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大企管系分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大企管系分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大企管系分數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Su Shop,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要成功,你得「尊重現實」又「昧於現實」》 我在過去的文章中曾經提過,因為小時候功課不好,父親給了我很大的心理壓力,讓我的童年一直到小學四年級結束前,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過得十分不開心。 好不容易從五年級開始,升到一個比較「差」的班(那時我們班導師常說,我們班前幾名的同學不要太開心,因為我們班的第...
台大企管系分數 在 Su Shop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要成功,你得「尊重現實」又「昧於現實」》
我在過去的文章中曾經提過,因為小時候功課不好,父親給了我很大的心理壓力,讓我的童年一直到小學四年級結束前,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過得十分不開心。
好不容易從五年級開始,升到一個比較「差」的班(那時我們班導師常說,我們班前幾名的同學不要太開心,因為我們班的第1名,是隔壁班的第5名,其他同學就更不用說了),我第一次就考了全班第3名,從此信心大增,後來無論升上國中還是高中,都維持在班上第3名或第5名,升大學的模擬考甚至考過全校的第3名。
眼看著進台大唾手可得,結果我卻考了一個想像不到的低分,又因為家庭因素只能讀國立大學,便照著分數填,進了政大哲學系。大一一整年想著轉系和考轉學考,所有努力卻又全吿失敗,我心中的痛苦指數升到了人生最高點。
面對這樣子的挫折和打擊,我是怎麼走過來的呢?
我認為,走過來的方法和心理調適,在於我一方面「尊重現實」,一方面又「昧於現實」。
尊重現實方面,我「尊重」這個社會的主流思想,「同意」如果只是哲學系畢業,的確找工作會非常不容易,社會大眾的偏見就是容易認為我們「不具備專業的工作能力」。
於是,我開始參加社團、擔任幹部、成為社長、辦大型校際活動、承辦教育部的全國流行音樂大賽、參加中英文演講比賽、擔任海外華裔青年返國研習團輔導員、甄選青年友好訪問團代表國家出國表演訪問...。
大四畢業時,靠著這洋洋灑灑的履歷,以及在活動中培養的外語能力、運籌帷幄能力、溝通能力...,我非常有信心,只要我去面試投履歷,一定能進入類似像P&G、IBM這樣的國際級公司,當時與我一起參加那些活動的朋友,基本上都是這樣的路徑,也都走得一帆風順。大學3年的努力下,找工作已經不是我擔心的事情了。
在尊重現實的同時,我又「昧於現實」。
昧於現實的點在於,當時無論參加任何活動,在我內心的第一個聲音,都是「人家這種活動,都會只想找台大的,或者是要法律系、會計系、企管系、新聞系、外語系、資工系、機械系…的同學,誰會要哲學系的我呢?」
但我一咬牙,昧於現實,完全把這些負面思想拋在腦後,先去申請再說。
我那時「厚臉皮」地靠一個中心思想支撐著我:「用不用我是你的事,要不要申請是我的事」。結果我當時的負面思考全部是多慮,很多活動的主辦人都願意給我機會,也讓我的能力不斷提升,又進而獲得更多更好的機會。
這類似的「昧於現實」,還體現在我後來去申請韓國弘益大學的教職。用膝蓋想都知道,對方應該會比較想錄取過去履歷是中文系畢業的、或教育系畢業的、會講韓語的、或者本來就住在韓國的。
但我一樣昧於現實,先去面試再說,結果以非相關科系畢業、不會講韓語(那時韓語能力幾乎是零)之姿,打敗其他25名強大的對手、跌破一堆人的眼鏡,獲得在弘益大學教授中文的資格,並且一待就是7年,每個學期都獲得學生4.8分以上的評價(最高分是5分)。
之後我的人生,一直就是靠著尊重現實和昧於現實,為自己打下一個又一個的江山,做出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其實這個「昧於現實」,可以說就是NLP(神經語言學)裡頭的「換框思考」,跳脫既有的、別人所賦予的框架,自己打造自己的框架,並且在那個框架中稱王。
我認識的另一個人,也可以說是所謂的「換框高手」,那個人就是我的哥哥,現為成功大學教授的鄭匡佑。
鄭匡佑在台灣的求學時期,交女朋友非常不順利,總是遇到喜歡的女生有男朋友(這非常正常啊),或者女生不喜歡她。即使他一路建中台大,體育又非常好,應該是要受女生喜歡的啊!但事與願違,一次又一次地遭受打擊。
他曾經在無人時仰天長嘯,痛苦地問上天:「老天啊,到底是為什麼?我只是想要像一個普通人一樣,好好談一場戀愛,你為什麼就是不讓我實現這個夢想呢?」
其實,身為他弟弟的我,作為旁觀者,完全知道他喜歡的女生為什麼不喜歡他?!這主要是因為他沒有用對方法、在喜歡的女生面前比較放不開、沒有善用大數法則。還有一個社會現實的框架:他的身高太矮(我168公分,他比我更矮)!
在許多女生,特別是年輕女生,都把身高不到170公分的男生視為「某種程度的殘障」這種氛圍底下,他的方法不對、心態又不強大,當然是一路挫敗。(他當時如果有看過我的書,必定能少走許多愛情上冤枉路。想看我的書?請自行在博客來上搜尋鄭匡宇)
結果,大家知道他是怎麼「換框」的嗎?
有一天,他忽然想通了:「原來我根本就不是一個普通人,所以怎麼可能像普通人一樣談平凡的戀愛呢?」
從那天開始,他自詡為「非普通人」,開始用完全不一樣的心態和策略來接近他想認識的女生,結果就是:交往的第一任女朋友身高172、後來還在密西根安納堡大學唸研究生時吸引到當時華人圈人稱最美高中生的小妹妹、讀博士班時交過日本籍的女朋友,現在也和我的台灣籍嫂子結婚生子。
各位看看,換框之後並採取正確方法的效果有多強大!
於是,如果你現在也覺得很抑鬱,覺得諸事不順,那麼「尊重現實」、「昧於現實」、「採取行動」,也許就是你該採取的策略!
台大企管系分數 在 謝文憲的極憲人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學歷、分數與排名
以我自己而言,就是武陵高中、逢甲大學企管系、中原大學企研所畢業,研究所還是大學畢業二十年之後才去念的。
身為家長與講師ooxx的複雜角色,我當然很難告訴你學歷不重要,就像我跟我兒子常說的一樣:「出來社會能解決問題、有謀生能力,誰會問你哪個學校畢業?」
但問題是:「如果上面兩個能力都沒有呢?」
學歷就變成:進入XX大門的門票了。
葉老師這篇很有道理,學歷絕對不是一切,也不該給任何人貼上標籤,尤其是現今社會,遍地大學生的現今社會,「有人輸了前面,贏了後面,也有人贏了前面,輸了後面,然而一生都贏,我真的很難相信,當然也不會有一路都輸的道理。」
「人生比賽尚未結束,永遠保持一顆求知的心,我認為在您的人生,就是贏家了。」
好文推薦
葉丙成
【一個唸建中台大的傢伙,憑什麼說學歷比不上興趣能力重要?】
這些年來投身於教育,往往在談學歷 vs. 能力興趣何者為重時,常會有人這樣質疑我:
「一個從小唸建中資優班、上台大、去美國名校留學、再回台大當教授的人,憑什麼說學歷不重要?」
這真是個好問題,讓我來告訴大家為什麼。
之所以談到學歷不如興趣跟能力的重要,其實是來自於我這些年來對社會的觀察。過去這七八年,我跨出了台大,跟台灣各界許多的人接觸合作。
我花了非常多時間接觸台灣各地很多的中小學老師;
我花了很多時間幫助台灣各地的年輕人新創公司跟 NGO;
我花了很多時間創業跟不同圈子的夥伴談合作;
我認識了社會各領域引領風騷的成功夥伴,他們許多都是靠自己白手起家打出一番事業。
這七八年來我在校外接觸過這麼多讓我打從心底佩服的朋友,他們做事情的韌性、他們的行動力、他們的成功,都讓我無比的佩服。而他們當中有許多的人,都不是念排名前面的大學。
而這些年來的創業經驗,也讓我看到新創圈與我們公司裡許多的年輕夥伴,做事能力優秀、認真,都是非常棒的人才。他們有許多的人,也都不是念排名前面的大學。
反觀我自己,在我唸書追求學歷的期間,為了外在的「資歷」,我喪失了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我沒有機會磨練面對失敗的韌性、我成為因為怕失敗而總是瞻前顧後不敢行動的貨色。
是一直到了快四十歲,跨出了校園外,看到學校外面這麼多讓我自嘆不如的前輩、朋友、跟年輕人,才開始突破舒適圈,去勇敢面對挑戰;才發現以前靠著學歷在舒適圈裡過日子的自己,是多麽的不足。
看看你我生活的周邊,有多少成功的前輩、朋友、親人也不是唸排名多前面的大學,但他們的人生卻是讓我們佩服不已的?仔細去看,你會發現有很多!
結論:
感謝這些年來給我許多啟發的成功夥伴、優秀同仁們。是他們的人生經歷,讓我清楚地看到:
不管年輕的你,過去是念什麼排名的學校,只要你能夠:
對自己做的事情很有熱情、
執著地把自己的功夫磨的更深、
做事情認真負責
做人熱情溫暖願意幫助人、
對新的事物充滿好奇心、
勇於嘗試不怕失敗。
你在三十歲的時候,都很有機會擁有很成功的人生。
但如果你因為追求學歷、成績排名,而把上面這些都捨去了的話,你的人生能達到的高度,會非常有限。最後變成只能靠學歷資歷窩在舒適圈裡過日子的人。
有真正看過這個世界、有真的遇過許多成功的人,自然就會看到這個事實:學歷比起成大事最需要的熱情、能力、格局,真的不是最重要的。
以上,是為什麼一個唸建中台大的傢伙,會跟你說學歷比不上興趣能力重要的原因。
謹向這些年來啟發我、做人做事讓我深深佩服的許多前輩、夥伴、年輕同仁致敬~
(歡迎分享)
台大企管系分數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要我當作家的父親
從小學開始,我心裡就模模糊糊有個志願:當作家。
人生真奇妙,卸下了公職,走過政治的紛紛擾擾,繞了一大圈,現在的我真的變成靠搖筆桿掙生活的作家,或者謙虛一點,叫「文字工作者」。
國小開始,我就常常到處投稿,心情會為稿子有沒有被留用而起起落落。上高中後,也許因為課業壓力,也許就是單純不再有寫作的慾望,漸漸把筆放了下來。不過,雖然我放下了筆,但我的父親卻仍舊以為我想當個作家。
在「一試定生死」的大學聯招年代,我考了四百多分,上國立大學應沒問題,選填志願時,剛從碼頭下工、沾著泥灰的工作服都還沒換下來的父親,就興奮地擠在我身邊,要提供意見。
「台大中文系如何?」父親說。
「喔,我的分數有機會上,但他們要求英文高標,我不符合資格。」
「那政大中文系吧!」父親又給了意見。
我忽然納悶,為什麼父親都要我填「中文系」?那時,「商科」才是多數人的第一志願。
一問,父親眼睛瞪得大大地說:「不是你從小喊著要當作家嗎?」
我聳了聳肩,用酷酷的叛逆語氣對父親說:「爸,那是小時候好不好?我的分數填中文系,會『浪費』很多好不好?」
父親似乎不能理解什麼叫「浪費」分數,我拿出一張當時所有考生選填志願都會參考的「最佳志願落點表」,認真分析給他聽:「你看,根據歷來的成績分配統計,我分數的『最佳落點』是中山企管系,這是最不會『浪費分數』的選擇。」
父親還是不懂,接著問:「你想讀企管系嗎?」
「爸,這和我想不想讀企管系無關,選這一系,是最『划算』的選擇,分數會用得剛剛好。」
我再看父親,我很確定,他還是不懂我的邏輯。但父親看我自己都決定了,也就不多說什麼了,我選了中山企管系,而事實也證明,我的分數和最低錄取分數只差一分,這落點預測準得不得了。
我知道,父親最後抱著疑惑沒說出口的是:「所謂志願,不是選自己最有興趣的嗎?到底和這個『最佳落點表』有什麼關係?」那時的父親,比我更不「現實」,懷著「尊敬夢想」的浪漫,更深知「擇其所愛」的道理,所以要我選中文系。說到底,父親才是最了解我的人,繞了一大圈,如他所料,我最喜歡的事還是寫作。
最近,我準備將多年累積的短篇小說集結出版,這是自己長久以來的心願,也是我給自己寫作生涯的一個註記。看著這個心願正慢慢實現,進行到最後的校稿,我的腦海不禁浮現了父親的身影,我那一直要我填中文系、要我當作家的浪漫父親。
http://udn.com/news/story/7046/1468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