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北馬偕牙科掛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北馬偕牙科掛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北馬偕牙科掛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北馬偕牙科掛號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703的網紅蕭凱莉實驗室 HK Lab - 旅行/運動/健身/旅館 大小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是一段關於牙齒🦷的故事,保護牙齒,從小開始。 跟我比較常相處的人,大概都知道我除了非常常刷鞋,就是刷牙齒🦷 照顧脆弱的它們 對,我牙齒不好太多蛀牙。小時候不在意,結果爛一口牙。長大才後悔 小時候都去一般牙醫診所看牙齒。但我的第一顆植牙,就是當時根管治療斷了一個針頭在裡面.....當時的牙醫....

  • 台北馬偕牙科掛號 在 蕭凱莉實驗室 HK Lab - 旅行/運動/健身/旅館 大小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30 23:11:37
    有 32 人按讚

    這是一段關於牙齒🦷的故事,保護牙齒,從小開始。

    跟我比較常相處的人,大概都知道我除了非常常刷鞋,就是刷牙齒🦷 照顧脆弱的它們

    對,我牙齒不好太多蛀牙。小時候不在意,結果爛一口牙。長大才後悔

    小時候都去一般牙醫診所看牙齒。但我的第一顆植牙,就是當時根管治療斷了一個針頭在裡面.....當時的牙醫.....已不可考究。我為什麼會發現,因為十幾年過後,那顆牙開始發炎牙根牙齒崩掉,照了X光才發現

    凡是有根管治療的牙齒,請用生命去愛護它加蓋保護它

    健保都花在看牙上了

    最近,牙齦長了小水泡。本來又想回去一般牙醫診所看。但我看過牙周的相關資料後,覺得這事可大可小,萬一真有什麼問題,被診所延誤或誤診,得花更多錢救回

    所以我就取消了改掛馬偕醫院

    如果什麼都不懂,最簡單的就是根據醫生專長或者該科主治醫師。馬偕系統開放了即使預約額滿,初診的人還是可以掛號。

    因為以前經驗,其實我是想找資深一點的醫生。結果剛好隔天有個女醫生專長又是牙周。立刻掛下去。只是照片看起來醫生很年輕😂

    下午溜去馬偕,牙科診間擠滿了人
    進去後,這醫生果然年輕。靠你了🙏
    簡單告訴她我牙齦的狀況,就被叫去照單顆與全口X光。然後就出診間等待

    旁邊坐了一個阿嬤。阿嬤問我那個叫號的螢幕該怎麼看?

    不誇張,兩個螢幕秘密麻麻,跟看股票沒兩樣😆 我問阿嬤怎麼這麼厲害,還看得到那麼小字。阿嬤笑說她開過白內障。阿嬤問很仔細,螢幕第一排是醫生的名字嗎?診間怎麼看?怎麼知道現在幾號?問我進去後該左轉還是右轉?

    好險我剛剛進去過可以指點一下阿嬤

    A thousand years later

    廣播蕭XX請進診間
    進去後孫醫生直接宣判死刑「你這顆就是要拔掉。」那個宣判的眼神太自信了😅 她整個氣勢很強
    牙根一根消失了,後面那顆還有另一顆最好掛根管治療組去檢查一下
    然後助理給了我幾個醫生的看診日期,叫我可以掛

    然後,天真如我,到繳費台請阿姨幫我順便掛號

    阿姨敲敲鍵盤說

    「我們牙科很熱門啦!掛不到,你早上九點和下午兩點自己去現場加掛」

    我就這麼結束了我初診直通天庭的經驗🥺
    回不去孫醫生,也去掛不了新醫生😅
    現場加掛這件事,在我今天等報到排隊時,前兩位就是想加掛,卻被「非急迫性」的理由給推掉了.....

    .
    上網查了孫醫生
    國外唸書
    那個氣勢感覺不是台灣學校培養得出來的,然後人透露一種洋氣息
    Anyway
    她好像真的蠻強的
    專長是牙周與植牙相關
    推薦給需要的人。但希望你們都別需要😂

    台北馬偕 孫千婷

    #現在初診單要填一週運動幾天一次多久
    可惜運動也保不了我的牙齒健康😂

  • 台北馬偕牙科掛號 在 老屋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9-24 20:00:01
    有 909 人按讚

    台北 / 大稻埕仁安醫院

    日治時期延平北路為聯繫台北城至淡水的南北幹道,
    仁安醫院則是當時大稻埕重要的醫院之一。
    創辦人柯謙諒醫師生於明治29年(1896年),
    大正6年(1917年)畢業於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
    畢業後曾短暫任職於馬偕醫院,隨後於台北松山開業,
    之後向位於安西街、涼州街口的「葉內科」租屋開業,
    隨著醫院業務蒸蒸日上空間不敷使用,且面臨葉醫師即將退休,
    柯醫師買下醫院設備,於太平町五丁目的現址籌建仁安醫院。
    看診的項目眾多,從小兒科、牙科、婦產科、耳科至花柳性病均治,
    並多次處理難產病例最富盛名。
    .
    柯醫師多名子女從醫,仁安醫院由三子柯賢忠醫師繼承,
    柯賢忠醫師過世前,希望讓這所老醫院能成為更有意義的場域,
    將這座凝聚柯家三代記憶的老房子捐贈給台北市政府,
    仁安醫院亦成為台灣第一棟完整保存並捐贈的醫生館。
    2008年,市府將其規劃為「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 」,
    透過與日常生活有關的議題鼓勵市民親身參與社區營造,
    培養公民意識與社區共同體意識,打造良好而健康的社區生活品質。
    .
    仁安醫院坐落於街角,登上對街的平樂天橋便可將其盡收眼底,
    相較兩側高聳大廈鮮少裝飾,俐落簡單的線條,
    醫院山牆的仿巴洛克式泥塑及洗石子、白色面磚交錯的裝飾更具時代感。
    社區營造中心成立後,一樓重現醫院時期的內部陳設,
    自騎樓外就可看見當年特別規劃的掛號窗口與木製招牌,
    窗內親切招呼的人則從護士變成熟知醫院歷史的服務志工,
    空間裡展示諸多醫療用品與看診時拍攝的老照片,
    為了便於清理醫療器具特別訂製的磨石子水槽亦完整保留,
    猶如小型的醫療發展史博物館。
    原為居住空間的二樓,規劃為講座、展演多功能空間,
    道道白牆與灰白磨石子地坪皆為原貌,
    兩側木門玻璃中的「柯」字線條分割則出自柯太太巧思,
    細膩地將家族姓氏融入屋中,可見屋主與老房子間的深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