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大工業工程研究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大工業工程研究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大工業工程研究所產品中有2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第一次聽到李國鼎的時候是 2018.02 和威宇去台中聽 Hank 演講 之後進公司不斷不斷聽 Hank 講李國鼎。過程中看了關於他的影片、公司也買了一堆李國鼎寫的書,但兩年過去,我沒有靜下來系統性地讀任何一本 這次的 trigger 點是讀台灣半導體早期的資料,想要把這個歷史拼圖拼起來,就先選...
台大工業工程研究所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第一次聽到李國鼎的時候是 2018.02 和威宇去台中聽 Hank 演講
之後進公司不斷不斷聽 Hank 講李國鼎。過程中看了關於他的影片、公司也買了一堆李國鼎寫的書,但兩年過去,我沒有靜下來系統性地讀任何一本
這次的 trigger 點是讀台灣半導體早期的資料,想要把這個歷史拼圖拼起來,就先選了一本比較薄的、1987 年出版的 <工作與信仰> 讀起
這本是整理李國鼎在不同場合的演講、投稿而成,涵蓋很多主題,光是我摘要的內容就超過 7000 字,所以打算分三篇來整理心得
今天先講讀完李國鼎 1983 年在中央大學演講,主題 <求知的過程和經驗> 我非常喜歡這章,從李國鼎小時候講到他 70 歲
曾經老闆問我:阿堯,如果今天要你幫台灣科技化,你會怎麼做?當年蔣中正可是丟了臺灣工業化的題目給李國鼎
那時我完全沒有 idea,怎麼可能,太難了吧。但讀完這章,我覺得李國鼎有這樣的能力,完全不是因為他聰明。幾個 takeaway
1.跟最厲害的人學
2.保持初衷,一路保持初衷
3.每一步都算數,每一件看似困難的事,對往後都會有極大幫助
4.對現狀不抱怨,認真做事、隨遇而安
5.讀萬券書,更要行萬里路。與頂尖人才交流,不要活在自我想象中
-------底下內容摘自 <工作與信仰>-------
- 1934 到劍橋去做研究,因為那裡是核子物理的聖城,1930 年代前後,許多新發現皆從那裡研究出來。做了兩年的核能物理研究,和一年的極低溫下面超傳導現象的研究,這個題目是當時中國學物理的人沒有去學的。大學教科書 Radiation from Radioactive Substance 的作者 Rutherford 就是這裡的主管,另一位實驗室教授兩度得到諾貝爾獎。很多優秀學生都在當高級研究員指導研究生研究,還有發明電子的 Sir J.J Thomson 和發明 Cloud chamber 的 Wilson 雖然退休,但仍到實驗室來,可以常常請益
- 每天下午茶時間,做理論的人就會跟做實驗的人進行交流與辯論。不斷交互、修正,結果就帶來很多新發明。使得那時劍橋物理研究所成為世界物理學的聖地,全世界理論或實驗派的有名物理學家都常來演講訪問,這是他的黃金年代
- 這些研究學問的方法和思路無形中給我很大的訓練和啟示,那就是對任何問題,要先有整個的了解,然後選定優先次序再著手推動進行。
- 回國在還沒找到軍事工作以前,先到武漢大學教物理。第二年在長沙加入防空學校(月薪從 360 下降到 150)做照測總隊修理所的所長,招收了許多大學理工畢業生為技術員和一批機械生,所有後方主要城市的防空部隊都要我們派員工去大修,還要訓練軍隊技術人員的維護工作。因為當時沒電,就將磨米的磨子改成水力發電機。油不夠,就收購玉米和燒酒來練強力酒精,一面又做木炭汽車。這一段時間使我對技術問題和工廠工作,發生了很大的興趣
- 過了三年被邀請到中央研究院,參加 1940 西北日全蝕觀測。做沒多久,覺得這份工作和當初回國的初心不一樣。第二年同學介紹去資源委員會的資渝煉鋼廠做工務組主任,當時後方缺鋼鐵,而四川有鐵、有煤,在技術人力方面,有一批資源委員會送到德國去實習、然後計畫去湘潭參加設計中央鋼鐵廠的年輕工程師。我就和這一群專家中三四位共同來籌畫資渝煉鋼廠。我參加該廠工作期間,得到非常有意義的經驗,管理和技術的
- 在資渝做了三年,資源委員會調我到會本部工業處管理會數五六個鋼鐵事業,同時去戰時生產局也主管協調聯繫鋼鐵事業。因此對後方鋼鐵業的認識增加了解。勝利後,主動收集日本在東北所建設的鋼鐵工業資料。資源委員會擬在上海見一個有規模的造船廠,計畫用日本的賠償及美國的援助來辦,我就參加了籌備工作,技術人員延攬順利、碼頭已建好,但國共內戰,被調到基隆台灣造船公司。在此期間,曾以五十天的時間到日本實地考察其機械、造船等重工業。在台船約五年時間的磨練,最重要的使我對機械、造船工業也能略窺堂奧。
- 1953 被尹仲容徵招到經濟安定委員會下新成立的工業委員會做專任委員,做他主要的助手。一方面設計經建四年計畫的工業部門,尋找可發展的工業與產品。另一方面把這些計畫做出來後,便申請美援支持款項來加以推動,使國家走上工業化的途徑。在這方面我管的範圍很廣泛,除化學、食品工業外,諸如電力、紡織、機械等都歸我主管。這一工作時期是非常有意義的,可以接觸到很廣的層面,每天都接觸到新的事物及新的知識,同時以能代替進口、節省外匯的產品為優先。這段期間也開始參加國際會議,從 1954 開始每年一度的聯合國亞洲暨遠東經濟委員會年會,和其會前的工業分組會議,討論各國工業化的問題。以前只有外交部派人參加,注意力放在代表權問題,對其他專門議程都沒有意見。但我很認真看完議程中工業化涵蓋範圍的每個項目,在每項議程中我也盡量設法將彎的情形介紹給與會各國代表,交換經驗。連續參加三年,得到很多知識,對於推動一個國家工業發展,有了廣泛和整體性的看法。對於其他國家工業發展的途徑和方法或若干措施有助於我們推動工業的,回來即像工業委員會和經濟安定委員會報告並建議。
- 同時開始注意研究工業發展環境的問題。誰願意辦工廠?什麼情況下願意辦?什麼情況下能賺錢?政府哪些措施會影響工業生產?我最早有認識的是租稅問題對工業的影響。那時推動紡織外銷,發現進口的棉花有關稅,棉紗有貨物稅,賣出去有營業稅。我在經濟安定委員會先後建議關稅和貨物稅退稅制度,建議經採納就陸續實施了
- 由科學轉到工程,再由工程轉到社會科學,接觸財稅、經濟許多方面,凡是有關聯的問題或頭痛的問題,只要給我學習機會,都不會放過。一面做、一面學、一面想辦法解決問題,一面探尋新的問題和新方法,在工業委員會做了五年學到很多
- 1958 被派任美援會秘書長,因擔任幕僚長的關係,開始了我和財經首長接觸頻繁的時期。這時期我的三個身份,第一是美援會秘書長,第二是經濟部工礦計畫聯繫組召集人,第三是工業發展投資研究小組(IDIC)召集人。工業發展過程中研究投資環境的知識,當時尚無專門書籍可以參考,幸而隨顏靜波於 1957 參加舊金山世界第一次國際工業會議,會議中所收集的資料全有用處,徵選了十幾位同事,大家用科學的方法分析所謂投資環境有哪些
- 發現第一買土地很難,有很多法綁住。第二影響資本累積和行程得稅法很多,譬如印花稅。因這兩個因素,我邀請稅務專家、土地專家和法律專家來參加我的工作
- 我主持美援會最大信念是怎樣不依賴美援而可以生存,這是很少國家肯這樣做的。1960 提出財經發展 19 點措施
- 同時我想如何把這些觀念、法律功能、時代需要以及經濟學家的許多知識、社會應有的認識等,讓一般人都能了解,唯一的辦法是辦展覽會。這個展覽會將許多經濟觀念介紹給大家,讓大家了解和自行解答這些問題(人口過剩、水庫不足)設計一套圖表,分析一塊地三公頃要生產農作物的話,可以得到多少錢養多少人?若要辦工廠的話,可以生產多少?養多少人?若要外銷,可以得到多少外匯?這個觀念介紹給大家,大家對土地利用觀念很快就由農業社會轉變到工業社會
- 一個國家經濟的進步,同事也需要人民觀念的進步,來互相配合。我很快發現,今天我們所需要的是又懂法律、又懂經濟的人,我在美援會成立一個小組培養此種人才,並在台大及東吳大學設置獎學金鼓勵學經濟的去學法律,學法律的去學經濟,這樣對國家將有更大的用處。如果只懂法律而不懂經濟就會發生很多問題
- 在這期間,我每年有五、六次出國開會的機會,參加國際會議或帶領友好訪問團加強雙邊關係。行萬里路中,結識很多朋友,至今還保持聯絡,尤其在亞洲地去的財經首長,多變成好友。同時藉著外國投資人可知道世界的經濟情況、產品的發展情況,各公司的經營哲學及策略,這些都是學校學不到的,這些只有從談話中、公司年報中得來。知識增加了,而且增加的多半是動態方面的知識,而不是書本中固定的、靜態的資料
- 1969 由經濟部轉任財政部長,在我個人是極不願意的事,但當局既然一定要我做,也只能盡我的力量,仍抱著虛心學習的態度全力以赴。每一個銅幣拿到手中總有兩面,一面是人頭、一面是數字,我唯一可自傲的,看過數字,也看過人頭。我做過經濟部長,也做過財政部長,因此知道,同樣的一塊錢財經兩邊的看法,完全不同
- 從經濟部長轉到財政部,我仍不斷了解農工業的發展,從而綜合財政與經濟的關係。我常常告訴財政部裡的同仁,不要做經濟發展的障礙,假如有就趕快告訴我,如果法律有瓶頸就修改法律,辦法有瓶頸就修改辦法,若是人的話,則人的觀念就要改變。如果不能改變,應該調開原來工作崗位,這是我做事的哲學
- 1975.12 心臟病發,1976.06 請辭獲准,調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台大工業工程研究所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跨國合作獲得重大突破!台大新興再生能源研究「關鍵9秒延至90秒」登國際期刊《焦耳》,此最新研究成果使「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可望商業量產!(03/19/2021 自由時報)
台灣發展各種再生能源發電,所獲得的,絕對不僅止於增加潔淨、低碳、永續的綠電供應這單一面向而已,整個發展過程中,可以連帶促成的還包括產業升級、科技實力提升、增加在地經濟產值,提供更多優質在地工作機會,加強與國際主流趨勢接軌,增進台灣國際競爭力等等眾多面向的正面實質效益。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台灣大學與美國研究員合組跨國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嶄新的合成途徑,使關鍵加工時間從9秒延至90秒,可用以製造高品質鈣鈦礦膜,進而生產高效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元件模組,此最新研究成果,今天發表於國際著名科學期刊《焦耳》(Joule)。
台大凝態科學研究中心及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教授王立義,與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奈米技術中心研究員Wanyi Nie與Hsinhan Tsai博士的研究團隊,成功克服目前嚴苛製程的限制。
近10年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急遽升高,成為備受期待的一種新興再生能源技術,但在大規模商業化前,需要開發出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模組」的製造技術,並解決材料不穩定性等問題。
傳統「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製造方法,主要障礙之一是其短暫的可加工時間與嚴苛的製備工藝,為形成高緻密且均勻的「鈣鈦礦薄膜」,必須在幾秒鐘內嚴格且精準地控制製程沉積時間,增加了加工難度。
王立義教授說明,他主導的研究團隊在「鈣鈦礦前驅溶液」內,引入一種常應用於純化天然氣的穩定性無色液體「環丁碸」作為添加劑,藉有效控制「鈣鈦礦」的結晶行為,大幅延長製程的可加工時間,從9秒內延長至90秒,有助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進行商業化生產,可應用於各類工業化製程。
團隊再利用常見浸漬方法,製造出大面積高質量「鈣鈦礦薄膜」,成功展示兩種不同面積的高轉換效能電池模組,具有優異的操作穩定性,在恆溫與恆定照明條件下持續工作250小時後,能保留約90%初始光電轉換效能。
台大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博士生、論文第一作者黃信祥表示,此成果具有方法簡易、成本低廉、相容於現有製程的優勢。
Wanyi Nie與Hsinhan Tsai博士均指出,研究成果將可應用於製造低成本的大面積太陽能電池模組,並容易與工業產線結合。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472152
♡
台大工業工程研究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請立刻召開聽證會釐清藻礁保育的疑義
今天我跟著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一同到大潭藻礁進行現地勘查。
突破六十萬人連署的 #粉紅風暴,終於召喚到各黨立委的重視,今天所有桃園的在地立委,以及衛環委員會的委員,都出席這場現勘會議。
會勘前,分別由經濟部、中油、海洋保育署、環保署、營建署、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以及環保團體(蠻野心足協會及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進行報告。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在會議中不斷地說:「我們可以跟大家保證,你在照片中看到的那片粉紅色的藻礁,我們都不會開發;工業港下面有礁體,但是,我們派潛水員下去看,水很混濁,並沒有發現什麼生物。」
潘忠政老師則現場反駁,依照台大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出,#藻礁至少向外海延伸三到五公里,中油潛水員看不到藻礁,不代表他不存在;此外,藻礁是一整個生態系,多孔隙的環境是海洋生物的育嬰房,這個育嬰房關係到整個生態系,從沿海一直到外海都需要被保護。
會後,我們一同到大潭藻礁區進行現地勘查,左邊是堤岸,右邊是中油正在施工的棧橋,工程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潘老師指著腳下礁石白色的碎粒部分:「這就是受到中油施工影響,所被刮除的藻礁屍體,隨著海浪被打上岸來。」
趁著大退潮,在潮間帶尋覓各種生物的蹤跡。從照片或圖面上,看不出來什麼美麗的風光,只會覺得腳下的礁石混雜著海水泥沙,讓人寸步難行。
然而,正是因為如此高凸崎嶇的礁體,才讓各種海洋生物得以躲藏其中,讓每一個小生物,都能擁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休憩、覓食、孕育。
環境團體出身的洪申翰委員,在會議中表示,目前還有三個疑慮尚待確認:
1️⃣工業港區下方的海域究竟是否有藻礁存在
2️⃣如果有藻礁存在,施工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3️⃣台灣的能源轉型過程中,什麼部分做得到、什麼部分做不到、會付出多大的代價。
有鑑於藻礁議題與能源政策之複雜性,舉辦聽證會是相當必要的,讓更多的資訊公開、攤在陽光下,目前各說各話,文宣圖卡都只能傳達片段的訊息,除了煽動民眾的情緒外,並沒有辦法成溝通目的。
桃園黨部也即將在3月21日以及3月27日辦理兩場座談會,分別針對桃園沿海生態以及台灣能源政策進行深入的討論,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真理越辯越明。
#藻礁議題需要更多的公民討論
✅報名連結:https://npptw.org/r4txq9
☀場次一《#藻礁保育及桃園海岸生態》
時間:2021年3月21日上午十點
地點:瑯環書屋(桃園市中壢區榮民路165巷6號)
主講人:陳昭倫博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主持人:林佳瑋(時代力量中壢辦公室主任、邱顯智委員助理)
☀場次二《#藻礁公投所面對的能源爭議該如何解決?》
時間:2021年3月27日下午兩點
地點:南崁多加教會(桃園市蘆竹區南福街100號)
主講人:蔡中岳(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
主持人:林佳瑋(時代力量中壢辦公室主任、邱顯智委員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