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北港旅客服務中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北港旅客服務中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北港旅客服務中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北港旅客服務中心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681的網紅黃欽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不重視跨業協調、分享公共資訊,桃園無法成為零件發貨中心 桃園機場的貨運吞吐量在全球排名第15名上下,比倫敦、紐約好。但如果我們知道,周邊的上海、香港分居一、二,仁川也在前十名,大家對於擁有地理優勢的台灣,無法擠入前十名,多少會有些遺憾吧? 過去12個月,桃園機場的貨運吞吐量198.1萬公噸...

  • 台北港旅客服務中心 在 黃欽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6-25 15:33:35
    有 96 人按讚


    不重視跨業協調、分享公共資訊,桃園無法成為零件發貨中心

    桃園機場的貨運吞吐量在全球排名第15名上下,比倫敦、紐約好。但如果我們知道,周邊的上海、香港分居一、二,仁川也在前十名,大家對於擁有地理優勢的台灣,無法擠入前十名,多少會有些遺憾吧?

    過去12個月,桃園機場的貨運吞吐量198.1萬公噸,與東京成田機場幾乎一樣,但遠低於香港的434萬、仁川的257萬公噸,而且桃園的衰退率為6.4%,很可能被樟宜機場超越,離周邊幾個標竿機場的距離也可能越來越遠。

    除了效率上的改進之外,我們還得思考如何在戰略上突破,重啟桃園機場成為運籌中心的可能性。台灣擁有台積電、日月光、大聯大這些頂級的上游企業,但零件發貨卻仰賴香港,除了本身的運營效率之外有無其他問題?

    三通已經八年,桃園機場並未直接成為發貨中心,問題何在?另外,台商在桃園有無「主場優勢」,機場公司、遠雄自貿港,是否能超越傳統的運籌概念,真正理解產業的需求,提供更貼心的服務。全球半導體業一年營收3,570億美元,封測有53%掌握在台商手上,我們的影響力超過1,800億美元,但似乎與機場運作無關,業界埋怨海關的聲音我也聽過不少次!

    此外,大陸積極推動「平潭」計畫,正常情況之下,台北港、平潭只要兩小時就可以抵達,但我參加首航的那一天,卻因為八級風而花了四個小時,八級風以上甚至應該停航。我的問題是,我們從來不知道台灣海峽一年有幾天「四級風」以上的天氣,因為天候不佳而必須斷航的時間有幾天。不知道這些基本的數據,企業如何規劃海空聯運,甚至單獨仰賴海運的可行性。

    社會已經進化到「大數據時代」了,政府官員缺乏宏觀視野,公共資訊的分享至今仍是「石堊紀」嗎?機場的智慧化,不僅是旅客的權益,也事關運籌體系的進化。社會與媒體不關注這些深度的問題,光會罵人,那我們就繼續「懵」下去吧!

  • 台北港旅客服務中心 在 朱立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3-03-19 17:41:58
    有 595 人按讚

    共構角度建設 落實港市合一

    幾層樓高、首尾長達數十公尺的貨輪靠岸時,那是一幕很壯觀的景緻。碼頭上則是忙碌的裝卸作業,巨大的起降機來回抓起一隻隻貨櫃,船腹中開出一輛輛雙B進口車,散裝輪載來整船黃豆、玉米。水手們又是另一種風情,踏上陸地的愉悅神情或是離岸前的蕭索意興,顯示這群來自大海或即將航向大海的人對漂泊的感受。

    我始終覺得港口有一種特殊的魅力。然而,我只能在國外港口感受這種魅力。戒嚴時期,台灣所有的海港或空港都是高度管制區;解嚴後,所有的港口仍是高度管制區。除了主管機關便於管理的考量外,我實在想不出其他合理的原因。這種管制的方式,使得台灣的海港與空港都只限縮在貨物與旅客的交通輸運功能,港區內並未保留任何供做其他產業或服務業的發展空間。

    我在擔任桃園縣長時提出航空城的構想,就是希望將利用空運的出口產業集中在機場周邊,提升產業的競爭力,創造更多樣的出口產業型態。為什麼機場周邊不能有自由貿易港或是農產品出口的集貨市場?或是像經建會主委管中閔前一段所提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

    上周我去參觀台北港,忍不住想起日本東京的台場。台場是東京港的一部分,日本政府透過城市規畫,當地變身成一個大型的購物商圈和媒體中心,民眾可以透過公路、渡輪或輕軌捷運方便往來其中,港口和城市合而為一,高度共存共榮。

    台灣已經解嚴廿幾年了,但是一些戒嚴時期的思維和框架仍然盤旋不去。如果我們可以在台北港區內設幾家咖啡店或觀景餐廳,在適當的地點引入購物商場,甚至蓋一兩家旅館,整體規畫屬於碼頭作業的動線和便於民眾消費的動線,從港口輸運和城市發展的共構角度來建設台北港,這才真的是落實港市合一。

    相信我,不論是大船入港或是還要進行超過十年以上的填海造陸工程,台北港真的很有看頭。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