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大資工專題題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大資工專題題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大資工專題題目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千錯萬錯,柯神不會有錯!爹親娘親,不如小英主席親!,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反核的講道理講不過、拿不出科學證據,那就把擁核打成紅統中共同路人,完全抹紅抹黑。 風傳媒 李敏觀點:能源政策論辯的紅與藍 自由評論網3月11日刊登署名 Tim Hsu 文章,諸多不實的論述,近乎不負責任的匿名誹謗。該文用香港城市大學(以下簡稱城大)郭位校長照片並以”學術國台辦主任” 作標...
台大資工專題題目 在 千錯萬錯,柯神不會有錯!爹親娘親,不如小英主席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反核的講道理講不過、拿不出科學證據,那就把擁核打成紅統中共同路人,完全抹紅抹黑。
風傳媒 李敏觀點:能源政策論辯的紅與藍
自由評論網3月11日刊登署名 Tim Hsu 文章,諸多不實的論述,近乎不負責任的匿名誹謗。該文用香港城市大學(以下簡稱城大)郭位校長照片並以”學術國台辦主任” 作標題,文中對郭校長以及清華大學核子工程系極盡誣衊之能事,綜觀全文已經到語無倫次的地步,難怪作者不敢具名,想來該文作者應有「為五斗米折腰」或者須「煮字療飢」的苦衷吧!對於此文本想一笑置之,但該文指名道姓地批評清華傑出校友,中研院院士郭校長,同時也踐踏了清華核子工程系的令譽,作為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職責所在實有澄清之必要!
郭校長倡導科研創新,秉持專業論學,在他的帶領下,城大已成為世界頂尖大學 (城大2019年QS 全球排名第 55位,超越台灣所有大學) ,公認爲近10年世界進步最多的大學。
城大力推國際化,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公佈的2019年世界大學排名榜中,該校在「國際視野」一項的評分名列全球第一! 城大高標準高規格的在全球招聘並接受傑出的老師及學生,也包括來自台灣的師生。該校的網頁數據顯示,城大學生來自全球逾80個國家和地區。2018-19 屆的非本地新生來自29個國家地區,其中臺灣學生有48名,約占新生的2%。城大的教授來自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其800多名專任教授中,包括至少8個不同國家的院士;新竹清華大學校友有7人任教於不同系所,台灣大學的校友至少有16人。對,就在一年多前,政府決定大幅刪減大學教授退休今後,新竹清華大學有三位優秀的教授 (只有一位與核電領域相關)選擇提早退休,應聘到城大擔任講座教授。「良禽擇木而棲」,能夠有機會到更具競爭力、更多資源的環境拓展與延續自己的學術生涯,是教授個人辛勤耕耘的成果,但在心術不正的文字流氓筆下,居然成為骯髒的政治權謀。
該評論中提及城大頒授榮譽博士學位給連戰先生!大家須了解城大頒授榮譽博學位的頒授非校長職權,榮譽博士係為表彰致力服務的社會人士,對教育發展有重大貢獻者,須經過校董會公開徵求提名,校董會投票通過,呈交香港特首批准頒授。該校網頁顯示,曾獲頒授城大榮譽博士學位人士包括法國的 Cédric Villani、德國的 Herbert Gleiter、以色列的Ada Yonath、日本的Susumu Tonegawa、美國的John Forbes Nash, Jr,中國的張杰及台灣的翁啟惠、連戰、林百里等等知名人士。這些資料在城大的網頁上都查的到!該評論的作者蓄意的以頒授連戰先生榮譽博士學位來「抹藍」郭位與城市大學!當然,這類的評論出現在立場墨綠的媒體也就不足為奇了。
該評論中又以城大邀請郝伯村先生演講及其演講題目來「抹紅」郭位校長與城市大學,殊不知該演講係由遠見天下的提議。大學在思想上本就是百花齊放、兼容並蓄的地方,豈能因邀請了某位講者,或闡述了某個理念就該被貼上標籤。我深信以郭位校長的國際觀與知名度,一定認知政教分離的重要性,不會容許校園內直接間接涉及任何黨派政治。城大每年舉辦約1000 場各種類型的講座,廣邀世界人士分享心得,台灣傑出的藝文團體如「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也是城大介紹給香港各界的一項。如此增加台灣知名度的活動,評論者有看到嗎?
郭位校長是清華核工系第五屆畢業生,一直非常關注能源與環境的議題,他的第一本科普專書 “核電關鍵報告”寫於他考察福島事故後,在2013年馬英九邀請他在總統府演講前已經完稿。該書由天下文化出版,被翻譯為多國文字,在美、日、法、俄分別發行英、日、法、俄文版。一本中文的科普書能有這樣的盛況,台灣應該不多見吧!
香港沒有核能電廠,但廣東大亞灣核電廠所發的電力80%送至香港,在香港電力供應中扮演重要的腳色,且離香港200公里以內有12部核電機組正在運轉。郭校長認為香港須要有核工的專業人才,促成城大機械工程系核能與風險工程學程學科的成立,研發核能安全、醫學物理與風險工程,培育相關人才,並提供香港低碳能源科技的公眾教育。由於城大沒有核工領域的師資,故在草創時期與新竹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有較多的互動。在自由評論中卻誤以為是系主任的開執中教授,就是數年前提早退休赴城大協助郭校長的。新竹清華大學核能領域的師資會於休假期間赴城大進行交流或授課,或受邀赴城大專題演講與協助指導研究生,這樣的學術互動在大學是常態;城大的核工學科與大陸的核工業具有聯繫,也是理所當然,為了要「抹紅」,這些都成為統戰的一部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很明顯的,評論者活在自己的妄想世界中。
接下來談談評論者口中的大「清」帝國。63年前,新竹清華在台灣建校時,即以發展核子科學為重點,我們興建了亞洲第一座實驗用反應器,1964年核工系成立,是清華最早成立的二個系之一。40多年過去了,許多清大培養出的核工專業人才,在不同的機構,不同的崗位為國內核電的發展貢獻心力。現在的清華在更多的領域都頗富盛名,提到清華,也許大家不會想到核工,但是在核電業界,篳路藍縷的清華人可仍然是獨佔鰲頭的先行者。
台灣第一座核能電廠,金山核電廠於1977年商轉,在隨後的8年內,陸續完成了另外5部機組。90年代初期,台電公司核電機組的運轉並不順利,跳機頻繁,異常事件不斷。隨後台電公司推動了一連串的計畫,包括加強運轉人員的安全意識,確實做好電廠的維修工作,推動事件的肇因分析,不放過任何改善電廠設備體質的機會,要求所有的工作同仁必須遵循運轉規範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台電核能運轉的績效在2000年已達世界水準,2010年的發電量首度超過400意度,2010年台電公司的核能運轉績效被Nucleonic Week評選為世界第二名。
台電公司開始推動核能安全化時,也正是大批清大核工畢業生進入台電與原能會工作,而早期畢業的學長也開始擔任中階管理的職位的時候。他們的努力,促成了現在的成果。
遺憾的是,核能發電從1957年問世以來,一直都是最具爭議性的能源。對某些國家而言,核電永遠是政客手中的棋子,在選舉的操弄下,在媒體的蓄意醜化下,所有核電的從業人員的努力,並沒有獲得應有的掌聲與尊重。
清華培養出的核工菁英,在台電公司、在原子能委員會與核能研究所的辛勤付出與所獲得的成就,應該是新竹清華大學對這個國家最主要的貢獻之一。
清華大學核工系的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優秀的表現,被提升到更重要的位子,作出更多的貢獻,原本就是理所當然,卻被譏為大清帝國。看看我們的國家,過去20年都是由台大法律的畢業生當總統,我們又該如何稱呼台大,如何稱呼法律系呢?
台灣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是非,不分黑白。「以核養綠」公投獲得近600萬的支持,明確的告訴政府非核家園不是全民的共識,民眾期待2025年以後繼續使用核能,可以避免缺電、穩定電價與減少空汙。但政府卻完全忽視民意,執迷不悟,堅持意識形態掛帥的錯誤能源政策! 「官逼民反」,以核養綠公投二部曲已蓄勢待發,執政黨窮於應付,已到捉襟見肘的地步,在所有招式都使盡後,只剩下慣用之抹藍、抹紅不同意見人的伎倆,也許這才是該篇無厘頭評論的背景吧!
*作者為清華大學特聘教授,原子科學院院長
台大資工專題題目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灣核廢處置論壇系列:德國經驗 網路直播 Live!!!
主講人:德國聯邦國會環境委員會主席霍恩(Bärbel Höhn) 女士。
由德國聯邦國會資深議員霍恩女士擔任主席的德國聯邦國會環境委員會全名是:Committee on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其主要執掌之一就是立法及監督德國政府相關單位落實核能安全,包括核廢料安全處理事宜。
霍恩女士是德國核安相關事務的專家,她的講座內容非常值得大家參考。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108室(教師聯誼室)
主辦單位: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協辦單位: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台灣核廢處置論壇系列:德國經驗 (04/09/2017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台灣雖然已經確定要在2025年實踐非核家園,但對於高達17,762束高階核廢料(使用過燃料棒),以及超過20萬桶低階核廢料(含蘭嶼10萬桶)的處置問題,目前社會仍無共識。不僅核一廠2018年除役的時間逼近,核一、核二廠更因燃料池爆滿,有被迫提早除役的可能,核廢處置問題益發急迫。
有鑒於德國在處理廢核政策以及核廢料安全處置等領域有著多年的實際經驗,許多方面都值得台灣借鏡,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與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發展中心特別共同主辦「台灣核廢處置論壇系列:德國經驗」論壇,邀請來台訪問的德國聯邦國會環境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的主席霍恩(Bärbel Höhn) 議員,以及委員會成員明杜普(Klaus Mindrup) 議員分享德國廢核的過程以及在處理核廢料方面所遭遇到的挑戰。
在這場四月九日於台大社科院舉辦的核廢處理論壇中,霍恩(Bärbel Höhn) 議員特別強調,德國之所有走上廢核的道路,並不是始於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災事故,而是早從1986年前蘇聯時代在烏克蘭發生車諾比核災後,德國社會就開始持續不斷的討論、檢視核電的利弊以及可能的替代方案,在2000年時,德國社會就凝聚了強大共識,確定廢除核能,改採再生能源發電的國家能源政策,福島核災只是再次應證廢核的正確性以及更加強化社會走向非核家園的共識以及步調而已。
霍恩女士強調,一座核電廠最多可以使用50年甚或60年,但是其所產生的各種核廢料卻要我們後代的子子孫孫無窮盡的清理、維護,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貯置時程甚至需要確保100萬年都不能出差錯,實在不符合經濟效益,而且是最不符合永續經營原則的昂貴能源選項。
針對現場ㄧ位來賓對於台灣廢核之後能源供應的穩定性感到懷疑,霍恩女士表示,15年前,德國剛剛踏上廢核之路時,核電佔德國全國供電比率超過35%的佔比,但是到了2016年底的時候,核電佔比已經大幅降到12.5%的程度,並且正在按照既定時程陸續關閉僅存的幾座反應爐,而最後一座反應爐確定會在2022年12月份時停機除役。
在此同時,德國的再生能源佔比從區區的4%不到的比率,16年來巨幅攀升到超過30%的佔比,而且德國經濟持續成長,再加上由於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提供的大量的新工作機會,也從未發生過缺電、限電,德國國家能源政策的下一階段的目標適在2050年時達到再生能源超過80%佔比。
霍恩女士指出德國過去的幾次核廢處理經驗並不成功,德國從中學到了慘痛的教訓,因此,這次德國政府決定改弦易張,放棄過往政治考量凌駕民意以及科學專業的老路,重新從公民參與,透明公開,尊重科學專業,健全法規等面下改革核廢處理計畫。
由霍恩女士擔任主席的德國聯邦國會環境委員會剛剛花費兩年的時間,於今年三月份才完成關鍵的「核廢料貯存場選址評估辦法法案(Evaluation of Repository Site Selection Act,Standortauswahlgesetz, StandAG )」,下一個階段的目標就是從2018年開始,預定在2031年的時候,可以透過科學專業、公民參與、社會共識的方式選定一處適合的核廢最終貯置場址,並且在2045年時完成規劃、設計、工程建設並且獲得所有使用核可執照,然後預計在2075年將最後一桶核廢料貯放到最終貯置廠當中。
如果一切步驟的順利完成,核廢貯置場運轉正常,於2095年時將核廢最終貯置場完全封閉,並且開始長期的監控的程序。
霍恩女士最後強調,無論是發展再生能源或者是妥善處理核廢料,比台灣走在更前面的德國,都可以提供各種寶貴的經驗,縮短台灣自行摸索的時間,而且可以讓台灣少走許多冤枉路,少花許多冤枉錢。
全國廢核行動聯盟的發言人崔愫欣也在論壇中分享了去年八次的「民間核廢論壇」所達成的核廢處理共同意見,分別是:
一、核廢資訊公開應做到完整、獨立與普及,
二、選址政策應兼顧在地科學證據並尊重在地社群,
三、應檢討過去忽略的風險分配與環境公平正義原則,
四、在高階核廢料上多數認為境外處置不易,因此應考量在境內處置,認為台灣使用核電,應該自行承擔核廢料處置的責任與風險。由於目前最終處置相關辦法制定與場址選定進展遲滯,緩不濟急,建議先討論中期貯存,尋找台灣是否有較合適的中期貯存場址,大家比較容易想像、也比較務實,
五、 檢討現今核廢料處理機制嚴重權責不清、核工專業壟斷,缺乏部會橫向聯繫合作、以 及制度內缺乏監督制衡效能的問題,
六、核廢處理應重視跨專業、跨職權部會的整合協調以及民眾信任,
七、若成立專責機構,應提高層級至總統府或行政院層次,並重視機構成員組成的多元性 與獨立性,
八、核廢處置的專業資訊應進行轉譯與廣泛傳播,培力地方知情參與討論的能力,
九、檢討核廢選址條例中的公投機制,確保受影響地區實質參與權利,
十、核廢處置從選址到營運過程,應設立多階段、多管道的公民參與以及監督機制。
「台灣核廢處置論壇系列:德國經驗」論壇中,來自台德兩國的與談人士,一致認同由我們這一代所造成的核廢料問題,必須要由我們這一代人盡最大責任來處理、解決,在使用核能數十年之後,妥善面對、處理核廢料是所有人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
♡
台灣核廢處置論壇系列:德國經驗 網路直播
主講人:德國聯邦國會環境委員會主席霍恩(Bärbel Höhn) 女士。
由德國聯邦國會資深議員霍恩女士擔任主席的德國聯邦國會環境委員會全名是:Committee on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其主要執掌之一就是立法及監督德國政府相關單位落實核能安全,包括核廢料安全處理事宜。
霍恩女士是德國核安相關事務的專家,她的講座內容非常值得大家參考。
@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頤賢館108室(教師聯誼室)
主辦單位: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協辦單位: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台灣核廢處置論壇系列:德國經驗 (04/09/2017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台灣雖然已經確定要在2025年實踐非核家園,但對於高達17,762束高階核廢料(使用過燃料棒),以及超過20萬桶低階核廢料(含蘭嶼10萬桶)的處置問題,目前社會仍無共識。不僅核一廠2018年除役的時間逼近,核一、核二廠更因燃料池爆滿,有被迫提早除役的可能,核廢處置問題益發急迫。
有鑒於德國在處理廢核政策以及核廢料安全處置等領域有著多年的實際經驗,許多方面都值得台灣借鏡,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與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發展中心特別共同主辦「台灣核廢處置論壇系列:德國經驗」論壇,邀請來台訪問的德國聯邦國會環境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the Environment,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Nuclear Safety) 的主席霍恩(Bärbel Höhn) 議員,以及委員會成員明杜普(Klaus Mindrup) 議員分享德國廢核的過程以及在處理核廢料方面所遭遇到的挑戰。
在這場四月九日於台大社科院舉辦的核廢處理論壇中,霍恩(Bärbel Höhn) 議員特別強調,德國之所有走上廢核的道路,並不是始於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災事故,而是早從1986年前蘇聯時代在烏克蘭發生車諾比核災後,德國社會就開始持續不斷的討論、檢視核電的利弊以及可能的替代方案,在2000年時,德國社會就凝聚了強大共識,確定廢除核能,改採再生能源發電的國家能源政策,福島核災只是再次應證廢核的正確性以及更加強化社會走向非核家園的共識以及步調而已。
霍恩女士強調,一座核電廠最多可以使用50年甚或60年,但是其所產生的各種核廢料卻要我們後代的子子孫孫無窮盡的清理、維護,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貯置時程甚至需要確保100萬年都不能出差錯,實在不符合經濟效益,而且是最不符合永續經營原則的昂貴能源選項。
針對現場ㄧ位來賓對於台灣廢核之後能源供應的穩定性感到懷疑,霍恩女士表示,15年前,德國剛剛踏上廢核之路時,核電佔德國全國供電比率超過35%的佔比,但是到了2016年底的時候,核電佔比已經大幅降到12.5%的程度,並且正在按照既定時程陸續關閉僅存的幾座反應爐,而最後一座反應爐確定會在2022年12月份時停機除役。
在此同時,德國的再生能源佔比從區區的4%不到的比率,16年來巨幅攀升到超過30%的佔比,而且德國經濟持續成長,再加上由於再生能源產業蓬勃發展,提供的大量的新工作機會,也從未發生過缺電、限電,德國國家能源政策的下一階段的目標適在2050年時達到再生能源超過80%佔比。
霍恩女士指出德國過去的幾次核廢處理經驗並不成功,德國從中學到了慘痛的教訓,因此,這次德國政府決定改弦易張,放棄過往政治考量凌駕民意以及科學專業的老路,重新從公民參與,透明公開,尊重科學專業,健全法規等面下改革核廢處理計畫。
由霍恩女士擔任主席的德國聯邦國會環境委員會剛剛花費兩年的時間,於今年三月份才完成關鍵的「核廢料貯存場選址評估辦法法案(Evaluation of Repository Site Selection Act,Standortauswahlgesetz, StandAG )」,下一個階段的目標就是從2018年開始,預定在2031年的時候,可以透過科學專業、公民參與、社會共識的方式選定一處適合的核廢最終貯置場址,並且在2045年時完成規劃、設計、工程建設並且獲得所有使用核可執照,然後預計在2075年將最後一桶核廢料貯放到最終貯置廠當中。
如果一切步驟的順利完成,核廢貯置場運轉正常,於2095年時將核廢最終貯置場完全封閉,並且開始長期的監控的程序。
霍恩女士最後強調,無論是發展再生能源或者是妥善處理核廢料,比台灣走在更前面的德國,都可以提供各種寶貴的經驗,縮短台灣自行摸索的時間,而且可以讓台灣少走許多冤枉路,少花許多冤枉錢。
全國廢核行動聯盟的發言人崔愫欣也在論壇中分享了去年八次的「民間核廢論壇」所達成的核廢處理共同意見,分別是:
一、核廢資訊公開應做到完整、獨立與普及,
二、選址政策應兼顧在地科學證據並尊重在地社群,
三、應檢討過去忽略的風險分配與環境公平正義原則,
四、在高階核廢料上多數認為境外處置不易,因此應考量在境內處置,認為台灣使用核電,應該自行承擔核廢料處置的責任與風險。由於目前最終處置相關辦法制定與場址選定進展遲滯,緩不濟急,建議先討論中期貯存,尋找台灣是否有較合適的中期貯存場址,大家比較容易想像、也比較務實,
五、 檢討現今核廢料處理機制嚴重權責不清、核工專業壟斷,缺乏部會橫向聯繫合作、以 及制度內缺乏監督制衡效能的問題,
六、核廢處理應重視跨專業、跨職權部會的整合協調以及民眾信任,
七、若成立專責機構,應提高層級至總統府或行政院層次,並重視機構成員組成的多元性 與獨立性,
八、核廢處置的專業資訊應進行轉譯與廣泛傳播,培力地方知情參與討論的能力,
九、檢討核廢選址條例中的公投機制,確保受影響地區實質參與權利,
十、核廢處置從選址到營運過程,應設立多階段、多管道的公民參與以及監督機制。
「台灣核廢處置論壇系列:德國經驗」論壇中,來自台德兩國的與談人士,一致認同由我們這一代所造成的核廢料問題,必須要由我們這一代人盡最大責任來處理、解決,在使用核能數十年之後,妥善面對、處理核廢料是所有人必須共同承擔的責任。
♡
台大資工專題題目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就在今夜,不容錯過!! 10PM@公共電視頻道我們的島節目:核燃料的未知旅程 (03/14/2016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採訪/撰稿 張岱屏
攝影 陳忠峰 陳慶鍾 鄭嘉明
剪輯 陳忠峰
核一、核二廠,從1970年代運轉至今,用過燃料至今都存放在水池,存放密度早已超出原始設計。
由於核一二廠用過核燃料乾式貯存計畫不斷延宕,用過核燃料如果不能從水池取出,並且找到適合的存放地點,核一二廠的四部機組,將在今年底、明年中陸續停機,提早退休。那麼,地方居民甚至部分核工專家,他們對現行的乾式貯存,究竟有什麼疑慮?
目前台電規劃的核一核二乾貯設施,都採露天存放方式,先把用過燃料放在不鏽鋼密封鋼桶。外面加上混凝土護箱和混凝土屏蔽。護箱上設計空氣進出口,利用自然對流降溫,用過燃料從水池取出溫度仍高達200度,混凝土外部也有80度。
目前全世界總共有120個左右的乾式貯存場,美國、加拿大多半採不鏽鋼外加混凝土護箱,採戶外存放。日本核廢專家澤井正子指出,這種設計有其缺點,因為不鏽鋼焊接部位可能因為鹽分、溫溼度等影響,發生應力腐蝕現象,所以目前日本與歐洲的乾式貯存,都是採用鑄鐵或銅合金,一體成型的護箱,置放在室內,以降低應力腐蝕風險。
另一方面。貯存桶焊接封死後沒有任何監測機制,難以掌握裡面的狀況,當四十年後要打開,如何確保裡面的燃料沒有破裂腐蝕?
乾式貯存另一個問題是搬運。目前核一、核二乾式貯存桶是美國NAC所設計,核一每桶存放56束,核二每桶預計存放87束燃料,核工學者賀立維與民間團體認為存放密度太高,增加未來搬運上的困難。
日本福島核一廠的乾式貯存場在311時廠房被沖毀,海水淹沒核燃料的護箱,所幸燃料棒沒有嚴重損壞,也因此場址的安全性非常重要。
核一廠乾式貯存場位於乾華溪旁,乾華溪上游是農委會公告的土石流潛勢溪流,當年參與審查的地質學者賈宜平認為,用過燃料在這裡長期放置,並不是很適當。
針對民間團體與地方居民提出的疑慮,台電雖然在地方舉辦說明會,但溝通成效不佳。在得不到地方支持下,2013年,原能會核准台電進行核一乾貯的熱測試,但卡在新北市政府不核發水土保持完工證明,熱測試無法進行。
對台電來說,核一受阻,核二乾貯勢在必行。去年行政院將核二乾貯,改列國家重大工程,改由農委會核發水土保持完工證明,所有程序幾乎完備,新北市政府最後藉由一個小小的逕流污水計畫許可權,將核二乾貯暫時卡住。地方居民也在義務律師協助下,展開司法訴訟,希望撤銷核一、核二廠乾貯設施的環評。
核一、核二用過燃料棒,之所以走到今天這個進退兩難的地步,跟過去封閉的決策程序有關。原能會雖然是台電的監督單位,其下的核研所,卻又承攬台電核一乾貯的工程,自失立場。
決策過程不夠公開、球員兼裁判的疑慮,再加上過去蘭嶼低階核廢料處理草率,遷場不斷跳票等負面經驗,讓民間團體對乾貯設置缺乏信心。在乾式貯存遲遲無法過關的狀況下,台電祭出了最下策,也就是「境外再處理」計畫。
目前最有可能接受台灣用過核燃料再處理的是法國,不過法國核能專家馬里格納克去年受邀來台指出,寄望把核燃料送出國,很可能是一場空。
馬里格納克指出,因為再處理費用高昂,加上國際法規限制,世界各國已經很少把核廢料送去國外再處理,法國再處理公司AREVA也已經瀕臨破產。
而且用過核燃料被萃取岀鈽與分裂鈾等元素後,還會剩下高階、中階與低階等不同成分的核廢料,成分更加複雜,二十年後還是會送回台灣,台灣花112億向法國買的,不過是拖延二十年時間而已。
不只是台灣,全世界所有使用核電國家都面臨核燃料如何處置的難題,目前只有芬蘭跟瑞典兩個國家,有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
芬蘭早在1970年代就開始進行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研究,2001年芬蘭國會通過距離首都赫爾辛基272公里的奧爾基洛托為最終處置場,開挖安卡洛地下高放實驗室,隧道深達地下500公尺,預計在2020年啟用,成為世界上第一座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將9000噸用過核燃料,存放在地底十萬年。
瑞典則是在1990年開始建造最終處置場地下實驗室。他們挖掘一條3.6公里長、深達地下460公尺的隧道,設計時不但考慮到地質穩定性,還設想數萬年後的冰河期可能對最終處置造成的影響。雖然芬蘭與瑞典已有最終處置地點,但沒有興趣也不可能接受其他國家的核廢料。
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需要結合地質、材料、工程等跨領域專業,台大地質系教授賈宜平直言,台灣對於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選址與設計的能力,落後先進國家三十年以上,是社會大眾不了解的一大隱憂。
台灣跟歐洲的地質環境完全不同,要在台灣找到能夠確保安全存放十萬年的最終處置場所,比起歐美更加困難。台電曾經在金門、花蓮秀林鄉等地進行高階核廢料潛在場址的地質鑽探,但因缺乏溝通,導致地方居民抗爭。
目前核一、核二、核三廠的水池裡,總共有3620公噸、17552束用過核燃料,在廠內乾式貯存難以通過,最終處置又遙遙無期下,台電目前規劃集中式貯存場作為中期貯存的方案,希望能找個無人島或準無人島,做為中期貯存的場址。
然而中期貯存場的設置,法源在哪?如果還是台電自行決定,如何能取得公眾的信任?台灣目前對於高階核廢料處理,該經過什麼樣的公眾討論程序?由誰來決定?法令上幾乎一片空白。
行政院在去年提出行政法人放射性廢棄物管理中心設置條例草案,學者賈宜平也提出放射性廢料管理條例草案,民間團體則認為兩個版本各有缺點,計畫另提新的草案。希望讓核廢料的管理能夠法制化,突破現在由台電自行決定、過程封閉,無法建立公信力的僵局。
核電廠營運將近四十年,核廢料是既成事實,也是共業,不論是反核、擁核都必須面對。核電所遺留的風險與危害,不應該理所當然的留給邊陲居民與我們未來的世代。接下來必須開啟對話空間,讓社會大眾共同參與,討論解決之道。面對核廢,挑戰,才正要開始…..
公視 我們的島【核燃料的未知旅程】
03/14(一) 22:00首播
03/19(六) 11:00重播
文章內容原始資料來源:http://ourisland.pts.org.tw/…/%E6%A0%B8%E7%87%83%E6%96%99%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