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真的是超級多工模式一直沒空好好記錄生活
一方面有一堆研究、考試、系學會活動要處理,平日則是有跟不完的門診跟上課,幸好現在終於告一段落,接下來要去神經科了!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個我覺得敝系相當特殊的course:大五門急
簡單來說門急就是由急診、皮膚、眼、骨、泌尿、耳鼻喉科(的偏門診方面)...
最近真的是超級多工模式一直沒空好好記錄生活
一方面有一堆研究、考試、系學會活動要處理,平日則是有跟不完的門診跟上課,幸好現在終於告一段落,接下來要去神經科了!
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這個我覺得敝系相當特殊的course:大五門急
簡單來說門急就是由急診、皮膚、眼、骨、泌尿、耳鼻喉科(的偏門診方面)組成的6星期課程
沒錯...就是一星期一科...
而且在皮膚、眼科、骨科是教學門診/要接初診的,皮膚科甚至第一天就要開始接...
所以簡單來說,必須在半天到一天內熟悉該科常見疾病、病歷紀錄的重點跟「行話」
眼科還要學會用slit lamp(裂隙燈)
通常教學門診的模式就是學生要負責問診跟基本的身體檢查(比如說皮膚科要寫cutaneous findings、眼科要用slit lamp看、骨科要做一些謎之理學檢查)
通常學生問診是在另個診間進行,寫好病歷後回到原本的診間跟老師報告,報完老師會再叫病人進來看一次,就會知道自己覺得的診斷思考方向跟老師想得有什麼不同(就是對答案XD)
其實這樣的過程往往是滿...刺激的,雖然自己之前在外科跟內科都有類似的教學門診經驗,但這幾科的內容上次學是快一年前,基本上都還給老師了... (所以一開始很怕被老師電:這我以前上課不是講過?)
不過幸好我遇到的老師都相當和藹(至少表面上),就算一直問奇怪的問題也不厭其煩地回答
分享幾個我自己接到的case(以下經過修飾變得戲劇化一點也做一些匿名)
[急診]
(這是我第一個診斷出的case,在我實際去急診的第二天)
老師:學弟那個主訴頭痛的病人你去接!
我: (我沒run過神經科...認真嗎!?)我嗎?
老師:對就是你!
病人:我痛三天了,第一天去診所看給我止痛沒用,覺得從頭皮痛到頭裡面,左邊比較痛,眼睛覺得腫腫、視力有點模糊,喉嚨也覺得有點痛,我會不會是中風啊?
我:(做了我腦中出現的所有PE, NE) 嗯現在看起來不太像...
老師:學弟你怎麼問那麼久,快來報一下!
我:這個O歲男性覺得頭痛三天...
老師:那你覺得這是什麼
我:我覺得是個Zoster...
老師:你說頭痛、視力模糊會不會是acute glaucoma?
我:(尷尬...我腦中沒有這個鑑別診斷 404 not found)蛤?
老師:那你覺得這是個Zoster,你有看到vesicles (水泡)嗎?
我:噢... 沒...沒有餒...
老師:(一臉你慘了的臉看著我再走向病人)你有沒有看他頭皮!
(翻開頭皮,昭然若揭,都是vesicles with crusting)
...好吧,幸好我猜對了...
大四老師的諄諄教誨整個浮出 Orz
1. 如果你心中沒有這個鑑別診斷你永遠沒辦法診斷出來!
2. Review of systems要從頭頂到腳底!
大家有興趣詳見 Herpes zoster ophthalmicus 這個病人要注意Hutchinson's sign 後續轉眼科跟皮膚科
[皮膚]
(這是個專看掉髮的門診,基本上要分辨出雄性禿、雌性禿跟圓禿)
我:今天主要來看什麼問題?(我第一眼看病人好像沒掉髮的問題@@)
病人:我掉髮大概三個多月了,還做過皮膚切片,前一個醫院叫我住院治療...(拿出超厚病歷)
我:那可以讓我看一下掉髮的區域嗎
病人:(拿下極為精緻的假髮)你有看過這麼嚴重的嗎?
我:(完全沒料到...) 某教授的病人應該有這麼嚴重的,我等下會仔細報告您的情況
(突然覺得病人應該很心理很難受,跟我年紀差不多,頭髮一夕掉光)
老師:(看完之後) 不用擔心,你的頭髮生長力很強,快長回來了!
(我也為病人鬆了一口氣...)
結果有趣的是,看完這個病人我居然遇到前面急診診斷的Zoster,才想起來他剛好被轉到皮膚科這個診@@
我好像滿容易遇到同個病人的,之前在外科前一個星期在table上縫的病人,一個多星期後在門診也是我在拆,真是滿特別的
[骨科]
老師:學弟你快去接,還有好多病人!
病人1
老師:這個病人是SONK,你有聽過嗎?
我:沒有欸...
老師:簡單來說就是...@@?!...那你去查一下跟病人解釋!
病人2
我:(看完之後) 這個病人是被車撞倒在地上肩膀脫臼復位後手舉不起來...
老師:這可能是個brachial plexus injury,你應該懂吧?台大學生解剖都學得很好,你去跟病人解釋!
(QAQ...我就不太會咩)
#醫學 #醫學系 #眼科 #急診 #骨科 #醫院 #台大 #大學 #medicine #medicalschool #medicalstudent #hospital #ER #ophthalmology #orthopedics #實習
台大醫院神經科門診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高端女神自由台灣🗽
就是這道光,希望國產疫苗能幫助更多國家
引述報導:
幫小英總統施打疫苗的這位護理師是現年44歲的 #溫慧敏,雖戴著口罩,但外表穠纖合度,加上完美眼妝,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其實她大有來頭,不僅幫總統打疫苗,連指揮官陳時中、行政院長蘇貞昌和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教授,當初也都交出手臂讓她打。
溫慧敏擔任台大醫院代理督導長,護理資歷25年,接任督導長前,擔任門診護理長,主要負責各門診業務,外科系、家庭醫學科、神經科都是她工作範圍。
身為台大醫院「第一打手」,才接連負責施打重要官員的任務,溫慧敏解釋,因疫苗是家醫科主責的業務,家醫科門診又是她主要管理單位,3/22之前疾管署或指揮中心就不斷針對新冠疫苗接種開會討論,從一開始籌備開會,都是她去接洽,因她較熟悉疫苗業務,院方才指派她負責這項任務。
https://reurl.cc/ognVog
圖片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wacowbei/photos/a.577505089004371/4326930087395167/?type=3
台大醫院神經科門診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打一劑隔離採檢的心理疫苗 #如何應對隔離引發的情緒
本文章由 黃天豪 心理師 / 撰文 林長揚 / 製圖
.
疫情指揮中心在5/25宣布三級警戒要延長到6/14;緊接著在5/26,單日死亡率來到11人新高,累計本土病例逼近5000。我相信,病毒一旦進入社區,就回不去了;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開始做更多準備。如同身在加拿大的賴孟泉醫師所說:「這不是三級四級到五月底或更久的問題。這會是整個2021甚至進入2022的議題。我們需要把目光放到一個不同的未來,而非幻想回到過往的正常。」
.
與此同時,也陸續看到許多人分享自身因為接觸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的經歷。無論PCR結果是陰是陽,那些過程呈現出「校正回歸」背後的實際場景。也許看著「校正回歸」,還可以覺得那只是數字;但是當發生在自己身邊,那就是切膚的真實。
.
然而,少有人提及如何因應這些過程中的心理衝擊。成功的心理準備在於「凡事儘量往好處想,同時仍有一小部份做最壞的打算」;這就好比先打一支「心理疫苗」,讓我們在遭遇這些情緒衝擊時,可以獲得「心理抗體」,安穩度過。
.
所以,這篇文章想談談:某天得知自己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與「採檢」時,我們可能 #有什麼情緒反應,又可以 #如何因應。
.
〈#恐懼〉
.
最近和一個因家人採檢(偽)陽性、被隔離兩天三採的朋友談過話。
.
他是醫事人員,有三個孩子,太太肚子裡還有第四個。當時,幾個孩子輪流出現上呼吸道症狀與發燒,加上他曾到過風險區域;於是幾天之間,他很警覺地分別帶出現症狀的孩子前往急診兩次。後來接到通知結果:他是陰性,但大兒子竟是陽性。於是,在接到衛生局電話的十幾分鐘後,老婆陪著大兒子坐上救護車先前往醫院;而他趕忙隨意收拾三大包行李,準備帶著兩個小的,再坐另一台救護車到醫院急診篩檢,也預備接受可能的住院隔離。
.
當時,他腦中滿滿的想法都是「怎麼辦?」
.
「孩子怎麼辦?他們都是高風險⋯⋯」「誰要陪孩子進去隔離?」「老婆懷孕了,怎麼照顧小的?」「可是現在沒有其他人可以來幫忙⋯⋯」「同事怎麼辦?」「隔離要準備什麼?」「要帶牙刷嗎?」「最近接觸過的病人怎麼辦?他們大多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
.
每想到一個「怎麼辦」,他的心就不停沈下去;但有些部分,甚至是連想都不敢想下去。
.
另一個寫下經歷的朋友是位臨床心理師。她接到通知,某天會談的某位個案確診。「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很不確定當天對方是否有拉下口罩,在這之前我已經和孩子在家宅了一個禮拜,若我是無症狀帶原怎麼辦,心理很不安。」
.
這陣子,有年輕且無慢性病史的確診者猝死,讓「隱形缺氧」的話題浮上檯面。這也讓許多年輕的學子惶惶不安、蠢蠢欲動,真的開始感到害怕。
.
「恐懼」,是人們在此刻第一個可能會出現的強烈情緒。我們感受到生死的威脅逼近,想要戰鬥(如果有對手的話)或逃跑(如果逃得掉的話),若打不過、逃不走,還可能進入凍結癱瘓。
.
「恐懼」,是為了提醒我們威脅有多靠近,提醒我們每日如常的生活其實可能是一種幻想。適當的恐懼,讓我們得以正視風險的存在、做出未雨綢繆的準備。
.
〈#自責〉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活在社群中。當想到自己可能影響到的其他人,會有另一種強烈的情緒出現:「自責」。
.
談到自責,不由得讓我想起SARS當年,好友兼同事心怡發燒疑似染疫,被居家隔離的經過。
.
當時,我們都在台大醫院實習。她在神經科,我和另一個同學勝翔在家醫科。疫情初起,人心惶惶;SARS是新的敵人,無人熟悉;學校對於是否要召回實習生,意見分歧。我們雖然會盡量避免在大樓間移動(當天只待在舊館做門診業務,或只待在新館做病房業務),但同學間仍忍不住抱團取暖、互相打氣。
.
就是這個忍不住,讓我們三人在某天中午一起吃了飯。而後當天傍晚,心怡發燒了。
.
她說,當時的她,其實沒有太多害怕,但想到我和勝翔,心中滿滿自責,反覆想著會不會因此害到我們。當打電話告知我們的時候,想要強顏歡笑,卻笑中帶淚。
.
作家 陳茻 最近也寫下一篇經歷,提到「第一時間想起妻小家人,而後馬上又想起我的學生。我開始回憶我上課的時候有沒有把口罩戴好。有吧,我有好好消毒吧,我如何如何。但無論如何去想,總有一股不理性的自責情緒緩緩升起。」
.
「自責」,不是犯錯的人才會有的情緒。當此之時,即使每天小心翼翼帶著口罩、噴酒精消毒的人,也無法百分之百確認自己不會被傳染。如果已經萬般小心,卻還是確診、更感染身邊最愛的親友,那樣的自責,其實比什麼都更龐大。
.
「自責」,讓我們感受到對身邊他者的強烈責任,讓我們真的看見他人的存在、把他人安危放在心上。適當的自責,其實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讓我們對他人多一些慈悲與利他。
.
〈#無助〉
.
回到第一個故事中的朋友。當他去到急診,又是另一個挑戰。雖然在路上福至心靈,趕忙跟小朋友說了要「讓棉花棒到鼻孔裡探險」的故事,但實際上來到急診,篩檢的不舒服仍然是小朋友難以忍受的。於是,他一手抱著四歲多正在大哭的老二,試圖控制他被採檢;另一手還得壓著一歲多、採檢完也在大哭還掛著鼻血的老么。而三袋行李,身邊沒人敢幫忙、又怕地板髒,該放還是掛在身上?那模樣,說多狼狽有多狼狽。
.
沒有人能告訴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能回答他腦中那堆「怎麼辦」的問題。我幫他命名出當時那種強烈的感覺,其實不是恐懼,更多是「無助」。
.
陳茻也寫到:「有太多事我需要弄清楚了。我到底何時要被隔離?如果我確診,那妻子孩子該如何安置?孩子只有兩個月,有社工會接手嗎?我需要去篩檢嗎?有防疫專車會來嗎?什麼條件符合才會被匡列?沒有答案,只有不斷重複的台詞:『我們不清楚』『要等疫調單位』『要醫生判斷』電話那頭的聲音聽起來很茫然,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生氣,我知道他也無助。」
.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實驗者讓狗待在籠子裡,每當警示燈亮起,地板就通電。通電時,狗可以跳過小柵欄,逃到沒有電的另半邊籠子裡。很快地,狗兒就學會「看到警示燈就跳到另一邊」。不過,心理學家後來做了壞心的版本:即使逃到另半邊籠子,地板還是有電。於是很快地,狗兒又學會了:「做什麼都沒用」;當警示燈亮起,牠會趴在地板上,縮起身體,等待電流過去。最後,即使把牠放回正常的、逃得掉的籠子,牠也仍舊會縮在地板等待,放棄得以不被電的機會。
.
「無助」,正是當我們認為「做什麼都沒用」時,心中最強烈的感受。我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或覺得自己嘗試了所有的努力,仍無法改變困境。這樣的感受,甚至可能讓我們看不見環境的改變與機會的出現。
.
「無助」,其實也是一種保存能量的方式,讓我們在真正無望的情境中,不浪費多餘的體力、腦力與心力。適當的無助,也可能讓我們願意放下尊嚴,開口尋求幫助,從而創造出過去未曾接觸到的資源。
.
〈#委屈〉
.
台北市議員林亮君,前陣子也被隔離採檢。她的臉書貼文有這麼一段:「同仁打電話給民眾,說由於我們辦公室有確診者,某日您前來服務處也將會被匡列,希望您要自主管理到某日,沒想到電話那頭是一陣狂罵『垃圾,你們都是垃圾!會害我得病不能出門』,也有民眾對我的確診同仁指指點點說一些十分難堪的話語。我實在很生氣,也十分心疼。」
.
前面那位帶著兩個孩子前往急診的朋友,也描述當他坐上救護車時,聽見鄰居用力關門、大聲耳語的聲音。後來他身邊謠言四起,甚至有來自其他縣市的朋友傳訊詢問,聽說有人確診云云(渾然不知他正是謠言的中心,而且其實他沒有確診)。沒錯,當疑似確診或確診時,可能會遇到最殘酷的人性:排斥。
.
中古世紀,歐洲蔓延著痲瘋病;高度的傳染性,讓世人極度恐懼。為了擺脫威脅,開始有人把病人放在船上,漂流遠方,史稱「愚人船」。於是,這些被排斥的異己之聲,再也沒有人願意聆聽。林亮君那種生氣與心疼的感覺,其實是一種「委屈」。
.
「委屈」是當我們自認沒有做錯什麼,卻被誤解、錯待、冤枉,卻無從辯解、無人聆聽、無法靠近時的痛苦感受。委屈的人覺得自己明明不是故意(染疫)的,卻感覺自己被(社會)放逐了。
.
「委屈」的人常常會生氣,因為我們心裡有滿滿壓抑的感覺想要釋放。委屈讓我們想要用力伸展、用力表達出自己。適當的委屈,其實讓我們更有勇氣挺身而出,矯正我們心中的錯誤。
.
「恐懼」、「自責」、「無助」、「委屈」,正是當人們接受到可能要「隔離篩檢」的通知時,可能會產生的初級情緒反應。至於後續最常出現的「憤怒」反應,可以參考先前另一篇「#息怒靜心 心法」。
.
現在,你已經看過四種不同情緒的故事。如果可以,接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照著以下的步驟做。
.
—— #模擬Simulation ——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將自己帶入上述的場景,體會那樣的心情。
.
如果這些故事真的難以帶入,也可以回想一個「可比擬的經驗」。
.
什麼是可比擬的經驗?例如孩子雖然無法真正理解失去摯愛的傷痛,但也許可以想像心愛的狗狗過世,或是最愛的糖果紙被丟掉。這種「失落」的經驗看似天差地遠,但是仍然算是某種「可比擬」的失落經驗。
.
因此,我們也可以分別想像一個可比擬「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人生經驗,並且體會這段回憶帶給我們的身體感覺、想法與情緒感受。
.
這些引發出的情緒,就是「心理抗原」。
.
—— #喚醒Evoc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回想一下:當時的自己,是怎麼度過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如何超越當時的恐懼、自責、無助、委屈,來到這裡的?運用了什麼資源?得到了什麼幫助?創造了什麼樣的結局?學到了什麼經驗?得到了什麼成長?
.
其實,我們的生命中,早有許多成功因應的經驗;只是在情緒高張的時刻,那些內在的資源會被我們「忘記」。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需要學會全新的能力,而是需要辨識出這是我們已經完成的挑戰,將我們的舊能力重新組裝起來。
.
因此,我們要找出這些能力,並且好好體會當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因為我們其實已經做到過)時,心中升起的自信與能力感。
.
這種被喚起的自信,就是「心理抗體」。
.
—— #鞏固Consolid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把過去曾經成功轉化困境的自信,融入現在的場景。想像自己今天忽然得知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知道自己可能會出現「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情緒。然後——準備好面對它!相信自己可以度過、也知道自己可以度過,更知道這些情緒不會擊垮自己。接著引導自己想像,在那樣的時刻,自己正專注在接下來應該採取的適切行動中。
.
我們仍然可以有情緒,然而我們得以讓情緒留在「適當的程度」,並且帶給我們最大的幫助。
.
現在,當完成以上「SEC」步驟後,再做一個深呼吸,感謝自己花時間看了這篇文章,做了練習,帶給自己力量。
.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簡單的「SEC」步驟中,為自己秒打一劑「心理疫苗」。果若事件發生(我們每個人現在真的必須要把這樣的可能性放在心中),便能有足夠的心理抗體應對;同時,因為這樣的心理疫苗,也讓此刻的自己更加謹慎: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的社交與移動。
.
甚至,也可能幫助我們彼此,獲得群體的心理免疫,讓我們的社群,變得更強壯。
.
因為,我們真的同島一命。
.
--
.
📒延伸資訊:
.
◼️ 文章中提到的陳茻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 文章中提到的林亮君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天豪與長揚之前製作的息怒靜心五步驟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1263768678590
.
◼️心理師想跟你說製作的的隔離心理學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0524175419216
.
◼️台大心理系陳淑惠老師翻譯的家長/照顧者協助家庭因應COVID-19疫情指南
https://www.facebook.com/suehuei.chen/posts/4683708274989717
台大醫院神經科門診 在 立法委員林為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新竹台大生醫初體驗🏥 加惠大新竹民眾】
今天到新竹生醫去就診👨⚕️🧑⚕️,體驗生醫分院新穎的設施與服務,順便考察開院一個月以來民眾在生醫分院就診的情形與反饋。
生醫分院去年12月16日順利開院,成為台大醫院第6個分院,也是台大醫院現今設備最先進的分院,未來將設置728床,營運初期開設的診察科別: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麻醉科,骨科,神經科共7科20診間及42床急性一般病床,今年三月接著開設急診、ICU、心導管室、手術室和婦幼門診,待貴重醫療設備陸續到位後開啟各急重症醫學中心。
新竹縣人口持續在成長,能將國內最好的醫療院區留在新竹縣,感到非常心慰,我會繼續努力讓新竹繼續繁榮更加茁壯💪!
台大醫院生醫分院門診時間表:
https://bih.hch.gov.tw/web/page/2-3.OPDtime.html
林為洲服務團隊
#台大生醫園區
#台大生醫分院就診初體驗
#敢講肯做
#林為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