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大建築歷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大建築歷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大建築歷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大建築歷史產品中有55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從沒去「台大醫院」看診過。 印象中,那兒似乎只治重大疾病。 所以,當原本的主治醫師將我轉診去台大時, 我的情緒確實緊縮了一下。 等人到了台大,更是心驚, 現在不是二級警戒嗎? 這裡比「菜奇亞」還洶湧。 我帶著對病情的擔憂以及深入群聚的焦慮,其實非常想逃走。 辦完初診報到,由於號數還遠,我打算四處...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大校園內的「鹿鳴堂」,2018年歷經拆除風波,後來得以原名僑光堂,登錄為歷史建築而保留。不過台大委託建築師林洲民,提出的修復再利用計畫,備受文資團體質疑;北市文化局今天舉辦審查會,做出計畫必須修正的決議。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 - 由...

台大建築歷史 在 鯤腹腳史蹟-張鎧臣de台南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8:21:23

【三民國小③】210821 先簡述內惟國小的前傳,內惟國小在1920年4月以「舊城公學校(今舊城國小)內惟分教室」之名創校,同年9月因行政區劃的緣故改隸「打狗公學校(旗津國小)內惟分教室」。1921年4月打狗公學校(旗津國小)更名為第一公學校,內惟分教室隨之更名。(直到這裡,都還是以內惟福德祠為校...

台大建築歷史 在 鯤腹腳史蹟-張鎧臣de台南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8:21:23

【三民國小②】210821 先簡述內惟國小的前傳,內惟國小在1920年4月以「舊城公學校(今舊城國小)內惟分教室」之名創校,同年9月因行政區劃的緣故改隸「打狗公學校(旗津國小)內惟分教室」。1921年4月打狗公學校(旗津國小)更名為第一公學校,內惟分教室隨之更名。(直到這裡,都還是以內惟福德祠為校...

台大建築歷史 在 鯤腹腳史蹟-張鎧臣de台南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7 18:21:23

【三民國小①】210821 先簡述內惟國小的前傳,內惟國小在1920年4月以「舊城公學校(今舊城國小)內惟分教室」之名創校,同年9月因行政區劃的緣故改隸「打狗公學校(旗津國小)內惟分教室」。1921年4月打狗公學校(旗津國小)更名為第一公學校,內惟分教室隨之更名。(直到這裡,都還是以內惟福德祠為校...

  • 台大建築歷史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20:44:35
    有 752 人按讚

    我從沒去「台大醫院」看診過。
    印象中,那兒似乎只治重大疾病。
    所以,當原本的主治醫師將我轉診去台大時,
    我的情緒確實緊縮了一下。
    等人到了台大,更是心驚,
    現在不是二級警戒嗎?
    這裡比「菜奇亞」還洶湧。
    我帶著對病情的擔憂以及深入群聚的焦慮,其實非常想逃走。

    辦完初診報到,由於號數還遠,我打算四處探探,化解心情上的衝擊。
    這真是一幢美麗的建築,我拿出手機慢慢取景,
    一旦回到攝影師的專注,我便心情康盪,得以享受當下,我忍不住想著下次就診,要帶重裝備來拍(有病人這樣的嗎?)
    看診時,台大醫師果然專業,
    這讓我覺得醫療分級很重要,
    小病就在基層診所,大病才到醫學中心,
    讓那麼厲害的醫師看小病,實在太浪費醫療資源。

    至於為什麼被轉去台大?
    因為我的最慢心跳只有30跳。
    我問醫師,
    萬一我白天的時候心跳這麼慢該怎麼辦?
    她說,你就站起來跳一跳,啟動他一下。
    醫師看我的歷史紀錄,認為沒有大問題,
    但還是安排了檢查,只是台大人滿為患,
    檢查竟排到了11月….
    各位祝我好運吧~
    BTW,我很正常,勿念+勿唸。
    懷念家中沒有血壓計、運動手環那時,日子每天都很好。

    #我有沒有說過我不是普通人

  • 台大建築歷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0 20:56:04
    有 1,175 人按讚

    2021年9月20日晚上8點24分,中秋節前夕,月圓之夜;臺北市萬華區廣州街和梧州街口,艋舺夜市一隅。路口的頂級甜不辣隔壁,屋前有種植椰子樹的房舍,是完工於1950年的仁濟醫院(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舊院。(張哲生 攝)

    台北仁濟院之起源,可追溯至清代的窮民救治機構,其前身為保嬰局、育嬰堂、回春院、養濟院、同善堂等慈善機構。

    1866年,設立保嬰局,一開始收容無辜女棄嬰,後改為恤救貧兒童。

    1870年,設立育嬰堂,收養棄嬰、孤兒,以及貧苦無以教養之子女。

    1875年,設立回春院,主要收容救濟行旅病人。

    1879年,設立養濟院,為賑濟鰥寡孤獨及殘廢無告之窮民。

    1886年,設立同善堂,主要為客死台北之軍官、旅人提供停柩之所。

    1899年(日明治32年)5月3日,育嬰堂、養濟院、同善堂合併為「台北縣立仁濟院」,於艋舺育嬰堂原址(今台北市廣州街243號),後因地方改制而更名為「台北仁濟院」,並在1904與1905年,分別併入回春院及保嬰局。

    台北仁濟院重要的史蹟文物「淡北育嬰堂碑」,是在1870年(清同治9年)時,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陳培桂創設育嬰堂,收置棄嬰、孤兒及孤苦無依子女,故刻立碑文「艋舺新建育嬰堂碑記」以紀念其落成。後於1972年至1975年間,因興建仁濟醫院新大樓,「淡北育嬰堂碑」重新出土,於是,文獻會為重彰古蹟蕃衍文化,則於1975年撰立「淡水育嬰堂碑沿革記略」碑文以紀念之。目前上述這兩塊碑文被並列鑲嵌在仁濟醫院大門口西側的牆上。

    台北仁濟院在日治時期是頗具規模的社會慈善救濟機構。救濟、收容對象為當時廢疾、病傷、老衰、幼弱之人民。在台北、基隆、宜蘭、羅東設立診療所,實施定期巡迴施診並於交通不便地區委託當地醫師進行義診。並收容行旅病人、結核病患者,補助盲啞教育及窮苦民眾之育幼教育經費。

    1922年,台北仁濟院搬遷至崛江町(今西園路),收養鰥寡孤獨及廢疾無告之貧民,並辦理施療及診療、地方巡迴義診、行旅病人及精神病患免費收容、盲啞生與兒童教育委託業務,和精神病療養所,為台灣地區最早之精神病院。並於基隆市、宜蘭市及羅東街分設診療所醫治偏遠地區的民眾,及設立台北收容所,施療收容精神病及結核病者。

    1923年,台北仁濟院設立台北施醫所,並於今廣州街200號位址設立16床之木造平房病室、X光室及開刀房。

    1937年,增設病房、X光室及開刀房,以綜合醫院形式提供醫療服務。

    國民政府遷台後,1950年,台北仁濟院,台北仁濟院辦理法人登記,改名「財團法人私立台北仁濟救濟院」,以「仁心濟世」為宗旨,仍戮力於醫療及社會福利。其設立之附設機構包括:附設仁濟醫院、附設仁濟安老所、附設新莊仁濟醫院,以延續清代以降之社會慈善救濟精神。

    1950年,為推動仁濟醫院現代化,將廣州街200號原有木造建築進行拆除,改建為磚造二樓新廈,設立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簡稱仁濟醫院),並於1951年1月落成啟用。

    1955年,完成精神療養所擴建,並將精神療養更名為「附設仁濟療養院」。

    1968年,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與日本九州嬉野病院締盟姐妹醫院。

    1969年,位於舊院東側的四層樓總院大樓落成。

    1972年,為擴大醫療服務,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於舊院對面(廣州街243號、華西街口旁),興建地上11層、地下一層之醫療大樓,興建工程耗時5年完成。

    1976,為擴增醫療服務與提高醫療水準,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與私立台北醫學院(現台北醫學大學)簽定「醫療合作合約」。

    1977年11月12日,坐落在舊院與總院大樓對面(廣州街243號)的新式仁濟醫院大樓正式啟用。

    1983年,增設復建科。

    1985年,仁濟療養院新莊分院落成並正式啟用。

    1987年,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與台北護理師護士公會簽定「居家護理合約」,提供居家護理服務。

    2002年,仁濟安老所改建完成,並擴大安養服務。

    2005年,台北仁濟院附設仁濟醫院及仁濟療養院新莊分院與台大醫院訂定醫療合作協議。

    2006年,台北仁濟院總院於現址進行仁濟醫院大樓整建。

    2010年,仁濟醫院大樓整建完工。

    2012年,成立台北仁濟院社區健康營造小組。

    台北仁濟院自前身保嬰局創立(1866年)至今已有150年歷史,除秉持仁心濟世之精神外,並遠瞻未來,期能成為國內聲譽卓著之公益慈善團體。

  • 台大建築歷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2 15:47:51
    有 112 人按讚

    開學時刻,
    巫師地理想要推薦給學生、家長、老師
    這一本新書:《#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

    若是要說,培養國際觀,不僅是外語學習跟媒體文章,還是懂點國際情勢,有的時候是透過遊記的人生體悟,那些文化饗宴與交流的心境,更顯得珍貴,也拓展了一種視野。地理的一種視角吧!

    旅行的風景,壯遊豐富了自己。

    搭便車的勇氣,開啟了奇幻之旅。
    讀萬卷書真的是行萬里路!

    公路上奔馳著,從城市到城市,
    穿越國界,每個地點都有著不凡的記憶

    #中東路線:穿越以巴的耶路薩冷,鄰近約旦河,再到西奈半島,最後抵達開羅;#中亞路線:歐亞大陸的中央,中國與哈薩克地之間,綿延的山岳;#南美路線:彷彿是《摩托車日記》再現,熱帶到溫帶,繞行安地斯山脈的東與西。

    #移動總是迷人

    第31頁,「後來搭便車搭上癮之後回想,時刻表、地圖這些事物之所以讓我如此迷戀,或許是因為他們總能讓我在其中摹想移動,探索未知。」

    易安,比起背包客,更加深入造訪每個旅程,搭便車的歷程,都是刻苦銘心!他從2014年到2018年,累積了高達三萬五千六百公里,非常不簡單!

    易安,每一段地景描述,活生生跳入眼前的感受。

    第87頁,「我們在國土狹長的智利一路向北奔,奔過了寒冷雪山,奔過了淒美的峽灣,奔過了荒蕪的沙漠,奔成了一堂五千公里的實境地理課。從南到北,我們跟著貨車背後載的貨物,逐一細數了智利那些跟氣候型態一樣多元的物產:酪農業、林業、礦業,以及走到哪裡都有的漁產、水果與葡萄酒。」

    #複雜的國家

    第133頁,「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共產陣營維持不到半世紀的烏托邦理想潰散一地,南斯拉夫聯邦的加盟國紛紛背離。作為南斯拉夫聯邦的核心國,塞爾維亞共和國無法忍受聯邦的分崩離析,決議向剛獨立出去的新國家們宣戰。」

    易安的文筆易讀好懂,穿插了歷史脈絡或是地理概念,對於地理老師巫師在閱讀的時候,覺得許多概念得以連結,又有許多畫面跳出來,好像有種在現場,又有種地圖上游走的意味。

    中東、中亞、南美的這些路線,填補了一些台灣民眾還沒有經常造訪的地點,透過易安搭便車的體悟,這些路途上的感受,很多聚落生活得以讓更多人知道,更能夠感受到真實,增進了我們在台灣,意會遠方不一樣的景色,特別是疫情當前無法出國,但是這些文本就可以和易安,一起搭便車的感受!

    巫師會知道李易安,也是偶然在臉書滑一滑,看到這位端傳媒記者的臉書內容,不時分享對於國際時事的想法,也有一些不同見解,文字遣詞也與社會科學概念有所發想,覺得有得到啟發。雖然還沒有見過本人,但也已經被圈粉,很榮幸在今年這個夏天,接到聯經出版的邀請,推薦這位作家,這本好書。

    邀請大家閱讀,分享給更多人知道。

    各界推薦
    王志弘(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何欣潔(《端傳媒》台灣組主編)
    楊宗翰(「沙發客來上課」計畫發起人)
    陳柔安(《我沒錢,所以邊畫畫邊旅行》作者)
    李明璁(公視《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主持人)
    巫師地理(高中地理老師)
    畢恆達(台大城鄉所教授)
    廖科溢(金鐘旅遊節目主持人)
    ──盛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簡介
    李易安

      端傳媒記者,用移動做田野,以田野為生活,為田野而移動。怕鬼,但喜歡逛墓園;喜歡旅行,也喜歡紀錄,文章散見《端傳媒》、轉角國際、Matters;第13屆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獲選者,曾入圍亞洲出版協會(SOPA)卓越新聞獎。兼職翻譯,譯有《歐亞帝國的邊境:衝突、融合與崩潰,16-20世紀大國興亡的關鍵》、《啟蒙運動》等書。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是他出版的第一本個人著作。

      你可以在以下平臺上找到他:
      FACEBOOK
      李易安
      端傳媒
      theinitium.com/author/cEoTwTZK
      轉角國際
      global.udn.com/author/articles/1020/1458/share/2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9085
    搭便車不是一件隨機的事:公路上3萬5千6百公里的追尋,在國與界之間探索世界(附贈限量便車明信片,3款隨機出貨)

  • 台大建築歷史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3-02 21:29:04

    台大校園內的「鹿鳴堂」,2018年歷經拆除風波,後來得以原名僑光堂,登錄為歷史建築而保留。不過台大委託建築師林洲民,提出的修復再利用計畫,備受文資團體質疑;北市文化局今天舉辦審查會,做出計畫必須修正的決議。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 台大建築歷史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2-13 19:15:30

    大年初二,帶著大家一起去走春。今天偽小編去拜訪一直想見見的地方,南方澳的南天宮,瞧瞧整尊用黃金做的媽祖與寶玉做的媽祖。有別於武荖坑、冬山的幾間傳統宮廟,南方澳的南天宮一樓放置著五尊渡海前來的湄洲媽祖,形象莊嚴,氣度宏偉。
    .
    二、三樓則祀奉金媽祖與玉媽祖。且整間南天宮背山面港,媽祖的慈威視線庇佑南方澳小漁港,聖地空間的意味濃厚。也難怪在防疫的過年,這間宮廟硬是比其他間來得人數多出一倍以上。
    .
    ▓ #金玉神身
    .
    1995年,信眾以8000萬台幣,打造重約200公斤的「金身馬祖」,價值不斐,不過我一直拍錯,應該是大尊神像下的小媽祖方是金身。仔細端詳,金身神像作工精細,貴氣逼人。2000年時,又有信眾以加拿大玉石打造巨型玉身媽祖,總重5公噸,深墨綠色的玉寶神像,搭上兩旁的白玉神童,蔚為奇觀。
    .
    ▓ #南天宮的湄洲媽祖
    .
    台大歷史所的研究生林瑞愷,探索了南方澳的漁民與宗教傳播之間的關係,他發現,宗教的情感動員對兩岸的互動帶來極大的影響。
    .
    我爸爸是冬山人,小時候也常在蘇澳活動,家裡在廈門買了間房子之後,他心心念念地,就是想帶著大家去湄洲看媽祖聖地。在宜蘭的信仰地緣來看,南天宮裡所說明的湄洲媽祖迎來,是否就是父親宗教式異鄉情愁的由來?
    .
    ▓ #靈力具現
    .
    人類學學者林瑋嬪,從「靈力具現」的觀點(2003、2020),結合物質文化與靈媒研究,探討台灣民間宗教的顯現樣貌。以她的具象化觀點來看南天宮地三層媽祖,可以見到「神象」的社會與文化意涵:信念、關係、靈力。
    .
    最初於1946年,媽祖顯靈搶救遇難漁船,因而建築起南方澳漁港最初的媽祖大廟。而1950年,鄉紳簡阿祥發起南天宮興建,並向北港朝天宮分靈,雕樟木神像,目前一樓正殿中的木製神像即是當時的雕刻。
    .
    神像的具體出現,就是一般大眾在相信上的「執著」,也是一個方面,有了形象,我們這些普通人比較好有個對象思考靈驗的方向性。而「神明」也因為有了具體的「象」,才被固定下來,與人產生關聯性。
    .
    而後的兩尊玉身與金身媽祖,從其材質的選用、雕工的運使,可以知悉其被期待的社會關係、靈驗能力與象徵性內在,被外顯於神像的物質性上。神像的物質承載著神明與信徒之間的長期互動。想必這過年的鼎盛香火、金玉媽祖身象、信徒大眾求財福的心,都在南天宮的參拜中,清楚地表露了。
    .
    就跟著偽小編的影片一起去參拜南天宮的金玉媽祖吧~ (#看影片)

    |

    📌 #地址:宜蘭縣蘇澳鎮江夏路17號

    |

    🗂 #參考文獻
    .
    1. 林瑞愷(2018)。媽祖與水客:南天宮與戰後蘇澳地方社會的重構。台大歷史所碩士學位論文。

    2. 林瑋嬪. (2003). 臺灣漢人的神像: 談神如何具象. 臺灣人類學刊》(2), 1, 117-150.

    3. 林瑋嬪. (2020). 靈力具現: 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 (Vol. 9).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台大建築歷史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7-22 21:00:08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以及其他動物的內在心理歷程、精神功能和外在行為的科學,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
    就島上而言,一般的科系都是會被歸類,譬如說建築是自然組、歷史是社會組。⠀
    但是在大學選科系的時候,心理系卻有分種兩種譬如說台大心理系是自然組,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是社會組。⠀

    今天邀請到的是在哥倫比雅大學攻讀臨床心理的:張雅雯YAMA⠀
    曾經在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松德醫院有過實務經驗⠀
    但其實YAMA不是心理系出身的,是經濟系!!⠀

    這是離島人第一次錄心理相關的,希望能跟YAMA請教臨床和學術上的差異⠀
    以及YAMA是因為什麼契機從經濟轉到的心理的⠀
    最重要的還有他在美國的經驗分享



    Ep026- 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碩士:張雅雯⠀
    #Columbia #LGBTQ #Psychology
    -台大經濟系畢業⠀
    -德州 精神科遠距醫療 公司財務⠀
    -松德醫院 一般精神科研究助理⠀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 義工⠀
    -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攻讀Clinical Psychology(臨床心理)碩士⠀
    -Columbia Psychiatry LGBTQ mental health臨床研究⠀
    -未來規劃繼續攻讀心理相關PhD⠀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