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二月中北上參加科技部主辦的展覽,行程結束得比預定時間早,實驗室一夥人晚上各自有約,索性就趁著這空檔一起去信義誠品逛逛。在書店隨意翻閱幾本書後,覺得假扮文青這種角色扮演遊戲實在不適合我,於是我走到電扶梯旁的長凳休息區坐下,低頭喚醒手機螢幕,玩起跑跑薑餅人。(2019年的現在還有人知道這個遊戲嗎!...
去年十二月中北上參加科技部主辦的展覽,行程結束得比預定時間早,實驗室一夥人晚上各自有約,索性就趁著這空檔一起去信義誠品逛逛。在書店隨意翻閱幾本書後,覺得假扮文青這種角色扮演遊戲實在不適合我,於是我走到電扶梯旁的長凳休息區坐下,低頭喚醒手機螢幕,玩起跑跑薑餅人。(2019年的現在還有人知道這個遊戲嗎!)
⠀
正當我玩得起勁時,一旁的怪婦忽然向我搭話:『嘿,你剛下班嗎?』心裡想說的是「干你屁事」但嘴裡冒出來的卻是:「噢?我嗎?不是。」
⠀
『你是學生嗎?』
⠀
「對。」雖然我快27,看起來像37,但我高鐵都還是買學生票喔。
⠀
『你是讀甚麼科系?』
⠀
心裡再次回了一句「干你屁事」。面對一個素昧平生、試圖對你進行身家調查的怪婦,我其實可以置之不理,況且她還妨礙我遊戲進行,我可是差點就要刷新紀錄了呢。但我其實也很好奇我們這樣的組合究竟可以蹦出甚麼火花。我原本就要脫口而出「醫學系」(與前面所說角色扮演遊戲不適合我這點剛好自打嘴巴),但我回答:「電機。」
⠀
『喔,是大學生嗎?台大的嗎?』
⠀
「對,台大。是研究所。」我偷偷告訴自己這不是RPG,Role-Playing Game。真的是台大。是活生生的Real Person Game。
⠀
『那是碩一還是碩二?』
⠀
「是博士班。」一般而言,我不太主動表明博士生的身分。但怪婦如此鍥而不捨追問。也罷,博士生也沒甚麼好不能說的。
⠀
『哇,那你真厲害。所以你是建中畢業的嗎?』
⠀
「對喔。但沒有很厲害,謝謝阿姨。你過獎了。」據說建中生一定吃過林家乾麵,點一碗乾麵外加蛋包魚丸湯,再把半熟蛋撈起放到麵上,戳破讓蛋汁流出,與麵拌在一起。但,那個林家乾麵到底在哪?
⠀
『電機可以讀到博士,那都是在讀甚麼?』幸好怪婦沒有問我有沒有吃過林家乾麵,但也許怪婦清楚得很,沒有吃過林家乾麵建中是畢不了業的,所以她心中已經認定我在某個時期是店內常客也說不定。
⠀
「電機的話分很多領域唷,有IC設計、程式設計、控制工程、研究電力系統的,有很多很多喔。」我開始像對高中生說教一般介紹電機系,如同慈母循循善誘一般。但唯獨漏了我自己的研究領域。
⠀
『那你是研究甚麼?』怪婦果然不會放過我。
⠀
「我的話是半導體喔。」我用一種沉穩的口氣回答。
⠀
『那這以後可以幹嘛?進大公司嗎?台積電?』
⠀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考量,台積電也是一個選擇喔。」怪婦居然可以把半導體與台積電連結在一起,看來她也是有點sense。
⠀
『那你呢?會想進台積電嗎?』
⠀
「不排斥喔。」怪婦就是怪婦,不打破砂鍋追問絕不善罷甘休。
⠀
怪婦似乎是聽到甚麼關鍵字,立刻反問:『所以為什麼要進去?是因為錢多嗎?哈哈,這樣問好像有點不好意思。而且台積電會聘博士嗎?要聘你們幹嘛?』
⠀
「不用不好意思啊。錢確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因為台積電的薪水確實贏過不少公司。但是它的工作負擔也相對重,很多人覺得因此無法維持自己想要的生活品質,就會離職。某方面台積電也是在用高薪留住這些人。另外,台積電會需要博士啊,只是需求沒那麼大。進去裡面大概是做一些提升製程良率的事情吧。」原來怪婦還知道向一個陌生人問這麼多問題是件多麼失禮的事。忽然覺得我在普渡眾生。
⠀
『但那些事情感覺很無聊。』算了,怪婦真不知何謂失禮。
⠀
「的確。就像我剛說的,每個人考量的點不同。有的人覺得那樣的工作很乏味,所以會辭職。」
⠀
後來怪婦又接連向我問了一些台積電的事,我耐心且客氣回完以後她停頓了一會兒,接著說:『嗯,跟你聊天,你說話起來,你真的有博士的感覺。』
⠀
「喔,是嗎?……啊,我朋友來了在那邊,我要先走了。」其實實驗室的同學早站在遠處看我與怪婦「暢談甚歡」許久了。
⠀
所以我說,你們台北人都擅長使用大量的Rude People’s Greeting嗎。怕.jpg。塊陶。
台大半導體博士班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14日成立「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基金,期望傳承已逝電子學明師陳龍英教授的畢生教學熱忱與大師典範,每年頒發國內2名電子學教學表現卓越之教師,鼓勵其在電子學領域持續深耕,造福後進學子。
陳龍英教授一生站在課堂上,手把手地將知識傳給一代一代的學生。陳教授是學界公認的電子學名師,於去年2020年12月1日辭世,享壽80歲。春風化雨54載,直到離世前一學期仍站在課堂中講授電子學,將畢生奉獻於教育。教學場域的不斷創新,陳教授仍透過課堂教學、影片教學以及線上教學作育萬千電子產業及半導體人才,造就無數高徒,當今許多科技業龍頭人物都出自其課堂。今日,陳教授的電子學仍是眾多學子最推崇的學習資源。
孔子三千門生,因才施教,陳教授教學亦如是。他摒棄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立場出發,54年來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只為讓學生能聽懂深奧的電子學。陳教授曾在專訪中說:「有時候想出了更好的教法,還會覺得有點對不起去年的學生,因為去年教得不夠好。」已經是在知識殿堂的尖端的權威老教授,卻如此謙遜和心繫學生,實具有大教育家典範。陳教授心中永遠將學生擺在第一位,退休後仍持續無私奉獻於最鍾愛的教學志業,直到辭世前的2020年6月18日上完最後一堂電子學。這樣的堅持,是陳教授展現的一生志業典範。
交大校友總會發起募集「#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暨獎學金基金」計畫,成立「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感謝各界師長、陳教授教導過的眾多學子、摯友,以及孺慕老師風範者的共同響應,該計畫目前已募集1200萬元,每年將用於嘉勉電子學領域教師,延續陳教授身教言教之精神
紀念講座評審團包含許多重量級評委,如宏碁集團創辦人暨智榮基金會施振榮董事長( 施振榮 Stan哥 )、科技部前部長,台大電機陳良基教授、交大前校長吳重雨教授、陽明交大電子系所友會會長吳廣義董事長等。講座將於每年十月份受理全國大學院校電子學教學卓越之專任教師申請,每年頒發國立陽明交大教師1名、校外教師1名,共兩名額,每名20萬元。期望藉由本講座,表彰與傳承陳龍英教授之教學精神。
陳龍英教授生平簡介:
陳龍英教授是臺灣本土培育的工程人才,1963年臺大電機系畢業後,隔年進入臺灣第一個為培育電子專才的研究所「交大電子研究所」攻讀碩士;在1966年取得碩士學位後,隨即留在交大擔任講師;1968年電子研究所成立博士班,陳龍英教授成為第一屆博士生,並獲「傅爾布萊特交換計畫獎學金」赴美進修,受朱蘭成學長的促成與幫助,前往美國貝爾實驗室並由施敏博士指導博士論文研究,終於於1972年取得博士學位,返回交大任教。歷任交大電子系主任、教務長、副校長,亦擔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空中大學校長等職。
台大半導體博士班 在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及電子研究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傳承大師典範 陽明交大成立陳龍英講座基金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914003358-260405?chdtv
15:092021/09/14 中時 邱立雅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14日成立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基金,期望傳承已逝電子學教授陳龍英的畢生教學熱忱與大師典範。該計畫目前已募集1200萬元,每年頒發國內2名電子學教學表現卓越教師,鼓勵其在電子學領域持續深耕,造福後進學子。紀念講座評審團包含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科技部前部長陳良基等重量級評委。
陳龍英是台灣本土培育的工程人才,1963年台大電機系畢業後,隔年進入交大電子研究所攻讀碩士,1966年取得碩士學位後留校擔任講師,1968年電子研究所成立博士班,陳龍英成為第1屆博士生,並獲傅爾布萊特交換計畫獎學金赴美進修,前往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究,1972年取得博士學位後返回交大任教。
陳龍英是學界公認的電子學名師,春風化雨54載,於去年2020年12月1日辭世,享壽80歲,直到離世前一學期仍站在課堂中講授電子學。教學場域的不斷創新,陳龍英仍透過課堂教學、影片教學以及線上教學作育萬千電子產業及半導體人才,造就無數高徒,當今許多科技業龍頭人物都出自其課堂,時至今日,陳龍英的電子學仍是眾多學子最推崇的學習資源。
為傳承陳龍英畢生的教學熱忱與大師典範,交大校友總會發起募集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暨獎學金基金計畫,成立陳龍英教授電子學教學講座。各界師長、陳龍英教導過的眾多學子、摯友,以及孺慕老師風範者的共同響應,該計畫目前已募集1200萬元,每年將用於嘉勉電子學領域教師,延續陳教授身教言教之精神。
講座將於每年10月份受理全國大學院校電子學教學卓越的專任教師申請,每年頒發國立陽明交大教師1名、校外教師1名,共兩名額,每名20萬元。
台大半導體博士班 在 黃欽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超前部署,不能暴虎馮河
經過半年的籌劃,我們選定了汽車與電子兩大產業共構的供應鏈深化,發現營收100大中,日本37家、中國33家,台灣有14家,韓國是11家,其餘東協、南亞有5家。我們明白,將來的上游零件供應商會來自東北亞,但必須對接東協、南亞在地的伙伴。
年初在檢視工作時,明確的掌握了英文網站因為中美關係生變、供應鏈重組,以及台灣半導體業風生水起,閱讀量大增,付費的會員也大幅成長。黃逸平、蘇育正兩位副總鼓吹我們進行一個從東北亞延伸到東協、南亞的供應鏈研究計畫。
超前部署,要市場資訊、經營策略與行動力來支持。中文的這篇文章由主編林昭儀操刀。她比我幸福,還在唸台大國企所博士班,其實我覺得這是個好題目。昭儀:繼續深化研究,西方的媒體、研究機構也不一定有我們的地位與環境可以這麼做,台灣躬逢其盛,怎可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