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 Light工作坊|
📍|主題|
▫️到底要選系還是選校呢
📍|前情提要|
▫️ 選系?選校?這道萬年難題每年都在困擾著高三學生,而小編我也必須先說,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非常見仁見智,我無法告訴你哪個才是絕對正確的選擇,但下文我會就我所知,提供各層面的分析,並分享個人經驗給大家作參考!...
|Spark Light工作坊|
📍|主題|
▫️到底要選系還是選校呢
📍|前情提要|
▫️ 選系?選校?這道萬年難題每年都在困擾著高三學生,而小編我也必須先說,這個問題的答案真的非常見仁見智,我無法告訴你哪個才是絕對正確的選擇,但下文我會就我所知,提供各層面的分析,並分享個人經驗給大家作參考!
📍|選系|
▫️優點:
1. 愛你所擇:不用再像國高中被迫面對厭惡的科目,從僵化的教育體制中掙脫出來,能夠全心投入自己喜愛的領域。而且就讀喜歡的科系對於上課意願會有所提升,在自己擅長且熱愛的領域盡情發揮也才能找到自信,成就自我理想。
2. 就業保障:選擇熱門,例如:電機、資工,生涯藍圖較明確,且市場需求量大,畢業後不必擔心失業。另外,多數政府認定的「師」級證照考試(如:律師、醫師),都規定要相關科系畢業才可考取,因此就讀執照類科系對就業也很有保障。
3. 志同道合的朋友:念同科系的同學有較高機率是和自己抱有相同興趣和志向的人們,彼此間容易產生共鳴,還可以一起為了共同目標努力,結交同甘共苦的好友,並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與良性競爭。
▫️缺點:
1.資源不足:雖然進入了符合自己興趣的科系,但若該科系不是那所大學的重點科系,可能會缺少完善的硬體設備,實習、交換的名額較少,無法為你提供豐富的資源,必須靠自己透過各種媒介尋找課程以外的進修資源來補足。
2.缺少名校光環,成為面試遺珠:不可否認,現今就業市場還是重視校名,無論找實習、找第一份工作或是推甄研究所,多半會以學歷作為第一道篩選,因此好的校名能幫你佔得先機。所以會發生能力不差,仍礙於校名,短時間內難以一展自長才的情形。
📍|選校|
▫️優點:
1.名校光環,資源優渥:過年時,親戚最愛問:「考上哪間學校呀?」,此時若抬頭挺胸得說出:「台大!」,無疑能讓那些討人厭的傢伙閉嘴(開玩笑的啦XD)。但不得不承認,目前台灣社會仍存在著名校思維,且眾人欽羨的眼光與由衷的讚美也確實讓人難以抵擋校名的誘惑。
2.業界人脈:頂尖大學畢業的學生求職時的確站在比較好的起跑點,同校學長姐在業界高層的比例也相對比較高,當業界有好的職缺、實習時,學長姐通常都會優先照顧同校的學弟妹。
3.資源豐富:教育部會為國立大學編列較多預算,相反地,私立大學的經費來源多需自行籌措,所受政府補助較少,因此國立大學的設備往往比私立豐富許多。另外,不只學生會選學校,教授們也會選擇在何處教書,頂尖國立大學有名氣、待遇優渥、學生程度較好,會更吸引教授前往任教,所以更能招募到優秀的師資。
▫️缺點:
1.可能要待在沒有興趣科系四年:有些高中老師會對學生說:「先進好大學再轉系或雙主修就好啦~」然而轉系或雙主修都有一定的成績門檻要求,剛升上大學面對五花八門的活動,很可能會玩到忘我,喪失認真讀書的鬥志,最後只能卡在原科系,四年都被沒有興趣的科目環繞,並對未來的人生方向更無所適從。
2.校名非萬能:名校光環只能在剛畢業時提供優勢,往後職涯發展主要還是靠專業的累積。如果唸自己沒興趣的科系,不見得有熱忱能夠認真投入,好好學習專業內容,此時即便有名校光環也無法掩蓋沒有能力的事實。
📍|如何選擇|
關於選擇,小編的意見是:如果有明確目標、興趣,則以選系為主,培養相關專業能力。若將來想從事的是需要執照的職業,也是選系即可,像是不同學校的法律系學生通過國考後一樣都是律師,建議不用太執著大學校名。相反地,如果還沒有明確生涯規劃,可以先選校,到大學再多和各科系的同學交流,參加各式講座,慢慢從中摸索自己的興趣及未來目標。另外,有些公司或產業會特別注重「血統」,偏向錄用相關名校的學生,針對未來希望進入那些公司的同學,則須注意校名。
📍|小編經驗分享|
小編自己是目標、興趣不明確的人,「探索性向」是我上大學後最重要的任務。為了達成這個任務,我需要就讀系所完整、有機會接觸到各科系的綜合大學,因此我優先「選校」,希望藉由台大多元開放的校風與豐富的資源讓我找到志向。而興趣不明確使我目前不適合投入太專精的領域,免得日後找到真正有興趣的領域時,會發生隔行如隔山的問題,所以科系的部分我挑選未來出路較廣,同時是基礎科學的化學系。
小編的高中學姊原先是政大外交系,後來為了夢想放棄名校、好系帶來的生活保障,休學遠赴美國Berklee音樂學院攻讀電影配樂。她曾和小編說:「想要在某個領域中成功,勢必得專精該門學問或技藝。踏上一條熱門卻不是自己興趣的道路,在缺乏熱情的前提下,面對更多的對手、更激烈的競爭,很難成為該領域頂尖的人才。倒不如從事真正喜歡的工作,在遭遇挫折時,還能以熱忱為後盾越挫越勇,專精直至完美,如此一來即便該領域只有極少數成功名額,你也能把握住。」
志向不明確的小編和勇敢追夢的學姊分別是選校和選系的代表,希望我們的經驗能帶給大家一些幫助喔!
📍|編者|
▫️#J小編
▫️底下tag正在為志願煩惱的高三生,為他解惑吧!
台大推甄111 在 高虹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7月9日,虹安偕同時代力量 立法委員 陳椒華 委員、台灣大學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教授、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林碩杰理事長以及第一線的高中教師代表,邀請到教育部與招聯會代表,針對111年大學考招重大變革帶來的疑慮召開線上座談會,希望教育部能審慎評估考招制度的變革,廣納第一線教育者的意見。目前大學考招制度的變革有以下,首先大學學測從5科變成7科,將數學分成AB兩科再加上國文寫作,而指考要變成分科測驗,並且從百分制變成45級分制,且刪除國文、英文與數乙,面對這樣的變革有以下的疑慮。
不穩定的考招制度,護國神山受衝擊。
第一、刪除國英與數乙考科,採計學測分數,會讓學生必須在一月份的學測就發揮正常,更加強了一試定終身的問題。第二、級分制會造成考試分發很難排序,因為可能出現相同級分者多,超額錄取的問題。第三,級分制容易失去鑑別度,以學測為例過去就有數學難易程度差異過大,造成某年數學滿級分人數達一萬四千多人,造成許多頂大電資類科篩選困難,最後是以國文或英文篩選,明顯跟科系所需能力不符,長久發生這樣的情形,容易使台灣高科技產業競爭力下降。
與會的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教授也提到許多科技業老闆向他表示憂心,擔憂未來#護國神山優勢不再,不穩定的考招制度衝擊到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招聯會資料與台大模擬結果不同
張耀文院長指出台大在招聯會會議上有報告,他們針對幾個校系做指考分數轉換級分制的模擬,結果發現有超額錄取的問題,以及分數倒置的問題,會造成本來總分較高的學生但其級分換算不一定較高,反而沒錄取,跟招聯會在媒體上所說有做模擬資料,沒有超額錄取的情況明顯不符合。虹安建議應該將所有資訊公開,並且提供重大會議的會議紀錄,讓雙方一同被社會大眾檢視。
考招制度應講求公平性
與會的高中老師都有提到目前108課綱產生的考招制度,偏向推甄申請的模式,實際上非常不利於經濟弱勢生,因為講求學習歷程的準備,代表的是學生要有充足的資源支援,基隆安樂高中人稱小丸子老師的李玉如,則表示現在要求的新型課程開設,根本沒有考量城鄉之間的資源差距,偏鄉學校很難開出讓學生能選擇的微課程教育,此舉更是加大了彼此之間的資源差異。因此她呼籲未來的考招制度,應該保留一定的名額,不應全部導向申請制,讓弱勢學生也能透過苦讀準備博取翻身的機會。虹安認為考試制度能夠革新,但也必須提供所有族群平等的競爭機會。
教育制度變革,應審慎評估
全國教育產業總工會林碩杰理事長則提到,他們全敎產跟第一線老師的接觸,絕大部分都相當反對將指考改成分科測驗,以45級分制,他們都憂心這樣的變革,有違指考跟大學學測立意不同的精神,可能造成的同級分分發亂象,未來會是一個大災難。
虹安認為面對這個重大的教育制度變革,教育部與招聯會應該廣納更多意見,弭平爭議,畢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制度是會影響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政策,不應該貿然躁進實施,針對第一線教師端的反應,教育部高教司周弘偉專委教育部已在六月底邀請相關教師團體、家長團體及高中端代表召開座談會,聽取意見,將會在7月12日再討論,不會只聽取一方意見,專斷獨行,未來必要時會召開公聽會廣納意見。虹安呼籲,更加透明、公開討論的政策才能昭信於民,希望政府不要忘記疫苗政策的不透明性,造成民眾疑慮的教訓,更好的教育制度,才會讓台灣有更璀璨的未來。
台大推甄111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灣 #臺灣大學 #升學制度
#甄選入學 #推甄面試
現行考招制度是清大主導制定,招聯會執行秘書戴念華也是清大教務長,但身為龍頭大學,台大教務處秉持的意見,都是「考招制度有很大問題」,像要求特色、各校各系分開辦甄試,就一定無法避免衝堂問題;考招制度多變,特殊選才、繁星、個人申請、指考分發,看起來很多樣化,但學生現在不只要有學科成績,還要有「多元才藝」,壓力並沒有減輕。
考招制度壓在申請入學第一階段的過年後、7月指考前,以往都在3、4月舉行,隨著108課綱、111年考招新制即將上路,逐年調整到5、6月,「不干擾高三生學習」;但往年的衝堂情形很嚴重,今年移到4、5月,多出約1星期的甄試時間,衝堂情形也沒有紓緩,主因還是各校考量家長陪考、學校原先的上課規劃,都安排在假日甄試居多,時間選擇少,不衝堂也困難。
不過現在台大提出整合考試,是為了解決衝堂的問題,但細究「整合」的考試制度,其實就如同以往聯考的「分組考試」,考生選組報考、可以填組內的所有科系,而且只要考一次,等於是「越改越回頭」;但目前以理科科系為主,在文科、藝術類科等科系,仍注重考生的臨場面試,不過考招制度在111年確定上路後,對台灣的高等教育又會引起什麼變化,也需要時間來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