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關係,你忙。
是我最常說的一句話。
__
別人吃半小時的飯
我一般十分鐘能吃完。
__
座標美國懷俄明州,我母親是台灣人,爸爸是美國人,所以成長在台灣,高中才過去
但這裡其實很鄉下,便利和熱鬧度遠遠比不上台灣
在台灣大概很難想像,為吃的可以開車一兩小時去找吧?
以前念書時英文就是我的...
沒關係,你忙。
是我最常說的一句話。
__
別人吃半小時的飯
我一般十分鐘能吃完。
__
座標美國懷俄明州,我母親是台灣人,爸爸是美國人,所以成長在台灣,高中才過去
但這裡其實很鄉下,便利和熱鬧度遠遠比不上台灣
在台灣大概很難想像,為吃的可以開車一兩小時去找吧?
以前念書時英文就是我的強項,可我只會寫不會說,學校華人又很少,所以大部分時候,我都是一個人過
一次,老師出了個作業,要同學在課堂上分組辯論,題目跟美國對於亞洲的政策有關
我心想這是難得介紹台灣的機會,要全力準備好,讓同學能驚豔
辯論當天,我賣力地講著,並以一份份事先準備好的資料佐證,結果很得到老師的讚揚,還聽到同學竊竊私語說看不出來
課堂結束,同學們紛紛收拾東西,準備要離開了
剛剛被我擊敗的女孩,轉身對站在一旁等她的男友說:
.
「那個亞裔女生好強喔,我們輸慘了」
.
男生燦笑了一下,寵溺地摸摸女孩的金髮
.
『我覺得妳也很厲害呀,面對那麼強的對手,妳都還能堅持到最後』
.
於是男生牽起女孩的手,在喧鬧聲中仍如入無人之境,兩人有說有笑地走著
我獨自一人環抱著書本,安靜地跟在他們後頭
今天是我生日
我笑得很開心。
__
從準備指考開始把FB、IG都刪了,全力閉關讀書
考完後重開
一封訊息都沒有
所有想做的都做了,好像對什麼都已興致闌珊
考完試了,目標也沒了。
__
我外婆是個很孤僻的人,但她並非一直如此
在小時候的印象裡,外婆其實挺愛笑的,和外公一起經營著間餃子館
外公煮,她負責跟客人溝通和出餐,可能我們鄉下地方吃的沒這麼多,加上外公煮的也是真心好吃,生意一直很好
眷村,真的是一個會讓時間暫停的地方,數十年如一日,什麼都改變不大
他們的日子也很簡單,起床備料,中午開賣,傍晚賣完時再手牽手散步回家
夕陽把他們的身影拖的長長的,從後頭看,他們二人就好似牽出了半個愛心的形狀
每每看到這幕,我都覺得他們好幸福喔
外公是湖南人,熟悉的是湘語,不諳國語,又不大識字,所以電視都看不太懂
因此常有個畫面是他邊看,外婆邊在一旁給他比手畫腳的翻譯,好笑的是,外婆自己笑點就很低,所以特別是看綜藝節目,她有時候會翻到自己大笑起來,任憑外公急著想問發生了什麼事
記得有次,綜藝節目是分兩隊在水上比賽,女生全著比基尼
外公立刻臉紅,抓了遙控器就趕緊要轉台
.
「糗死郎,都什麼年代了」外婆哈哈大笑,開始嘲笑他
.
『妳不在意喔?』外公用湘語問
.
「不會啊,在意這銃啥」
.
於是外公就拿起老花眼鏡,對著螢幕仔細看起來了
可結果又被外婆打
.
『妳剛剛不是才說,妳不在意..?』外公一臉無辜
.
「你太近了」
.
「口水都要流出來了,離遠一點啦!」
.
外婆可不只這樣對他,對我也是同樣愛嘴砲
.
「彥彥啊,你知道為什麼你都交不到女朋友嗎?」
.
『蛤?』突然被問,我有點不知所措
.
「我告訴你,那是因為你不夠暖,我看電視人家都說,現在女生喜歡暖的男生」
.
『呃..好喔』
.
「那你知道要怎麼改嗎?」
.
『嗯?』
.
「過來,把這條圍巾圍上,這樣就暖了」
.
『.....』
.
我沒有說過,但我一直在心裡偷偷想,如果可以,我希望外公先走
因為外公走了,外婆應該也能活很好,外婆走了,外公就失了和外界溝通的渠道,從此只能一個人,再不懂外邊的世界
可等外公真的先走後,我才發現錯了,外婆的世界同樣垮了
外婆一直是付出比較多的那個,可其實,她的付出也是種依賴
就..外婆實際上在骨子裡,還是個內向的女生吧
很害怕被外人發現自己的情緒,外公生病時,她便獨自一肩扛起所有照顧工作
即至醫生說出剩下的日子不多時,我看她手都在發抖了,才走進病房,卻立刻就換了著笑臉對外公
於是,總讓身旁所有人,誤以為她不用被關心了
只要有誰出於好心來探訪,或問候幾句,或送小禮物慰問
其實很多不過就是出於禮貌的客套,她也會在事後不斷碎念
.
「哎呀,糟糕,剛剛沒多說幾句謝謝,太沒禮貌了」
.
從不吝惜幫別人,但收到一點小恩惠就耿耿於懷,對別人,比為自己的事還用心
甚至外公走了,我們回來陪著她,她也都沒掉淚
.
「時間到了而已」
.
她說的總瀟灑,可我明白她只是怕示弱會顯得矯情,成了他人的累贅
可然後,就連難過,都沒了勇氣。
跟著我們到台北生活後,她幾乎完全封閉了自己
電視不看了,也不肯出去認識人
我得上課,爸媽也不在家,她一個人就可以安靜整天
她最好的朋友是和外公一直養著的烏龜,她時不時就會摸摸牠,跟牠的小爪子碰一碰,對著牠輕聲說話
大半年了,都這樣。
前幾日,有位先生找上門來
外公以前也是苦過的,所以在經營餃子館時,都會偷偷給甘苦人加幾顆
這位先生就是外公曾幫過的一位遊民,看到餃子館長期歇業沒開,一路打聽,從新竹,一路問到了我們台北的家來
.
「婆婆,我找到工作了」他看到我外婆,就紅著眼說
.
「這是我這幾個月存的薪水..」
.
他從包裡,拿出信封袋來,塞到外婆手裡
.
「如果不嫌棄,就收著吧,好嗎?收著吧」
.
外婆哭了
從怔怔掉淚
到被輕拍著背,嚎啕大哭
可能,再堅強的人,也都只是想要被抱一抱而已
_
看穿我,然後過來抱抱我
好嗎?
__
樂擎文
#你的故事我幫你寫
更多故事、訂書、投稿,請見 @luke7459
台北美國學校老師薪水 在 安娜夏威夷 Hawaii Lif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優質YouTuber 分享》
上次分享了『姊妹悄悄話』的 Podcast之後
好多朋友都跟我說聽了超有感的
現在我沒事開車、煮飯的時候 ,AirPods戴上就可以聽了, hen👍
今天要來分享我最近很愛的一個YouTuber
『The DoDo Men 嘟嘟人』
這是兩個小留學生,不好好留在🇺🇸矽谷上班
放棄年薪20-25萬鎂的工作,不誤正業來當YouTuber
(一個是Apple包裝工程師、一個是AAA精算師)
他們熱衷做一些挑戰、旅遊、跟體驗...等等一些平常無法或害怕做的事
目的是嘗試跳脫出自己的舒適圈
💥 Get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
希望大家可以試著去做一些一直想嘗試但是沒有勇氣去做的事!
回想過去,我這輩子做過最大膽的一件事
應該就是:『來美國念書』吧!
想來美國念 Pharm.D 的種子
大概是在我念藥學系時就開始悄悄種下的
當時學校來了一個從美國念完Pharm.D的老師
我就在想,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到🇺🇸念 Pharm.D那該有多好多酷啊?!
五專畢業後考上藥師執照(是的,我那個年代還有五專這個體制)
我也順利考上二技(兩年科技大學)
為了想要以後出去工作有更好的薪資
我也有打算繼續考研究所的計畫
進而到實驗室裡幫教授做實驗
好死不死,我的資質不夠
研究所一間都沒考上😆😆
就直接到台北工作了
找了一個輕鬆的工作上班
為的是晚上可以繼續進修補習托福
結果人算不如天算
隔年娜媽要來🇺🇸探親看娜外公娜外婆時
我就立馬申請 UCLA 的 Summer School 上語言學校
順便修幾個大學學分
接下來繼續到社區大學補 pre-pharm的學分
隔年又超幸運地被我以國外藥師的身份申請到Florida的 Pharm.D學校
就這樣一去不復返
今年是我來🇺🇸的第19個年頭了
我覺得我應該可以改名叫『蔡大膽』吧!
當時我大概只有三四個月的時間考慮要不要來🇺🇸
雖然是跟娜媽一起飛來🇺🇸
但是我是一個人到 UCLA報到、住宿舍、唸書
所有的學校申請過程(UCLA, UC Irvine, IVC, Pharmacy School)
都是我自己一個人搞定
去念Pharm.D也是一個人飛去 Florida 找房子、買車、上學、實習
現在想起來都很懷疑
當時的勇氣到底從哪裡來的啊⁉️🤔
當初我大可以留在台灣
繼續工作(台灣藥師薪水也不差)、結婚生子、平安渡日
但是我選擇了追尋自己的夢想
走到了今天的樣子
大家也有踏出舒適圈的經驗嗎?
一起來分享吧❗️
🌐 The DoDo Men 👉 https://youtube.com/c/TheDoDoMen
台北美國學校老師薪水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三年前,這名AI工程師從美國百年企業失業了,看他怎麼翻身而起!]
(這是美國一名AI工程師的來信)
今年的感恩節,我們決定放火雞一條生路……因為美國新冠肺炎情況嚴峻,政府建議民眾避免群聚,所以我們取消了家庭聚餐,正好利用多出來的時間,安靜地讀一本書。
不必上班的早晨,陽光特別和煦,泡杯咖啡,享受難得的悠閒。聽著輕音樂,開始這次內心世界的探索旅程……
從小父母告訴我們要努力讀書,將來出人頭地,才能求得一份安穩的工作,或者成為老師﹑公務員,又或者進入大公司,薪水好待遇佳,然後平平穩穩做到退休,過者人生勝利組的生活。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努力的實現這個人生目標,但是事與願違,我的人生不論怎麼努力,總是跌跌撞撞,並非一帆風順。而失業這件事通常不被接受,也無法對身邊的人提起,有好多好多的疑惑,需要解答,於是我迫不及待的翻開了國際快遞送來的這本書。
封面斗大的標語:「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深深吸引住我的目光,之後再讀著別人的故事找到自己的影子,真是捏了一把冷汗。
雖然隔著太平洋,失業的故事卻在不同的家庭不斷重複上演,原來在被失業的這條路,我並不孤獨,只是在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框架下,我們都被視為失敗者與異類。也由於不被周圍的人所接受,失業成為了無法啟齒的傷痛,然後每況愈下,求助無門。
九月開學季節,共和黨執政的亞利桑那州的公立學校,在經濟大於防疫的前提下,全體師生被迫重返校園,為的是刺激經濟,因為唯有小孩回到校園去上課,父母親才可以出去上班。
可是公立學校並沒有足夠的經費落實防疫措施,沒有量體溫,不強制戴口罩,無法維持社交距離,讓老師憂心忡忡,尤其是年紀大的高危險族群,於是教師界紛紛掀起離職潮。因為是主動失業,不符合領失業金的資格,老師的薪資本來就不高, 於是陷入雪上加霜的兩難。
同樣的開學季節,隔壁由民主黨執政的加州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路,在防疫大於經濟的前提下, 公立學校的師生完全線上教學,學生都在家中上課,於是安親班的老師失業了。
鐵飯碗的公務員會不會好一點呢?很不幸的,因為商家如雪崩式的倒閉潮,政府稅收遭受史無前例的衝擊,洛杉磯市政府也準備裁員,許多我認識的朋友成為驚弓之鳥。
所以失業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包括公務員和老師⋯⋯也包括我自己。而回想我剛進入跨國公司總部就職時,領著優渥的待遇、極好的福利,將來還有退休金,甚至還有難得的終生俸,是多麼令人欣羨的一份工作啊!
這家百年企業從來沒有裁員的紀錄,近十年尤其不斷擴張,併購上百家中小企業,在七十幾個國家都有分公司,甚至一度成為亞歷桑納州的金雞母,我們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世界圍繞著我們運轉。
直到有一天我們從新聞得知公司被對手併購,事先毫無風聲,一開始沒人相信,還說這一定是假新聞,或者是不是媒體弄錯了。問題是華爾街不會錯,股價像自由落體一樣直線下滑,慘不忍睹。隨之CEO發出的內部郵件證實併購案,我們即將從母公司成為別人的子公司,新的總部將遷往佛羅里達州。
新公司的CEO特地飛到亞利桑那州,拍胸脯保證沒有人會失業,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同年九月艾瑪颶風席捲了加勒比海,包括佛羅里達的總部也遭受波及,兩天無法正常營運,造成數以千萬美元的損失,然後裁員的手就伸向子公司,2017年感恩節前夕,我在首波裁員名單之中,之後每六個月裁一批,然後退出了香港,離開中國市場,原本的部門都消失了, 就像不曾存在過似的。
這個金飯碗,我親眼看著它摔碎。當我看完這本書《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眼眶濕濕的,書裡面有好多金句都很棒,內心暖暖的,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在找兩個答案:
「什麼樣的工作才能避免被失業?」
「失業難道是我不夠好嗎?」
其實失業就和失戀一樣,無關對錯,只是有沒有在對的時間遇到適合自己的人或工作而已。如果早點讀到這本書,我的人生就不會走了這麼多冤枉路。
很多道理是全世界通用的,譬如書中說先成為有的人,別人才會錦上添花,而不是成為沒有的人,卻期待別人雪中送炭。真正對人生負責的人,會看清事實解決問題,而不是否認事實……還有一句話也打中我:
「找到寶藏之後,才了解失業是有意義的。」
結束不一定代表失敗,反而距離想做的事更近一點,這句話是真的!因為失業才讓我更認識自己,也才了解上一份工作並不是我想做的,只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至於失業後找到的目前工作,剛開始並沒有很喜歡,只是抱著沒有魚蝦也好的心態,反而讓我成為跨領域的人才,而它更能發揮我的所長,並被公司調派處理核心的業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也才明白:
「原來失業是為了找到下一個工作,遇到更好的自己。」
對於失業,一般人都是負面想法居多,遇到失業就是隱瞞,所以內心有很多疑問,也無法和身邊的人交流。藉由這本書《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我得到了解答:
1、失業可以是正面的,我們可以選擇行動,並且找到自己的寶藏。
2、失業是有意義的,是老天替我們按下暫停鍵,讓我們看看不一樣的人生,有機會選擇不一樣的道路。
這本書,簡直是我的知音,也解答我多年的困惑,幫助我走出自我質疑﹑自我否定,對自己更有信心。這一切,都是失業教我的事。
--------------------------------
洪雪珍最新著作《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各大書店有售,歡迎馬上網路訂購:
博客來:https://pse.is/38r6sl
城邦讀書花園https://pse.is/38a3h5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pse.is/39u6gp
誠品網路書店:https://eslite.me/395zmf
Pchome:https://pse.is/38h6nl
--------------------------------
「失業危機下,上班族如何超前部署?」(收費講座)
台北場
時間:2020年11月28日(六) 19:30-21:30
地點:城邦書房(台北市民生東路二段141號1樓)
報名請上:https://pse.is/3a2dle
新竹場
時間:2020年12月8日(二) 19:00-21:30
地點:新竹國賓飯店11F竹萱廳(新竹市中華路二段188號)
報名請上:https://pse.is/39zhk9
台中場
時間:2020年12月18日(五) 18:45-21:00
地點:文創工房(台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2樓)
報名請上:https://reurl.cc/ldAkKv
高雄場
時間:2020年12月26日(六) 14:00-16:00
地點:威易聯合辦公室博愛店(高雄市三民區博愛一路366號14樓)
報名請上:https://pse.is/39t4xe
台北美國學校老師薪水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開始明白,一個人要學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那些一直把原生家庭當做不肯成長不願意改變自己的藉口,很多時候都會惡性循環。
生而為人,我們的人生裡總是會遇上不同的挫折與難處,如果說青春期以前的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自己因為出身而造就的性格,那麼當我們成人以後就應該有責任為自己的性格負責,與其一直叨嘮著自己是個不被愛不幸福的受害者,不如換一個角度嘗試著去改變什麼。
很多時候,抱持著受害者的心理,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我們自己,你總覺得這個世界是欠你的,但是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沒有反應過來。
取自《我們生來就不是為了取悅別人》
*********************************
各位朋友,早安:
會拿這位作者的文章來討論,是因為討論原生家庭,有朋友的立場是,有人「一直把原生家庭當做不肯成長不願意改變自己的藉口」。「藉口」確實是一個語氣比較重的文字使用方式,但這確實代表某些朋友對原生家庭議題的立場。
其實,就摘文舉的例子來看,我們還是看得到,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那是很難被忽略的。
即使是長大成人,不少人還是跟原生家庭緊密相連,抽拔不開。尤其房價很高,為了節省開支,成年子女、單親家庭,還是可能跟原生家庭同住一個屋簷下。
「過去原生家庭的事情我沒有辦法也不需要去負責,但是從現在開始,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要為自己負責……」
從這一段作者的文字,大概可以知道,在態度上的某些差別。相對來說,有朋友是認為,自己要為原生家庭負責,這也是原生家庭的力量依然強大的原因之一。
我因為跟不少家庭相處,也確實知道經濟獨立、情感獨立,並不容易。有些人因為身體病弱,有些人依然仰賴原生家庭的資源過活,但有人靠自己就過得不錯,這難以一概而論。
如果人要充分為自己負責,能經濟獨立、情感獨立是一種重要的階段,但我猜,也不一定是唯一的方式。
我個人常藉著不同的文章,去拉大我的視野,試著涵容,並且接納不同人與事的存在。祝願您,能為自己負責,並且走出受害者角色!
.
在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兩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你總以為自己是受害者
【文/ 達達令】
1
先說一個面試的故事。
M先生經營一家遊戲公司,有一天面試了一個行銷部門的女生,各方面條件都不錯,最後他提問了她的興趣愛好,照理說到了這個地步也算是心裡認定這個人了,這時候女生慢條斯理的回答說,我最大的興趣就是養生,喜歡研究美容延緩衰老偏方,每天晚上九點就要休息,所以我希望找一份不需要加班的工作,因為我下班要回家自己做養生晚餐了。
面試結束後M先生就把女生送了出去,也沒有再安排人資的同事聯繫她。
一個星期後這個女生發了一封內容很長的郵件到M先生的公司官方郵箱,大概意思就是希望能夠給她這個機會,如果是因為之前說不願意加班的關係,她願意妥協,M先生看到人資轉發過來的郵件之後,禮貌的回覆了這個女生,但還是拒絕給她這個機會。
事後我問 M先生為什麼,M先生說,公司需要一個行銷的人,在這場面試的對話中,即使這個女生各方面的經驗都不錯,但是回歸到她的性格來看,一個在二十五歲還不到就開始集中精力於養生的人,那她心裡的節奏與狀態肯定是慢的,這種慢會造就她性格上的一種慢,但是行銷部門主要就是活躍氣氛的,所以我希望有其他更好的人選。
我繼續問,如果她性格上跟職場狀態上不一樣,比如說像我性格比較慢熱,但是在工作環境裡就會切換成活潑外向的角色,這樣就下定論會不會對她不太公平呢?
M先生回答,找工作本來就沒有什麼公平可言的,而且這個女生的郵件裡還告訴他其他事情,大意是女生從小父母就離婚了,因為父母是老少配,母親的年紀比父親大,所以從小到大在她的意識裡,一直覺得是因為父親嫌棄母親不夠年輕貌美,所以拋棄了她們母女,以至於女生在如今心裡惦記的事情就是害怕老去。
M先生補充了一句,你說聽到這個故事後,我又怎麼敢讓她進來公司呢?聽完這一番話我覺得很感慨,一是覺得這個女生太過於掏心掏肺把自己的隱私告訴了一個陌生人,更何況是找工作這件事,更沒有必要拿出來作為獲取一份工作機會的籌碼,因為但凡有一點經驗的人都知道,職場是個講情更是講理的地方,以一份工作能夠提供的薪水及成長收穫而言,萬萬還沒有到要把自己的家庭故事往事經歷拿出來交換的程度。
第二點讓我覺得感慨的是,我身邊很多這樣因為原生家庭因素而造就的「受害者」,這樣的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認為自己是被逼的。
***
2
我有個關係還算不錯的小學同學,雖然後來因為讀書工作分開很久,但還是經常聯絡,從小到大她就是一個很膽戰心驚的女孩,班上有任何同學欺負她也不敢反抗,因為每次回到家裡她告訴自己的母親說在學校受欺負了,母親的第一反應就是,肯定是你做錯事情在先,然後母親會接著嘮叨,我們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不要輕易跟別人起衝突,安安全全把日子過好就可以了。
時間久了,這個女同學就再也沒有跟母親抱怨過受欺負的事情了。
大學畢業之後,女同學沒工作多久就結婚了,在家當全職太太,她的原話是:「我自己的童年得到的愛太少了,所以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變成這樣另一個可憐的我。」於是後來的日子我會偶爾陪她聊天來消遣她的寂寞。
有一天她在通訊軟體上告訴我,說自己孩子的性格越來越暴躁了,怎麼管教也不聽,因為這樣她的先生也很生氣,認為她全職在家都沒有把孩子帶好,婆婆也說要把孩子接回老家去,不再讓她照顧孩子了。
一般遇到這種難解的家事,我是不敢也不會輕易開口給建議的,我還沒有結婚但是我的哥哥有家庭有孩子也跟我的爸媽住在一起,我身邊也有關係好的同事偶爾跟我抱怨一下家裡的各種矛盾,所以我知道每個家庭都有難念的經。
我沒有馬上給答案,只是慢慢看著她打字過來,看看能不能整理出一點想法來,果然,在一個小時的滿滿文字之後,我發現了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她跟先生以及婆婆對於孩子教育態度的不同。
比如說孩子在公園裡跟其他的小朋友玩耍,大人們就會在旁邊聊天,每當女同學的孩子跑過來告訴媽媽,說被別人推倒了或者搶東西了,女同學總是第一時間安慰自己的孩子,說寶寶這不是你的錯,你沒有做錯事情,媽媽會幫你討回公道的......
這樣一來時間久了,孩子的性格越來越蠻橫,對身邊的孩子的舉動也越來越放肆。我小心翼翼的詢問她,孩子每次被人欺負了你都喊著要替他討回公道,你的想法是什麼呢?
女同學告訴我,一是覺得自己身為一個母親,要表現出是孩子的大樹是靠山的角色,這樣孩子知道我是永遠會在背後保護他的;二是每次說討回公道是想灌輸他一種觀念,就是這個世界還是有正義在的,不希望他這麼小就對這個世界失望了;第三點就是因為我小時候一直沒有得到過我母親的肯定,所以我發誓我一定不會對我的孩子這樣,我要時時刻刻都保護著他。
我再小心翼翼的說了一句,可是你不覺得有可能會物極必反嗎?
女同學發來一個很震驚的表情,然後說,你的意思是我不會管教孩子囉?
這一刻我覺得氣氛不對了,於是說或許因為我還沒有結婚生子,我還沒有經驗也沒有資格跟你探討養育孩子的事情,所以可能有些地方說的不對,希望你能諒解。
在火山可爆發能造成友情決裂以前,我轉移話題並且趕緊結束了這場對話。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女同學有天半夜私訊我,說她的先生堅決把孩子帶回老家,交給婆婆照顧了,她的先生也很長時間不願意跟她說話了,她覺得生活要走到盡頭了。
我爬起來陪她說話,從小時候說起,女同學告訴我小時候被班上同學欺負的情節,有很多場景我都歷歷在目,如今我們長大了,那些欺負過她的同學可能都不記得她這個人了,但是這些記憶卻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傷痕,這種傷痕更多的是來自於她母親一直以來對她的不理解不認可。
女同學告訴我,在後來的日子裡她也試著去理解自己的母親,因為家境不好,母親工作辛苦,父親很早因為生病就離世了,母親一個人兢兢業業小心翼翼的把她養大,盡量讓日子不要出太多的是非,她知道自己的母親很辛苦,所以她也不會恨自己的母親。
但是女同學又告訴我,她已經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了,她一直很缺愛,所以希望給自己的孩子全部的愛,難道這樣也有錯嗎?
我不敢告訴她的是,任何一個家庭的結合不光只是兩個人的外在跟性格的磨合,更多的是兩個家庭的價值觀磨合,女同學的先生從小到大家庭環境算是和諧開心,也是因為這樣她很羨慕先生的成長環境,所以希望能夠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樣好的條件下成長。
可是女同學沒有明白的是,她身為每天二十四小時陪著孩子的人,很多時候她的性格跟價值觀會在無形之中影響孩子,那些她以為自己所沒有得到過的愛護,現在要加倍給自己的孩子,這對孩子而言,不也是一種過度的保護,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灌輸嗎?
就好比我們有些父母小時候很窮,後來經濟條件變好了,就一個勁的要把最好的一切都給自己的孩子,美其名說是愛,但是這種愛其實只是一種物質上的補償,對精神意義上的傳承一點都沒有,而且對孩子而言他們根本沒有被補償的概念,因為一出生他們的世界就是大人們給予的世界,他們又怎麼會知道因為我的父母以前過的很窮,所以我現在吃好喝好就是應該的呢?
我給女同學幾個建議,一是就讓先生安排把孩子接回去給婆婆帶一段時間,這些年她也很辛苦,就當給自己放一個假吧;二是我讓女同學也回自己的老家一趟,看看自己的母親,要她跟自己的母親攤開來聊一聊,畢竟她現在已經是個身心健全的大人了,不會一味聽信母親以前的那種灌輸了。
女同學聽了我的話,回老家待了一個月,陪母親買菜做飯,去小時候的學校跟那些老房子看看,也買了好多禮物給鄰居,麻煩他們如果可以盡量多多照顧自己的母親。
女同學回來後找我吃飯,告訴我有天夜裡她跟母親睡在一起,母親突然跟她道歉,說小時候從來沒有愛護過她,總是把所有的責任推在她身上而不會去責怪其他家的小孩,母親告訴她,撫養她很艱難,「也是第一次做媽媽,不懂得怎麼開導自己的孩子......希望你能原諒我這個不合格的媽媽吧!」
女同學告訴我,那一夜她什麼也沒說,就是任憑眼淚在枕頭上流過,然後不停的拿被子擦眼淚。
「那一夜過後,我覺得我跟我自己的母親和解了,我也放過我自己了。」
如今的日子裡,女同學開了一家花店,每天打理著各種自己喜歡的花,遇到那些買花給女朋友的男生,她總是不忘叮嚀一句,「有時間記得向爸媽彙報一下你的戀愛情況啊,他們也很孤單,希望你能陪他們聊聊天的啦!」
後來漸漸的,婆婆也把孩子帶回來了,女同學就跟婆婆兩個人輪流照顧孩子,但是盡量不會跟孩子全天待在一起,她會創造機會讓孩子接收一下先生那邊家人的關照跟相處。
有天女同學找我吃飯,說要謝謝我幫她開導了這個難題,我說跟我沒有任何關係,最重要的是你聽進去我的建議而且去實踐了,而且做得很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也算是拯救了你自己,順便拯救了你的家庭而已。
聚餐過後我們各自回家,我看到女同學在社群網站上發了一則狀態:我曾是個受害者,也是個加害者,還好我告別了那樣的我。
這一次我可以確定,這個女同學終於理解了這個家庭問題的根本邏輯。
***
3
這樣的例子,我身邊的人還有很多,從工作到戀愛,我的朋友給我的大部分回饋就是,因為我跟他的條件不一樣的,我家跟他家的環境不一樣,所以我覺得跟我的同事或者是伴侶有時候溝通起來很難......
這些現象談及背後,都會回歸到原生家庭。
因為我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所以我們對事情的要求也有不同的規則,比如一對新婚夫妻,妻子堅持牙膏要從底部開始擠,丈夫卻從中間一捏,就把牙膏擠出來了,妻子會說牙膏本來就該從底部擠,丈夫會說:「你的本來和我的本來,本來就不一樣。」
那些我聽過的夫妻不和的故事裡,大部分聽起來都是芝麻粒的小事,快遞的包裝應該慢慢用剪刀劃一個口還是直接用手用力撕開,曬衣服的時候是對折還是直接用衣架掛著,家裡的鞋架要一雙雙擺放整齊還是堆著放就好,一家人吃飯喜歡說話熱熱鬧鬧還是食不言寢不語......這些習慣看似不是問題,其實背後都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對這個生活的反射,那些說「我們很相愛,但是就是過不下去了」的話我以前覺得就是瞎扯,但是我現在卻越來越相信了。
我不是個喜歡當心理醫生的人,只是我身邊的朋友願意跟我吐露這些心事的時候,我覺得這也是對我的一種信任,一開始我很難整理這些情緒,因為他們給我的都是負能量的資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其實這也是對我自己的一種反思。
我開始明白,一個人要學著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那些一直把原生家庭當做不肯成長不願意改變自己的藉口,很多時候都會惡性循環。
在我的職場工作裡,有同事經常跟我說,「我這個人說話比較直,你不要介意啊......」每次開會起衝突的時候大家各不順眼,我都會安慰自己說大家都是對事不對人,沒關係的,這就是職場本身。
在我身邊的認識的一些朋友中,也會有人跟我抱怨昨天去相親的那個男人就是個極品,吃飯的時候小氣得要死居然提出要 A A制,這樣的人我打死也不要。
我沒有告訴她,其實我跟我男朋友的第一次約會吃飯就是 A A制,回到宿舍的時候我身邊的姐妹都說這個人小氣,但是我後來才知道,男朋友的媽媽是老師,從小就告訴他要尊重女孩子,所以事後他告訴我他本來是想付錢的,但是又怕我覺得他太大男人主義了。
你看看,就吃這麼一頓飯,彼此的心裡就有各種揣摩跟添油加醋的旁白了,就更別說涉及到更大的事情比如說選擇一個行業一份工作,或者找一個可以結婚的人組成家庭變成親人而不是單純的戀愛。
生而為人,我們的人生裡總是會遇上不同的挫折與難處,如果說青春期以前的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自己因為出身而造就的性格,那麼當我們成人以後就應該有責任為自己的性格負責,與其一直叨嘮著自己是個不被愛不幸福的受害者,不如換一個角度嘗試著去改變什麼。
很多時候,抱持著受害者的心理,最大的受害者其實是我們自己,你總覺得這個世界是欠你的,但是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沒有反應過來。
美國有一句諺語,
When life gives you lemons, make lemonade 。
如果生活給了你一顆酸檸檬,那就榨杯檸檬汁吧!
我不能保證這個建議有用,但是我能明白的一件事情是,過去原生家庭的事情我沒有辦法也不需要去負責,但是從現在開始,我所做的每一個選擇,都要為自己負責,傳承是一個很神聖的事情,而前提是你願意把自己過好了,否則之於你的父母,之於你的後代,之於你身邊的人,他們都是跟著你的原則心態而成為更好的人,或者是更糟糕的人。
一念之間,不過如此。
.
以上部分文字取自
我們生來就不是為了取悅別人(隨書附贈達達令╳知名插畫家DebbyW∞療癒手寫筆記本)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3973
優 ‧ 悅讀
.
改為線上直播_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5/24 基隆免費公益講座_創作我的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4369237288959/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