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東基:門診見習篇】
.
之所以喜歡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出去見習,是因為可以一窺不同地區的醫療現況。新制公費生升任主治醫師後要下鄉六年,也可趁機看看未來下鄉環境大概如何。受疫情影響,加上過去幾次見習已經參與過多次IDS、居家醫療,所以這次來到台東以門診見習為主。以下分享最有印象的感染科、洗腎...
.
【2021東基:門診見習篇】
.
之所以喜歡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出去見習,是因為可以一窺不同地區的醫療現況。新制公費生升任主治醫師後要下鄉六年,也可趁機看看未來下鄉環境大概如何。受疫情影響,加上過去幾次見習已經參與過多次IDS、居家醫療,所以這次來到台東以門診見習為主。以下分享最有印象的感染科、洗腎室、家醫科。
.
#感染科
第二天上午的門診是跟感染科的藍志堅醫師,因為整個早上只有兩位病人報到,他跟我們分享了在馬拉威與史瓦帝尼行醫的經驗,以及個人的信仰歷程。第一位病人是一位外籍配偶,因為(病人自稱)潛伏的梅毒復發,所以打盤尼西林治療(藍醫師表示其實盤尼西林近年已經滿少用的了XD)。藍醫師分享,遇到這類患者時,他不會追根究底詢問到底是如何染病的,但會確保他們知道如何避免再次得到梅毒。這是第一次看到梅毒的患者,原以為現在民眾較有安全觀念,STD的患者已經很少了,其實還是蠻多的。
梅毒是一種性病,一般來說病人不會想要跟醫師討論自己是如何得病的。甚至有些狀況下會隱瞞,加上梅毒可能出現各種奇怪的併發症,所以很容易誤判病況。要如何讓病人信任醫師並據實以告,則是一個很大的難題。至少醫師要做到的是尊重病人,並不要隨意以自己的價值觀論斷他。
.
#腎臟科
早上來到東基的血液透析中心,雖然不是第一次參觀洗腎室,但卻是第一次仔細看裡面的設施(圖片的背景就是庫房裡的各種大小人工腎臟喔喔喔)腎臟科馬醫師非常樂於教學,跟我分享洗腎機器的構造以及要洗掉/加回去的各種離子。從末期腎臟病造成EPO下降導致的腎性貧血,到後續發生的骨髓纖維化,到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造成的高血磷與蛋白質攝取的關係,原來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概念都緊緊相連。雖然沒有直接與病人互動,但是其中一位讓我印象深刻:他是一位男性SLE患者,已經洗腎十餘年。由於東基沒有風濕免疫科醫師(只有東馬有一位,好像還是台北下來支援的),所以由馬醫師manage。他很細心在追蹤這位先生的補體、ESR等數據,因為患者遵從性不是太好,還特別聯絡部落的牧師協助叮嚀他好好服藥,果真最近數據就有明顯的進步。
我特別上網查了一下,台東的風濕免疫科醫師只有一位,可見後山的醫療資源比起北高都會區真的是匱乏許多,讓人感慨。
.
#家醫科
下午到家醫科跟診,和之前在義大醫院看到的情況很像,家醫科真的也是很需要耐心的科別,今天看到一位主訴下肢酸麻的先生明顯焦慮,他兩天前在神內門診拿了藥,兩天後就跑來說沒有效,也還沒有做神內醫師開的檢查。此時醫師的責任是要釐清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或行為,而不是一昧的開給他更多的藥物(當然重要的鑑別診斷,像是Guillain-Barre這種神經內科急症,一定是要先排除的>
台東基督教醫院門診表 在 葉大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聞追蹤
【政院「少子女化對策計畫」白皮書 改善兒童高死亡率及偏鄉早療列重點】http://bit.ly/2v80Nrr
文/陳麗婷(特約記者)
今年起,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2月時死亡人口更首度超越出生人口,但社會一片「搶救少子化」聲中,更危急的 #兒童高死亡率 及遲緩兒的醫療與早療照護破網卻被忽略。
《報導者》連續推出《每天我們失去5個孩子——搶救兒童高死亡率》、《流浪的早療兒——誰是慢天使的麥田捕手?》專題,為「沒有選票」的孩子發聲,行政院日前公布最新的「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白皮書,回應《報導者》提出的相關呼籲,將兒童高死亡率及早療議題列為專章重點強化。
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台灣嬰兒死亡率為4.0‰,而花蓮縣、台東縣超過6.0‰,屏東縣、高雄市超過5.0‰,是嬰兒高死亡率的紅燈區。
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接受《報導者》採訪時指出,主要原因仍與偏遠地區醫療的可近性不足且高風險妊娠處理能力不夠等因素有關。他分析,除高雄市區外,其他偏遠地區、原鄉等地,婦產科與兒科資源不足,即使現行政府補助孕婦10次產檢,但家住較遠的孕婦,常因路途遙遠而不做產檢,孕產婦健康出現警訊卻不自知。
為解決偏遠地區兒童醫療窘境,衛福部醫事司正規畫「兒童醫療網」,未來每一縣市至少一家24小時能夠處理兒童、新生兒急重症的醫院,由醫學中心支持其他醫院,讓其有能力、能量處理兒童急重症。薛瑞元表示,舉例來說,高雄長庚醫院可派駐醫師或透過訓練,協助屏東基督教醫院的兒科醫師。
偏遠地區急重症醫療資源不足,對於高風險妊娠的處理能力也不夠,再加上保溫箱設備也缺乏,早產兒出生後,往往後送到其他醫院恐花上2小時車程,很容易造成新生兒死亡。國健署也將擴大「高風險孕產婦健康管理試辦計畫」,只要醫院發現符合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多胎等高風險孕產婦,或吸毒、酗酒、抽菸、未成年懷孕等條件的孕產婦,均需由個管人員定期追蹤其產檢,若有需要也可轉介其他社福資源。
去年新北市、嘉義縣、花蓮縣及台東縣率先試辦後,今年擴大到嘉義縣、花蓮縣、台東縣、屏東縣、南投縣、宜蘭縣、高雄市(市政府經費辦理),追蹤高風險孕產婦,並進行2次到宅家訪;明年計畫追蹤完成個案的10次產檢,並規畫到宅產檢服務,期盼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高風險妊娠者。
此外,兒童早期療育資源也是「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白皮書中的重點方針,將縮小早療服務資源分配不足的城鄉差距。薛瑞元指出,台灣兒科醫師76%集中於六都,因少子化的因素,就算醫師願意到鄉下開業,但病人人數少、恐無法支撐診所營運。早療最重要的是篩檢,而未來兒童醫療網的建立,各縣市有了兒童急重症治療、也就是有兒科醫師可協助健兒門診篩檢,把需要早期療育的孩童盡早篩檢、確診,並轉介到早療機構。
中央也將繼續推動「發展遲緩兒童社區療育服務實施計畫」,逐年擴充服務區域,降低療育資源缺乏地區的數量,並擬定「療育資源缺乏地區布建計畫」,結合地方政府一起投入資源在衛政、社政、教育體系等早療資源共同缺乏地區,改善偏鄉早療資源不足,預計涵蓋率將於2019年提升至100%。
同時,為了改善偏鄉兒科醫師不足的問題,薛瑞元說,目前正與各醫學會討論有關內兒科共訓制度的可行性,也就是內科、家庭醫學科醫師須增加兒科訓練。他解釋,以家醫科來說,分散於各鄉鎮較為平均,若能同時看老人及小孩,也可解決偏鄉兒科缺乏的狀況。
【專題】每天我們失去5個孩子——搶救兒童高死亡率http://bit.ly/2H0PpQp
#希望不再有孩子被漏接 #報導者
台東基督教醫院門診表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聞追蹤
【政院「少子女化對策計畫」白皮書 改善兒童高死亡率及偏鄉早療列重點】http://bit.ly/2v80Nrr
文/陳麗婷(特約記者)
今年起,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2月時死亡人口更首度超越出生人口,但社會一片「搶救少子化」聲中,更危急的 #兒童高死亡率 及遲緩兒的醫療與早療照護破網卻被忽略。
《報導者》連續推出《每天我們失去5個孩子——搶救兒童高死亡率》、《流浪的早療兒——誰是慢天使的麥田捕手?》專題,為「沒有選票」的孩子發聲,行政院日前公布最新的「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白皮書,回應《報導者》提出的相關呼籲,將兒童高死亡率及早療議題列為專章重點強化。
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台灣嬰兒死亡率為4.0‰,而花蓮縣、台東縣超過6.0‰,屏東縣、高雄市超過5.0‰,是嬰兒高死亡率的紅燈區。
衛福部次長薛瑞元接受《報導者》採訪時指出,主要原因仍與偏遠地區醫療的可近性不足且高風險妊娠處理能力不夠等因素有關。他分析,除高雄市區外,其他偏遠地區、原鄉等地,婦產科與兒科資源不足,即使現行政府補助孕婦10次產檢,但家住較遠的孕婦,常因路途遙遠而不做產檢,孕產婦健康出現警訊卻不自知。
為解決偏遠地區兒童醫療窘境,衛福部醫事司正規畫「兒童醫療網」,未來每一縣市至少一家24小時能夠處理兒童、新生兒急重症的醫院,由醫學中心支持其他醫院,讓其有能力、能量處理兒童急重症。薛瑞元表示,舉例來說,高雄長庚醫院可派駐醫師或透過訓練,協助屏東基督教醫院的兒科醫師。
偏遠地區急重症醫療資源不足,對於高風險妊娠的處理能力也不夠,再加上保溫箱設備也缺乏,早產兒出生後,往往後送到其他醫院恐花上2小時車程,很容易造成新生兒死亡。國健署也將擴大「高風險孕產婦健康管理試辦計畫」,只要醫院發現符合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多胎等高風險孕產婦,或吸毒、酗酒、抽菸、未成年懷孕等條件的孕產婦,均需由個管人員定期追蹤其產檢,若有需要也可轉介其他社福資源。
去年新北市、嘉義縣、花蓮縣及台東縣率先試辦後,今年擴大到嘉義縣、花蓮縣、台東縣、屏東縣、南投縣、宜蘭縣、高雄市(市政府經費辦理),追蹤高風險孕產婦,並進行2次到宅家訪;明年計畫追蹤完成個案的10次產檢,並規畫到宅產檢服務,期盼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高風險妊娠者。
此外,兒童早期療育資源也是「我國少子女化對策計畫」白皮書中的重點方針,將縮小早療服務資源分配不足的城鄉差距。薛瑞元指出,台灣兒科醫師76%集中於六都,因少子化的因素,就算醫師願意到鄉下開業,但病人人數少、恐無法支撐診所營運。早療最重要的是篩檢,而未來兒童醫療網的建立,各縣市有了兒童急重症治療、也就是有兒科醫師可協助健兒門診篩檢,把需要早期療育的孩童盡早篩檢、確診,並轉介到早療機構。
中央也將繼續推動「發展遲緩兒童社區療育服務實施計畫」,逐年擴充服務區域,降低療育資源缺乏地區的數量,並擬定「療育資源缺乏地區布建計畫」,結合地方政府一起投入資源在衛政、社政、教育體系等早療資源共同缺乏地區,改善偏鄉早療資源不足,預計涵蓋率將於2019年提升至100%。
同時,為了改善偏鄉兒科醫師不足的問題,薛瑞元說,目前正與各醫學會討論有關內兒科共訓制度的可行性,也就是內科、家庭醫學科醫師須增加兒科訓練。他解釋,以家醫科來說,分散於各鄉鎮較為平均,若能同時看老人及小孩,也可解決偏鄉兒科缺乏的狀況。
【專題】每天我們失去5個孩子——搶救兒童高死亡率
http://bit.ly/2H0PpQp
#希望不再有孩子被漏接 #報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