堡。傍晚时分,我在院子里与曼宁会合。此时,游客渐渐稀少,他们刚才站立的草坪上,如今已被一大群乌鸦占据,它们正在找寻游客掉落的面包屑。

    整个行程美不胜收。我们爬上不对外开放的城垛子上,有几处石头被切得跟卡帕多西亚地区(Cappadocia)如出一辙,我们的惊险旅程由此开始。经过“禁止通行”的指示牌与牵拉的红绳线根本没啥惊险度。借助曼宁iPhone手机照出的亮光,我们仔细察看17世纪英国内战时留下的各种涂鸦作品,随后又爬进14世纪的一座秘密通道,并借助手电光,实地参观了地牢。正当我欣赏16世纪的一套盔甲时,曼宁请我试戴一副当时的手套,戴上后活动手指时,感觉收放自如。

    我还了解到:对于漠视历史,沃里克城堡开了漠视历史传统的恶劣先例,更遑论它对待文化那种放任自流的态度了。曾有位伯爵大人,买下范•代克(Van Dyck)创作的一幅肖像作品后,发现画作尺寸与自己客厅的装饰物并不匹配,于是乎把画作中的头像切割出来,然后把剩余部分一扔了之。第七代伯爵则自以为是影视明星,一度在城堡顶上建了块电影屏幕(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曾在屏幕前参加过伯爵举办的社交聚会)。突然之间,灯火照射的地牢(至少符合历史真实)开始变得不再象原来那样毛骨悚然。

    此时此刻,整个城堡几乎空无一人。曼宁告辞后,我一个人穿过空寂的院落走回房间。此时甚至游客都已离开。我趁着薄暮走过玫瑰花园,只有孔雀的叫声打破其宁静。随后我又顺着旋转楼梯爬回城堡最高处的城垛,此时的我孤身一人俯看着下面,就在今晚,我独享这片静谧世界。

    突然,自我感觉享受够了这片宁静与孤寂,于是回到自己房间,倒了一杯葡萄酒,打开电视观看有趣的节目。我想第七代伯爵大人也会支持我的所作所为。

    凯瑟琳•尼克塞是沃里克城堡(http://详情请浏览以下网站warwick-castle.com/)的游客,城堡套房每晚费用为600英镑,包括了早餐、门房服务、专业人士导游的城堡私人游、两天之内优先参观城堡所有景点以及优先使用停车场。

    英国供游客入住的古堡:

    始建于1830年的多伊登城堡(Doyden Castle)位于康沃尔(Cornwall)北部海岸Port Quin峡湾入海口,由腰缠万贯的花花公子塞缪尔•西门斯(Samuel Symons)主持兴建。西门斯希望有个与朋友寻欢作乐的地方,卡西亚•德尔加多(Kasia Delgado)在书中这样写道。多伊登城堡为修建于康沃尔悬崖边的一座小型要塞,拥有一个双人房间,此外还带有餐厅、厨房、浴室以及地下室。此处距离St Ives、Polzeath、Port Isaac等小镇的沙滩均不超过4英里。两晚起住价为855英镑(所有列出的价格均为夏季最低价,九月后重调价)。详情请浏览以下网站:nationaltrustcottages.co.uk
    巴卡尔丁城堡(Barcaldine Castle):始建于1609年,重修于1897年,位于苏格兰西部奥本镇(Oban)附近。它如今为四星级客栈,共有5间客房,其中Caithness客房位于城堡顶部,可以饱览柯兰朗海湾(Loch Creran)以及远处Glen Coe群山的壮美景色。游客可从奥本镇出发乘坐渡船,参加Mull、Iona、Staffa、Kerrera以及 Lismore等小镇的一日游活动。距离城堡九英里的地方建有一座高尔夫球场,附近还有海上独木舟中心。巴卡尔丁城堡距离格拉斯哥机场(Glasgow airport)90英里,每晚客房费用为185英镑。详情请浏览以下网站:historic-uk.com。

    Peverell’s Tower城堡:由亨利三世(Henry III)于13世纪在多佛城堡空地上兴建而成,它是另外一道防线,曾经作为监狱使用。城堡可入住两位游客,房间设施齐全。白天游览的游客离开后,入住旅客可在晚上下到地面,游览城堡以及战时秘道。位于著名的怀特悬崖边(white cliffs)的城堡原是宫殿,为举办王室典礼以及英格兰国王向外国贵宾炫耀的样板。两晚入住费为530英镑,详情请浏览以下网站:www.english-heritage.org.uk。

    兰利城堡(Langley Castle):始建于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统治期间的1350年,这座诺曼底人的宏伟城堡坐落于诺森布里亚的泰恩山谷(Tyne valley in Northumbria),占地约10公顷,城墙厚达七英尺。城堡共有九间客房,其中五间为睡房。所有客房装饰奢华,配有四根帐杆的卧床,有些客房还设有spa浴室与桑拿房。位于楼梯顶部城堡塔楼处的The Tower客房知名度最高,游客得登爬100级台阶方能抵达那儿。每晚入住费用为189英镑。详情请浏览以下网站:historic-uk.com。

  • 台湾海峡通道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4-04-12 10:24:43
    有 0 人按讚


    【笑蜀:台湾学运暴露两岸深层危机】台北论坛董事长苏起4月1日带团访问大陆,与国台办、商务部等部门交流。谈到太阳花学运,大陆官员很困惑。商务部一位官员就说:服贸协议规定的台湾对大陆开放的项目,要么早已开放,要么是早已适用其他国家的待遇;且大陆对台湾的要求不多,实在无法理解台湾为何有这样的反弹。大陆当局的这种困惑,实际是对台湾民意的隔膜。但隔膜的岂止是大陆当局。
    两岸当局都难读懂"太阳花"

    纯就经济而言,大陆官员说的可能不差。服贸对台湾服务业可能尤其利好,因为没有独特资源、制造业也不强悍的台湾,竞争力最强的就是服务业。若服贸协议生效,则整个大陆市场,都可能向台湾服务业开放,堪称台湾经济的大突破。

    必须承认,今日之中国经济,较十多年前已大不同。今日中国经济不再限于加工制造业,而意味着巨大市场,空前强悍的购买力,其诱惑越来越不可抗拒。且不谈资本家,就连各国名流包括大知识分子,都纷纷来中国"打躬作揖",用自己的话语权做交换,但求在中国市场分杯羹。这现象用三个字概括,或可叫做"吃中国"。"吃中国"之人头汹涌,已蔚为壮观。

    于中国当局来说,国内巨大的市场有如经济上的三峡水库,闸门朝谁开、灌溉谁的田园,全凭一己好恶,是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利器。就此而言,经济与政治、市场与统战,本不可分。中国当局的经济统战大致分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直接送钱,如每年上千亿美金的对外援助,大多针对没有自我造血功能的落后国家;其次是送订单,比如买美国波音、买法国空客;最高层次则是开放市场尤其高端服务业。

    服贸的最大看点,即是大陆服务业、金融业对台开放,等于给台湾送去一个大礼包。显然大陆最高当局下了最大决心,要以两岸关系的历史性突破作为自己任内最大成就,以奠定其个人的历史地位,为此不惜血本。在大陆最高当局看来,既然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确定了经济全面自由化的总方针,大陆服务业包括高端服务业的开放就是迟早的事。与其先向欧美开放,不如先向同文同种的台湾开放,让台湾服务业在大陆先声夺人,即吸引大陆经济三峡之水灌溉台湾服务业,打造两岸经济共同体,再向欧美开放不迟。

    在大陆当局看来,这样做一定是投台湾所好,毕竟台湾内需市场太小,经济上几乎完全没有规模和腹地可言。破天荒地让大陆服务业尤其高端服务业首先对台开放,让台湾一举解决经济腹地问题,在大陆当局看来无疑是空前大手笔,台湾民众和台湾舆论,理应喜出望外感恩戴德才是。

    大陆的动人承诺,给了马英九政府"拼经济"的最大希望,也让马英九政府有了最大动力,不惜一切代价为服贸保驾护航。马英九第二任后期,声望急剧下跌,恶评如潮,而有"九趴"总统之讥,执政合法性也大打折扣。且台湾经济萎缩十多年,有如泥潭困兽,这是台湾最大的焦虑之一,也被马英九视为力挽狂澜的突破口。马英九政府只剩两年时间,若能在最后两年通过服贸给台湾经济带去活力和前景,在马英九看来也算对得起台湾父老,可以挽回自己的声誉。若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跟大陆签署和平协议,确保两岸和平的永续,自己就更可以名垂青史了。这就注定了服贸协议必然是马英九执政后期政治上决定性的一役,必然为此投入全部力量。马英九坚信,只要闯过了服贸这个要隘,后面一定是坦途。前面多少的困顿、屈辱,都可以得到补偿。台湾父老一定会深深感激他为台湾的付出尤其为台湾经济的付出。

    但以反服贸为主题的太阳花学运突然爆发,犹如平地惊雷,把两岸政府震得晕头转向。弄不懂,想不通,气不过。对大陆当局来说,从江泽民时代强硬的"飞弹政策",到主要致力于"争取台湾人民"的柔性对台,再到开放大陆高端市场给台湾做经济腹地,已经是大陆对台政策的最大调整。但无论怎么调整台湾民众都不买账,难道不是"逢中必反"么?

    对马英九政府来说,台湾最大短板就是经济。亚洲四小龙之首已一落千丈,不复昨日辉煌,更致命的是看不到突围的可能,这不仅影响2300万台湾人民的生计,更有损台湾的尊严尤其有损自由、民主的尊严。所以当务之急只能是"拼经济"。自己千辛万苦才在这方面有所斩获,台湾经济终于有望突围,台湾民众却非但毫不珍惜,反倒群起攻之,在马政府看来,这也太不领情,太民粹。

    岂止两岸两党困惑,就连大陆知识界,对太阳花学运也大多莫名其妙。必须承认,反服贸确有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的一面。在深受计划经济之苦的大陆知识界眼里,这太不可理喻,太理想化、太左倾,对太阳花学运也就颇多批评,造成两岸知识界的激烈争议。但争议无论多激烈,其实都是合理的、正常的,可以沟通,可以求同存异。但有人缺乏起码的善意,把大陆知识界的批评一概贬为政治上的反动,一概斥为"维稳",不过是当年"革命大批判"的做派,不值一驳。

    但是,反服贸决不止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这一面,而有复杂成因,其复杂成因中颇多合理成分。大陆知识界则对此所知有限,这种隔膜确实需要消除。

    "太阳花"是对"中国模式"和大陆统战的反弹

    台湾太阳花学运最重要的成因,是对"中国模式"的反弹。这种反弹之强烈,用惊弓之鸟形容,也不过分。

    所谓"中国模式",崛起于2008年奥运会。接下来的世界金融危机,更让各国不能不一度仰仗中国的钱袋,更助长了中国当局的傲慢。这傲慢主要体现为制度上和价值观上的所谓自信,即多年媳妇熬成婆的想象。从前,中国在国际话语市场上一直弱势,中国当局也默认这种弱势,只敢向世界输出物质产品,即所谓"韬光养晦"。但在2008年奥运会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当局在国际话语市场上越来越不甘寂寞,越来越急于输出价值观,越来越急于扩张所谓中国模式。

    但中国当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的努力只对各国政府部分有效,在民间起到的都是反效果。越是输出所谓价值观、扩张所谓中国模式,就越发导致全球公民社会尤其国际舆论的普遍恐惧,逢中必反就越有市场。流风所及,甚至株连民间交往。

    我前年访日,一位日本学者就坦率告诉我,2008年奥运会之前,他只反感中国当局,但同情中国人民,认为中国人民都是受害者。2008年奥运会之后,他越来越不这么看了,认为所谓中国人民跟中国当局,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大的分别。我几次访问港台,港台一些朋友也向我陈述过几乎一样的观点。因而中国模式愈崛起,中国愈要在国际话语市场有所作为,世界范围尤其跟中国本土最直接的港台两地的民间社会,中国形象就愈不堪,中国这个词就愈让人谈虎色变,"去中国化"就愈声势浩大。香港在97回归前并没有所谓"港独"问题,回归多年之后"港独"竟渐成气候。97前香港已有大规模移民,稳定多年之后,近年再现移民潮。台湾的"去中国化"曾随着陈水扁政治上的破产渐趋沉寂,但因香港"一国两制"遭遇困境,近年也再起高潮,对中国的恐惧再度弥漫于台湾民间。

    众所周知,类似服贸这样的经济关系,如果存在于台湾和美国之间,台湾和日韩之间,台湾和欧盟之间,都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大风潮。今天这大风潮,并不是服贸具体内容真有多大问题,真对台湾多么不利。很多反服贸的台湾学生和台湾民众,可能到今天都未必了解服贸的具体内容,但无论如何他们都要反,甚至认为自己反服贸根本不需要以了解为前提。为什么?就因为跟中国有关。只要跟中国有关,就无法让他们安心。这都是所谓中国模式的阴影投射,其实无关服贸,服贸不过正好撞上了枪口。

    具体分析,中国模式与台湾社会,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冲突。

    首先是与台湾人文传统的冲突。三次访台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台湾社会的人文性和人情味。经济的腾飞、市场的扩张、工商业的高度发达,并不一定要以牺牲传统的人文价值为代价,而可以完美结合,让每个社会成员既享受发展的红利,也享受人文的美好、人性的温暖。这点上,台湾在世界范围内可能都是做得最好的。而恰恰在这点上,中国模式跟台湾形成强烈反差,台湾民众绝难接受。

    其次是与社会正义的冲突。在台湾,社会正义主要体现为均富。且以交通为例。大陆为发展高铁,充分保证高铁的客流量,原来的绿皮火车统统取消。坐不起高铁的穷人咋办?这问题根本不在决策者的视野之中。但在台湾,虽然也有跟大陆高铁类似的自强号,有跟大陆特快类似的莒光号,但逢站必停的"区间车",照样四通八达,跟自强号、莒光号共存共荣。我从台北坐"区间车"到基隆,票价折合人民币区区八块钱,台湾谁会坐不起?而且车内宽敞明亮,干干净净,低价但绝不低质。不仅交通如此,台湾吃穿住各方面莫不如此,富人富得克制,绝不敢炫富,否则会被视为粗鄙、野蛮,后果非常严重。穷人穷得有保障、有尊严。不止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福利保障,更重要的是有整个消费结构保障。用台湾流行的词汇概括,叫消费正义。

    不只在一次分配、二次分配环节注重均富,市场自发的消费结构也注重均富,可见均富代表的正义观在台湾之深入人心。从政治文化层面说,多数台湾人都有社会主义倾向,因而都比较左倾。国民党固然从来强调均富、强调节制资本,民进党则更重视分配正义。如果说国民党价值观上接近民主社会主义,民进党则更接近社会民主主义。两大政党在社会正义上你追我赶,造成的结果是台湾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充分发达,比北欧不差。但台湾人的税负却比北欧低太多。即台湾人用最低税负,拥有了可能最好的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这是台湾最大的成就和骄傲。中国大陆的两极分化则令他们恐惧,中国模式在他们眼里属于典型的原始资本主义、野蛮资本主义,跟台湾的发展方式没有任何兼容性。

    再次是与自由价值的冲突。台湾的宪政体制确实颇多缺失,代议制确实常常失灵。但无论如何,台湾的政治自由和言论自由确有充分保障。这首先表现为骂总统的自由。民主转型后台湾历届总统,在任时没有一个不被骂得狗血淋头,都是万众欢呼中昂然登台,全民痛骂中黯然下台。总统如此,其他官员更不在话下,真的是官不聊生。

    固然,民主社会人人皆可骂官,但像台湾那样每届首脑都被骂翻,所有官员都难有职业尊严,则世界少见。可见台湾自由度之大,确实首屈一指。台湾人对此非常享受,根本不能想象失去自由的日子。对于大陆的种种不自由,尤其对于台湾诸多网站被大陆封杀,他们觉得匪夷所思。我有个作家朋友一度定居北京,买了一套大别墅,但后来还是卖掉别墅回台湾,问他为什么?他说北京的两个东西让他无法容忍,一是雾霾,再就是封网。这感受为很多穿梭两岸的台湾人所共有。尤其是台湾中产阶级。因工作需要他们经常去大陆出差,但每次去都很痛苦,仿佛去"敌占区",皆因对雾霾和封网的恐惧。

    纯就物理意义而言,台湾海峡并不宽。但就价值观而言,所谓中国模式与台湾价值的距离,恐怕比两个星系之间的距离还要遥远。在台湾人看来,如果说十多年前即江泽民时代,中国大陆的主要威胁是布点福建的几千枚飞弹,那么今天中国大陆的主要威胁则是价值观威胁。中国模式所代表的价值观,即绝对的发展主义,彻底的物质主义、拜金主义、金权主义,对自由平等的排斥,对人的尊严的无视,在台湾人眼里,再恶俗不过,再丑陋不过。台湾人在骨子里极度鄙视,他们坚信,两岸的价值冲突本质上是文明冲突,两岸最大的距离是文明的距离。

    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在文化上,台湾人极度自信乃至自负。但另一方面,两岸经济体量落差太大,这又导致台湾人经济上的极度不自信乃至自卑。而经济上愈是不自信乃至自卑,对大陆当局在价值观上和文化上可能的渗透就愈是恐惧。我有个台湾朋友刚出一本书,书名就叫《没有中国的台湾》,代表很多台湾人的梦想――既然中国模式之下,有关中国大陆的一切都让人无法忍受,则不如干脆无视,当中国大陆不存在,不跟中国大陆有任何实际交道,惹不起,躲开还不行吗?两岸关系上的光荣孤立因此颇有市场。

    两岸政客对台湾民间焦虑都缺乏意识

    但事实证明,所谓光荣孤立说轻点一厢情愿,说重点是把头埋进沙堆的鸵鸟思维。两岸关系根本就是剪不断,理还乱。

    说到这里,不妨讲个故事。

    2012年3月,笔者第一次访台,去嘉义的路上碰到一个珠宝商场,专售各类红珊瑚宝石。平时都关门,陆客观光团来了才开门。笔者亲眼所见,陆客大巴刚到,就不知从哪冒出一队保安,急急忙忙地设路障。原来的双车道马上变成单车道,即大巴停靠的商场一侧禁止通行,形同戒严。随后陆客下车,在导游引领下鱼贯而入。我也混入其间,但见商场内人头汹涌,灯光昏暗,保安林立,仿佛黑社会开设的地下赌场。让我最恐惧的是,整个商场居然只有一个出口,且出口通道很窄,我当时就产生一个不祥的联想:要是突然发生火灾,商场里那么多人怎么疏散?得烧死多少人?

    观光团规定购物时间是一个小时。时间一到,陆客大巴即绝尘而去,整个街区一下变得冷冷清清。商场关门,路障撤除。隔壁有很多小摊小店,其间我没见到一个陆客出入。大巴走后,我好奇地问摊主:为什么没有陆客来购物?摊主都一脸苦笑:有保安拦截,谁敢买我们的东西?我这才恍然大悟。

    商场保安是没有执法权的,却可以实施交通管制,阻止陆客到隔壁摊点购物,这显然已违法。违法而能长期存在,商场想必大有来头。但打听结果,老板不过县长秘书的老婆而已。县长本人又该何等手眼通天?让人浮想联翩。后来我把这故事讲给大陆的媒体同仁听了,因为我相信陆客观光团一定更多坑蒙拐骗,希望他们派记者卧底调查。惜因事涉两岸关系,太敏感,没有大陆媒体敢涉水。

    从这个故事,可窥两岸经贸寡头化、权贵抱团两头吃之一斑。这当然不是两岸经贸的全部,但的确是两岸经贸不容忽视的黑洞。黑洞的存在不足为怪,是大陆当局统战逻辑尤其维稳逻辑的必然产物。以经统政是大陆疆藏地区的统战指南,尤其是维稳指南,造就了一大批吃"维稳饭"的寡头,他们的任务就是所谓"反分裂",全部利益也都在所谓反分裂。中央政府经常委屈地表白自己给疆藏经济输了多少血,但因利益结构不均衡,输血大部分用于赎买吃维稳饭的各级寡头,反而加剧疆藏地区的贫富不均和社会矛盾,中央政府对此则讳莫如深。

    对台统战也靠利益输送,只是不能像对疆藏地区来得那么直接。两岸经贸就成了利益输送的主要管道,重点是对台湾几大家族,如连氏、江氏、辜氏家族等等。不单蓝营,绿营新贵近年也有分羹。譬如当服贸风头最盛时,偏有民进党"中央评议会"主委陈胜宏、不分区"立委"薛凌夫妇为主导的阳信租赁公司,在上海成立大陆总部,挺进大陆金融业。民进党发言人郑文灿不得不出面给说法,却解读为经济的归经济,政治的归政治,要公众勿过度解读。此说显然不能令人信服。轮到蓝营就是政经不分,涉嫌卖台,轮到绿营就很天真很纯洁,经济跟政治就要分开?事实上没有谁能分开,没有谁能避嫌。因为大陆市场尤其要素市场的闸门对谁开对谁不开,背后显然都有政治考量。

    阳信个案上民进党的双重标准,说明即便台湾所谓反对党,也难逃脱被大陆当局赎买的命运,跟国民党并没有本质的分别。这种赎买的有效,才是台湾社会深层恐惧和不安全感的根源。大陆市场诱惑太大,大陆当局拥有的资源太多,且制约太少、底线太低,没有什么搞不定,台湾根本不是对手。

    迟早要被大陆同化,被纳入中国模式的体系中,这是近年台湾社会最大的恐惧和焦虑。大陆对台统战越成功,台湾社会的这种恐惧和焦虑就越强烈,台湾民众对大陆就越是抵触。太阳花学运则是多年恐惧和焦虑累积的总爆发。所谓服贸,不过导火线而已。

    但对台湾社会根深蒂固的恐惧和焦虑,无论大陆当局还是台湾的国、民两党,都缺乏足够认识。此前,两岸两党关系几乎到了三十年来最好的时期。当时我在台湾,经常对朋友开玩笑说,第三次国共合作开始了。国共两党合力推进所谓和平进程,简直凯歌行进,都以为大功即将告成。民进党的抵制也是半心半意。但他们并不知道,台湾民众都在冷冷地看着,他们越高兴,台湾民众越不放心,逆反心理越升级。当马英九政府决定孤注一掷强推服贸时,火山终于一夜引爆。

    这时台湾民众不仅不满中国模式,不满两岸关系,而且不满所有政党政客和政治势力。所谓太阳花学运,是台湾民众抛开所有政党政客、所有政治势力,甚至抛开代议制,通过直接民主集体自救的一次尝试。这对两岸三党,甚至对台湾的代议制,都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不统不独不武"已无法维持两岸现状

    回头再说苏起。曾任台湾国安会秘书长的苏起,任上最大贡献之一,是首倡"不统不独不武、维持现状"的两岸政策,这管用了十多年。但今天开始,"三不"不再管用,而必须超越。

    为什么这么说?且以服贸为例。

    如前所述,反服贸有多种成因。对反自由贸易、反全球化层面的反服贸,笔者无法苟同。小众可以尝试理想化的新生活,可以不被现代经济裹挟,但不能强加给大众。就大众而言,现代经济显然不可逆,没有哪个国家的当代经济,因反自由贸易、反全球化而发展而繁荣。

    既承认现代经济不可逆,则不能不承认服贸对台湾的合理性。有人会说,为什么台湾的自由贸易一定要对大陆?不可以只对欧美对日本么?这假定如果成立,台湾经济何至停滞十多年而无良策?过去十多年,台湾对欧美对日本难道不开放么?但并未拯救台湾经济。世界经济普遍复苏乏力,欧美日本拉动台湾经济复苏的能力有限,这是客观事实。这就注定了,犹如80年代中国大陆的经济开放主要是对美国,今天台湾的经济开放主要是对中国大陆。而如果放弃大陆市场尤其是大陆的高端服务业市场,就等于放弃了台湾最重要的经济腹地。接下来的问题是,可替代的方案在哪?台湾的经济腹地何在?出路何在?

    因不统拒绝服贸,难。大陆当局对此最多无奈,但不致伤筋动骨,对台湾经济前景却可能是重创。那么无条件拥抱服贸如何?显然也难,因为服贸的确有政治后果,那就是通过两岸经济融合,打造两岸经济共同体,进而影响台湾民心,推进两岸政治上的一体化进程。可见,如果停留于"不统不独不武",首先服贸问题就解决不了。

    又岂止无法解决服贸问题。最要命的是,"不统不独不武"根本无从应对大陆当局的全面渗透。这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全面渗透的结果,只会是台湾的价值观、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失守,台湾全方位的中国模式化,没有任何力量能遏制这一趋势。即"不统不独不武"已然不可能维持现状,只会导致台湾社会的不断沉沦和溃败,导致台湾越来越不复为台湾。

    超越蓝绿,公民自救,是去年洪仲秋事件以来台湾新公民运动最强劲的呼声,正在成为台湾社会的共识。这是台湾社会觉醒的第一步,但这不够,还可以再跨一步,即不仅超越蓝绿,更超越"不统不独不武"。"不统不独不武"建立在一个决定性的前提下,即十多年前两岸政治经济体量相对均等,国际社会尤其美国对大陆当局也有强大制约。这前提今天已不复存在,两岸政治经济体量已极不对等,国际社会尤其美国对大陆政府的制约也越来越乏力。如此情势还固守"不统不独不武",无异刻舟求剑。越是被动防守,就越是被动挨打,就越是节节败退而不知伊于胡底。

    这就需要大智慧,大战略和胆魄。既然必须面对,何不坦然面对?既然被动防守等于自杀,何不主动出击?台湾政治经济体量固然弱势,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无论价值观、文化还是生活方式,整个软实力上,台湾都占绝对优势。十多年来的两岸民间交流,也充分证明了台湾软实力的巨大吸引力。渗透从来是双向的,中国模式固然一直在渗透台湾,但两岸十多年的软实力竞争,台湾决没有吃亏,恰恰渗透和改变大陆更多。而对大陆的这种渗透和改变,正是台湾所最需要的。对此,台湾民间应有足够自信,而不是自暴自弃,自废武功。

    台湾民间还需要抱以信心的,是对大陆内部改变的力量的信心。大陆不是铁板一块,甚至,在大陆的体制内部,执政党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新极权早就不可能像老极权那样无所不能,它越来越泡沫化,碎片化,越来越是一种有限的力量。有限的力量偏要控制一切,结果必然适得其反,即越来越力不从心,在客观上对一切失控,直至对体制内、对中共自己失控。改变的力量则从失控的缝隙和管涌中,从体制内外、四面八方不断生长起来。大陆不都是野蛮、落后的代名词,它已经越来越逼近触底反弹的最后一刻。

    汇集一切善意、汇集一切力量改变中国,不仅可能,更有必要。两岸所有僵局的根子都在中国模式,及产生中国模式的病态体制。在中国模式及其病态体制的制约下,大陆社会不可能是正常社会,台湾社会也不可能是正常社会,两岸关系也不可能是正常关系。想绕开中国模式及其病态体制独善其身,实则一厢情愿。两岸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中国能改变,两岸有空间;中国不改变,两岸无出路,一切都是死结,一切都没得谈。

    再说服贸。针对中国模式的反服贸,是台湾民众被迫的防守反击,正当性不容置疑。总被温水煮青蛙的台湾社会终于被一盆开水烫醒,开始正视两岸关系的严酷现实,开始如何面对不得不面对的中国大陆,这是好事,是台湾社会的自我启蒙和自我革命。

    但至于服贸的具体内容,应另当别论,不可脏水跟婴儿一起泼掉。不仅台湾经济需要服贸,改变中国也需要服贸。如果服贸重点是大陆服务业和金融业对台开放,这本身就可以是改变中国的支点。因为过去台商到大陆,从事的大多是加工制造业。而加工制造业跟集权体制及官商勾结可以很好兼容,除了让业主暴富,确实对大陆体制的改变并无实质推动。被改变的反而是台商,所以台商的整体社会评价不高。但服务业尤其高端服务业不然,它们对制度环境极其敏感,对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对法治程度、对信息自由流通要求都很高。一旦在扎紧台湾的篱笆之后,台湾服务业尤其高端服务业以台湾为总部而大举进军大陆市场,不可能设想他们会像加工制造业的台湾业主那样,对大陆的制度环境有那么高的容忍度。那么无论他们愿意不愿意,他们都必须跟大陆的民营资本一起,共同推动体制的变化。两岸也就更容易形成合力,持续推动中国的改变。

    这也是台湾可以自信的第三个理由。没必要夸大大陆的体制力量,没必要过于恐惧。现时代已经不是只靠拳头就能打遍天下的丛林时代,而是普世文明占优势的时代,即软实力占优势的时代。文明则是最好的软实力。当文明的力量联合起来,以柔克刚这个反复重演的人类奇迹,就不难再次重演。

    那么,我们还等什么呢?http://2newcenturynet.blogspot.com/20…/…/blog-post_2179.htm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