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南英語教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南英語教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南英語教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南英語教會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591的網紅咖啡貓aka楊盈箴,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令人起雞母皮的非洲歌聲! ———————————— 非洲大學生考上台大研究所 以斯瓦希里語禱告獻唱令人動容 來自非洲坦尚尼亞鄉村地區的大學生內森(Nathan Thadeo Yoashi),因考上台大研究所翻轉了他的人生。他於台南聖教會的主日上跪地禱告、獻上詩歌,以非洲通用語言「斯瓦希里語」(...

台南英語教會 在 蠢羊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0:50:05

(3/3)「萬能校長:萬榮華」 林立青x蠢羊 再次聯手浪費才能、推出第二位傳教士系列漫畫! 在臺灣還沒有體育概念時,竟然有一所臺灣人就讀的學校能奪下全臺第一,甚至遠赴日本參加全國大賽! 當時帶領臺灣人創造奇蹟的就是這位「萬能校長:萬榮華」 #臺灣 #歷史人物漫畫 #傳教士系列漫畫 萬能校長萬榮華...

台南英語教會 在 蠢羊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0:50:05

(2/3)「萬能校長:萬榮華」 林立青x蠢羊 再次聯手浪費才能、推出第二位傳教士系列漫畫! 在臺灣還沒有體育概念時,竟然有一所臺灣人就讀的學校能奪下全臺第一,甚至遠赴日本參加全國大賽! 當時帶領臺灣人創造奇蹟的就是這位「萬能校長:萬榮華」 #臺灣 #歷史人物漫畫 #傳教士系列漫畫 萬能校長萬榮華...

台南英語教會 在 蠢羊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0:50:05

(1/3)「萬能校長:萬榮華」 林立青x蠢羊 再次聯手浪費才能、推出第二位傳教士系列漫畫! 在臺灣還沒有體育概念時,竟然有一所臺灣人就讀的學校能奪下全臺第一,甚至遠赴日本參加全國大賽! 當時帶領臺灣人創造奇蹟的就是這位「萬能校長:萬榮華」 #臺灣 #歷史人物漫畫 #傳教士系列漫畫 萬能校長萬榮華...

  • 台南英語教會 在 咖啡貓aka楊盈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03 12:04:25
    有 7 人按讚

    令人起雞母皮的非洲歌聲!

    ————————————

    非洲大學生考上台大研究所 以斯瓦希里語禱告獻唱令人動容

    來自非洲坦尚尼亞鄉村地區的大學生內森(Nathan Thadeo Yoashi),因考上台大研究所翻轉了他的人生。他於台南聖教會的主日上跪地禱告、獻上詩歌,以非洲通用語言「斯瓦希里語」(kiswahili),搭配非洲大地的音樂、樂器,加上馬太牧區的和聲,唱出澎湃、熱忱的非洲風樂曲〈Baba yetu 我們的天父〉,以主禱文敬拜天父,唱出他的感謝之情,讓在場的會友們都為之動容。

    「雖然聽不懂斯瓦希里語,但看到坦尚尼亞的大學生在主日牧區獻唱時熱切、澎湃的禱告、唱詩歌,真的是滿滿感動在心中……。」台南聖教會高敏智主任牧師感動地說道。

    內森接受專訪時表示,因申請上長榮大學永續發展國際學系而來到台灣,在朋友帶領下來到台南聖教會,發現台南聖教會是一個非常歡迎國際留學生的教會,因此願意每週騎半個小時的摩托車來教會聚會、參與敬拜。
    非洲鄉村牧師孩子 靠信仰翻轉人生

    內森表示,他來自於非洲坦尚尼亞鄉村地區,由於父親是當地的牧師,因此他也很習慣教會的生活,大學四年都在台南聖教會,信仰幫助他度過很多人生低潮的時刻。

    「我很喜歡台南聖教會,因為有英語堂,牧師會用聖經教導我們如何生活,奉耶穌的名,得到聖靈的幫助。聖經的話語可以指引我們人生的方向。」內森表示,台南聖教會很重視查經,要通過聖經的話,知道神指引的方向。

    內森表示,台南聖教會對國際交換學生敞開,有一種「在耶穌裡我們都是一家人」的氛圍,所以他也把台南聖教會當台灣的家,雖然考上台大研究所很開心,想到要離開台南聖教會就非常不捨,但是相信耶穌必有最好的安排。未來若回到家鄉,也會持續的向家鄉的朋友們傳福音,見證主的道。

    台南聖教會高敏智牧師與非洲交換學生。(高敏智牧師提供)
    台南聖教會高敏智牧師與非洲交換學生。(高敏智牧師提供)

    國際小組語言不通 仍相處如家人

    台南聖教會因有活潑熱忱的英文牧區、國際小組,也吸引各國學生、外籍上班族、移工前來接受牧養和信仰造就。由於附近長榮大學有國際交換學生方案,因而使台南聖教會有了來自非洲坦尚尼亞、烏干達、史瓦帝尼、蒲隆地等國家的交換學生。

    「英文牧區除了這些來自非洲遠方的朋友,還有來自英語系、歐洲及東南亞的信徒。雖然大家語言不通,但是相處得很愉快。」高敏智牧師笑著表示,內森是一個很可愛的弟兄,教會的弟兄姐妹都很接納他。他從一開始一句中文都不會講,到現在可以講得很流利,教會裡的小嬰兒從一看到他就大哭,到現在都玩在一起。他是台南聖教會的家人,就算去台北念書也永遠是家人。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79802#ixzz6o1CDd7KN

  • 台南英語教會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28 22:06:47
    有 68 人按讚


    【本土語言Q&A|第三話:本土語言有字嗎?台語篇】
     
     
    「台/客語有字嗎?」
    「原住民族語為什麼寫成英文的樣子?」
     
    想必許多剛接觸本土語言議題的人會有這樣的疑惑,畢竟目前的義務教育絕大多數強調華語教學、將華語當作教學媒介傳授知識,本土語言則是長久以來遭到漠視,造成傳承困難。
     
    然而,所有的本土語言皆有自己的文字,台語、客語向來有漢字傳統,西方傳教士來台時帶來教會羅馬字,在教會中也有使用上百年的歷史。近年來愈來愈知名的台羅、客羅則是於2000年後由教育部制定而成。原住民族歷經荷治、日治到現代都歷經過文字化,使用過羅馬字、假名字等不同文字系統,現在普遍使用的是2005年公告的教育部「公告版」羅馬字。
     
    本土語言的文字發展歷史十分豐富,也曾經歷過百家爭鳴的時期,以下將依語種分類,著重介紹目前仍然流行,抑或由政府整合推動文字系統,本篇將先從台語起鼓。
     
     
    ▎漢字書寫
     
    古代中國文人學習官話、以文言文行書,極少用本身的母語進行白話創作,但是也出現各地方語言的白話文學。台語的白話漢字傳統最早可追溯至明朝的傳奇作品《荔鏡記》,內容詞語係由潮州話及泉州話混合寫成,其漢字選用除了有本字之外,也使用許多借音字、訓讀字、自創俗字等不同的方法來書寫泉/潮州話。《荔鏡記》版本眾多,用字不甚統一,卻也是閩南地區以白話漢字書寫的濫觴。
     
    清代以降,閩南地區開始出現以通俗漢字記錄閩南民間歌謠的小冊子,也就是「歌仔冊」,歌仔冊隨著漳泉移民傳到台灣,到了日治時期達到盛行巔峰。歌仔冊的目標受眾是一般沒有接受教育的普羅大眾,因此用字相當簡單淺白,較少使用艱澀漢字,而偏重借音字,許多俗用字的使用即是源自歌仔冊。
     
    1930年代日治時期,台灣文壇對於鄉土文學該使用中國白話文或台語文而引發台灣話文論爭,支持台灣話文派的黃石輝撰文主張台灣文人必須貼近一般大眾,寫台灣的文學,創作語言、文字應使用台語,達成言文一致。此論點得到郭秋生、賴和等人支持,也有後續創造新字等討論,賴和更是嘗試用台語寫小說的第一人。1930年代後期日本政府實施皇民化政策,加強日文教育、禁止漢文書寫,這波台灣話文運動也隨之戛然而止。然而,其中以台語書寫白話新文學的想像及嘗試,對後世台語文影響甚鉅。
     
    2000 年後,政府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並推動鄉土語文教育。此時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開始編纂《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提供前線教師參考資料,同時試圖使台語文用字統一。編纂的過程中有十幾位語文專家組成編輯委員會,共同研商選字原則,數年後分批公告「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2007年公告第一批 300 字,至2009年總共公告700個常用推薦漢字。
     
    教育部的推薦漢字原則上尊重傳統,考據傳統上的本字、訓用字、借音字等等,以訂出易教易學、兼顧音字系統的適合漢字。推薦漢字的出現是台語文字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使得不只增加台語漢字的固定性,更使體制內的台語教學更有依據。
     
     
    ▎白話字書寫
     
    白話字(Pe̍h-oē-jī,POJ)是一種以羅馬字母拼寫的閩南語正字法,為基督教傳教士於福建廈門創設並推行的拼音文字,因此也被稱或「教會羅馬字」。
     
    白話字的雛形可追溯至十九世紀初期,當時歐美基督教會積極向海外拓展,傳教士通常會先學習當地語言以利宣教。1810年代,英國倫敦宣道會的宣教師在東南亞麻六甲開辦「英華學院」,因當地大多為閩系華僑,通曉官話者為少數,宣教師遂開始研究福建話。
     
    因當時大多數中國平民不識字,難以閱讀譯作漢字的基督教經典,傳教士於是另尋他法。1850年代左右,廈門地區的傳教士以拉丁字母及符號為基礎,發展出可以準確拼寫廈門話拼音文字系統,稱作「白話字」。傳教士發現,使用這套文字系統可有效降低信徒學習識字的時間,遂在閩南地區大力推廣,也用白話字編纂字典、翻譯聖經、聖詩。
     
    自1865年開始,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甘為霖、巴克禮先後等人來台宣教,將白話字傳入台灣。1885年,巴克禮牧師甚至在台南創辦台灣第一份報紙——《台南府城教會報》(Tâi-oân Kàu-hōe Kong-pò,今《台灣教會公報》),內容皆以白話字作為文字媒介,記載教會事項、各地新聞、文學創作等等,至今仍持續發行,累積大量豐富文獻。白話字在台灣的台語教會內發展悠久,也曾向外觸及非教會族群,如日治時期蔡培火著名的社論《十項管見》(Cha̍p hāng koán kiàn)即是用白話字寫成,台灣文化協會也曾短暫開辦羅馬字講習會。
     
    然而,日本政府、國民政府先後推行國語運動,白話字受到不小的壓迫,也造成目前社會上多數人不曉得或不曾聽過白話字,但是至今台語教會系統內仍然是堅持使用白話字佈道。
     
     
    ▎台羅書寫
     
    台羅為「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的簡稱,與白話字同樣屬於拉丁化的台語文字系統,為中華民國政府制定,且正在推動的羅馬字方案。
     
    雖然白話字歷史悠久,但是近代部分學者認為白話字有其缺點,紛紛提出修改方案。有人認為要改為更符合音韻學的音標;有人主張應改為與英語相近的通用拼音,方便大眾學習;當然也有堅持回歸白話字傳統的聲音。從1990年代起,各派之間便多有討論、爭執,最終各家在2005年達成共識,整合彼此論點。教育部遂於2006年公告整合的拼音方案,也就是台羅。
     
    台羅是以白話字為基礎做出小幅度的改革,修改部分聲母、韻母及標調方式,具有類似國際音標(IPA)的特質,不過基本上與白話字屬於一脈相承的關係,兩者間的轉換並不困難。然而最大的不同在於,台羅為目前受官方支持的台語羅馬字,體制內的教育資源皆由台羅寫成,如《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官方競賽、認證考試或者學校台語課的內容皆是以台羅為羅馬字的標準。也因為如此,台羅較為人所知,漸漸往台語羅馬字的正書法發展。
     
     
    以上為三種最通行的台語文字系統,而目前台文界主流的書寫方式的是將漢字、羅馬字(白話字或台羅)混用,稱之「漢羅濫寫」(hàn-lô lām siá),以解決部分字詞仍沒有漢字,或者漢字過於冷僻而不利閱讀的問題。
     
     
    參考資料:
    中島利郎(2003)(編)。1930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春暉出版社,高雄市。
    洪惟仁(2010)。閩南語書寫法的理想與現實。臺灣語文研究,第5卷(1),頁81-108。
    施炳華《荔鏡記》的用字分析與詞句拾穗。
    姚榮松(2010)。台灣閩南語歌仔冊鄉土題材之押韻與用字分析。台灣學誌,第1期,頁143-204。
    陳慕真(2015)。白話字的起源與在台灣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蔣為文(2009)。蔡培火 kap 台灣文化協會 ê 羅馬字運動之研究。台灣風物,第59期 (2),頁41-65。
    台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https://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
     
     
     
    【灣流音樂祭】
    ▎時間:2020.10.17
    ▎地點:台大舊體後草皮
    ▎票價:免!費!入!場!
    ▎主辦單位:台大學生會文化部、台大台語文社
    ▎協辦單位:台北藝埕扶輪社、台語正常化推動聯盟
    ▎贊助單位:行政院文化部
    ▎演出者:siàu-lú khah-lah少女卡拉、風籟坊、雅維茉芮Yaway·Mawring、百合花、春麵樂隊、林生祥。

  • 台南英語教會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07 22:54:26
    有 509 人按讚

    1860s年 150多年前
    #英屬香港至清朝由庶民至貴族面容 colorized色彩版
    攝影師約翰·湯姆生(英語:John Thomson,1837年6月14日-1921年9月29日),為19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師之一。同時具有地誌學家、旅遊探險家、及作家等多重身分,湯姆生是首批旅行至遠東的攝影家之一,他忠實的紀錄了19世紀在東方各國的風土人情,他的攝影作品成為重要的社會人文記錄,並為後來的專業新聞攝影之先驅。
    1868年約翰·湯姆生再次折返「遠東」,並將工作地點移至香港,開始他著名的中國旅程,歷時五年,足跡遍布中國大陸各地,拍攝了非常多的精彩作品。1871年約翰·湯姆生前往廈門,在這裡遇見了馬雅各(James Maxwell, 1835-1921)。馬雅各是位醫師,同樣來自蘇格蘭。1865年時,蘇格蘭長老教會派遣他到台灣傳教。此時,兩位蘇格蘭同鄉在廈門相遇,藉由馬雅各的描述,約翰·湯姆生知道了很多關於台灣島上原住民的訊息,這深刻地吸引了他,決定隨同馬雅各來台灣
    1871年4月,約翰·湯姆生的第一場福爾摩沙之旅,從打狗港(上岸),拍下了美麗壯觀的影像。為19世紀的打狗港留下最完整的影像紀錄。在他的鏡頭下,打狗港海天闊遠的東方詩意,展現獨特的影像美學。此外,湯姆生也拍攝了當時稱為台灣府的台南,如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最遠曾涉足荖濃溪流域,保留了百年多前的地貌。
    湯姆生在台其間,除了拍攝南台灣的風景,如月世界、山谷、竹林等,重要的是,他還記錄了原住民平埔族:從平埔族人的獵人、少女、到漁民,都是湯姆生攝影的對象。這些作品陸續在他的各種著作中呈現,對台灣本地文史研究及南島影像史之建構意義深遠。因為如此,約翰‧湯姆生的名字與台灣歷史深深的烙印在一起。
    十九世紀,是東西文化交會錯綜頻仍的年代,期間驚喜、痛楚與感動交揉,湯姆生的作品每一張照片,呈現一個西方人遭遇神秘東方國度的註解,其兼揉東西方肖像的美感差距,融合東方傳統山水畫的透視與構圖美學,人文與地理細膩觀察。透過玻璃底版看見的微歷史,湯姆生以其獨特的眼光與感情,映現並框架了一個他眼底東方異域在千年孕育下,其深厚歷史文化中的寧靜幽遠。

    #歷史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