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埔心過閉斯中壢
無位好坐个後生人尖共下
歡喜謔天東南亞母語交流
區間車一路國際化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有一個細阿哥坐地泥
孤悽細細聲唱自家个歌
成時看出正打開
一下那又關項起來个門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有三個細阿妹
頭那毛挏緊花色个布巾
笑緊講厥等个家鄉話
用青春來換
轉去起屋个風光
...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埔心過閉斯中壢
無位好坐个後生人尖共下
歡喜謔天東南亞母語交流
區間車一路國際化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有一個細阿哥坐地泥
孤悽細細聲唱自家个歌
成時看出正打開
一下那又關項起來个門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有三個細阿妹
頭那毛挏緊花色个布巾
笑緊講厥等个家鄉話
用青春來換
轉去起屋个風光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台北車頭歸陣歸陣
尞日係語言放送日
分中人騙个阿國講無幾久愛轉了
對印尼嫁來个阿梅妹
分人離閉自家做工蓄細人
厥等來來去去
像人網肚个魚陣
也總相信幸福有一日會來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作者簡介
臺中東勢人。1998年與多位國內女性詩人合創「女鯨詩社」。2002年客語詩由「寮下人劇團」,發表演出《在地的花蕾》。2003年作品〈影子〉於「光環舞集」以跨領域形式演出。2005年作品編入文建會贊助之《國民文學選》。2008年作品〈靜下來的此刻〉由「歡喜扮戲團」影像演出。2009年協助巨匠電腦製作全球華人客家數位現代詩教材。2010年策展「詩人之眼——五行超連結」於臺大詩歌節發表。2016年「歡喜扮戲團」客家女聲巡迴演出詩作數首。2017年〈我們站在這裡〉翻譯成多種語言,由「歡喜扮戲團」彭雅玲導演,參加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辦的「瑪大蓮娜藝術節」,被指定為開幕和閉幕朗誦。同年客語詩作〈鏡花水月〉由林少英作曲,宜蘭頭城詩/樂人文季詩歌朗誦。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曾獲邀在太平洋詩歌節,臺東詩歌節,淡水國際詩歌節和臺北詩歌節……等講座和朗誦演出。出版詩集《越軌》、《紅色漩渦》、《天光日》、《留聲》、《那界》,編選客語詩集《落泥》、發行客語詩與樂專輯《望天公》。(資料修改自「台灣文學獎」網站)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朗誦者簡介
傅文詳,來自台中山城東勢的客家人,目前就讀銘傳大學。山城包括和平、東勢、新社 、石岡,山城的客家人講的是大埔腔。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小編井井賞析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1)客語中的大埔腔
張芳慈早年參與「笠詩社」時就多以人與土地為書寫內容,真正開始客語詩創作並出版客語詩集《天光日》,則要到九二一地震重創了家鄉東勢以後,東勢是大埔客家人相對集中的地區(另外尚有石岡和新社等)。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整體而言講大埔客家話的並不多,據資料統計,全國客家人口使用「四縣腔」者佔58.4%、「海陸腔」佔44.8%,而「大埔腔」只有4.1%[註一]。除了發音與腔調有別於其他,大埔腔最大的特色就在於名詞後面沒有語尾「仔」,如四縣和海陸腔講「細阿哥仔、細阿妹仔」,但詩裡我們看到的則是「細阿哥、細阿妹」。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2)移動的東南亞
這首〈出路〉是2019年「臺灣文學獎」客語新詩創作獎得獎作品〈牆系列組詩〉中的其中一首。當作者在第一段寫道「中壢」、「東南亞」、「國際化」,常於桃園地區搭乘火車的讀者,或許腦中就已經浮現出車站周邊的異國料理、東南亞超市和多國語言並列的店招。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不同的族群、語言當前猶如一堵牆,然作者在車廂裡觀察,去理解、去想像這些操持陌生語言的「後生人(年輕人)」來到異地生活工作的心情。「細阿哥(小伙子)」坐在「地泥(地板)」似有心事地唱歌,「成時(有時候)」望向開啟一瞬旋即關起的車門;幾個配戴頭巾的穆斯林「細阿妹(女孩)」,正用「厥等(他們)」的語言開心聊天。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火車一路來到臺北,「尞日(假日)」大廳裡坐滿來此交流聚會的移工和新住民,「分中人(被仲介)」欺騙只得回去的阿國,或是從印尼家鄉遠嫁臺灣的阿梅妹。每種語言背後都是不斷移動的生命經驗,在全球化的經濟活動中尋找出路,換取「轉去起屋个風光」。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3)屬於臺灣的現代化經驗
回望臺灣現代化以來的種種關卡:彼時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餘波持續,80年代黨外運動加上政治解嚴,使臺灣終於朝向民主化、本土化的進程。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至今三十多年,才有現在的客家電視臺、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以及更多在各自領域努力的母語創作者。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島內意識抬頭之餘,島外來自東南亞的朋友,在臺灣企業不堪成本提高、號召勞力需求之際,也紛紛來到這個島嶼填補產業缺口。當政府隨後於1990年起正式引進外籍移工,這些工廠、建地或家庭裡的工作者,和通婚來臺的新住民,從此成為我們日常中熟悉的面孔。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三十多年的發展持續至今,張芳慈以其母語書寫觀照,屬於當代臺灣城市的議題。語言和族群差異不該是新舊住民之間的高牆,他們和我們一樣,努力工作「也總相信幸福有一日會來」。至此,我們或許能為詩題〈出路〉賦予第二種解讀,當他們來到臺灣尋找機會,已是城市當中不可或缺的成員,我們自己又如何在越趨多元的今日,在本土化與全球化之間,摸索一條得以相互理解和包容的路徑。ㅤㅤㅤㅤ
[註一]資料來源:客委會《105年度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調查研究報告》
https://www.hakka.gov.tw/Content/Content?NodeID=626&PageID=37585 ㅤㅤ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ㅤㅤㅤ
美術設計:浩瑋
圖片來源:浩瑋的手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客語詩 #台灣 #張芳慈 #出路 #大埔腔 #移動 #火車 #都市裏的台灣
台北數位藝術節2019 在 Meuko Meuko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很榮幸在盧森堡🇱🇺為姚瑞中/ 蘇匯宇老師的展覽開幕 27June , Black Thursday at Casino Luxembourg - Forum d'art contemporain
即為此新型態劇場的首次嘗試,觀眾配戴虛擬頭戴顯示器進入10米見方的白色布幕之中,遊走於虛擬與現實之間,在巨大聲響、濃霧、強風、可觸粒子與雷射的包覆之下,開拓知覺界線。今年投入更大量的美學與技術研究,NAXS corp.帶來 Ghost v2.0>,更深層地潛入人類的大腦。
此次的 極樂世界:姚瑞中與蘇匯宇的神遊之旅 敘述著重於東方的宗教生死學以此對台灣社會與視覺藝術上的影響與轉化,於此,展覽也特別邀請到Meuko!Meuko! 與NAXS corp-YI 共同在6/27日於Casino當代藝術中心進行黑色星期四開幕表演:《都市念佛會》。將以儀式性的沈浸聲響演出為展覽拉開序幕,藉由帶有強烈東方宗教性的Audio/Vision聲響混音演出帶給當地觀眾對於東方宗教多重立體體驗。
演出藝術家介紹 |
Meuko Meuko音樂製作人 Music Producer / Singer / DJ 2015年開始展開個人演出,以情境式的取樣採集和噪音為始,每場演出都包含即興創作和新作品的元素。家鄉無序的景觀與建築物形成實驗性的節拍,電子聲響中充滿著悶熱的空氣與泥濘的街道,中文和日文的低語呢喃飄蕩于其間。而所有這些微小的元素中都隱含了黑暗中的沈思,在當代賽博城市中聚合著噪烈的情緒。
2017年中開始結合沈浸式影像裝置團隊Naxs corp.打造 Meuko! Meuko! Audio + Visual 現場演出,Naxs成立於2010,關注科技發展下身體、意識的諸種變形,試圖在紛雜的網路資訊中尋找廣泛而原始的連結,同時對擴張的人類界域做出詩意的寓言。擅長以空間、裝置、符號、聲光的操縱,探索沉浸式劇場、儀式劇場等表演形式。近期專注於虛擬沉浸劇場的開發。2017年加入聲音表演者Meuko!Meuko! 後,持續開展結合電子音樂以及科幻儀式的表演場景。
個人網站:http:/meuko.co/
NAXS corp. - YI
成立於2010,提供網路來生儲存服務。
派對 ‧ 劇場 ‧ 音像 ‧ 聲光 ‧ 裝置
前身為「CBMI」,成員不固定,來自各廣泛領域,依不同專案流動。擅長空間環境裝置與聲光的操縱,喜愛使用大量的濃霧與閃光扭曲時間與空間,作品帶有儀式、沉浸、人類超越的特質,利用數位科技將人類感知引領至涅所,試探感官的邊界。
近年專注於聲光場域與VR虛擬實境結合的美學探索,2015年的作品
YI–郭知藝,極限聲光上癮者。專注於探索當代光源、聲源、感官背後之慾望與結構。 作品包含聲響、劇場、裝置創作,曾參與失聲祭LSF75、混種現場2013、2012台北數位藝術節開幕演出等。跨域團隊CBMI成員。 此次與盧森堡Casino當代藝術中心的交流活動中擔任VJ一職,將於其空間的黑色星期四表演中演出。
-
極樂世界:姚瑞中與蘇匯宇的神遊之旅
展期:2019/06/26-2019/08/26
展出藝術家:姚瑞中、蘇匯宇
展覽地點:盧森堡Casino卡西諾當代藝術中心(Casino Luxembourg – Forum d'art contemporain)
黑色星期四開幕表演Black Thursday Performance : 2019/06/27 19:00
黑色星期四演出藝術家: Meuko!Meuko! & NAXS cor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