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北長庚神經內科pt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北長庚神經內科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北長庚神經內科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北長庚神經內科產品中有2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寶瓶文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新書上市📖|#這樣安排是為你好​ ​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

台北長庚神經內科 在 寶瓶文化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20:03:24

#新書上市📖|#這樣安排是為你好​ ​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

  • 台北長庚神經內科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0 08:00:41
    有 400 人按讚

    #新書上市📖|#這樣安排是為你好​
     ​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
    ……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

    ▌我們是否因為忙碌、「方便」照顧,忽視父母的需求?​
    ▌我們是否因為「害怕」,而限制父母的能力?​
    ▌若照顧父母有困難,我們是否忘了尋求其他資源、求助相關單位?​
    因為父母的不適,可能他們說不出來;父母的疼痛,可能不知如何開口;更可能他們的眼淚,總是獨自吞下。​

    「我相信子女們照顧父母多是基於關愛的,但一不小心很容易超出界線,而不自覺,變成了「愛」少一點,但「關」多一點。​
    子女們不自覺地把老病衰的父母看成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或是乾脆擺起來,當家中太上皇般地讓家中大小事都不入他的耳朵,殊不知「不讓老人家因知道而操煩」的善意,卻也可能變成「不想讓老人家煩惱,所以什麼都不告訴他」的控制。反倒造成家中長輩只能被動地接受子女們為他做的決定,沒辦法參與事前的討論過程,更無法透過討論來表達自己的愛惡和心意。」──本書作者 #陳乃菁 醫師​

    ══════════​

    【專文推薦✍️】​
    朱為民(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臺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有感推薦❣️】​
    朱偉仁 (愛長照執行長)​
    余尚儒(都蘭診所所長)​
    林書煒 (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
    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蔡佳芬(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詹鼎正 (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兼新竹醫院機構負責人)​


    #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8月20日溫暖上市💕

  • 台北長庚神經內科 在 鋼鐵媽媽的Andrew與山姆 Iron Mom’s Andrew & Sa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17 10:28:41
    有 953 人按讚

    2020🙈?到底是惡靈惡靈😈?還是愛你愛妳❤️?

    「夢一場,卻很真實!💔」

    鋼鐵媽媽已經離開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了,Andrew對於「新生活」的適應似乎還沒有太糟,或許是去年一月(2019)從菲律賓搬回台灣之後,媽媽就進進出出醫院了五次,所以Andrew可能某方面程度上習慣跟山姆相依為命過生活。當然,媽媽這一次住院就再也沒有回家了...😢

    當Andrew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總還是會murmur地說「I miss mommy...」。

    其實,這個2020年到底是好是壞,也不太好去做個比較。對山姆、Andrew、家人以及我們的朋友們,絕對是糟透了的一年,因為我們失去了至親至愛,鋼鐵媽媽。

    不過在這2020年裡,也還是有幾件不錯的事情。第一,我們一家三口👨‍👩‍👦去了一趟美國南加州Family Road Trip兩個禮拜,期間去了Big Bear看雪❄️,去了San Diego的Lego Land,去了Universal Studio大玩特玩一路慢活,還體驗了LA Downtown的悠閒生活。

    從美國回來後,鋼鐵媽媽就因為嚴重膿胸進了醫院,美國也隨之疫情大爆發,well,至少膿胸沒在美國旅行的時候發生,疫情大爆發的時候我們也按原訂時間回台灣了,這些也都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好事吧!🙏🏻

    然後,我們又帶著Andrew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項體能極限挑戰,福隆海岸騎腳踏車20公里,這當然也算好事一樁啊!

    我們也去了宜蘭夜宿,又帶Andrew體驗了人生第一露(帳篷露營),在八月底還一起陪著Andrew上小學一年級,這些也通通是好事吧!

    當然就在Andrew開學的第一週後,鋼鐵媽媽就因為呼吸喘不過來,於9/8再度進了醫院急診,當時沒戴氧氣導管的血氧濃度最低降到85%(正常人的血氧濃度應該在97%-100%),平均心跳約在110-120之間(正常人約在60-90),呼吸次數約在25-28(正常人約在12-20)。

    幸運的鋼鐵媽媽在急診室待了一個晚上之後就轉到腫瘤內科病房了(跟今年3月那次膿胸急診一樣),當然是幸運也是不幸的開始,隔天腫瘤內科主任馬上找山姆約談,並告知鋼鐵媽媽的病況其實很不樂觀,原本只存在胸椎19年的軟骨肉瘤已經轉移到肺部了。當下的山姆並沒有想太多,反正都被嚇了19年了,這次應該還是「關關難過關關過」,頂多就是住院進廠保養個一個月就可以回家了。但是,卻怎麼也沒料到這也是鋼鐵媽媽她生命倒數最後兩週的時間了。⏱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在鋼鐵媽媽最後的兩週生命裡,說是沒受太久的苦,卻也受盡了折磨,尤其在身心靈上的三重打擊,每況愈下的呼吸衰竭情形讓鋼鐵媽媽再也支撐不住了。在第二個禮拜,病況整個急轉直下,在已經是100%純氧的供給,並且氧氣供給調至max的情況下,血氧、心跳及呼吸次數的狀況絲毫沒有任何改善。最後,在鋼鐵媽媽的同意,以及當初與山姆達成的共識之下(DNR,在最壞情況下不插管不急救不做任何侵入性的治療),在專業醫護的照護下開始施予嗎啡及鎮定劑,並慢慢將劑量提高,以緩和鋼鐵媽媽因腫瘤轉移肺部無法正常呼吸的不適。但其實是很痛苦的,就如同正常人腦袋清醒卻因溺水窒息的情況。

    9/23的早上,鋼鐵媽媽仍想吃點蘋果,喝點最愛的紅茶,但就在中午過後,鋼鐵媽媽的呼吸從急促到微弱,在山姆以及至親好友的陪伴下(除了Andrew及外公外),看著生命徵象監測儀上的數據(血氧、心跳及呼吸次數)慢慢地,慢慢地歸零0️⃣。最後由當初細心照護的住院醫師宣告死亡,鋼鐵媽媽的生命時間停留在2020/9/23下午1:04。🕐

    「這個時候身旁所有人的淚水再也止不住了...😭😭😭」

    「在我們的這個年紀,應該不多人看過至親或好友在自己面前慢慢的斷氣離開人世的。」

    從2001年第一次手術並診斷罹患軟骨肉瘤到離世的這19年中,除了家人朋友們的支持與關懷以外,最感謝的還是這一路照護鋼鐵媽媽的醫護人員,包括林口長庚醫院、台北榮總醫院以及汐止國泰醫院所有的神經外科、胸腔外科、放射腫瘤科、神經復健科、神經修復科、婦產科、血液腫瘤科以及骨科。台灣的醫療水準及服務真的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希望我們都可以好好地珍惜。山姆也在前幾天代替鋼鐵媽媽做了醫護的感恩之旅,因為大多都已變成是老朋友了。👨🏻‍⚕️👩🏻‍⚕️

    鋼鐵媽媽其實早把所有事情交代好了,如兒子的教養方式、身後遺言、對Andrew要說的話、如何辦理她的後事,並要山姆繼續紀錄生命的點點滴滴,將來Andrew長大了只要看看看這些文章就不會忘記媽媽了。

    所以,說這2020到底是不是個好年,至少鋼鐵媽媽解脫病痛了,至少在鋼鐵媽媽生命的最後期間,沒有受到太多疫情的影響,大家仍可以見她最後一面,無論是在醫院或甚至在最後的追思會。如果是發生在半年前,我想那才是真正的遺憾。

    「其實,鋼鐵媽媽應該早在從美國回來之後那次的膿胸住院,腫瘤已經轉移肺部了,也就是所謂癌症末期的最後半年。但是,鋼鐵媽媽這半年卻仍然可以正常在家生活,出去吃飯逛街遊玩過夜,誰說妳是鏽鐵媽媽了!妳是我們心中永遠的鋼鐵媽媽。🦾👩🏻‍🦽❤️」

    ❤️大家可以儘量分享鋼鐵媽媽的粉絲專頁❤️

    山姆
    #永遠的鋼鐵媽媽~2020 (https://youtu.be/xq_WojPxuSM)

  • 台北長庚神經內科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12 07:51:25
    有 3 人按讚

    2020中西醫整合醫學論壇持續擴大舉辦
    張采明呼籲華人整合中西醫領導全球抗疫

    「2020中西醫整合醫學暨疾病療癒論壇」已於2020年7月26日上午九點到六點於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成功盛大舉行,該活動主辦單位為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主要的承辦單位則為海峽兩岸生物科技協會、臺灣養生休閒保健協會、中華經濟報、世界聯合國家論壇報社、暨世界衛生組織文化健康養老產業協會,而共同合辦的單位還有大中華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新觀念科技有限公司、新觀念無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在全球整合中西醫共同抗疫的熱潮中,當日實體論壇與國際視訊論壇共同舉行,盛況空前,座無虛席,並得到與會者一致的讚譽和廣大的回響,而欲罷不能。

    主辦單位表示,將於2020年9月27日上午九點到六點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柏拉圖廳再度擴大舉辦「2020中西醫整合醫學暨身心靈療癒論壇」全天候的公益醫學論壇,以迎接這個舉世抗擊疫情的熱潮和擴大影響。

    專家齊聚中西醫整合醫學論壇 反應熱烈

    日前於7月26日主辦的論壇,因疫情因素而採取實體論壇和國際視訊論壇並行的方式,因講師內容堅強,而吸引了甚多醫界和生物界的菁英共同與會,在國際視訊醫學論壇部分,除有海峽兩岸生物科技協會的理事長張采明發表「精準醫療與細胞療法的最新趨勢」,俄國的亞歷山大 普山可夫(Alexander Puzankov)和廣穎蘭鐸公司的張驥鐸總經理則發表「當黃帝內經遇見俄羅斯太空科技:ARDK科技發展由來」,而多次來台的日本佐保常夫理事長與會員代表大橋滋、市原清二、黑田春麗、名越英里、肌見順子亦發表日本最新的醫學科技。

    而在臺大集思會議中心台北主會場舉行的實體論壇,山東中醫藥大學博士班研究暨自然醫學醫師吳麗惠則發表神經聲學—身心腦同步調頻之應用與探索,宋和乾中醫師則發表山苦瓜胜肽效能研究報告、藍海樂活創辦人陳家金發表聲光音腦波對睡眠、專注情緒的臨床應用、榮總內科住院及專科吳紹琥醫師主講微整、幹細胞整合性療法,高斯負磁能量研發得獎人吳娟娟董事長則發表高斯負磁能量如何調理血管擴張,而美國中醫師田庭瑄則發表花精療法在ARDK檢測前後觸療的比較案例與結果。而最受矚目的則是,在全球抗疫熱潮下,跨域和遠距智慧的中西醫照護,這是當前最熱門的智慧醫療課題,該主題由國際智慧健康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即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博士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西醫學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副教授劉吉豐,以及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工程醫護資訊組博士,現任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助理教授廖珮宏,兩位博士共同發表跨領域的中西醫智慧照護,並提出新冠肺炎疫情時代中西醫整合與雲端智慧照護的創新操作模式,該兩位主講人先後曾與台灣的科技部、台灣大學、疾病管制署、經濟部工業局、台安醫院和振興醫院等其單位合作相關的計畫。

    記者在會後專訪問了主辦單位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副主席暨海峽兩岸生物科技協會理事長張采明,請她分享其辦理一系列中西醫整合醫學的動機、宗旨和目的。

    傳統醫學博大精深但需現代化的詮釋(主辦單位應該是周琮棠)
    記者問:
    請教理事長之所以持續舉辦中西醫整合醫學相關論壇的原因?
    張采明答: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傳統醫學博大精深,在臨床上有非常長遠和廣大的效果,但由於缺乏量化的資料和精准的分析,使得傳統醫學在世界醫學上一直居於弱勢,只能居於輔助的地位。她多年來與臺灣養生休閒保健協會理事長周琮棠博士,共同致力於中西醫的整合醫學暨傳統醫學現代化的宣揚與推廣,包括輔助醫學、能量醫學、量子醫學、生物能醫學、自然醫學、同類療法、順勢療法等,就是希望讓更多的人知道東西方的科學家是如何在現代與傳統醫學對話,並進行量化和精准的分析,並使中醫可以更普遍的成為全世界共同的醫療資產。

    全球抗疫熱潮 為中醫迎來新的歷史機遇
    記者問:
    往常理事長舉辦的醫學論壇大都是一年一度或兩次,今年似乎比往常更加密集的舉辦2020中西醫整合醫學的相關論壇,甚至二三個月就舉辦一次,上次已在7月26日成功召開,最近又將在9月27日擴大舉辦,今年為何會如此密集的召開論壇呢?
    張采明答:
    主要是今年新冠疫情的全球大爆發,截至今日已有約2720萬的人感染,將近89萬人喪生,經濟活動幾近停擺,各國蒙受巨大損失,很多企業甚至面臨破產,可說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最大危機,其破壞力不下於第三次大戰。而這一次中國大陸地區能順利的在短期內控制疫情,傳統中醫藥可說是發揮了巨大的功效,是中國抗疫的獨特武器。這使得全世界的人民可以重新發掘傳統中醫的優點,正視傳統中醫的價值,也為中醫迎來了歷史的新機遇。而台灣得天獨厚的是,不但有西方主流醫學的根基,更是舉世少見的兼有中醫的傳統理論與實踐,所以在這波中西醫整合防疫治病的熱潮,台灣應該抓住機會,使自己成為中西醫整合防疫治病的領先者,並引領全球醫學新的方向和趨勢。
    而從每次我們舉辦的中西醫整合醫學論壇,幾乎都座無虛席和聽眾熱情的反應,都讓我們感受到民間這股重新認識傳統醫學的需求。台灣一般人雖然對中醫並不陌生,但對現代的科學家怎樣重新詮釋和應用傳統醫學,幾近是一無所知,目前我跟周琮棠主委所做的事就是把這幾個世紀來現代科學對傳統醫學的研究和再詮釋做普及化和平民化的努力。
    現代人很多只相信西醫,西醫目前是主流醫學,傳統醫學和所有的替代療法都只是輔助醫學,因為很多人覺得中醫講氣血太抽象,譬如甚麼叫氣虛血瘀,現代人覺得看不到摸不著,沒有量化,也無法重複檢驗,不像西方的解剖學看得到摸得到,而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的工作就是要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重新詮釋舊的醫學經典,並讓傳統醫學逐漸的標準化、系統化和科學化,使傳統醫學能夠納入現代醫學的體系,並造福更多的人。

    中醫抗疫 古有良方
    記者問:
    最近是有聽到中藥對治療新冠肺炎有很好的效果,但為何沒有見到媒體的大幅報導?似乎西方世界採納的也不多,大家都只有關注疫苗甚麼時候面世。
    張采明答:
    這就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其實中醫在對抗重大的傳染病有有長達數千年的有效經驗。今年4月8日武漢重新解封時,當時大家可能都覺得很奇怪,在全世界都還忙著抗疫的時候,怎麼中國大陸剛建好雷神山醫院、方艙醫院,要對新冠肺炎所有病患「應收盡收,應治盡治」,誰知不到一二個月,聽說很多醫院新冠病患已經清零,也因為沒有病患,雷神山醫院和很多方艙醫院都關門大吉。原來是中華民族在抗疫方面是真的有千年秘方和「千金方」。
    在人類數千年的歷史以來,像中世紀的歐洲的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都造成數千萬人的大死亡,但中國從西漢到清末,估計至少發生過321次重大流行瘟疫,但確不曾發生過一次瘟疫奪去數千萬人生命的悲劇,是因為中國的醫藥在長久的一次次的疫病襲擊,已累積下非常多有效的臨床經驗,並且集結成冊,供後人站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前進,後人只要按圖索驥,就可以找到這些寶貴的醫方,並且進一步發展。中醫藥辨治傳染病,即所謂的瘟疫已有數千年,我國歷史文獻一直有對疫病的觀察和治療記載。如《説文解字》中解釋:“疫”,“民皆疾也。而《內經》所述瘟疫特性“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到孫思邈的《千金方》、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吳又可的 《溫疫論》、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等經典著作,算是很系統地用了當時的語言總結了中醫藥防治傳染病的理論和實踐。所以我們可以說中醫的發展保守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生命的延續,所以中華民族不曾發生幾乎滅族的疫病風險,大家可說是從老祖宗那邊得到很多的庇蔭。
    像這一次,中國大陸之所以那麼快的控制疫情,據說是來自目前大陸官方推薦的藥方清肺排毒湯的功效。而清肺排毒湯主要就是來自於東漢末年著名醫家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以麻杏石甘湯、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小柴胡湯、五苓散、藿香正氣散等多種經典藥方劑組合而成的複方,且可適用於新冠肺炎的輕型、普通型、重型以及危重型各型患者。且據截至公元2020年4月12日0時統計,清肺排毒湯在在10個省市66個定點單位臨床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在收治患者1262例中,目前已有1253例治癒出院,佔99.28%。而在這1262例病例中,未發生輕症轉為重型、普通型轉為危重型的情況,可說阻斷了患者向危重的方向惡化。但最重要的還有醫保費用上的節省。原本大陸的國家醫保局預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人均治療費用超15萬元,使用清肺排毒湯一個療程僅需100元人民幣,省了將近百分之九十幾的費用。顯現中醫在這場疫情中對國家的安全、社會的經濟和個人的健康已產生非常偉大的貢獻。

    台灣在新冠肺炎的中西醫整合醫治表現卓越

    記者問:
    那台灣就新冠肺炎在中醫的整合醫治上是否也有所突破?
    張采明答:
    台灣由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璋及中醫師全聯會理事長柯富揚所領軍的中醫藥國家隊,主要是在今年的四月份由台灣的4家大型醫院如台北三總、台中榮總、部立彰化醫院、高雄長庚醫院所組成,相關治療經驗也彙整《新型冠狀病毒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已通過衛福部審核於6月1日公佈,並在6月10日發表最新成果:據三總中醫部主任黃怡嘉表示,相關的醫療團隊以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新冠肺炎病毒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作為治療的指引,由院內感染科、熱帶醫學科及中醫部合作建立「新冠肺炎中西醫共照模式」對院內所收治的11 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會診。
    該11名患者有危重、中、輕症,每個個案接受西醫治療的狀況都不同,自4、5月份加入中醫指引治療。發現患者服中藥後,不論住院多久,服中藥至連續三採陰解隔離天數約8天,且無藥物不良反應。簡直算是特效藥了。

    全球華人應共建中西醫整合抗疫的精準醫學平台
    記者問:
    那理事長覺得台灣在這場全球新冠肺炎的大考中有沒有甚麼競爭優勢,和可以幫助全世界的?
    張采明:
    台灣在這場全球新冠肺炎的大考中表現卓越,眾所皆知。我覺得台灣有些得天獨厚的地方,台灣在世界的醫療是排第三,目前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已著手探討中藥複方水煎劑「台灣清冠一號」的作用機轉,證實複方中的成分能與新冠病毒之棘蛋白結合,阻斷與新冠病毒的棘突蛋白與「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 (ACE2)」的結合,讓病毒無法進入人體內大量複製。從而阻斷病毒感染,並抑制細胞激素風暴出現,還可中和病毒感染⼒,抑制肺泡巨噬細胞。有如類疫苗的效用。以科學研究來看,中藥複方很類似西藥的雞尾酒效應。
    而台灣向西方傳遞東方的傳統醫學有一個好處是,就中藥的作用機轉詮釋,他所使用的醫學語言與西方是比較無縫接軌的。也就是台灣比中國大陸更善於用現代醫學的語言來闡釋中藥的作用機轉,說服西方的時間可以大幅縮減。加上中藥大多是天然的動植物,對西方而言是算食品不是藥品,不需像藥品一樣要層層檢驗,應可更快的上市造福世人。
    但台灣的臨床案例實在太少,需要大陸龐大的數據庫和臨床經驗,這是需要兩岸合作的。而這次「台灣清冠一號」的研發,也一樣是依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中的經典藥方組合而成的複方,所以台灣需要更謙卑地接受中醫數千年的醫療經驗和資產,並對其做積極的當代詮釋。台灣如能和大陸攜手合作建立「中西醫整合醫學抗疫的精準醫學平台」,那麼兩岸可以在這全球新冠疫情中異軍突起,攜手共同領導全球中西醫整合醫學的平台。站在聯合國華人友好協會的立場,這是華人之光也是華人之幸。

    記者問:
    所以你和周主委辦理一系列中西醫整合醫學論壇的最終目的是
    建立中西醫整合醫學共同抗疫的精準醫學平台?
    張采明答:
    是的,這就是我們要做的。我們不但要建立「新冠肺炎患者中西醫共治模式」,更要致力於透過中西醫整合突破現今所有西醫治療的瓶頸,不管是心腦血管、癌症、腦神經退化、過敏免疫風濕、愛滋病、代謝性及感染性疾病等各種難治之症,站在中華民族五千年豐厚傳統醫學資產上,我們相信只要台灣勇於承擔和承受祖先給我們的這些寶貴的醫學資產,台灣就有機會在這些疑難雜症的救治中攻城掠地,再度先馳得點,就像這次的疫情防治一樣。
    最後呼籲大家9月27日到台大的集思會議中心參加我們舉辦「2020中西醫整合醫學暨身心靈療癒論壇」,與我們共同探討本世紀華人中西醫整合醫學的理論和實務,並與我們齊力完成建立本世紀中西醫整合醫學平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