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北歐洲學校幼稚園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北歐洲學校幼稚園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北歐洲學校幼稚園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北歐洲學校幼稚園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平復了一下心情,想起之前承諾大家的4000字全文書評,趁這幾天書店有活動,買起來看! 誰的焦慮?當代國家與父母的育兒經濟學 在閱讀這本《育兒經濟學》第四章之時,陪伴著我閱讀的背景音樂,是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Riccardo Muti在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著名的便是出自此曲。...

台北歐洲學校幼稚園 在 林薇 Vivi Lin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6-04 00:49:06

為了替接下來一系列與ISFiT相關的文章做揭幕, 今天就先來說說Trondheim特隆赫姆這個城市吧。  我從沒想過,一個學生論壇,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運動。  在二月的風雪中,特隆赫姆這個在挪威中部的城市, 上班族仍舊在固定的時間等著公車,小孩仍舊在八點準時抵達幼稚園門口 不一樣的是,...

台北歐洲學校幼稚園 在 筋肉媽媽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8-10 10:45:50

【今天說個,夢想成真的故事】 今年十月,我將37歲,也是個五歲男孩的媽媽。 我在生完孩子後,才成為運動員; 我在37歲,獲選中華台北代表隊,將代表台灣出賽。 媽媽的身份,37歲的年紀,都不阻撓著我做夢,而且,我想告訴女人們,「成為媽媽」與「年齡」,也不該是阻擋你們完成夢想的理由。 府城盃健美...

  • 台北歐洲學校幼稚園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08 16:30:31
    有 455 人按讚

    平復了一下心情,想起之前承諾大家的4000字全文書評,趁這幾天書店有活動,買起來看!

    誰的焦慮?當代國家與父母的育兒經濟學

    在閱讀這本《育兒經濟學》第四章<不平等、教養方式與教養陷阱>之時,陪伴著我閱讀的背景音樂,是由義大利著名指揮家Riccardo Muti在芝加哥交響樂團指揮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著名的<快樂頌>便是出自此曲。在我打字書寫這篇書評時,陪伴我的是輕快的,由Piazzolla 探戈輕歌劇《Maria de Buenos Aires》。

    我1988年出生在台北縣新莊市(現在已經是新莊區)的一處住商混合區,我是家中的長女,弟弟妹妹陸續在2年、5年以及6年後出生。我的爸爸是做土水的泥水匠,媽媽曾經做過短暫的美髮工作,在弟弟出生後,轉為全職的家庭主婦,平時靠手工、爸爸給錢以及借貸過生活,日子非常辛苦。從我有意識開始,媽媽一直對我的教育非常在意,可以說是亦步亦趨的跟著。

    在我幼稚園的時候,媽媽忙著做美髮,把妹妹送到鄉下給嬸婆照顧,我則從幼幼班開始上,每週媽媽會帶我坐著客運回北港,去看我很陌生的妹妹。直到二、三歲媽媽覺得妹妹的語言發展遲緩,才發現跟著語言機能障礙者(也就是當時俗稱的啞巴)嬸婆是學不會講話的。剛好媽媽的親妹妹搬到我們家隔壁巷子,媽媽也就把妹妹一起接上來了。一開始,媽媽讓妹妹跟阿姨的女兒一起去上高級幼稚園,有接送車的那種。我則跟著一群幼稚園小朋友一起讀離家裡走路10分鐘的幼稚園,媽媽說訓練我獨立。後來妹妹再大一點,媽媽沒錢可以讓妹妹繼續讀高級幼稚園,便讓妹妹跟著我一起上學,只是她都是媽媽接送,而我乖乖地走路上學。

    幼稚園快畢業時,媽媽生了弟弟,一時之間成了家中的寵兒,地位隨之抬高。媽媽也為了我們的教育,找尋學區房。爸爸做泥水匠在1988年是相當賺的,只是我後來從書中才知道這件事情,在家中爸爸是幾乎不拿錢回家的。套一句爸爸那邊親戚常講的話,「給媳婦太多錢會拿回娘家,不行。」

    在我國小一年級讀一半時,媽媽終於找到學區房了。挺著「生男的下一胎一定是男的」所以懷著的六個月妹妹的肚子,我們全家搬到了離學校走路只要5分鐘的地方,媽媽繼續做手工,對我的功課也是非常的看重,對妹妹倒是輕輕放下。媽媽常常說:「我以前沒錢讀書,很懊悔,我去借錢也要讓妳們讀到不想讀。妳是姊姊,是大家的榜樣,妳讀不好,其他妹妹們就不能讀書了,知道嗎?」秉持著這句話,我以前幾乎是少一分打一下,開口要買玩具沒有,但要買書一定成功。

    媽媽偷偷買了一套百科全書在她的衣櫃,長大後聽媽媽說,這是她分期付款買的,為了不要被爸爸撕掉,我們只能偷偷看。國小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鋪著報紙在陽台,邊跟我媽一起看《急診室的春天》,邊寫作業。雙語頻道永遠我們是開英語,這樣才能讓英文變好,以後才能坐辦公室吹冷氣。

    「坐辦公室吹冷氣」成了我的人生最大的目標,好吧,其實是媽媽的人生。

    我人生小小的三次挫折都在國小。

    第一次遭遇挫折是國小二年級,我數學考80分,媽媽感到天崩地裂,立刻把我送去學心算。短短半年我從五級考到一級,最後沒錢了就中止。

    第二次挫折是國小三年級,那時候要寫書法,我不會寫,因為我雙子座缺乏耐心,而且弟弟妹妹很吵,我很想去樓下跟鄰居朋友玩。被媽媽痛打一頓後,拿著一疊宣紙,媽媽握著我的手,一筆一畫教我寫書法。去學校交作業,老師說我書法寫得很好,派我去參加國語文競賽,當然我沒有得名。

    第三次遇到挫折,是國小五年級。我們導師是一個22歲剛畢業的年輕女老師,一來就教我們很難很新的輾轉相除法,我學不會,回家大哭。媽媽某一天告訴我,她來教我。後來我成為班上永遠的前三名,六年級時老師結婚了,臨走前她告訴我:「慧慈,我剛來的時候,妳媽媽曾經中午午休來跟我問:『老師,妳可以教我什麼轉轉相除法嗎?我要回去教我女兒,她不會在家哭。』妳要好好珍惜妳媽媽,妳未來一定無可限量。」

    回北港過年時,親戚常常在我們面前跟爸爸說:「你真的是歹竹出好筍」,但媽媽都在廚房獨自忙碌時跟幫忙準備的女兒們說:「我以前有考上嘉義女中,是外公外婆沒錢讓我讀。」言下之意,我們不是歹竹出好筍,只是正常發揮。

    後來弟弟生病、最小的妹妹出生後,一夕之間我們變成全家族的罪人,媽媽也因此開始在夜班的工廠工作,我也撐起整個家庭的家務事。媽媽帶我跟妹妹去補習班,跟補習班主任拜託分期付款繳補習費,弟弟妹妹則去比較便宜且可以待很久的安親班。

    唯一不變的,是對我的課業的要求,以及撥空在我做錯事的時候邊拿藤條問我哪裡做錯了,邊跟我講道理,然後在我睡覺時拿藥偷偷幫我擦傷口,邊擦邊哭邊說:「要好好讀書,不要做壞事,長大後才能不要像媽媽一樣只能嫁人在工廠工作。」

    大學考上清大,但我家族只認識台大、師大跟因為地緣關係才知道的輔大。秉持著讀私立就沒書讀,我所有的學校只填公立。在媽媽的勸說下,把台北的學校填了一輪才填成大,清大是我偷偷填的。

    當時我爸並不打算讓我升學,女孩子讀那麼多書沒有用。是一個留學美國的遠房叔公打來跟我爸說清大很好,比台大輸一點而已,再加上有助學貸款,我才順利去讀書。

    大學當然是翻轉我一生的關鍵,也是我後來捍衛高等教育的主因。

    跟同學比較熟以後,大家聊到家中的教育方式,那時候,我第一次聽到「教養」這個詞。家裡開工廠的有錢同學說,她父母不涉入她的選課以及選校,就連她只是因為想聽故事才去補歷史,父母也同意,有很多同學是這樣的家庭。也有父母其中一方是職業婦女或是全職家庭主婦,每天都會檢查功課,安排他們每天要做什麼,還會一週有固定的一天家庭日。總之,感覺感情很好,而且爸媽都是大學畢業,最差也有高中。只有一個同學跟我一樣,爸媽只有國中小畢業,媽媽很重視功課,還買了書在家裡。

    後來上研究所跟藍佩嘉老師討論時,才知道工人階級的流動中,「媽媽」注重教育的角色至關重要。

    媽媽從小都跟別人說她很忙沒在管我們功課,但對我的要求近乎苛求。沒有前三名就問我原因,粗心大意就打,沒好好複習也打,打完後是一個小時以上的「講道理」時間,在這個部分會把弟弟妹妹叫來一起聽,媽媽總是聲淚俱下的說自己小時候的故事,到長大後因為沒讀書何其不幸,最後一定會問:「要不要好好讀書?」

    我們唯一的回答是:「要」。但這些苛求其實沒有放到弟妹身上,學心算、做科展、問老師怎麼教我數學、買一堆關於作文、未來科技等書在家裡,這些其實媽媽只在意我跟大妹有沒有做,認真來說,是我,媽媽把自己投射在我身上。

    她很焦慮,我能感受到。之所以要跟別人說她很忙,是因為她擔心把我們教不好,把我們教壞變得跟她一樣,也因此,我在幼稚園就學了性教育,因為媽媽說未婚懷孕就「烏有去了」。媽媽在弟弟身體上操碎了心,在我課業上用盡了心。現在,她總是開心的跟大家說,她把兒子醫好了,把女兒教好了,我們成了她最驕傲的亮點。

    《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簽書會時,有讀者舉手問我說:「我該如何教小孩?」,旁邊有很多人也接著問差不多的問題,我打斷他們說:「我分享的是我的經驗,怎麼會問我呢?」一對皺著眉頭的年輕夫妻大聲的說:「我們都是工人階級出身現在收入不錯,但我們很怕教養方式不好,把小孩教壞,所以一直不敢生小孩。」

    後來幾場簽書會、分享會中,陸陸續續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我才發現,「拚教養」、「育兒」真的是當代社會最大的問題,也是讓夫妻不敢成為父母最大的關鍵。我曾經問我幾個夫妻月收入超過10~15萬的朋友,為什麼還不生小孩?他們總是回答「還沒準備好」。

    台灣的出生率是世界第一的低,政府用盡了很多補助方法,就是希望更多人投入增產報國的行列。我的大學同學已經有許多是獨生子女,更多的是未婚人士。國家重視的是生育率,父母重視的是孩子的未來品質,重質與重量擺在一起,品質變成了關鍵。有些朋友生也只生一個,我說只有一個很寂寞長大沒人可以互相扶持,要不要多生一個?朋友總是回我:「一個我都養不起,兩個會恨我們的」。

    養不起,不是吃不飽,是無法提供他未來足夠的選擇以及品質。我曾經跟一個年收入200萬以上的朋友聊到教養,不敢生怕以後小孩要出國我不夠錢,她冷冷地回我:「如果他以後結婚,你能幫他付多少首付?這比出國多太多了。」

    教育是階級流動成本最低的方式,但當代教育成本越來越高,導致貧富不均的情形越來越嚴重。當貧富不均落差越來越大,教養落差以及所能投入的資本就會越差越多,使貧富不均更加惡化,導致階級陷入緩慢流動的惡性循環。本書提出的一個關鍵論點,就是「貧富不均」是影響教養的最重要因素,在當代台灣、美國、德國,甚至是歐洲國家,都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排除掉極端父母,普遍來說全世界各地的父母最大的目的就是用最有用的方式,把孩子推向最容易成功的道路。也因此,兩位作者提出了四種教養方式,並告訴我們,父母將會花越來越多的時間投入孩子的教育,「密集教養」將成為世界各國的顯學。也因此我們看到很多爸媽平日買書、假日參加講座,手機裡面各種老師的Line,還要怕被說情緒勒索。為了提高教育的投資報酬率,「少生一點」是在所難免的趨勢。

    事實上,這會持續使得國家的生育率惡化,導致教養落差,進而拉大貧富不均。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祭出高額生育獎金、多種生育津貼,而是應該要在財政跟社會政策上,設立更多的公立托兒所、提供托育補助,減低女性因生育壓力影響職涯的風險。同時,對於弱勢族群的教育,必須要更早介入,提供足夠的資訊與資源給弱勢家庭,讓弱勢家庭子女可以獲得必要的支援,減少因為貧富差距產生的教養落差。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政府一年如果提供弱勢家庭50萬的補助,可能花個幾億,就能夠少買好幾支監視器,少蓋一些監獄,少聘一些警察。更重要的事,我們必須要消除社會對於弱勢家庭的「刻板印象」,讓他們能夠自由運用這些補助,想買iPhone、想出國,都是一種經費的運用。只有當人不只為了生存而努力時,才有創造跟想像可以實踐的能力。

    我很喜歡作者最後的樂觀,當代認為有用的教養方式,是投入大量心力、密集性的教育,這反映了有錢有閒階級可以更加鞏固自身的階級地位,而沒錢沒閒者注定停滯。但國家政策的介入,可以有效弭平經濟落差。只要選民選出適當的政策訂定者,拚經濟跟拚教養,可能不一定會畫上等號。

    像我這樣的人,也能夠出頭天。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我在《貝多芬九號交響曲》中閱讀,在Piazzolla的《Maria de Buenos Aires》的輕歌劇中書寫。貝多芬是學校教育會帶到,但Piazzolla 卻是一種品味的鑑賞。《育兒經濟學》一書告訴我們,教養的選擇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也是改善社會不平等最重要的因素。生育是經濟理性的選擇,教養是愛與經濟的成果展。金錢或許會影響愛與教養方式,但當我們認知到這一點時,做父母可以稍稍放過自己,你們對教養的重視,就是孩子最重要的助力。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購書連結:https://cplink.co/DBzxU0Tr

    大家不要害怕養育孩子,也可以療癒自己。至少沒有孩子的我,看這本書也在告訴自己這樣的想法。

  • 台北歐洲學校幼稚園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05 21:33:29
    有 2,208 人按讚

    | 人生選擇題 |

    最近看到台灣一則新聞,是竹科媽媽要打造「有質感的媽媽群組」,所以開出父母要有亮眼學歷,沒有學歷就要家裡自己創業,持有三間以上不動產等等。這樣的新聞引起很多人熱論,也引起一些網紅撻伐。

    老朋友們都知道,我女兒前二年自己要考一所巴黎富人區以升學為主的名校。學校註冊後我也在這裡跟大家分享當時六月盛夏穿皮草,還有手提柏金包排隊幫小孩註冊的貴婦們。再後來,還有我成了女兒班上的家長代表,和一群氣場超強的女王蜂們開會後做惡夢的事情。

    這一路走來,我從害怕學校、家長,到緊張做惡夢睡不著,到現在連任第二年家長代表,成為老神在在的老油條地方媽媽。在巴黎這個貧富差距懸殊的城市,竹科媽媽的階級意識不用明言規定,是在生活裡處處看不見的地方。

    有朋友來訊問我怎麼看竹科媽媽事件?身處為孩子拼搏的女王蜂群體中,我因為女兒的選擇而被推進漩渦中。而這個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比較、有階層、有團體,剩下的是個人選擇的問題,我們可以選擇要不要參與這個漩渦當中。

    我帶女兒回台唸書時,想也沒想就幫她報名我自己小時候念的小學,當時身邊有些朋友說「怎麼念公立的?」或「為什麼不念歐洲學校?」的確有一些朋友為孩子的規劃就是幼稚園蒙特梭利、私立中小學、高中送到國外某個「都是白人沒有華人」的地方唸書。

    知道朋友們為孩子的規劃後,我好奇的反問,我們當年不也是住家附近公立小學出來的?後來才知道,原來台灣某些家長會看不起其他家長的職業、學歷或收入等等,讓孩子念公立學校就像是家長沒有能力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一樣。

    當年我剛返台因此而感到困惑,剛好和董陽孜老師因為展覽在開會,董老師一句話點醒了我,她說:「妳知道妳自己是誰,就不用把孩子送私校去和其他家長結交或比拼。」所以我做出了我的選擇,讓女兒繼續留在跟媽媽、阿姨還有舅舅一樣的國小,這樣全家一起吃飯的時候,她才能參與我們的校歌大合唱「台北東~國父紀念館旁~我校光復~~」直到現在,我依然覺得自己的選擇沒錯。

    下圖:我和女兒最喜歡的巴黎漫步,就是去喝一杯台灣品牌的珍奶。下圖這個品牌在Erica推薦我們焦糖布丁口味之後,就成了我們最常點的口味。只是台灣的大家可能想不到,台灣街頭巷尾超神速的珍奶在巴黎要等無敵久,這個品牌在巴黎很紅客人很多之外,出茶的速度也是以巴黎速度為準則,每次都要等很久,就算我們到的時候馬上點餐也一樣。女兒觀察幾次下來發現,前台一人的冷飲店,後場竟然有5個工作人員,然後動作超慢。那怪不得了,每次都要等很久,果然到了巴黎就有法國fu呀~

  • 台北歐洲學校幼稚園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19 23:48:31
    有 50 人按讚

    Pecha Kucha 20 x 20

    Xue Xue Institute, FEBRUARY 6, 2021

    攝影師的朗讀 / 獻給父親 - 張 雍

    - - -

    這是我。

    2020年三月,人口兩百多萬人的中歐小國,一天確診人數上千人。右派保守政府即將宣布封城,太太將我從午睡中叫醒,馬上收拾行李,即刻前往北部山區岳父岳母家躲避疫情,一旦封城,至少還有大自然,遠比一家四口困在盧比安納公寓裡來得容易。

    - - -

    這是我大女兒。

    學校受疫情影響暫時關閉。她問我,為何市區露天咖啡館也得全數關閉,那些餐廳前的封鎖線又代表什麼意義?

    - - -

    昨晚作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隻既像是狐狸又好像是狼或野豬野生動物,在舊城空蕩的市中心,牠盯著我看,有股聲音告訴自己: 「不要動」,牠再回過頭來卻沒注意到我,逕自朝遠方跑去…

    - - -

    媽媽來電提到爸爸心臟不適,連幾天回醫院複診,心臟已裝了兩根支架的父親,煙癮從未停歇。五月五號清晨,抽完最後一根菸,我決定戒菸,替這個瘋狂的疫情留下一個紀念。才打開檯燈,”碰!”一聲,燈泡燒壞了,兩隻乾枯的粉蛾從燈罩空隙處跌落下來…

    - - -

    斯洛維尼亞政府宣布更嚴格的防疫措施,公共空間一律得配戴口罩。旅歐十八年,從未預料有一天會在歐洲街頭看見這樣的風景。我痛恨「社交距離 Social distancing」 這個詞彙的發明,難道不應該將之正名為 : 「反社交距離 Anti-Social distancing」?

    - - -

    這是我太太。

    年初返台前,她仔細研讀檢疫規定。歐盟護照原本讓她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唯獨這回須事先申請探親簽證始能入境。搭機旅行更不如過往容易,病毒與乘客一起,機場人群的眼神儘是猜疑,此刻的邊境檢查,全換成了那傖惶的人心。

    - - -

    我與我的兩個女兒。

    原本平靜的生活,似乎再也回不去。她們已好一陣子沒有見到學校與幼稚園的好朋友們,在路上也看不到口罩後面人的表情,對女孩們而言,這似乎倒是個特別的化裝舞會,只是顯得有點詭異。

    - - -

    五月三十號清晨,媽媽突如其來的簡訊寫道: 「爸爸正在醫院急救」,趕緊與弟弟視訊,看見病床上身形纖瘦的父親,閉著眼睛,彷彿正在稍事休息,呼吸器嗶嗶作響,弟弟傳來簡訊: 「爸不行了」。

    - - -

    這是我父親。

    面對這個瘋狂世界,他決定於睡夢中悄悄遠行。戴著口罩徘徊在異鄉街頭那些腳步顯得猶疑的人群裡,我臉頰上的兩行眼淚,更沒有人會在意。

    - - -

    以上,是我的親身經歷。

    影像則是 2015 年我人在歐盟邊境目睹的逃難場景。
    當下的我們也不全都成了疫情的難民?
    人們總是忙著區分「我們」或「他們」,現在看來又有什麼意義?

    - - -

    2019 年三月,伊拉克庫德族自治區。先前難民們在歐洲邊境大排長龍是為了逃命,當地人冗長的隊伍是準備加入庫德族新年的歡慶,類似的場景,截然不同的劇情,某種唐突與矛盾,似乎是這個世界組成的古老核心。

    - - -

    我想念我父親。

    比起他睡夢中瀟灑地遠行,你是否也同意,選擇留下似乎需要更多的勇氣?

    - - -

    2019 年庫德斯坦當地的精神病院,更像是囚禁著瘋狂的監獄。

    仔細想想,不只精神病院裡的病人、外邊所謂「正常」的我們,不也正全部被軟禁在這個孤獨的島嶼?

    - - -

    PKN 的講者總是帶來許多精闢的「解答」與「見解」。瘟疫蔓延期間的PKN,在座的各位請容許我向你坦白 - 「我是如此地困惑,眼前顯得粗暴的一切我無從理解」。只好轉向內心世界,試圖以平靜與自在來突破那有形與無形的封鎖線。

    - - -

    一向顯少拍攝那些開心的「場景」。寧願放下相機,加入歡樂的人群。只是此刻回顧那些歡愉的表情,照片「紀念」的功能又再度被凸顯,我懷念那些清楚寫在臉上的表情。

    - - -

    我們與羊群有何差別?

    牧羊人透過恐懼驅使我們順從,不聽話的 black sheep 只會帶來危機。牧羊人口中「隧道盡頭的光線」究竟是希望,還是迎面而來的卡車? 另一次兇猛的撞擊? 一隻羊若能學會獨立思考,事情是否會更容易?

    - - -

    2020 年是個殘酷的分界點。與許多人一樣,我被強迫學著去說再見。是永遠再見的那種再見。試著去體會將那些美好人事物給永遠地珍藏在內心深處究竟是怎樣的感覺。我仍努力嘗試,很可能我永遠也學不會。

    - - -

    2019 年庫德斯坦精神病院的表情。

    同時也是當前斯洛維尼亞許多當地人於晚間九點宵禁開始前,站在自家窗前懷念自由空氣的眼神,相較於外邊的失控,精神病院裡的氛圍是否還更單純些?

    - - -

    溫馴的草食動物是大自然食物鏈裡的獵物,必須保持警惕隨時觀察四周動靜,其瞳孔形狀透過演化趨近水平 —— 狹長的瞳孔讓羊群有更寬闊的視野好保命。

    從現在起,我們是否也該固定留意鏡子裡自己眼睛形狀是否出現任何與先前不同的差異?

    - - -

    現實世界如此瘋狂,唯有比它更瘋狂才有可能找到比較合理的見解。這是歐洲十八年的座右銘。2020 年竟成了讓心情獲得紓解的提醒。謹以這回發表獻給我父親,他總是鼓勵我透過自己的方式,
    與眼前世界建立起更深刻的關係。

    - - - - - -

    張雍攝影系列講座

    【攝影——最感性的在場證明】

    https://bit.ly/3s2fJAS

    學 學 02-8751-6898

    台北市內湖區堤頂大道二段 207 號

    02-8751-6898

    https://bit.ly/3ouUJ3x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