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進修部上課時間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進修部上課時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進修部上課時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進修部上課時間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陳凰鳳老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職場人士認真學習越南語,重複老師所說的越南話,並由老師陳凰鳳(右)糾正念法。 記者林伯東╱攝影 【2014/08/19 聯合報】 東南亞語 業界搶著上、校園冷清清 記者蘇瑋璇╱台北報導 周一晚間六點五十分,信義路下班車潮正蜂擁,拐個彎進金華街,政大公企中心越南語教室已全數滿座,中年的企業主管、穿套裝...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進修部上課時間」的推薦目錄
  •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進修部上課時間 在 陳凰鳳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4-08-20 00:11:06
    有 49 人按讚

    職場人士認真學習越南語,重複老師所說的越南話,並由老師陳凰鳳(右)糾正念法。 記者林伯東╱攝影 【2014/08/19 聯合報】
    東南亞語 業界搶著上、校園冷清清
    記者蘇瑋璇╱台北報導
    周一晚間六點五十分,信義路下班車潮正蜂擁,拐個彎進金華街,政大公企中心越南語教室已全數滿座,中年的企業主管、穿套裝的粉領族翻開課本,一句句認真複誦。
    越南語教師陳凰鳳說:「上班族學東南亞語,大多目標明確、絕少遲到缺課;大學生大多為拿學分,教室氣氛大不同。」
    語言熱潮 產業界早吹起
    東南亞語相關學科向來被視為冷門領域,全台一百七十餘間大專院校,直到今年才由暨南大學成立全台第一個「東南亞語言學系」,國家南進教育政策步伐比鄰近的南韓慢了五十年。但產業界的東協語學習熱,早在十年前就悄悄吹起。
    在公企中心執教十幾年的陳凰鳳觀察,上世紀末起,大批越南女性嫁來台,約自二○○三年,丈夫為了家庭和諧,觀念轉變願學越語。加上海外投資經商需求,企業界迫切需要越南語人才,甚至願開數倍高薪給外派人員,吸引不少上班族進修,產業界人士看準東協新興市場潛力,學習黏著度大幅提高。
    學泰語 補習班天天有課
    泰語教師譚華德說,以前開泰語班,一級(最初級)人多,越進階學生越少,泰語四級就因招生不足開不成了,如今竟能開到泰語廿四級,周一至周日天天有課。東南亞語課的熱門程度已與財經、企業管理、行銷、證券等課程不相上下。
    「上班族自掏腰包,非常珍惜下班後的學習機會,有問題就舉手發問,獨立學習、主動複習,上課鐘響前十分鐘就到了。」譚華德比較校園圍牆內外的學習差異,「大學泰語課修課人數只有業界的一半,遲到蹺課的不少,考試都靠『共筆』(共同筆記),全班錯的地方幾乎一樣。」
    柬埔寨、緬甸語 付之闕如
    東南亞語學習目的,也因國別而不同。越南為台灣僅次於對中國大陸的最大對外投資國,學生大抵是工作需求;泰國近幾年則在電視劇及觀光旅遊加持下,學生八成以上因「哈泰」而熱中學泰文。
    不過,目前東南亞語言除了越南、泰國及印馬語之外,其他如柬埔寨語、緬甸語,學習資源付之闕如。
    五十二歲的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姜天陽,因公司今年起委託越南軟體公司協助開發電腦程式,半年前開始學越南語。
    越南員工 熱中進修中文
    他實際走訪發現,且越南員工雖不愛加班,卻熱中利用下班時間進修中文、英文,對職涯企圖心「滿強的」;反倒台灣上班族,加班成常態,壓榨了進修外語充實自我的時間。
    上班族王雅君因自助旅行,對泰國深深著迷,她勤學泰文,更深入研究泰國老年福利措施及比較兩岸對泰國的經貿政策,感受東協是一片藍海,不排除未來赴泰就業。
    公家機關約聘人員邢代萱,因喜愛泰劇開始學泰文,因公職考競爭激烈,她從較冷門的泰文切入,挑戰考移民署或其他機關駐外人員,上榜機會更大。
    【2014/08/19 聯合報】

    駐外連當地語言都不通 上談判桌先輸一半
    記者蘇瑋璇、蔡惠萍╱台北報導
    「台灣語文教育長期重歐輕亞,而亞洲中,又重日韓、輕東南亞!」政大外語學院院長張上冠說,台灣長期漠視語種均衡發展,上國際談判桌,派不出懂當地語言的談判人才,「這是嚴重的國安問題。」
    張上冠說,在台東南亞配偶及第二代人數不亞於原住民,反觀越南文、泰文、印尼文等語言學習資源,始終匱乏。國內大學系所長期以英、日居主流,德、法、西也不少,卻到今年暑假,暨南大學才出現全台首個獨立設系的東南亞語系。
    張上冠說,台灣經貿立國,諷刺的是,駐外代表卻連當地語言都不通。一位經濟部官員透露,之前前往巴拿馬參訪時,發現台灣西語人才「好強」,反觀到越南,上了談判桌,對方會講中文,但我方卻沒有會講越南文的人,還要透過翻譯,「這樣的談判當然被比下去」。
    張上冠批評,政府將語言教育的責任拋給大專院校自主籌設,但在高教競逐學術量產的遊戲規則中,慘遭邊緣化。缺乏人才,南向政策仍是空殼,「廿年了,政策遲鈍、保守。」
    大學苦於無經費設系、充裕師資,海洋另一端的台商,則捧著白花花鈔票,卻請不到員工而乾著急。
    亞洲台商總會榮譽會長賴燦賢布局東南亞超過廿年,五年前,他向越南、泰國台商募款,贊助政大成立「東南亞語言文化學程」,盼填補台商企業人力缺口。
    賴燦賢說,東南亞台商人數居全球第二多;台商不懂當地語言,影響管理成效,雖可聘用華僑,「但最好用的還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孩子,主管下指令,馬上能catch。」
    賴燦賢說,未來五至十年內,新住民第二代就業時,若通曉母國語言、甚至有當地親族人脈,是「綜合指數」最高的一群。
    長年於海外經商的他,四月抽空回台,原定在立院召開公聽會,呼籲政府重視東南亞語文人才養成,碰上學運占領立院,得再耽擱一年。
    「台塑跟我要人,會講越語,直接聘用。」越南語教師陳凰鳳說,台塑開出派駐越南年薪台幣一百四十萬元起跳條件,卻僅三名學生可推薦。
    前進東南亞,除傳統產業,包括金融保險、影視傳播、設計文創、華文教育都有發展潛力,張上冠打了個生動譬喻,新住民若從小與孩子講母語,多一種競爭力,「家裡是地球村,長大就不必上地球村(補習班)。」
    【2014/08/1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