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書不讀的梁實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林卓豐老師
中國文學科其中一篇指定閱讀篇章〈書〉,是出自梁實秋在《雅舍小品》中的一篇散文,內容以書為主題,提到書香、買書、楷書等話題,再由討論讀書的樂趣,引申至說明正確的讀書態度,亦展現了他愛書的一面。今期為大家介紹一下近代文學大師梁實秋。
作者...
無書不讀的梁實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林卓豐老師
中國文學科其中一篇指定閱讀篇章〈書〉,是出自梁實秋在《雅舍小品》中的一篇散文,內容以書為主題,提到書香、買書、楷書等話題,再由討論讀書的樂趣,引申至說明正確的讀書態度,亦展現了他愛書的一面。今期為大家介紹一下近代文學大師梁實秋。
作者檔案
梁實秋(1903-1987)出生於北京,幼年受傳統教育,後到新式學堂就讀。1915年,他在天津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學校。從此,他便開始其「無書不讀」的文學之路。
1949年,梁實秋赴台後受邀前往台灣,師範學院(台灣師範大學前身)任教,搬入台師大為他提供的宿舍雲和街11號,2010年至2011年台師大對梁實秋,故居進行修復,現已成為深具歷史人文意涵的著名地標。
以書立學
梁實秋於《秋室雜憶》中〈清華八年〉曾憶及自己愉快的閱讀時光:「每次進城在東安市場、勸業場、青雲閣等書攤旁邊,不知消磨多少時光,幾乎有新刊必定購置。」
他的閱讀範圍極廣,不分中外古今,由古代的《世說新語》、當代胡適的《嘗試集、雜誌《新青年》,到西方的《易卜生戲劇》等,海量的閱讀和研究令他成為出色的文學創作與評論家,其著作《雅舍小品》更是深邃雋永的散文作品。
及後梁實秋於哈佛大學研究英國文學和文學理論,加深其對西方文學的興趣,促成他用37年時間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並出版,成為中國獨自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第一人。除此以外,他亦著成《英國文學史》及編寫了30多種英漢字典、詞典及英文教科書。他所翻譯及編寫的書,增加人們接觸不同文學世界領域的機會,為書壇留下豐碩成果。
以書結緣
有人以為閱讀是一種孤獨,梁實秋的經歷告訴你並非如此。書成了梁實秋交友的重要橋梁。梁實秋在「清華文學社」結識了書友顧一樵、朱湘;和著名詩人聞一多成為挚友,與其合作發表《冬夜草兒評論》一書;又在1923年與當時文壇名人陳源、胡適、徐志摩等成立新月詩社,並創辦新月書店。梁實秋以書會友,在文學的道路上絕不孤單,能與志同道合者談詩論書,實為樂事。
書令梁實秋得到友誼,也讓他收穫了愛情。梁實秋一生有兩位妻子,娶妻程季淑全力支持他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她為丈夫準備寫作材料,整理書桌,手稿裝訂……這部作品的成功程季淑實功不可沒。程季淑死後,梁實秋著書《槐園夢憶》以寄託對妻子的思念。
《槐園夢憶》出版後,他於圖書公司遇見影星韓菁清,當時她正尋找梁實秋編著的《遠東英漢大辭典》。韓菁清酷愛文學,更十分傾慕梁實秋的才華,一本書成為他倆的紅綫,二人從此長相斯守。在韓菁清支持下,原本擱筆已久的梁實秋以76歲高齡完成《英國文學史》和《英國文學選》,並獲得「國家文藝貢獻獎」。「書」成了梁實秋與兩位摯愛的感情紐帶,也成就了他的一生事業。
(本文曾於2021年2月2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悅讀語文 #梁實秋 #雅舍小品 #書 #無書不讀 #以書立學 #以書結緣
台師大教育學院 在 大紀元時報 - 台灣(The Epoch Times - Taiwa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另有41個重點培育學院分布於25所學校。
台師大教育學院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無書不讀的梁實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林卓豐老師
中國文學科其中一篇指定閱讀篇章〈書〉,是出自梁實秋在《雅舍小品》中的一篇散文,內容以書為主題,提到書香、買書、楷書等話題,再由討論讀書的樂趣,引申至說明正確的讀書態度,亦展現了他愛書的一面。今期為大家介紹一下近代文學大師梁實秋。
作者檔案
梁實秋(1903-1987)出生於北京,幼年受傳統教育,後到新式學堂就讀。1915年,他在天津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學校。從此,他便開始其「無書不讀」的文學之路。
1949年,梁實秋赴台後受邀前往台灣,師範學院(台灣師範大學前身)任教,搬入台師大為他提供的宿舍雲和街11號,2010年至2011年台師大對梁實秋,故居進行修復,現已成為深具歷史人文意涵的著名地標。
以書立學
梁實秋於《秋室雜憶》中〈清華八年〉曾憶及自己愉快的閱讀時光:「每次進城在東安市場、勸業場、青雲閣等書攤旁邊,不知消磨多少時光,幾乎有新刊必定購置。」
他的閱讀範圍極廣,不分中外古今,由古代的《世說新語》、當代胡適的《嘗試集、雜誌《新青年》,到西方的《易卜生戲劇》等,海量的閱讀和研究令他成為出色的文學創作與評論家,其著作《雅舍小品》更是深邃雋永的散文作品。
及後梁實秋於哈佛大學研究英國文學和文學理論,加深其對西方文學的興趣,促成他用37年時間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並出版,成為中國獨自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第一人。除此以外,他亦著成《英國文學史》及編寫了30多種英漢字典、詞典及英文教科書。他所翻譯及編寫的書,增加人們接觸不同文學世界領域的機會,為書壇留下豐碩成果。
以書結緣
有人以為閱讀是一種孤獨,梁實秋的經歷告訴你並非如此。書成了梁實秋交友的重要橋梁。梁實秋在「清華文學社」結識了書友顧一樵、朱湘;和著名詩人聞一多成為挚友,與其合作發表《冬夜草兒評論》一書;又在1923年與當時文壇名人陳源、胡適、徐志摩等成立新月詩社,並創辦新月書店。梁實秋以書會友,在文學的道路上絕不孤單,能與志同道合者談詩論書,實為樂事。
書令梁實秋得到友誼,也讓他收穫了愛情。梁實秋一生有兩位妻子,娶妻程季淑全力支持他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她為丈夫準備寫作材料,整理書桌,手稿裝訂……這部作品的成功程季淑實功不可沒。程季淑死後,梁實秋著書《槐園夢憶》以寄託對妻子的思念。
《槐園夢憶》出版後,他於圖書公司遇見影星韓菁清,當時她正尋找梁實秋編著的《遠東英漢大辭典》。韓菁清酷愛文學,更十分傾慕梁實秋的才華,一本書成為他倆的紅綫,二人從此長相斯守。在韓菁清支持下,原本擱筆已久的梁實秋以76歲高齡完成《英國文學史》和《英國文學選》,並獲得「國家文藝貢獻獎」。「書」成了梁實秋與兩位摯愛的感情紐帶,也成就了他的一生事業。
(本文曾於2021年2月2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悅讀語文 #梁實秋 #雅舍小品 #書 #無書不讀 #以書立學 #以書結緣
台師大教育學院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詩轉透明為秘密全部──楊牧逝世週年記
張寶云
(東華華文系副教授)
春天照例如期臨降東之皇華的校院,滿園子嫩綠的葉樹背襯淺色的晴天,年復一年流麗的韶光畫片似地捲動著,這幾日我摩娑手裡的滑鼠,陸續點開楊牧老師的相關報導、研究、照片、追念稿、詩文別冊、網站,加上上週末和盈盈師母的晤面,隔日晚忽來夢中的楊牧老師本靈……,這一切同步共時的訊息都指向即將來到的這一天,是的,楊牧老師已經離開這個三度空間一整年了,在老師生前,我偷偷的旁聽過他幾次詩經課,從未正式入門拜謁,一切卻好似已安排妥當,我與其他同樣收受過詩人詩教的門生故舊,聯合形成「楊牧學」的隱形推手,推轉文化的輪盤。
我一來到此地,原以為不容易與楊牧老師有什麼交集,他已轉往政大台文所擔任講座教授,但2013年由和碩科技童子賢董事長所贊助的「楊牧文學講座基金會」成立,楊牧老師以特聘教授的身份再度回東華授課,時任講座召集人的曾珍珍老師開始積極的籌劃各項活動,並與科技部、文化部、中研院、趨勢教育基金會、加州大學東亞系等單位合作,聯合校內的英美系、中文系、華文系、藝術學院,併同文壇的師友共構春天讀詩讀楊牧、楊牧文學獎、楊牧書房、楊牧研究國際研討會、楊牧青年駐校作家、楊牧研究中心成立等一連串議案建設,我屢屢恭逢其盛,也因此親自參與過幾次活動的執行,直到2017年曾老師過世、楊牧老師病弱,整體的動能才稍稍停歇。然而去年老師意外大去之後,「楊牧學」的發動卻迎來另一波段的高潮。
首先是國內外連續數日、數週、數月的楊牧報導、追悼文粗估有近百篇,再來是專欄、策展、詩劇、座談會、線上數位註解,還有同時進行的研究專題及詩文全集的編纂和出版,原先楊牧文學講座基金會的各項固定業務也都同時在執行中,因應去年的疫情,東華校內直到年底才舉辦追思音樂會,而此次的音樂會其實是與文化部的總統褒揚令同場頒授,由盈盈師母代為領獎。但今年度在線等待的各種楊牧策劃,也有數項已籌擬佈建。
三月是楊牧老師遺稿《微塵》的出版,華文系許又方主任重開的「中西比較詩學」,成為東華的院基礎學程、下學期研究所另有「楊牧文學研究」課程。四月份台大的鄭毓瑜老師與青年詩人郭哲佑共同在「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粉專上,邀請六位撰稿人為大家細讀楊牧詩;東華本年度的青年駐校作家分別是林達陽和吳俞萱,下半年是楊牧詩獎的公告和徵集。五月中台師大則展開一系列的紀念活動,年底將與東華共同策劃《奇萊後書》的手稿展,這是由須文蔚所構想主導。楊照主編的《楊牧全集》於九月份,在老師八十一歲冥誕時出版,十一月份有東海大學周芬伶策劃的楊牧研討會,明年三月有東華大學主辦的楊牧文學青年論壇,甚且可能還有數項我們尚未聽聞但已在策劃的展演正在醞釀輸出。
我在這波潮浪中幾度潛遊又浮升,忍不住喟嘆各股洋流的來去湧動始終團轉圍繞著楊牧老師所在的空冥,我們如斯臨近又如斯氣脈相連,誰能不被楊牧之美所動搖?誰能不識楊牧之學?誰可以自外於這股強烈的波盪?誰能超越老師所設下的楊牧障礙?
屆臨老師逝世週年,僅以拙文向天上的老師報告人間仍復擁擾,但我們還在春天讀詩,讀楊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