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台大電機系 專題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台大電機系 專題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becseger (思路)看板EE_Comment標題[分享] 給台大電機同學的一些話時間Sun...
人生的目標往往不一樣,有人想過安穩的生活,有人就想要去闖。
這篇文章的對象是給想去闖的人,或者看完這篇文章後又想要去這樣做
的人。
就算是台大電機,大多數的人出路是去業界,如果朝這條路走,那
就想清楚這條路需要什麼,這在台大很好找,想寫軟體就去隔壁資工逛
逛。不要對自己的成績算太精,不然很多東西會沒學到。我這篇主要是
針對少數想做頂尖學術研究的人。
不管是在台灣還是在國外,要去做頂尖研究之前自己要有本事,不
然人家憑什麼收?多做專題是一件值得的事。就算未來不走當初專題的
領域,至少在當時做專題時會學到很多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在題目換了
以後不會變。有可能在更遠的未來,遇到的問題可以用過去所學突破。
現在這個年代,一堆其他國家申請美國學校的人擁有很多journal,儘
管他們當初考大學實力不到台大電機,但可預期的是他們有比較高的機
會被錄取。做專題不一定要在校內,去中研院找研究員也可以。
再來是修課,台大電機高手如雲,一不小心就考到全班最後一名,
我自己也考過(電網導期中考6成分數)。我看過很多人因此懷疑自己的能
力,拋棄了當初的頂尖研究夢。這其實是很可惜的,因為台大電機考試
往往要出有鑑別度的題目,在高手中分出高低。但這樣不能抹煞同學過
去的努力。甚至就研究來說,只要當時修課知道這門課在做什麼就夠了
,日後要再專精那是日後的事。GPA要在意,但不需要太在意。
很多選修課和研究所的課其實值得早一點修。系上有個規定是大學
部去修研究所的課未來只會被採計三門。請不要在意三這個數字,想修
多少就修多少。只有多多充實自己,未來才有本錢殺出去。
以下是我個人某些領域的一點建議(個人認知有限):
通訊----高等微積分(分數不甜但對研究很有用,因為未來自己寫數學定
理時需要正確的邏輯,這門課對電機系來說是訓練邏輯)
隨機程序與應用(研究很實用,這個領域要的就是機率,機率需
要多學幾遍)
偵測與評估(這是通訊的根本)
數位通訊系統(大學部的,介紹重要的通訊研究領域)
天線與傳播(學通訊也要會點天線端)
固態----固態電子學(基礎課)
光電
固態物理一二(基礎課)
光電導論(基礎課,大概知道這個領域在做什麼)
傅氏光學(基礎課,可以自己看書自己學)
光電電磁學(基礎課,這個領域就是需要電磁學學幾遍)
我在這些年來已經看過太多底子比台大電機弱的人,靠著後來的努
力走出去。只要台大電機的同學能忘記分數並專心於學習知識,大家都能
找到想做的研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8.211.225.24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EE_Comment/M.1519541582.A.DC2.html
※ 編輯: becseger (128.211.225.247), 02/26/2018 01:32:20
如果要走通訊這條路,有雙主修數學對申請美國學校很有利
(若是固態/光電就是物理)
美國有些大學鼓勵大學部學生雙主修
美國的ABC只會愈來愈多,他們之中很多人拿著雙主修數學的成績單,
我們怎麼辦?
我看過一堆通訊教授在收學生前的第一句話是"高等微積分學過了沒",
如果你回答"我旁聽過",他們會不相信。
我的觀點只是片面之詞,我只看到大象的一部分而已。
我很希望看到更多人討論這件事。
※ 編輯: becseger (128.211.225.247), 03/01/2018 09:34:12
大學生發好的paper關鍵是教授找好題目,這是運氣不可求,但增加
研究經驗是可求的。只是要發paper可以多打聽哪裡有機會。
中國大陸的碩士念三年,他們的頂級碩士往往有journal"s",站在國外
教授的立場去想,"我就是要收一個可以幫我研究做的更好的人",我們
怎麼辦?特別是大學畢業就出去的?
拿B不廢,拿B已經夠了,教授聽到這個就覺得夠了。
我很好奇現在通訊教授聲稱轉machine learning到底轉的如何
跟做image + machine leanring來比差多少
拿一入學的RA很難,但如果退一步,進學校後一年內拿到會容易一些,
因為有些教授手上很有錢,但就是不願一開始就給RA,理由是他要看這
個學生的個性與實際能力後再決定。有些人在CV上宣稱的東西到頭來差
很多。如果是拿一入學的TA,雙主修一樣佔優勢。
以前系上某位教授被問"為什麼做生醫?" "因為當下只有做這個才有RA。"
到最後做什麼真的很難說。甚至有人博士念到後期發現轉往其他領域發展
才會比較好,人生難料。
※ 編輯: becseger (128.211.225.247), 03/02/2018 01:17:37
暑假要好好用。你講到一個我很心疼的點:人的能力有上限。若真是到了這
一步也沒辦法了。
二升三、三升四的暑假都可以拿來做研究。我看過有人二年級就去做(我自己
也是)。比較扯的是一年級就去做研究(一年級去跟李琳山教授),那種比較像
是神。我在美國已經看過一票這類人。
※ 編輯: becseger (128.211.225.247), 03/03/2018 12:27:20
我不強,174學分,所有選修除了三門課(有機化學、細胞生物學、普生丙)
其他全押在電機系選修。我沒拿過書卷,我的學業成績並不突出。其實根
本不用走到這一步,如果一開始比較清楚自己未來要走哪方面的研究的話
(偏重物理還/數學還/電路設計)。我只是個路人級別的。
我同屆同學A,立志念AIC,半導體工程、固態電子學、控制系統、研究所
AIC、AAIC都在大學期間按部就班全學完了,跟劉深淵教授也早就跟了四學
期。他這樣既可以顧到生活(天天健身)也可以顧到研究。他也沒拿過書卷
。他在大學期間也只是個路人級別的。
很多人在台大電機內只是相對不太會念書而已。可以追求的是想研究的人
聚在一起討論未來,並且一起走下去,堅持到底。若是因排名而懷疑自己
的能力是很可惜的。這些對於台大電機的同學而言是人力可及的。
你自己這句話算是點出了你策略的一個問題:推薦信怎麼辦?是啊,去做
專題老師才比較好幫我們寫。
台大碩班也是有一堆高手,競爭也是很激烈的。如果要再出去,上面的問
題還是會出現,而且更嚴重。
※ 編輯: becseger (128.211.225.247), 03/03/2018 14:42:58
※ 編輯: becseger (128.211.225.247), 03/03/2018 14:52:47
我舉出一些在美國念大學部對研究有興趣的學生做過的事,這樣大家也知
道自己其實能做的比原先想的還要多。
案例A:大二跟光電教授做雷射,對光學有極高的興趣,二年級發一篇論
文。今年會去申請研究所,預估那時至少還會再有一篇。
案例B:大二跟生醫教授做專題,內容是拿Kalman filter去tracking。大
二結束後放棄這個領域去固態,她已經在無塵室快奮鬥了一年了,已經產
一篇。今年會去申請研究所,預估那時至少還會再有一篇。
案例C:二個人大二到大三二年期間跟machine learning的教授做專題,
內容是image + machine learning,辨識物品,去參加Google在這方面的
競賽。
案例D:升大三的暑假跟教授做嵌入式系統的研究。大三開始跟另一個教
授做類神經網路並發表一篇論文。剛剛申請上。
我覺得只有去做與不去做,沒有不能做這件事。還有知不知道存在這件事
。上述提的的人也是沒日沒夜的拚命。
※ 編輯: becseger (128.211.225.247), 03/03/2018 22:5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