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定古蹟清代道署遺構①】190318
--臺灣兵備道署--
根據《清實錄·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廿三年(1684)福建料理錢糧侍郎蘇拜等人向康熙皇帝奏報,「臺灣地方千餘里,應設一府三縣,設巡道一員分轄……」,同年便設置了「★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自福建巡海道移設而來。從清代方志的記載中可得知其...
.
【市定古蹟清代道署遺構①】190318
--臺灣兵備道署--
根據《清實錄·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廿三年(1684)福建料理錢糧侍郎蘇拜等人向康熙皇帝奏報,「臺灣地方千餘里,應設一府三縣,設巡道一員分轄……」,同年便設置了「★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自福建巡海道移設而來。從清代方志的記載中可得知其係以明鄭時期的房舍改建而來,據鄭道聰老師的研究,推斷應該是由鄭經的「東壁樓」改成。
雍正五年(1727)福建總督高其倬奏請雍正皇帝,將福建興泉道加上巡海道銜並移駐廈門,「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的廈門便移除改為「★福建分巡臺灣道」,簡稱臺灣道。
∟雍正十二年(1734)道臺張嗣昌添建官廳。
乾隆十七年(1752)乾隆皇帝詔令,以巡道兼任提督學政。其後歲科校士改至福建分巡臺灣道署舉行,位在縣學文廟旁的校士院閒置(後來改為萬壽宮)。
∟乾隆廿七年(1762)道臺覺羅四明重修署舍,並撰記志之。
乾隆卅二年(1767)福建分巡臺灣道升格為★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
∟乾隆五十三年(1788)臺灣府知府護理臺灣道道臺楊廷理在廳事(敬事堂)後面增建一堂名曰鶴馴堂。
乾隆五十六年(1791)福建分巡臺灣兵備道升格為★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
∟同治元年(1862)五月,臺灣有大地震,道署廳舍圮毀,同治三年(1864)八月由道臺兼提學道銜的丁曰健整修,並立「修造臺澎提學道署初記碑」及「修造臺澎提學道署再記碑」志之。
∟光緒十一年(1885)臺灣建省,在此之前臺灣道仍屬福建省所轄,但因建省後職權與布政使司衙門重疊,時任道臺劉璈與臺灣巡撫劉銘傳常因爭權造成紛爭,後來劉璈被劉銘傳設局罷免。
∟光緒十六年(1890)道臺唐景崧在署後左側(東南)增建一座向北的藏書室,名曰萬卷堂。這是臺灣道署這塊土地的建置在清代的最後一次更動。
🇯🇵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之後,臺灣兵備道署改為「★臺南民政支部」使用,隔年作為「★臺南廳舍」使用至1916年,期間清代原先道署所屬的巡捕衙亦改為第一代的臺南廳警務課,其後幾年間清代舊署舍已大部分被拆毀改建。1920年臺南廳改設臺南州,辦公遷至新建的臺南州廳(今文學館),警務課也隨著臺南廳的遷址進駐新的州廳,後來舊廳舍充為「★臺南商業專門學校」使用,約1930年時因應當局的工業發展政策而公告廢校,並被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今成功大學)取代其地位。1930年之後★臺南市役所從臺南州廳東側的合署廳設遷回道署舊址直至1945年空襲。
--寓望園、道署關帝廳--
康熙廿五年(1686),臺廈道道臺周昌將原來的★道標營盤改闢為★寓望園,是為臺廈道的後花園。康熙卅二年(1693),道臺高拱乾在寓望園增建兩座樓閣—★澄臺和斐亭,在1694年成書的《臺灣府志》已將兩者載錄入臺灣八景—「澄臺觀海」、「斐亭聽濤」。
乾隆五年(1740)道臺劉良璧增建★豐亭於署後東南隅。乾隆卅一年(1766)臺灣府知府蔣允焄將寓望園新闢造景,稱為「★禔室十三勝」。嘉慶四年(1799)道臺遇昌修建斐亭、為澄臺題匾。
-
道署關帝廳於康熙廿三年(1684)因保舍甲關帝廳(今後甲關帝廳)路途過於遙遠而創建,附屬於臺廈道。雍正三年(1725)道臺吳昌祚又增建了附屬於臺廈道的天后廟、觀音堂,道署天后廟於乾隆十年(1745)曾由道臺莊年重修。
🇯🇵昭和元年(1926)道署關帝廳及道署觀音閣因市區改正開闢末廣町通(今中正路)而拆除,1929年於末廣町二丁目110番地重建,並將道署關帝廳、道署觀音閣、東轅門福德祠合祀,成為今日所見的道署關帝廳。
--奎樓書院--
奎樓書院肇基於雍正三年(1725),由道臺吳昌祚增建附屬於臺灣道署的「★魁星堂」,其後在乾隆廿年(1755)由道臺拖穆齊圖主持整修,乾隆卅八年(1773)道臺奇寵格再次整修,翌年二月完工,立有「重修魁星堂碑記」,現存於奎樓書院外,乾隆五十八年(1793)再由里人黃鍾岳鳩眾重修。
嘉慶四年(1799)道臺遇昌於魁星堂後新建★敬字堂,兩年後(1801)一旁又增建★倉聖堂,奉祀倉頡先師。嘉慶十一年(1806)道臺慶保改建魁星堂,並將之與倉聖堂、敬字堂、朱文公祠整合成「★中社書院」。嘉慶十九年(1814)道臺糜奇瑜以魁星堂規模狹陋而改建,兩年後的十月完工,改稱「★奎光閣」,並立「重修奎光閣碑記」。道光十三年(1833)中社書院改名★奎樓書院,並題了「奎樓書院」門額碑,今保存於奎樓書院前。同治十三年(1874)奎樓書院整修、光緒九年(1883)再修。
🇯🇵與道署關帝廳一樣,奎樓書院在昭和元年(1926)開闢末廣町通(今中正路)的工程中遭到拆除,移建至臺灣府文昌祠隔壁,即今址。(文昌祠二戰時被炸毀)
#台南市 #臺南市 #台南 #臺南 #tainan #tainancity #府城 #台南景點 #古蹟 #史跡 #historicalsite #culturalheritage #市定古蹟 #建築 #architecture #道署 #臺灣道 #市定古蹟清代道署遺構 #relics #remains #遺構 #道署關帝廳 #奎樓書院 #胡適 #胡適故居 #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斯卡羅 #攝影 #撮影 #photography
台南市役所 在 呂維胤-為你打拼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安平十二軍夫墓位於台南市安平區的湯匙山公墓(現安平第一公墓),是日本當局於1938、1939年建來紀念12名安平軍夫的墳墓。市議員呂維胤邀集相關單位會勘,要求市府應立即改善歷史解說牌模糊不清、告示牌標示不明等問題,並建議市府將十二軍夫墓列為古蹟或歷史建築做整體規劃,予以保護。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為擴大戰線,從台灣徵調軍夫支援,當時日本政府派來的安平區長為證明實施皇民化教育成功,主動向台南市役所建議徵調安平地區的人力,光是安平區就徵召了400多人,其中又多為父子或兄弟。由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第一批為日本戰死的台灣人,故日本讓其享有與軍人相等的待遇,給予厚葬,是屬於台灣的珍貴史料。
安平十二軍夫墓不僅是台南市的重要史料,更是全台唯一的軍夫墓;然而不僅歷史解說牌模糊不清,就連告示牌也嚴重褪色、難以辨識,讓民眾不知如何前往,也難以知曉歷史原貌。
🚪新聞傳送門:
👉安平十二軍夫墓解說牌模糊 南市議員要求改善
https://news.ltn.com.tw/news/Tainan/breakingnews/3118547
👉 安平十二軍伕墓解說牌模糊 待改善
https://www.cdns.com.tw/articles/145014
👉 十二軍夫墓解說牌褪色模糊 市議員呂維胤要求市府改善
https://tainantalk.com/20200331-7/
#安平十二軍夫墓
台南市役所 在 我在台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台南,你可知道西菜市/大菜市?】
在臺南市中西區,建於1912年,是當時南臺灣規模最大的市場,今為直轄市定古蹟,在臺南市的都市發展史上具有歷史意義。。
台南西市場原建於1905年,1920年因風災毀損重建,是南台灣最大的市場,設有輕便鐵道運輸市郊蔬菜販售,亦設置台南州青果同業組合的香蕉倉庫。1933年,台南市役所為促進新闢的銀座通(即中正路)商機,於西市場噴水池周圍建造販售生活百貨的「淺草商場」。西市場現今已不如以往繁榮,不過目前內部仍有店家在營業,市場旁亦有新建的「淺草青春新天地」
民國40至60年間,是大菜市最輝煌的歲月,當時中西區有十幾家戲院、西餐廳和舞廳,前來吃點心逛街的人潮絡繹不絕。在這裡可以從魚肉蔬果買到五金百貨舶來品,還有全國數一數二的布市,無論要做西裝、旗袍,辦棉被喜幛等嫁妝,都能一次辦妥。
西市場在興建當時為全台灣最華麗的市場建築,有著設置了老虎窗的馬薩式屋頂、入口上有圓山牆,但屋頂今已不存。
相關連結:http://lnk.pics/4L7UB
相關連結:http://lnk.pics/4L7U8
#我在台南逛市場 #東西兩大市場 #日治市場體 #興盛與衰敗
台南市役所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是美國的福斯電影公司(Fox Film Corporation)於1930年2月15日(農曆正月17日)在台灣台南拍攝的有聲新聞影片,攝影師為 Eric Mayell,忠實紀錄了日治時期的台灣廟宇慶典活動,包括大觀音亭興濟宮恭送天師爺並列位尊神回鑾遶境,以及開山神社(今延平郡王祠)270年祭典活動。在這段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穿著日本傳統服飾在路旁圍觀的孩童、參與慶典遊行的人力車與轎子,以及北管陣等珍貴畫面。
大觀音亭興濟宮恭送天師並列位尊神路關表 開山神社祭典參加行列:
昭和五年二月十五日(舊曆正月十七日)午前十時本廟神輿出發,十一時開山神社著,正午開山神社二百七十年祭典參加行列遶境順序如下:(○記號表示有送佛)
本廟起行→蕃薯崎→竹仔行→打銀街→上橫街→天公埕○→三界壇○→清水寺→萬川前→府城隍○→戲台後→岳帝廟→大人廟→車埕→大埔→送火王○→開仙王→郡役所→新路→壽町→停車場→ 本廟口 →五全境→打銀街→三四境○→竹仔街→武廟口駐駕五分間→內宮後→城邊→內新街→開仙宮→西轅門→末廣町→至運河→新町→北頭→南頭→保安宮→三條巷→良皇宮→出大路→法院前→神社→檨仔林→五帝廟→上橫街→大上帝→測候所→至壽像→孔子廟→大路→至開仙王→仁厚境→岳帝廟○→元會境→清水寺→馬公廟→廟邊→柱仔行→永華宮○→出大路→孔子廟→菜市埔→法院前→入下太子○→出下太子→良皇宮→經管埕→總趕宮→東西轅門→下橫街→武廟街→廟邊→赤崁樓○→縣口尾○→縣城隍○→溝墘→小媽祖○→米街○→小公園→大舞台→牛塭堀→大廠口→草寮後→媽祖樓→試經口→普濟殿後→磚仔埕→粗崎糠→普濟殿○→蔡厝巷→仁和街→杉行街→水仙宮○→北勢街→藥王廟→海安宮→西羅殿○→南勢街→內外宮後→關帝港→大天后宮→武廟前→范進士→三元巷→小上帝→五全境→本廟中午→起行→安祿境→總爺街○→鎮東門→玉皇宮→本廟邊→出大路→陰陽公→福隆宮○→停車場→大路→入廟→平安大吉
1930年(昭和5年),日本政府為紀念荷蘭人在台灣建城300年(由建立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算起),特於10月26日至11月4日一連10天在台南舉辦「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展出台灣從原住民自由部落開始,歷經荷蘭、明鄭、清領到當代(日治時期)的文化史料與產業展;除了靜態展覽外,還有煙火秀、音樂會、戲劇、電影、詩人大會、主題講座、全島野球(棒球)大賽等琳瑯滿目的慶祝活動。與台南息息相關的開山神社(主祭鄭成功,今延平郡王祠)也是此次紀念會的重頭戲,10月30日當天舉辦盛大的臨時祭典,還特地將延平郡王鄭成功請出來遶境市區,宛如一場盛大的嘉年華會,盛況空前。
1930年10月26日的《台灣新民報》之相關報導如下:
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
為紀念荷蘭人興建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300年,由台南市役所(市政府)主辦,舉行了規模宏大的「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活動項目,多采多姿,有煙火、競馬、划龍船、音樂、戲劇、電影、雜技等康樂活動,並有史料、教育、衛生、產業、花卉等展覽會。
「台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聘有10名顧問,連雅堂為唯一的台灣人。紀念活動最有意義,當為展覽會與演講會,展覽會從1930年今日開始,至11月4日,歷時10天。陳列的文史資料多達好幾千件。
演講會主講學者專家有幣原坦(台北帝國大學總長)、村上直次郎(台北帝大文政學部南洋史教授)、粟原俊一(台灣總督府建築技師)、山中樵(台灣總督府台北圖書館館長)、尾崎秀真(台灣史專家),以及連雅堂等人。
連雅堂於11月1日,在台南「公會堂」主講「鄭氏時代之文化」,由於「聽者未能詳細飫聞,意猶未盡」,三六九小報社「爰應鄉人之請」,另主辦「台灣三百年史講演會」,於20日起至29日,每晚七時至九時,在台南武廟佛祖廳,由連雅堂「開講」台灣三百年史,從荷蘭人竊台,以至乙未割日,探原究委,巨細靡遺。
關於福斯影音新聞:
1927年,福斯電影公司便已取得有聲電影的製作專利,其運用李德福瑞斯特(Lee De Forest)於1923年發明的「Phonofilms」系統(在底片上製造音軌然後用攝影的方式記錄聲音)所攝製的「福斯影音新聞」(Fox Movietone News),是新聞界最早出現的有聲新聞影片,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段1930年拍攝的台南廟宇慶典活動影片(Formosan New Years Procession / Parade)正是這些「福斯影音新聞」之一。
近年,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將昔日所拍攝的眾多「福斯影音新聞」影片捐贈給美國的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並將之分享於網路上,而讓我們有機會得以享受這段珍貴的影音紀錄。
1934年12月28日成立的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乃「新藝綜合體」(原名CinemaScope,即一種使用弧形寬銀幕與立體音響發聲的電影)之領導者,該公司由約瑟夫賢克(Joseph Schenck)在1932年創立的二十世紀電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 Pictures)和威廉福斯(William Fox)於1915年創立的福斯電影公司合組而成。
1953年,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改編羅意德.道格拉斯(Lloyd C. Douglas)的暢銷書,推出「新藝綜合體」影片《聖袍千秋》(The Robe,1953),該影片在寬度約為高度二倍半的弧形銀幕上呈現,從此電影邁入寬銀幕的新紀元;其後有《國王與我》(King and I,1956)、《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1958)和《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1965)等電影相繼問世,皆叫好又叫座。
影片來源:http://mirc.sc.edu/islandora/object/usc%3A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