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北榮總生產費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北榮總生產費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北榮總生產費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北榮總生產費用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讓北農案成為台北疫情的終局之戰】 昨晚,柯文哲市長率領市府團隊前往CDC,與陳時中部長、陳吉仲主委等人商討北農防疫措施,並達成三點共識。這是大家都樂見的局面,我衷心期盼,中央與地方的合作,能夠順利平息北農疫情。 柯市長終於放下政治考量及無謂的面子問題,意識到北農群聚問題的嚴重性,也願意接納...

  • 台北榮總生產費用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24 15:01:48
    有 628 人按讚

    【讓北農案成為台北疫情的終局之戰】
     
    昨晚,柯文哲市長率領市府團隊前往CDC,與陳時中部長、陳吉仲主委等人商討北農防疫措施,並達成三點共識。這是大家都樂見的局面,我衷心期盼,中央與地方的合作,能夠順利平息北農疫情。
     
    柯市長終於放下政治考量及無謂的面子問題,意識到北農群聚問題的嚴重性,也願意接納中央自六月初以來,已經多次提出的防疫建議,身體力行「 #政治不要干擾專業」。
     
    但對合作展現善意的柯市長,似乎只有一個晚上?今天,市長又政治性格上身,說離開房間還是「政治對政治」。還把台北市民拿來當政治籌碼,控訴中央疫苗太晚通知「下次再搞我就慢兩天施打」。從確診後送、專責病房擴充到疫苗施打,柯市長總是以批評取代溝通,在防疫措施上總是想要獨步全台,試圖在疫情爆發的民怨中獵取政治利益。
     
    過去,台北的防疫已經受到太多政治因素影響。柯市長該是尊重專業,停止政治操作的時候了。北農疫情必須成為台北的終局之戰。因此,我要特別建議柯市長幾件事。
     

    1⃣ 北農群聚的匡列人數,顯然不夠廣泛,應該 #擴大匡列。
     
    在 22 日的市府記者會中,黃珊珊副市長表示北農案目前匡列 121 人。但昨天,高雄仁武的家庭群聚案,七位確診者就匡列了三圈,第一圈 17 人,第二圈 86 人,第三圈 122 人,共計 225 人。無論市府發明多少新名詞、講多少熱區圍堵、冷區殲滅、同心圓疫調,匡列人數一攤開,不免讓大家憂心是否匡列不夠嚴謹。
     
    以苗栗京元電子廠為例,在廠區內都有戴口罩的情況下,只要在同一條生產線上有一人確診,整條生產線就會全員匡列。在特殊專案中,擴大匡列、篩檢,提高匡列標準,絕對有其必要。今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指出,「市場專案」中的職場接觸者匡列,將由職場所在縣市進行。
     
    因此,我要呼籲市府,增派疫調人力,擴大匡列。建立更高的防火牆,抓住撲滅每一個星星之火的機會。
     
    2⃣ 徵召 #北榮團隊,進行 #池化PCR篩檢,提高篩檢精準度與速率。
     
    柯市長總說,PCR檢驗比快篩慢三天。但實際上這是在疫情緊繃、系統塞車時的狀況。如今PCR檢驗結果最快已經可以在一天內出爐。而台北榮總團隊在京元電子群聚案時所使用的「池化PCR篩檢技術」,透過群組檢驗有效提升了PCR檢驗的效率,在幾小時內得知結果。
     
    市府應該要直接請北榮團隊協助北農的大量篩檢作業,把握速度及精準度。
     
    3⃣ 防疫為先,成本考量不是藉口,北農應 #全數PCR篩檢。
     
    財政紀律固然重要,但在此時此刻,防疫補破網才是重點,成本問題不該成為現在的最大阻礙。台北市應該接受中央指揮中心的建議,北農應全部進行PCR篩檢,才能避免偽陰偽陽帶來的破口問題。市長認為PCR成本太高,都什麼時候了還在想要省錢?如果不精準篩檢,圍堵疫情,三級警戒這樣持續下去,台北市的店家們到底還要苦撐到何時?
     
    苗栗京元電子廠5,000人PCR篩檢,大概花費三千多萬。北農需要篩檢的人數大約是4,800多人,我想這筆費用是有必要花的。
     
    台北市災準金目前還剩下4億多,COVID-19的捐款也有3億多,台北市絕對不會付不起。如果需要追加預算,我們議會一定也會全面支持。

    4⃣ 公佈確診者「#公共足跡」,提醒市民潛在風險,做好自身健康管理。
     
    無論是五月以前,疫情較平緩時,或是六月以後,疫情已見平緩的其他縣市。都選擇以公佈公共足跡的方式,提醒市民注意自身接觸史及健康狀況,希望藉此方式,能夠避免疫調有所疏漏。但從三級警戒以來,台北市未曾公佈過任何一位確診者的公共足跡。
     
    在疫情險峻時,無論是人力調度困難,或是各地風險均高,不公佈確診者公共足跡,情有可原。但柯市長多次聲稱台北市疫情穩定或趨緩,確診者公共足跡所經之地,風險顯較一般地區為高。市府應主動公開這些足跡,讓市民對疫情風險有更多掌握。
     

    精準篩檢、擴大匡列,是撲滅疫情的重要法則,也是昨晚三大共識的精神。而公佈確診者公共足跡,不僅是保護市民的安全健康,也是重建市民與市府信任的起點。我希望,柯市長這次能夠尊重專業,授權第一線的同仁在精準篩檢、擴大匡列的原則下靈活應變,給予必要的支援。不要再以強硬的、由上而下的政治決策,壓垮第一線同仁的身心與專業能力。

    只有尊重專業、給予前線充分的信任與支持,市府的衛生局團隊才能發揮最大的戰力。市長充分授權,中央充分支援,這場對抗北農群聚的戰役,才有可能成為平穩台北疫情的終局之戰。

  • 台北榮總生產費用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20 11:14:54
    有 257 人按讚

    新書醞釀中,希望能在年底前如期完成,如果能提早就更好了…

    分享一點點關於成立 好孕工作室的初衷,如今各項產前課程越來越豐富,無論是否要與好孕團隊在生產時合作,都值得來呀!

    也要再度提醒大家,好孕與台北榮總的陳晟立醫師、葉長青醫師有合作喔!天母、北投地區的朋友若由兩位醫師產檢,可與好孕工作室聯絡呦!

    其他縣市的朋友,島內旅行正夯,歡迎安排度假行程,順便來上課。(我們有收振興券喔!)
    =========================
    2015年閉關準備完成碩士論文的時候,接到前老闆的電話,問我有沒有意願回到汐止工作。雙北的婦產科「市場」,在那幾年起了很大的變化。對不起,我用「市場」這個詞。一般民眾對於醫療院所意識形態上有很高的「道德標準」,行醫救人應該不計一切代價。但對醫療人員來說,「付出」與「回收」的不等價,有多少熱情都會燒盡。「寧願燒盡,不願銹壞。」是馬偕博士的座右銘,也是馬偕醫院的院訓。但我常把這句話反過來說「寧願銹壞,不願燒盡。」因為燒盡了就沒戲唱了。為了突破健保血汗的困境,財團式的診所經營看起來似乎有取代單打獨鬥開業的趨勢,前老闆在這浪頭上,需要做出抉擇。
    十多年來推動母乳哺育的困境,在於大部分的產家,認為這是生產的醫療院所「應該」要擔起來的工作職責。所有與生產哺乳相關的課程,醫院應該免費提供。在母嬰親善認證制度實施前,醫院的「媽媽教室」幾乎都是配方奶廠商承辦,內容可想而知。現在坊間看得到的「親子教室」,依舊是商業行銷的展演,「免費」課程與贈品的背後,是讓產家掏出錢來的動機。「免費的最貴」我常這麼講。前面有提到,在公醫制的丹麥,醫護的薪水與國民的生產費用都是由國家給付,「沒有競爭,事情才會是原本應該是的樣子。」丹麥的醫師這麼提醒我。可是在丹麥,產前教育課程是產家自己要掏錢出來上課的喔!我想那代表著一種「自己負起責任」的承擔。拿駕照去駕訓班要付學費,拿各種證照上課也要付學費,各種廚藝教室、才藝教室…想學習都要付學費,「生產」這麼重要的事情,不也應該付學費來學習嗎?

  • 台北榮總生產費用 在 孔繁錦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05 15:27:04
    有 131 人按讚

    《二○三○ 健保大限》
    2020保費若沒加倍
    2030健保自動崩潰
    文:張鴻仁
    「退休潮:
    我生於1956年,剛好是戰後嬰兒潮的中間,我的前輩1955年以前出生的,都已屆退休年齡,通常外科要體力,所以封刀早,退休後看診的當然不少,但是許多名醫去了像「醫者診所」一樣只有自費,脫離健保體系的醫院。我60歲之後,班上同學已經有一些人退休,開始雲遊天下,明年65歲,在公立醫院會全數退下,十年後,我相信我的同學,如果還在看診,應該是極少數。
    而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班1965年出生者,2030年剛好屆齡退休,我們以那年為基準,說明這二十年間出生的世代最具生產力的醫師,大部分已經退出市場。
    我說「最具生產力」不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沒有生產力,而是這一個世代早就不跟社會計較,不計較超低診察費,所以用性價比而言,這是最具生產力的一代。而這一代奉獻完了,接下來就沒有了,沒有願意用這種低價奉獻的好醫師?當然不是,永遠有「笨蛋」願意犧牲奉獻,但是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
    2020年全民健保大漲
    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代醫師,在2030年滿65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二百元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這個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一個被社會認為是菁英的這一群,每天做牛做馬,犧牲奉獻,卻連房子都買不起,然後社會期待他們安心看病,開刀不出錯!所以我鐵口直斷2030年健保大漲,在這之前大約還剩幾年的好光景。
    如果這次財務危機,在處理的過程中,社會上主流的民意對醫界是正面的,那麼危機可能暫時不會來到;如果不幸又重演過去「逢漲必反」的戲碼,那麼,還在醫學院或剛出道的醫師會接受到一個過去二十年來醫學院的「反健保」傳統訊息,就是健保其實是個爛制度,政治人物用這樣的制度來壓榨醫護人員,然後製造健保便宜又好的假象,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尤其對年輕醫生……醫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只是在醫師用腳投票之前,在戰後二十年內出生的這個世代,還是看病主力時,問題是被掩蓋住的。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天下何處無芳草,走向全世界。
    十年後的世界會非常不一樣,沒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要求醫護人員做牛做馬,一定不可能,這是我的預測。能考上醫學院的人,頭腦都很好,沒有生存問題,只有選擇做什麼的問題,而最容易用腳投票的,當然愈年輕愈好。所以我們愈早打破他們「診察費」有一天會合理化的美夢,愈有利於他們做「出走」的決定。同樣是開刀,不能領美元,至少領人民幣,怎麼會有很多人只領台幣還要受氣?我講的太直接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社會長期壓低他們的價值,而希望這群人永遠當大家的僕人?您真的覺得這是合理的期望?
    看一次病應該付多少錢?
    很多醫師一個診次(三小時),可以看五十個病患,有人犧牲吃飯時間看到午餐後,可以超過百人,這其中,最多是拿藥,非常簡單的診療,這是簡單型;在基層,感冒、腸胃不舒服最常見,流感流行,內兒科、耳鼻喉科擠滿病人,一個晚上,幾十個上百個病人不少見,但是2020的武漢肺炎一流行,大家突然都不敢隨便上醫院,感冒自己處理不是壞事,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皆如此。所以如果未來,大部分醫生看診,複雜型例如:不明胸痛、腹痛、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小兒過敏性疾病、老人各種慢性病夾攻,看診時平均要二十至三十分鐘,那麼一個診次,十個人就很多了,這時候,難道診察費不應是一千元以上?
    醫護人員這些主要成本都是倍數起跳,健保費當然要加倍!不過,漲一倍聽起來很可怕,但是漲價之後,台灣依舊全球最便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
    健保費率為什麼需要加倍?
    首先,未來的醫師需要兩倍的預算以上,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第一,醫師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到了時間,不是加班費加倍,就是人力加倍,其次,醫師診察費,不可能還是二百多元,我估計,至少漲五倍,但未來看診將區隔簡單和複雜。
    未來如果有下一代的醫師,要追隨許金川醫師做超音波,難道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不該漲幾千元?魏福全院士是個特例,但是接生、手術,我們還有可能用現在全世界都視為不可思議的超低價?
    所以說,光是醫師的成本就至少要好幾倍,那護理人員呢?護理人員的問題主要是護病比太低,也就是一個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太多,我去年接受了一個小手術,住了三天,仔細觀察了護理人員的辛苦,她們一接班就像作戰一般,八個小時一分鐘都無法休息,還要交接班、寫病歷、做報告,到了小夜……大夜,大家都希望平安,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一個病患,人手馬上就人仰馬翻。
    台灣的護病比太低,所以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靠外勞,歐美國家那種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全面施行,人力也是兩倍以上起跳。除了護病比,我認為護理人員的薪水太低,低多少?新進人員至少要調百分之五十,有經驗的資深同仁應該加倍,還有全球超低的病房費,一天五百多元,用美元算也不貴。其他各種手術,需專業人員操作的檢查,沒有多少是合理的,所以,成本增加超過一倍,健保費當然要漲一倍。
    我們在前面的一章節分析過,全民健保的便宜,是來自於贏在起跑點,在上世紀開辦時,沒有多花錢就完成全民納保,同時領先全球採用大數據管理,每年省數百億至千億,加上總額預算的管制,二十年下來,基期加上成長率的複利率,雙重效應下,我們少花了幾兆元。單以今年來看,用韓國為標桿GDP八.一%左右,2020年我們應該多支出九千億,那要漲多少才夠,我認為五年要多花一兆以上,健保費率要翻倍,您一定想,這怎麼可能?漲個五%、十%就吵翻天,怎麼有可能翻兩倍?我同意,所以我說2030健保大限,因為要說服國人接受漲價,難上加難,所以嘜憨了!子孫自有子孫福!
    漲多少才叫做大漲?
    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經歷過健保費大漲,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下圖(請詳見原書)是美國1999年到2018年這二十年間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的增加情形,以家庭費率為例,1999年大約六千美元,2018年已逼近兩萬美元,如果用台美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來調整,以五比一來看台灣,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2018年,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四萬三千左右,雇主負擔70%,受雇者負擔30%,如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大約三萬也就是約一千美元。
    許多有在海外就醫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醫療費用的便宜,不是算百分比的,而是算倍的,同樣的金額,在海外就是用美元、歐元、英鎊計算,這麼大的差距,十年後要補足缺口,基本上健保費至少要漲一倍以上!您一定說:「有沒有開玩笑?漲百分之五就幾萬人上街頭,所有Call-in罵翻,怎麼可能漲一倍?」
    我今天寫這段話,並不是要教政府如何漲價,而是說從了2020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2030年會找不到醫生和護士,到時全民健保自動崩潰,大家回到上世紀的八○年代,自己吃自己!或是健保「勞保化」。
    公立醫院崩解
    長期缺乏足夠資金挹注的系統會先在哪裡出問題?首先是公立醫療體系,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們曾經迎來公立醫院崩壞的時代。我的好友在二十年前被榮總派去宜蘭醫院當院長的唐高駿醫師,分享過一個有名的故事,他本身是急重診的專科,長年服務在台北榮總,他說:「從實習醫師到主任數十年如一日,救護車的聲音只有一種,由遠而近,然後停止,然後聽到救護員推床進急診室。」他到宜蘭的第一天,救護車由遠而近,然後呼嘯而過,逐漸遠去。他說:「這一輩子,沒有感覺更大的挫折,空有一身功夫,病人過門不入。」這是因為這間日據時代宜蘭人眼中的大病院,到了1980年代已經爛到不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缺乏資金的投入。要把醫院轉虧為盈,需要先投資要買新設備,請來好的醫生,所以要先虧,做出名聲之後,病患回流,醫院做起來了才開始賺錢。最有名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年代的台南的奇美醫院。但是公立醫院很難,政府不會先給一大筆錢,不過,長話短說,唐院長由於急重診的能力,加上管理的天分,在短短的幾年內,把宜蘭醫院起死回生,現在是陽明大學的附設醫院,是守護蘭陽地區健康的重要中心。
    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曾經有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公立醫院都很爛,原因是「低薪,缺乏投資」,那個時代是私人醫院大幅成長的時代,因為台灣開始經濟成長,需求就上來,供不應求,民間自然會投資來滿足市場需求。勞保當年給低價,所以那個時代的醫療就「兩級化」。
    兩級化
    各位有沒有發覺,過去十年來,自費項目愈來愈多?這兩年有一種很夯的血糖測量儀,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可以連續測十四天,用貼的,不必扎針,全亞洲只有台灣買不到。這一個大約三千元台幣,可以用十四天的產品,在電子業非常流行,大家都是去日本或香港帶回來的,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勞保化」。
    勞保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次級保險」的代名詞,很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
    或許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制度,就是大鍋飯,菜不要太好,餓不死就好,想吃好的自己加菜。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的高度,在於分享,然而民主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只有一票,花了這麻多篇幅在說明一件事,就是未來如果長期營養不良,那麼整個健保體系就會如同1980年代的公立醫院一樣,房舍老舊、人才出走,以保險的角度看,就是勞保化,這個名詞是形容如同1980年代勞保時期,許多私人醫院都會對病患說:「勞保的用藥比較不好,你要不要自費?」
    侯署長愛說笑
    曾任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骨科聖手侯勝茂醫師喜歡說一個笑話:「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這個病患的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他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什麼和他朋友作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效果雖然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

    不過如果不只是感覺差一點呢?大家知道到今天,健保只給付傳統鼻胃管,材質好一點的要自費?這才多少錢?我們摳了二十幾年,什麼現象都有,未來醫師在手術室還要備電鍋,所有口罩重複使用,比較省?別說笑了。
    我的結論是,全民健保不會倒,但是會勞保化,台灣未來變成兩級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材料,付不起的用次級品,一樣有效,維持低保費,如果輕病看診再管制的嚴一點,會比較像「台式的新加坡制」,優點是抱怨浪費的聲音會愈來愈少,因為大部分花自己的錢。
    戰爭尚未結束
    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溫斯頓.邱吉爾
    (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erhaps it’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Winston Churchill)」
    本文摘錄自《二○三○ 健保大限》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