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海空戰紀錄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海空戰紀錄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海空戰紀錄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冷戰的一個最大特徵,就是把世界區分為好人和壞人,共產和民主,不是挺美國,就是挺蘇聯的兩個楚河漢界、清楚分隔的對立陣營...
台海空戰紀錄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冷戰的一個最大特徵,就是把世界區分為好人和壞人,共產和民主,不是挺美國,就是挺蘇聯的兩個楚河漢界、清楚分隔的對立陣營;而如果用這個標準,或者說這段歷史,來看今天的中美關係,這兩場冷戰之間有著非常相似的地方,也有完全不同之處,像是今天的美中之間,每一天的貿易交易額,就高達20億美金,這在當年的美蘇冷戰高峰的時候,根本就是無法想像的事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的新冷戰,可以幫助我們用不同的眼光,來檢視這兩個霸權的之間的交手,和未來的關係發展。過去這兩個星期,美中在外交戰場上明爭暗鬥的新聞,幾乎占滿了國際版面,從阿拉斯加的首場美中面對面會談,到新疆棉問題,再到兩國外長奔走全球,合縱連橫,到處攏絡盟友,擴大戰線,都讓人聞到霸權對抗的火藥味。但令人玩味的是,不管是王毅和伊朗簽署的4000億合作協定,還是歐洲國家在應對布林肯的時候,顯現出的模稜兩可的態度,都讓人看到,中國經貿滲透全球的影響力。然而,全球經貿的連結,固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降低軍事衝突的機率,但從另一個層面上看,如果中國的經濟規模一如預期,即將要超越美國的話,北京在搶下霸主的地位之下,會採取甚麼動作?而失去霸主地位的美國,又會如何看待或者因應中國威脅?屆時我們所面對的,恐怕會是一個充滿更多變數的世局。
{內文}
聲音來源:英國首相 邱吉爾(1946):從波羅的海的海灣,到亞得里亞海的沿岸,歐洲已經被一道鐵幕分隔。在鐵幕後面,是許多中歐和東歐古老國家的首府: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特、貝爾格勒、布加勒斯特,和索非亞。這些知名古都,與城中的人民,都淪入了蘇維埃帝國勢力範圍內...
75年前,美蘇冷戰,鐵幕的兩側,被視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對抗;3/4個世紀後,美中冷戰,華府領導人,稱之為一種人權價值的對立;但對蟄伏已久,一朝崛起,摩拳擦掌的北京政府來說,美中矛盾不是意識形態,也無關價值對立,純粹就只是個位子之爭:中國想搏上位,美國不想讓位,兩邊各自落人,看誰身後人多,比誰聲勢浩大,如此而已。
美國總統 拜登:我預見美國與中國競爭加劇,中國設定了總體目標,我不會批評他們的目標,但他們的目標是成為世界領頭羊,成為最富有的國家、最強大的國家。但只要我在,這就不可能發生...
美國總統 拜登:我向(習主席)表示,沒有一個領導人能夠長久執政,除非他能夠體現該國的價值。我告訴他:主席先生,如我先前所說,美國的價值是「自由」,美國重視的是「人權」,雖然我們並非完美,但這是我們信仰的價值。如果你和你的政府繼續踐踏人權,我們將持續不斷地公開譴責你們,對外揭發你們的不當行為...
中國央視新聞旁白:...當地時間23號,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6屆會議,通過中國提交的《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的決議,決議呼籲各國堅持多邊主義,在人權領域開展建設性對話與合作...
中國央視新聞旁白:此前,就在12號,古巴代表64個國家,在會議上做共同發言,堅決反對將人權問題政治化和雙重標準作法,讚賞中國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推動中國人權事業取得成就,督促有關方面,停止利用新疆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停止出於政治動機,對中國進行無理指責,停止任何藉口人權問題,遏制發展中國家發展的行徑...
除了透過本國媒體、聯合國機構等場域,發動空戰,型塑有利於己的國際輿論,地面上,硬碰硬的陸地戰,則是由美中兩國外交部隊,穿梭游走各大洲之間,走訪地緣戰略要地,攏絡盟國、扎根固樁、同時遊說中立勢力,伺機擴張版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飛行路線,從亞洲拉到阿拉斯加,再繞一圈抵達歐洲,苦心凝聚美歐亞民主陣營內部的向心力;另一頭,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的腳步,則是右踹安克拉治、上達北鄰俄羅斯、西訪土耳其中東、南會新加坡外長維文;兩軍交手時火花四射,各自帶開時,又有意無意在全球戰略要地,埋下更多的衝突引信。
紐約時報29號一篇報導分析,不管是要捍衛意識形態或人權價值,還是要爭辯自由與專制誰更有效率的口舌之快,可以確定的是,美中兩國都正沿著過去美蘇東西對抗的歷史軸線,搬演著似曾相似的爭霸戲碼。過去曾同一陣線的中俄兩國,如今雖地位調換,但反美口徑卻是同一鼻孔出氣:解放軍軍機至今已兩度和俄國空軍聯袂巡弋日本沿海,而同為太空國家的中俄,更宣布將在未來共同架設月球研究基地,與NASA太空計畫分庭抗禮;而中國外長王毅在與拉夫洛夫同台高調批美之後,隨即造訪兵家必爭之地的中東,先爭取阿拉伯國家,包括區域霸主沙烏地的支持和合作,接著又轉往土耳其進行疫苗外交;
27號,王毅抵達德黑蘭,和伊朗當局簽署一份醞釀多年,規模高達4000億美金的基建投資與戰略夥伴協議,而這個刻意搶在拜登政府重啟伊朗核談判前的動作,勢必會為美、伊、中、歐四方的關係,以及中東局勢的變化,埋下詭譎難料的伏筆
《經濟學人》網站影片:...美中強權的關係正在惡化,美國認為中國竊取技術機密,藉此取得霸權地位;此外,華府也戒備中國在南海的擴張,不滿中國對加拿大、瑞典的霸凌,認為中國企圖改變國際秩序,但從北京的角度來看,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在中國看來,美國就是不希望中國壯大和崛起,而對周遭其他國家來說,一場新冷戰儼然正在成形,所有人都可能受池魚之殃...
《經濟學人》網站影片:當然,美國早就和蘇聯打過一場冷戰,結局是美國贏了,所以有人說:美國何不複製經驗,圍堵中國,從經濟上孤立它?但問題沒那麼簡單。1980年代末期,美國和蘇聯之間的貿易往來,一年總和,大約是20億美金;但今天中美之間貿易買賣,光是一天,就20億美金。
全球化以來,中美之間,甚至整個已開發世界與新興經濟體,在經濟上和貿易上的相互依存,都讓這場新冷戰的衡量標準,和遊戲規則,迥異於上一場涇渭分明的美蘇對抗。但無論是經濟戰場,還是軍事戰場,雙方實力是一回事,各自對彼此的評估,又是另一回事。華爾街日報一篇分析認為,當今世局最大風險因素,就是北京可能對美國衰微的程度,做出誤判,而貿然開出第一槍。對此,拜登團隊似乎了然於心,因此華府目前看似好整以暇,包括新一輪對中貿易談判,都不急著正面迎戰,背後用心,就是希望先灑開外交大網,儘可能攏絡國際同路人,透過四方安全對話和北大西洋公約等新舊聯盟,重振美國武林盟主的外在形象,和實質威信,以便在與中方交手時,能夠先聲奪人,避免因為中國錯估美國實力,而爆發不必要衝突,尤其是在華府最擔心,風險也最高的台海戰場上。
CNN冷戰紀錄片旁白:1966年的毛澤東,是中國人心中的神、美國人眼中大敵,也是全球革命的象徵...
中國民眾:我愛您!我愛您!
CNN冷戰紀錄片旁白:但六年後,毛澤東擁抱宿敵...
廣播播報員:高峰會上,美中領導人正式會面。這兩個國家加起來,佔了地表總人口1/3,就如周恩來總理所說:中美終於打開了友誼之門...
1972年,中美破冰,1979年,中國開放。當年轉向西方,跳脫美蘇「資本vs共產」角力格局的中國,在40年後,卻又一手挑起了新冷戰,捲入一場「民主vs專制」的大國對抗。東西陣營的再度槓上,一方面證明了,昔日歐美論者期待經貿交流促成中國思想質變的想法,徹底落空;另一方面,美中現階段經濟上的依存,是否就足以打消未來兩軍一戰的可能性,也沒有人敢過度樂觀。曾獲普立茲獎的紐時記者布萊特史蒂芬斯,日前撰文主張,上一場冷戰美國致勝的關鍵,是共產主義自身的破產,導致了鐵幕傾頹;而盤點今天美中兩造優劣勢,華府最大勝算,依然是來自對手制度上的弊病和治理上的陷阱:今日北京所仰賴的民族主義、一人集權,和宗教管制,固然大幅噌強了內聚力、改善了效率,也維持了社會穩定;但歷史經驗顯示,這些專制手段的副作用,是長久高壓下必然引發的民心反撲與反噬。然而,再多的分析和評估,都不足以保證一場霸權戰爭的不發生,美中冷戰,該如何才能夠和平收場,仍然有賴華府有識之士的縝密操作,和謹慎應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Ot3l25nw4
台海空戰紀錄 在 新‧二七部隊 軍事雜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位是曾參與1956年馬祖列島上空的「七二一空戰」英雄歐陽漪棻,今天5月5日中午病逝於台中榮總醫院,享壽90歲,曾駕駛F-84雷霆式戰機,首個擊落中國解放軍MiG-17戰機兩架,以及傷敵兩架,創下輝煌紀錄
台海空戰紀錄 在 鄉民挺起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何塑造小英總統的立體新形象?
#小英總統必須走出女力新路線!
#英派網路行銷應有的策略與作為
在敵我開戰對峙之際,誰能夠掌握最新的應用,誰就能搶得制勝先機。
從羅馬軍團改良新式方陣建立帝國,織田信長靠火槍殲滅武田信玄一萬五千騎兵,到二戰德軍讓列強吃足苦頭的裝甲閃電戰,歷史上太多這樣的例子。
身處網路雲端的「我」世代,政治列強的角力,雖不再訴諸過去大規模戰爭死傷的手法,卻將彼此之間的競逐,昇華轉化為不同的模式。由美國主導的中美貿易戰,抑或俄羅斯所擅長的資訊滲透戰,皆是如此。
台灣身處印太戰略的要衝,是夾在美、中之間的激烈對弈關鍵。長久以來,台灣內部人民高漲的意識形態之爭,這每一個火種,想必在接下來2020年的總統大選,挾著各方最擅長的優勢,在這小島上,打出如「復仇者聯盟」一般的史詩級範本。但是,一向對參與公民政治冷感,或選擇性駑鈍的台灣社會大眾,是否確切認知到國際上最新發生的趨勢,並願意投身奉獻一己之力?我們就另當別論吧。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背負執政與改革包袱,腹背受敵,又在2018期中選舉慘敗的小英總統,面臨柯、韓、郭、賴的十面埋伏,處境已是無路可退。
唯一的生機,就是訴諸「新的作為」與「策略思維」,好扭轉多數人,無論是年輕世代,甚至綠營支持者自己都頭痛的一個超級弱勢:
就是小英作為一個政治人物,#角色塑造扁平,#不夠立體、#不夠鮮明、#無話題吸引力。
🔸 我們該思考如何「切」出攻勢策略!
首先得做的是情境(scenario)的設定。這是台灣這類型的淺碟型社會,在選舉期間,必定要作的事情。一個成功的政治腳本,能在淺碟裡激起四濺的水花;餘波盪漾的激情帶來的,就是民氣與勝選的機會!
你或許以為從未有人操作過「人物設定」的技巧。但其實,推導台灣近年來的每一次大選,都不難發現,最後的贏家,其實都在最初的備戰階段,決定了該怎麼「切」出自己的選票定位,也就是鎖定目標受眾(TA, target audience)。這裡所謂的「切」,不是單純把群眾「切開對立」成支持者與非支持者兩邊,而是「切入塑造」出角色的核心認同與共鳴。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雖然「切」出定位,會因此而喪失某些族群的支持,卻能因為路線的確定,紮紮實實地環繞著「中心價值」來建構選戰策略。比起優柔寡斷的兼顧,更能避免顧此失彼的遺憾。
🔸 柯文哲的例子
我們拿柯文哲來作為一個例子吧!
如果說,台灣過去幾十年的傳統選戰,都以 藍/綠、統/獨作為切入點,尋求同溫層的極大化,那麼,從柯文哲的立場來看,這樣子的定位方式,便顯得對自己毫無優勢。
於是在選戰當中,柯便想盡辦法為自己開創了新的藍海-以「新/舊政治」作為訴求,並將所有的選戰論述,圍繞著這個核心來發展。「藍綠都是垃圾」、「超越藍綠」都是這個策略下的產品。
一來,柯不用再回到那個政治毛利率極低的藍/綠市場,而能做出自己的新意。政治就好比品牌經營,而人性總是喜新厭舊。
二來,柯文哲搶先建立了這個新的「論述主場」,甚至可以說是寡佔,使得傳統的藍綠政治人物成了過氣的商品,只能跟著阿北依樣畫葫蘆,只能在柯文哲設定的戰場開火。於是藍綠政治人物一個接著一個,成了被阿北反擊波打倒的模仿貓(copycat)。
🔸 韓國瑜的例子
倘若柯文哲的「切」入點的是「新/舊」政治,那麼在去年1124,從沒人看好,到贏下高雄市長選舉這個「天王山之役」,進而問鼎總統的韓國瑜,也同樣精準設定了自己的受眾。他所切的點便是「知識菁英/底層庶民」。
一直以來,小英總統與其團隊,始終擺脫不了學者專家的高冷形象。他們所追求的進步價值、國際趨勢、轉型正義、新創改革,或許在英派同溫層能夠創造話題,但對底層忙碌終日、只求溫飽的老百姓來說,不過是冠冕堂皇的官樣文章。
這也就是為什麼,強調自己「接地氣」的韓國瑜,在鞏固庶民認定之後,能夠一舉獲勝的關鍵。外加小英執政過程中的優柔寡斷,導致本就有著「選價值,不選人」特性的高學歷知識份子也全面棄守,最後換來1124民進黨與台派全面性的潰敗。
🔸 小英總統該「切」入哪一塊?
圍繞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英派在面對2020大選時,應有的策略,第一步,便是去尋找可以為蔡英文總統塑造出「立體化」個人形象的切入點。而這個點,或許要與以往截然不同,才有可能在強敵環伺之下脫穎而出,並且成功連任。
這個點,筆者私心認為,應該是「黨國沙文/泛女性主義」。當然,如果要更容易理解的話,也可簡化成「男/女」。但就如同前一段所述,英派競選團隊這樣的策略,並不是在,也不需要去操作「男女對立」。而是 以此為「切入點」,爭取與過去不同的目標受眾:
👉 與小英總統一樣,正在奮鬥的新時代自主女性票源
👉 認同、體貼、尊重女性的男性
這樣一來,這樣子的分野,就能立即拉出情境(scenario)故事來:看看那些虎視眈眈,對小英不懷好意的老藍男、老綠男、老白男,是如何在言語與論述上,對女性極度地歧視與不友善-從韓國瑜的「陪睡」說、老綠男們的「穿裙子不適合當總統」說、到柯文哲的「台女素顏上街嚇人」、「婦產科剩一個洞」、「總機小姐被罵哭」等失言風波……等。
讓我們拉出這些,對一位堅強女性政治領袖不夠尊重的「畫面」,看他們是如何無所不用其極,在踐踏小英這個新時代自主女性的象徵:她是學校的教授、她是有著優秀表現的職場女性、她是一位愛貓寵貓的女性、她是捍衛台海和平的「媽祖」。
種種情境「畫面」的疊加,讓小英總統特有的女性堅強、安穩與溫暖等特質,能夠像3D電影般地立體跳出。這種安心、保護的感覺,甚至可以跨越性別傳達到男性的認知中,也能兼顧多元平權中的不同族群、層層面面。
或許不使用「女性主義」的專有名詞來指涉,而是用更接近群眾的語言和形象,可以讓小英總統的目標受眾覆蓋得更寬。我們可以說,只要您是認同母親的溫暖,認同另一半,認同在操持家務/職場專業上辛苦奔波的女性,認同對女性的尊重,甚至是認同並尊敬LGBTIA族群追求真愛的勇氣,您就是這個策略的潛在受眾。
您過去可以是親藍、親綠,甚至是親白色力量;可以欣賞蔣宋美齡、周美青、陳菊、蕭美琴或李佳芬;無論您過去的政黨意識型態如何,都脫離不了人生中,女性給過你的無私扶持與照顧;就像小英總統現在所做的一樣。
從數據來看,雖然現在政治市場上充滿了黨國男性沙文的論述,但懂得欣賞女性特質的人更多。在台灣,15~64歲的女性人口有850萬人,65歲以上有180萬人。更不要說,還有她們可以直接影響的身邊週遭的選民們。在2018年選舉產生的首長當中,有三成二是女性。
這樣的受眾市場,規模之大,不可小覷。
🔸 讓「大數據」成為武器
講戰略,也要講戰術。英派團隊應該要適當地運用網路「大數據」的趨勢,來做為應對進對的參考。著力於各個社群媒體與新聞平台,所有有關候選人的評論,並且應用「自然語言處理」的技術,來分析這些評論,他們後續字詞的詞性為正向還是負向;用科學數據來作為輔佐,讓選戰打得更精準。
這樣子的概念,類似體育界知名案例,也就是美國大聯盟棒有名教練比利.比恩(Billy Beane)的「魔球(Money Ball)」分析。這樣子的分析,不僅能使用在職業棒球上,應用在政治上,更能讓團隊進行更精確的判讀、更有效率地進行政治議題的設定跟攻防。
🔸人民自發性的網路「空軍」串聯
如果社群媒體上的網軍,叫作「空戰」,那如何讓藏在螢幕後面的人們能夠站出來,把「空戰」變成「陸戰」,把點擊率換算成真正的選票,那就得要讓這些「空戰」參與者們,能靈活地組織起來,合縱連橫。
該做的第一步,便是創造「見面」的機會;讓各個領域的意見領袖,和新世代熟悉網路空戰的網民,能夠直接與小英團隊面對面溝通。此舉類似美國的候選人,在募款初期或競選期間,會直接拜訪選民家裡,在客廳進行深談,闡述其理念。在面對面溝通之後,或以擅長的領域來分配分眾,讓負責的代表,能夠攢聚相同領域的人們,也就是「同溫層」。如此反覆地舉行相同的溝通/分眾的過程,逐漸累積動員能量;並能真正深入基層,了解不同人們的需求與議題。如果「陸軍」爭的是樁腳與地方有力人士的組織度,「空軍」就是透過網路渲染製造聲量,引導資訊相對落後的傳統媒體與政論節目,去發起多元議題、延燒話題攻防。
賴清德很喜歡說蔡英文底下有一堆「網軍」,其實他只說對了一半。英派最可貴的一點就是,自願表態、無償參與的網路支持者很多!而且這些人背景很多元,論述能力更是打趴韓粉、賴粉幾萬條街。但是這樣的多元性與論述戰力,目前看起來,英派團隊還沒有很好地把他們集結起來,化作力量。我們建議民進黨與小英競選團隊,有幾項刻不容緩的事情該做:
1️⃣ 提供軟硬體資源-要話題攻防,就要有材料,最好能有一個共享、開放的政策資料庫。
2️⃣ 府院黨該有個窗口,與同溫層受眾各異但同樣支持小英的各平台、粉絲專頁負責人,進行有效率的溝通。
3️⃣ 在各式各樣的社群平台上(臉書/Instagram/YouTube/推特/LINE/批踢踢/低卡)建立輿情中心與快速反應小組。
4️⃣ 與大數據統計公司合作,提供科學數據判讀。
5️⃣ 府院黨主動提供攻防的議題和素材。
6️⃣ 反過來從新媒體發起攻勢、引導議題,而不是等傳統媒體與記者發難。
🔸 後話:小英要走出自己的「女力」新路線!
面對2020,小英若要走出自己新的道路,「女力」便成了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不只是小英總統本人,我們的社會裡,有許多深具挑戰「玻璃天花板」勇氣的台灣新女性,代表性的有被打巴掌後仍保持風度的文化部長鄭麗君、美麗島民主先驅「花媽」陳菊、成功用《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劇讓公廣集團口碑再登顛峰的董事長陳郁秀、榮獲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的女導演傅榆……等。
這些優秀的台灣女性,比起顢頇的老O男、老X男,似乎更能以實際的作為,保護,並且感動、激發人們對台灣的共鳴!
美麗之島,需要這些美麗的女性幫忙。
Beautiful one day, perfect the Taiwan!
(作者:尤米奇,經蕪菁雜誌編輯後刊出)
蔡英文 Tsai Ing-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