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北美術館工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北美術館工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北美術館工讀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子迂的蠹酸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藝廊三十年看一次財報」 幾年前,齋主和一位資歷甚深的館長級前輩交流,他向我分享了不管是個人藝廊還是美術館,想要靠著買賣賺取的仲介費用生存是很困難的,唯一的方式就是靠著經營者的眼光,累積館藏,等三十年後回頭看看收藏值多少,就知道賺了多少錢。 當初年幼無知的我,實在很難想像這概念。 對台...
台北美術館工讀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藝廊三十年看一次財報」
幾年前,齋主和一位資歷甚深的館長級前輩交流,他向我分享了不管是個人藝廊還是美術館,想要靠著買賣賺取的仲介費用生存是很困難的,唯一的方式就是靠著經營者的眼光,累積館藏,等三十年後回頭看看收藏值多少,就知道賺了多少錢。
當初年幼無知的我,實在很難想像這概念。
對台北現今的藝廊來說,舉辦個展似乎也只是當個房東的角色,將場地借給藝術家,把畫掛在牆上,在臉書上發布展覽訊息,或許打幾通電話邀請朋友,然後再印些印刷品發放。這些也就罷了,有些藝廊還會請藝術家聯絡熟識的藏家來看展消費。這種完全本末倒置的行為,真是笑破別人大牙。
齋主上次到訪某家年輕藝廊,雖我只是無名小卒,但藝廊工讀生明白的告訴我希望能留下資料,建立起屬於藏家名單。我內心其實有點傻眼,我以為開藝廊前的準備工作,最重要的一項便是整理藏家通訊錄,又怎麼會是成立幾年之後才計畫慢慢建立的呢。想來有些哀傷,卻也多少理解這些小藝廊在經營上的困難。
藝術家為什麼要透過藝廊買賣作品? 除了藉藝廊的公關能力打開知名度之外,更是需要藝廊提供足夠的藏家名單,建立起新的社交友誼關係。藝廊的交易仲介費通常是50%,如果藝廊甚麼事情都不做,只是當個房東和印刷廠,而不是介紹更多有力的藏家,得以讓藝術家培養更多社交關係,那藝術家還為什麼要找個展覽場域?
老派藝廊的作法和這些年輕藝廊的做法截然不同。
老派藝廊在決定要替藝術家舉辦個展時,由於信賴眼光,會將三到四成的展品買下。買下三成的作品,代表著相信藝術家未來的發展肯定會越來越好,這無疑一方面是給替藝術家打強心針,另一方面也是替購買的藏家打強心針。畢竟藝術家怕失敗,藏家也怕眼光失準而賠錢。有了藝廊身先士卒,自然藏家較為大膽的敢於跟進。也因為藝廊的主動投資,才能靠著這決心,結交更多志同道合又敢於跟進的藏家,而不只是開幕酒會來吃吃喝喝的假高尚人士。
若經營者眼光精準,等到三十年後,想必此時倉庫裡的藏品,已然價格翻了又翻,即便每年在會計財報上永遠都是赤字又如何? 倉庫裡的藏品,任何一幅賣了都可以吃一年,不是嗎?
像是忠孝東路阿波羅大廈中的老藝廊,不就是靠著長期經營少數幾個藝術家,幾乎壟斷了所有貨源,才能在今天靠著幾十年的收藏,賣出任何一幅就足以環遊世界,不是嗎?
只是這三十年的耐心,著實不容易。
二十世紀初,最有名的例子,便是李奧史坦及葛楚史坦兄妹,於1905年用五百法郎買下馬諦斯根本沒人要的畫作,也於那時開始長年贊助畢卡索的便宜創作。這些天文數字般的投資報酬率看起來雖然瘋狂且不可複製,但經營藝術收藏的藝廊或是藏家,若無此心態,恐怕根本只能是藝術浪潮下的犧牲者。
#齋主談文化
台北美術館工讀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藝廊三十年看一次財報」
幾年前,齋主和一位資歷甚深的館長級前輩交流,他向我分享了不管是個人藝廊還是美術館,想要靠著買賣賺取的仲介費用生存是很困難的,唯一的方式就是靠著經營者的眼光,累積館藏,等三十年後回頭看看收藏值多少,就知道賺了多少錢。
當初年幼無知的我,實在很難想像這概念。
對台北現今的藝廊來說,舉辦個展似乎也只是當個房東的角色,將場地借給藝術家,把畫掛在牆上,在臉書上發布展覽訊息,或許打幾通電話邀請朋友,然後再印些印刷品發放。這些也就罷了,有些藝廊還會請藝術家聯絡熟識的藏家來看展消費。這種完全本末倒置的行為,真是笑破別人大牙。
齋主上次到訪某家年輕藝廊,雖我只是無名小卒,但藝廊工讀生明白的告訴我希望能留下資料,建立起屬於藏家名單。我內心其實有點傻眼,我以為開藝廊前的準備工作,最重要的一項便是整理藏家通訊錄,又怎麼會是成立幾年之後才計畫慢慢建立的呢。想來有些哀傷,卻也多少理解這些小藝廊在經營上的困難。
藝術家為什麼要透過藝廊買賣作品? 除了藉藝廊的公關能力打開知名度之外,更是需要藝廊提供足夠的藏家名單,建立起新的社交友誼關係。藝廊的交易仲介費通常是50%,如果藝廊甚麼事情都不做,只是當個房東和印刷廠,而不是介紹更多有力的藏家,得以讓藝術家培養更多社交關係,那藝術家還為什麼要找個展覽場域?
老派藝廊的作法和這些年輕藝廊的做法截然不同。
老派藝廊在決定要替藝術家舉辦個展時,由於信賴眼光,會將三到四成的展品買下。買下三成的作品,代表著相信藝術家未來的發展肯定會越來越好,這無疑一方面是給替藝術家打強心針,另一方面也是替購買的藏家打強心針。畢竟藝術家怕失敗,藏家也怕眼光失準而賠錢。有了藝廊身先士卒,自然藏家較為大膽的敢於跟進。也因為藝廊的主動投資,才能靠著這決心,結交更多志同道合又敢於跟進的藏家,而不只是開幕酒會來吃吃喝喝的假高尚人士。
若經營者眼光精準,等到三十年後,想必此時倉庫裡的藏品,已然價格翻了又翻,即便每年在會計財報上永遠都是赤字又如何? 倉庫裡的藏品,任何一幅賣了都可以吃一年,不是嗎?
像是忠孝東路阿波羅大廈中的老藝廊,不就是靠著長期經營少數幾個藝術家,幾乎壟斷了所有貨源,才能在今天靠著幾十年的收藏,賣出任何一幅就足以環遊世界,不是嗎?
只是這三十年的耐心,著實不容易。
二十世紀初,最有名的例子,便是李奧史坦及葛楚史坦兄妹,於1905年用五百法郎買下馬諦斯根本沒人要的畫作,也於那時開始長年贊助畢卡索的便宜創作。這些天文數字般的投資報酬率看起來雖然瘋狂且不可複製,但經營藝術收藏的藝廊或是藏家,若無此心態,恐怕根本只能是藝術浪潮下的犧牲者。
#齋主談文化
台北美術館工讀 在 念廣與你藝游味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純粹分享,非商業配合文,謝絕商業配合文邀請:)
閱讀全圖文:https://goo.gl/vMxLgD
聽說在台南最北端的後壁一帶,有一個以農業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叫作「土溝農村美術館」。農村結合藝術,還開成博物館,這作為我「台南.地」之旅的第一站,看來是再適合不過了,就是它了!好,出發吧,去後壁!......
《廣遊記》台南篇:「地.後壁」
《廣遊記》台南篇:這系列是幾年前寫好的遊記,當時的我在台北工作把學貸還完也存了點錢,沒多久便遇到公司打算重整以進軍大市場,身為幹部之一的我面臨了選擇點,若跟進,雖有機會在職場上增加歷練,但也會失去能冒險的青春,使當時苦惱的我常泡在書局,看看別人的人生也檢視自己,發現自己從學生時代一路打工到出社會從事正職這期間都沒有停止過工作賺錢,當時的我想,再過幾年我也要30歲了,真的要就這樣一路工作到退休嗎?想起學生時代在中南部唸書生活時,結識了不少台南的朋友,常聽他們說家鄉的故事,我也感受了到他們的人情味,加上我本身是個吃貨,因此就很想要去朋友們的家鄉、充滿古早風情與傳統美食的台南生活看看,後來便決定遞辭呈,放自己一個小假,出發去台南居遊,也就寫了這一系列的遊記了,期許能和你分享這一段體驗:D
※--- --- --- --- --- --- --- --- --- --- ---※
姚念廣(1988.03.18),藍領家庭出身,須借貸工讀而於迷途人生時知遇了世故,期間與設計、理工及文理交往過,才明瞭自己僅迷戀故事,有幸於投入創作時受各方幫助而數獲出書、獎項及報導;應該是曾半年努力減重了24公斤、挨過失明危機後努力圓了出書夢、努力畫的漫畫被《航海王》活動官方轉發、或與群募平臺努力完成了公益環島,而被媒體稱「熱血作家」;期許成為有益之創作者回饋社會;喜歡和另一半一起體驗生活、入大自然沐浴身心及鑽書堆裡尋寶。
BLOG:http://rufu90229.pixnet.net/blog
e-mail:rufu9022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