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北馬拉松公車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北馬拉松公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北馬拉松公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北馬拉松公車產品中有2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魚路古道初體驗 昨天趁著天氣好,把意志力開啟到最大值,脫離舒適床舖的綁架,出發爬山去!一直想去魚路古道看看,這條充滿文化氣息的陽明山休閒古道,是前人先民們,從金山把魚貨、茶葉、硫磺挑運到台北的必經之路。昨天從擎天崗環形步道,走向了所謂的魚路古道,認識了日人路及金包里大路的差異,一路了解許多歷史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Jordan到處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新北市萬里區從龜吼到東澳漁港的3公里多海岸線,就是聞名的「維納斯海岸」 ,是每年的萬金山馬拉松跑者必經的夢幻之地,曾獲內政部營建署的票選活動全台十大海岸美景第一名,走在維納斯步道除了欣賞無敵海景,日出、夕陽皆美。 海岸景觀步道有700公尺,看曙光賞景好地方,是北台十大知名日出攝影點的「龜吼日出」。...

台北馬拉松公車 在 V歐妮 Voni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3-29 21:30:01

#魚路古道初體驗  昨天趁著天氣好,把意志力開啟到最大值,脫離舒適床舖的綁架,出發爬山去!一直想去魚路古道看看,這條充滿文化氣息的陽明山休閒古道,是前人先民們,從金山把魚貨、茶葉、硫磺挑運到台北的必經之路。昨天從擎天崗環形步道,走向了所謂的魚路古道,認識了日人路及金包里大路的差異,一路了解許多歷...

台北馬拉松公車 在 · ᴇᴠᴇʟʏɴ ᴡᴀɴɢ 小渝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2-03 09:04:04

[新的開始🚩] 用報復性PB突破心牆🧱,激情過後,昨晚也吃漢堡🍔(?)慶祝冬至。飯後發現上樓梯舉步維艱,所以休跑是對的選擇😌。 九點前早早睡了,凌晨四點半起床時痠痛已經減緩不少,於是出門恢復跑⋯⋯嘎米⌚️似乎沒休息夠似的突然抓不到GPS,但這並不影響我,反正文心森林公園一圈就是1.15。先前看過運動...

  • 台北馬拉松公車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21 14:51:51
    有 133 人按讚

    #魚路古道初體驗

    昨天趁著天氣好,把意志力開啟到最大值,脫離舒適床舖的綁架,出發爬山去!一直想去魚路古道看看,這條充滿文化氣息的陽明山休閒古道,是前人先民們,從金山把魚貨、茶葉、硫磺挑運到台北的必經之路。昨天從擎天崗環形步道,走向了所謂的魚路古道,認識了日人路及金包里大路的差異,一路了解許多歷史文化、看到不少遺址遺跡,也收穫不少生態觀察,走了三、四個小時,不是專業爬山路線,而是與家人共度休閒、健走時光。
    走在擎天崗大草原附近,忽然被呼叫了一聲"v", 竟然在路上遇到朋友了!一樣是帶著孩子、家人來親山健行,沒有相約的巧遇特別有趣。
    是說,昨天算是牛刀小試,回程因為女兒在學校已經連續幾日跑馬拉松跟運動會接力賽演練,走到中繼站時已舉白旗,說要在公車站等我們回程再接她 (笑),於是搭公車回到停車處。剛好是海芋賞花季,搭上跟跨年捷運有得比的擠沙魚丁小巴士,也讓我們感受假日出走熱情,然後結束這一趟爬山旅行。
    已立好目標,下次要反向走回去(都是爬坡), 還想去插旗附近的七星山、二子坪、魚路古道入口~似乎有點上癮了!

    ---好康活動進行中-----
    👖 韓妞機能魔塑褲現貨團 https://gbf.tw/geyyh
    👙 帛琉旅遊泡泡免費名額抽獎 http://bit.ly/2QrzDHe

    #v歐妮的台灣旅行 #今天適合廢在沙發宅在家

  • 台北馬拉松公車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20 20:00:01
    有 1,160 人按讚

    [好個性幫你創造好運氣]

    本文摘自:《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

    我的個性內向害羞,不善言詞,也不喜社交。一般作者出書,會有一段時間要出來打書,我的規矩多,不上電視、不去讀書會、不公開演講、不辦讀者見面會,最多是上電台接受專訪,好像我很大牌,其實不是,而是這些場合會讓我緊張。2018年新書上市,出版社小心翼翼詢問我:

    「我知道你不想去,不過北中南各辦一場演講是最低限度,你看呢?」

    我在電台與報社做了十二年行銷主管,舉辦過無數膾炙人口的活動,我懂得自己的角色與責任,於是點頭說好,不過特別交代別再增加場次。他們終於鬆了一口氣,因為幫我出第一本書時,我只答應了一場。哪裡知道當時這個應允改變我後來的生涯!台北場演講之後,讀者大排長龍購書簽名,就在我不斷坐下簽名、起身拍照的當下,有位身高一七○公分的女生遞上名片問我:

    「可以請您教課嗎?」

    我楞了一下,在好奇心趨使之下,反問對方:

    「你覺得我可以嗎?」

    對方說當然可以,這更讓我好奇心大發!我不會說話也不愛說話,連出書辦演講都如此勉強,自然從未想過要教課。不過我有個地方跟別人不一樣,生活上是個膽小鬼,工作上卻是個什麼都想試,什麼都敢試的洪大膽。加上我後來領悟出一個道理,當別人找我做事時,就算我從未做過也不必怕,因為──

    「怕的應該是對方,他都不怕,我怕什麼呢?」

    後來見面討論,對方在聽我對於就業市場的分析之後,問我台灣的問題在哪裡,我說三個,青年低薪、中年失業、老來求職。她再問我該怎麼解,我說政府難解,主要只能靠上班族自己解,而唯一解是做斜槓。下一秒我們就決定開斜槓課程,祭出一套有系統的方法論,教上班族做斜槓,然後她說:

    「你就是台灣上班族的救星──斜槓教練。」

    救星聽起來令人害羞,但是我喜歡「斜槓教練」這個名稱,也願意為每位學生花一年時間陪同與督導。第一年,來上進階班的學生是預期目標的三倍,市場反應熱烈,從此在職場作家之外,我有另一個新的身分,跨度到成人教育領域。教了十八個月後的今天,回想起來,真心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好運祕訣:

    「到人多的地方,貴人就在那裡。」

    你想想看,如果我堅持不辦演講會,就不會遇見開課公司的主管;如果我一點都不好奇教課是怎麼一回事,就不會見面討論;再來,如果我認為天生不善言詞,一輩子就不善言詞,執著於固定心態,不是成長心態,就不會接下教課的邀約;如果我不肯冒險,害怕失敗與丟臉,在前期遇到困難時,很容易就會放棄……足見好運不是單一事件,而是一串連鎖反應累積出來的成果。

    要知道,越是有實力、有績效的人,越是要運氣好一點,令人慶幸的是好運是可以培養的。假使你現在有被失業的危機意識,尤其要「強運」,扭轉乾坤,改造命運。不論最後是否留下來,你的未來職涯都會更好運!

    投資策略專家麥克.莫布新(Michael Mauboussin)說,科技不斷進步,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差異逐漸縮小,不能再單獨以能力勝出,運氣反而是贏的關鍵。像是奧運馬拉松的第一名與第二十名,一九三二年相差二十分鐘,二○○八年縮小到只差八分鐘。職場上,也經常出現兩人能力不相上下的情況,比的是誰的運氣好。他說:

    「因此,我們要學會將『運氣因素』轉換成『能力因素』。」

    這話指的是成功要靠運氣,而運氣有方法培養成能力。因此有一陣子我在研究「科學化的運氣」,書架上有一排這類書,多半是心理學家著述,有各種實驗與理論支撐。內容大同小異,運氣好的人大概不脫幾種鮮明的人格特質,比如:

    1.主動者比被動者運氣好。
    2.外向者比內向者運氣好。
    3.輕鬆者比嚴肅者運氣好。
    4.樂觀者比悲觀者運氣好。
    5.好奇寶寶比不好奇者運氣好。
    6.冒險者比不冒險者運氣好。
    7.直覺型比思考型運氣好。

    心理學家做過實驗,在咖啡店門口地上放了一張紙鈔,反應大約有兩種,第一種人撿起來進到咖啡店,買了兩杯咖啡,其中一杯請鄰座喝,兩人聊了起來,輕鬆且開心;第二種人則是視若無睹,繼續往前走。事後心理學家問他們:

    「今天過得怎樣?」

    第一種人說今天過得很棒,第二種人說今天普通。你注意到了嗎?第一種人吻合上面七種特質中的多項,比如主動、外向、輕鬆、冒險、直覺;第二種人則是嚴肅、不好奇、不冒險。重要的是,你屬於哪一種?如果是第二種人,想要運氣好,就要提醒自己做出個性上的改變,像是內向變成外向,被動變成主動等。

    再來你注意到嗎?運氣好的人喜歡人際互動,包括跟旁邊的陌生人攀談。德雷莎修女將其後半生奉獻給印度,照顧愛滋、麻風與結核病患,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受世人景仰。唯一爭議的是,她來回印度與英國都是搭乘頭等艙。為什麼?因為她很多捐款來自搭機時的頭等艙乘客。這是製造好運氣的開始!

    關於這點,我也很厲害。不論在哪裡,都能夠自然地跟旁邊的陌生人聊起來,我有個閨密是念高中時搭公車聊出來的,後來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她爸爸給了我一個兼職機會,讓我免於畢業即失業。好運藏在人群裡,人生很多機會,都來自這些不可思議的弱連結。

    當山雨欲來風滿樓,公司下一步可能購併、縮編或裁員,我們要表現出來的不是愁容滿面,相反的,要輕鬆一點,幽默一點,讓別人喜歡我們;而且不要自掃門前雪,而是主動擔起「企業內公民」角色,看看哪裡有需要幫忙,盡一份綿薄之力。這份熱心,大家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等到要列黑名單,自然有人會站出來幫你說兩句好話。這時候,比的不僅是能力與績效,還比運氣,你就勝出了。

    為了生存下來,要你這麼做,好像要你違反本性,也顯得虛偽,或許你不屑一試。但是往好處想,這是一個試煉的機會,推動我們改掉一些以前不合時宜的個性,變得外向、合群、風趣、熱心,提高能見度與好感度,讓自己變得更好。長久來說,有助於運氣變好、生涯順遂,不就應驗了這句話:「危機就是轉機」?

    個性可以改變、好運可以創造。誰都不可能什麼都不改變,卻要獲得不一樣的結果。做沒做過的事叫成長,做不願意做的事叫改變,做不敢做的事叫突破。感謝上蒼,給我們一個風雨飄搖的時刻,看見自己的不足,勇敢做出改變,讓我們更喜歡這個自己。英國小說家喬治.吉辛(George Robert Gissing)說:

    「要成長就必須改變,而改變也意味著我們必須冒些風險,從已知領域跨入未知的境地。」

    --------------------------------
    以上內容摘自洪雪珍最新著作《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各大書店有售,歡迎馬上網路訂購:

    博客來:https://pse.is/38r6sl
    城邦讀書花園https://pse.is/38a3h5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pse.is/39u6gp
    誠品網路書店:https://eslite.me/395zmf
    Pchome:https://pse.is/38h6nl

    --------------------------------
    「失業危機下,上班族如何超前部署?」(收費講座)

    台北場
    時間:2020年11月28日(六) 19:30-21:30
    地點:城邦書房(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41號1樓)
    報名請上:https://pse.is/3a2dle

    新竹場
    時間:2020年12月8日(二) 19:00-21:30
    地點:新竹國賓飯店11F竹萱廳(新竹市中華路二段188號)
    報名請上:https://pse.is/39zhk9

    台中場
    時間:2020年12月18日(五) 18:45-21:00
    地點:文創工房(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2樓)
    報名請上:https://reurl.cc/ldAkKv

    高雄場
    時間:2020年12月26日(六) 14:00-16:00
    地點:威易聯合辦公室博愛店(高雄市三民區博愛一路366號14樓)
    報名請上:https://pse.is/39t4xe

  • 台北馬拉松公車 在 職能治療師王志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15 10:00:36
    有 263 人按讚

    最近遇到好幾個中風四五年的病人,放棄人生開始長時間臥床。

    曾經他們也是花了很多力氣跟精神,努力練習到可以「走」得不錯。

    但為什麼經過了四五年,結束一切的訓練、中西醫治療後,對人生失去信心,選擇臥病在床呢?

    這樣的照顧家庭,通常氣氛非常的死寂。家人再愛,也自顧不暇,取而代之的是冷漠、放棄、疏離又或者是責備,力不從心。

    深入了解互動後,我從家屬與病人之間的互動,歸納出幾種放棄而退化的原因:

    一、錯誤期待及比較
    家屬對病人評價大多是「懶惰」、「被動」、「不認真」。這樣的評價來自於訓練進展緩慢,結果不如預期。

    「他的腳就是不抬高」
    「走路不要駝背!每次都要提醒」

    其實中風影響的,不只有肌肉張力、動作控制能力、嚴重的甚至影響感覺、知覺、認知能力,甚至是性格與脾氣。每個中風患者的中風位置、嚴重程度不同,有的可以短時間完全恢復,有的即使努力練習,卻仍然一輩子要與中風後遺症共存。

    喪失的能力,若是大腦損傷沒有恢復,或是沒有神經代償(此說法亦存爭議),那麼再怎麼努力訓練,效果也非常有限。復健可以針對關節活動度、肌力、耐力、動作靈敏度、精確度訓練。想想那些透過訓練而有良好表現的芭蕾舞者、舉重選手、馬拉松跑者、樂器演奏家或是魔術師,都是在指導下透過大量練習從「可以」到「更好」。但若是中風所導致的能力喪失,透過誘發仍無法出現,那麼練習效果恐怕事倍功半,讓家屬及病人精疲力盡。

    「如果做得到,誰不想好好做?」

    接受現況與鼓勵,反而可以促進病人常保嘗試與參與生活的信心。

    「哇!不錯喔!繼續保持下去」
    「你剛剛的動作非常標準」
    「再一下我們就突破囉!」
    「你剛剛怎麼做出這個動作的?我們再來一次!」

    畢竟神經的恢復即使過了所謂的黃金期,也不一定就完全停止。我看過太多兩三年後,在動作上還持續進步的案例。

    二、顧此失彼,全盤皆輸
    中風後除了找回「失去的」能力,充分發揮「尚存的」能力更為重要。

    中風後歷經急救、手術、恢復、觀察,大致上有一週甚至數月的臥床期,臥床造成的體力退化,嚴重程度不亞於腦神經損傷造成的肢體功能損傷。由於肢體功能損傷造成的生活依賴、或是參與受限,常常導致健康的肢體因為活動量大幅度降低,導致肌力衰退、動作笨拙、反應遲鈍。

    許多人復健期努力做復健,住院期間上午下午排滿滿,回到病房後躺在床上,大小便在床上,漱洗穿衣都依賴。住院住到不能住,返家後每週三天復健,其他天在家茶來伸手飯來張口。

    還有一種狀況就是「復健時很嚴格」,家屬儼然像個小老師,動作要求做的標準精確,日常生活又像是溫室園丁,坐久一點或站久一點,擔心病人太累,百般呵護。

    我在宜蘭有一個中年中風病人,中風明明可以獨立拿拐杖走路,卻連樓梯都沒爬過。訓練兩次後就搬回台北五樓的家,妻子狠下心來不準備三餐,讓先生天天下樓買,兩個月後,手掌還打不開、腳掌還沒辦法順暢打拍子的他,已能自己搭公車,還可以去運動中心spa,現在已經在準備找工作了。在台北也有一個60幾歲阿姨差不多症狀,本來請了個外勞,走路都怕跌倒,後來辭掉外勞,一個人在公寓四樓生活,三餐自理、洗衣打掃樣樣來,天天出門散步。

    三、生活沒有重心
    中風後,要參與生活,除了維持健康肢體活動度,另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找到生活重心。尤其是症狀較為嚴重的患者,更應該要及早規劃病後生活。過度重視患肢的恢復,除了事倍功半令人挫折,停止復健訓練後的生活失落,更是造成臥床的元兇。一旦長時間臥床,除了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身心更會進入緩慢的衰退,接下來骨質疏鬆、體耐力差、心肺功能低落、吞嚥能力退化、大小便失禁、關節變形肢體痠痛接踵而來,本想一了百了卻演變成苟延殘喘,全家拖累,更是令人心酸。我有一個腦幹中風全身癱瘓的阿伯,到院前死亡。從練習達到健康時每天坐起14小時、站起2小時,透過輔具的幫忙,可以站著逛花園,還外出到旗津吃海產、去六堆吃客家小吃,半年內移除鼻胃管、氣切。生活不必抽痰、翻身、拍背、管灌。還有一個極嚴重的缺血性中風,全身僵硬反射動作強,本來像植物人一樣,現在可以看電視,表達喜怒哀樂,透過站立訓練,全身張力降低,目前口水幾乎可以自己吞,70幾歲妻子跟看護,還能偶而帶出門散散心,看看湖光山色,生活多點調味。

    「生活即復健」不是生活都在做復健訓練,而是透過參與生活,保持最高的生活獨立性,善用輔具或改變做事方法,重新適應病後生活,找出生活重心,是進行患側訓練「同時」必須要一起進行的。消極的避免臥床,增加坐站時間;積極的重新培養興趣,練習生活自理,找出生活重心,從新參與,才是避免慢性失能的良方。

    #優效居家職能治療所
    #復能 #復健 #輔具評估 #居家好鼓勵
    #中風 #骨折 #失能 #長照 #站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