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北展覽空間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北展覽空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北展覽空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北展覽空間產品中有360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本周六10/2 14:00 的 #線上講座直播,主題為:#People – 環境、空間與人的聚變,特別邀請到的講師皆具有串聯環境、空間與人的專長與經驗💪💪💪 主持人 #王俊雄 老師是 實構築 季刊總編輯,實構築季刊的創立宗旨便是打造一個台灣的國際建築平台,每一期都介紹了許多精彩的建築作品案例; 與...

 同時也有13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

台北展覽空間 在 李霽 LEECHI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23 21:48:33

- - 器物的價值以及獨特性,是在它被建構以及思考之後所擁有的特殊性。獨特之美,代表著背後的美學系統、環境的材料選擇,所展現的民族性或某一時間點的文明性,而器物的內涵,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中而突顯它的美麗之處。 器物是一種介質,大家可以用輕鬆的心情進入展覽空間去品味每個器物不同的滋味。這些不同的物件,...

台北展覽空間 在 Miki Wei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1:35:41

主角花器們💚 聯展持續到9/30~ 昨天已經有很多花器找到歸屬了~也還有許多作品等著有緣人來帶它們回家~~ 如果跟我一樣一見鐘情的對象太多,或是有選擇困難症 可以晚幾天去,還在的花器就是他選擇等你💘~~(什麼策略😂) 展覽資訊: ________________ 大大地 _____ 花器 聯...

  • 台北展覽空間 在 忠泰美術館 Jut Art Museu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30 21:56:39
    有 42 人按讚

    本周六10/2 14:00 的 #線上講座直播,主題為:#People – 環境、空間與人的聚變,特別邀請到的講師皆具有串聯環境、空間與人的專長與經驗💪💪💪
    主持人 #王俊雄 老師是 實構築 季刊總編輯,實構築季刊的創立宗旨便是打造一個台灣的國際建築平台,每一期都介紹了許多精彩的建築作品案例;
    與談人 #吳宜晏 老師為前欣建築主編,帶領了一系列的 #建築走讀,直接和人們一起體驗建築,走入環境;
    與談人 #蕭有志 老師的 #大量交織計畫,透過資源轉換、嫁接與整合等模式,不論是建築教學,還是藝術創作,都將其理念實踐於都市環境中;
    與談人 #賴人碩 老師創辦的 #繼光工務所,更是身體力行本展的主題─#聚變,將單一空間的影響力發揮到極致。
    與談人 #黃姍姍 總監所帶領的忠泰美術館團隊,也努力將美術館打造成為平台、觸媒、智庫。
    在生活中,可能在你平常沒有注意到的角落,有那麼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嘗試新事物,如果有很多群人都在嘗試改變,相信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加美好!期待本周六的講座,大家線上見囉~~

    🔸活動日期:2021年10月2日(六)14:00-16:00
    🔸直播平台:忠泰美術館Facebook粉絲專頁
    🔸共同主辦: 忠泰美術館、台北市建築世代會

    🔹主持人: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主任、實構築季刊總編輯)

    🔹與談人:
    🎤吳宜晏(意點創異股份有限公司經理)
    🎤蕭有志(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賴⼈碩(賴人碩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黃姍姍(忠泰美術館總監)

    🔸注意事項:
    1. 活動將於忠泰講廳直播進行,為避免群聚並落實社交距離,不開放現場觀眾參與。
    2. 講座影片結束後仍將保留於忠泰美術館Facebook粉絲專頁。
    3. 主辦單位保留活動異動之權利,活動一切更動將以忠泰美術館官網與Facebook粉絲專頁公告為主。

    💡預約參觀連結:https://tinybot.cc/jutbooking/

    ++++++++++++++++
    聚變:AA倫敦建築聯盟的前銳時代
    Drawing Ambience: Alvin Boyarsky and the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2021.05.08 SAT – 12.05 SUN
    展覽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參觀資訊|全票100元、優待票80元(學生、65歲以上長者、10人以上團體);身心障礙者與其陪同者一名、12歲以下兒童免票(優待票及免票須出示相關證件)
    展覽介紹│http://jam.jutfoundation.org.tw/exhibition/2946

  • 台北展覽空間 在 Tnn滔新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8 20:00:03
    有 153 人按讚

    #娛樂爆爆 #留言處有驚喜
    歷經失去親人的傷痛,孟耿如用一筆一劃慢慢療傷。
    出繪本辦個展,斜槓跨足藝術圈,以畫作自癒且成長。
    在創作背後又有什麼樣的滔心話呢?一起來看看吧🧡

    展覽|孟耿如個展:來夢裡的空間 See You In My Dream by ARU Meng
    展期|2021年9月25日至10月31日
    地點|白石畫廊(展間II)台北市內湖區基湖路1號1樓

    👉完整文章連結與活動辦法在留言處哦↓↓↓

    #孟耿如 #畫展 #圖文創作 #白石畫廊 #藝術 #娛樂 #明星 #藝人 #滔滔 #TNN滔新聞 孟耿如 黃子佼 白石畫廊・台北 Whitestone Gallery Taipei

  • 台北展覽空間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7 20:41:09
    有 318 人按讚

    #眾所期待的teamLab即將登場
    #大人小孩都會玩得很開心的光影互動展
    teamLab本來五月就要登台,因為疫情關係延後了四個月,終於在大家一起努力控制疫情&主辦單位用心規劃各項防疫措施之下,要在10/8登場囉!

    之前每次去日本,都想找時間去參觀teamLab, 但往往行程都被樂園跟購物占滿,總是想著「那下次再去吧!」,沒想到現在可以再去日本的日子感覺遙遙無期😭 還好這次主辦單位直接把日本teamLab 移來台灣,讓我終於有機會踏進來參觀傳說中最好拍、最好玩的光影互動展(感動~)。

    進場前老張還問我:「這展真的這麼好玩嗎?」,結果進去後他整個玩得比我還開心,塗鴉也比我認真,直說這裡真的太適合帶小孩們來玩,應該請假帶他們來(這位爸爸,我們上週才請假的OK🙄)。

    很幸運今天可以搶先替大家踩點,一起來看看這次 teamLab有哪些必玩的吧!

    -
    < teamLab 未來遊樂園&與花共生的動物們 > 分為九大展區

    1. 與花共生的動物們II
    一進場就會看到teamLab最讓人驚艷的區塊(也是每次最多人拍照的地方之一)。
    繽紛的花朵從動物的身體生長,佈滿三大面牆。當我們觸摸動物時,花朵會慢慢分散、停止, 一直到最後動物會消失。

    2. 塗鴉自然:迷失、沉浸與重生-紅色名錄
    進場前工作人員會發給參觀者不同形狀的塗鴉畫紙,這一區可以幫自己的畫紙上色後,投影到牆面上。我覺得最特別的地方是,投影後的花朵或動物,會依照大自然的生態鏈做出不同的反應(動物有可能被其他動物吃掉,花也會開花、分散、凋謝),在繽紛的牆上用我們的創作,形成一個生態系統。

    3. 小人所居住的桌子
    這一區我覺得很可愛,也很適合孩子們。每一樣道具放到桌幕上,都會產生不同的互動&特效,小人們會在桌上跑來跑去,可愛又好玩!

    4. 光球管弦樂團 (需著襪子進場)
    這也是我之前每次看teamLab展覽照片都很想體驗的一區。每一個光球都可以滾動,並且發出不同音樂,觸摸球時周圍的球也會因為空間改變顏色,真的超美的❤️

    5. 滑梯水果園 (需著襪子進場)
    這區我相信展覽開始後,小孩們絕對會玩瘋!!溜滑梯上投影各式各樣的水果,滑過時會產生不同效果(發芽、開花...等),很好玩也很好拍照的溜滑梯。

    6. 遠古神靈故事
    觸碰牆面上不同的象形文字,就會產生對應的圖形,除了好玩之外,也可以順便認識一些象形文字。

    7. 天才跳房子
    跟著地上三個圖形 ○△□ (不是魷魚遊戲,不用緊張XDD) 跳房子,每踩一個圖形,布幕上就會出現不同動物,還可以跟布幕上的動物互動。

    8&9. 彩繪動物&彩繪動物立體紙模型
    這裡一樣可以把自己塗鴉的動物,變成3D立體投影到牆壁上(我畫了一隻呆熊一直被老張取笑說很醜,他則是畫了一隻哈利波特獅子)。除此之外,彩繪動物可以變成紙模的立體紙模型,小孩們看到自己畫的動物活了起來,一定會覺得非常興奮。

    -
    teamLab 光影配上各種有趣的互動遊戲,好玩又吸睛,不用飛到日本也能體驗到這麼棒的展覽,真的覺得很幸福❤️

    配合防疫,主辦單位更是實施 「展區每日定時消毒 、預約制人數控管 、實聯制 、全程需配戴口罩」等措施,雖然預約或購票比較多程序,但也因為人數管制比較不會人擠人,應該會更好拍照。

    建議要去的人可以穿「淺色素色」的衣服,光影投影到衣服上拍照會更好看(老張今天穿黑色整個投影不出來),然後有些展區要 #穿著襪子 才能進場,想去逛的人要記得喔!

    ✔ teamLab購票連結:https://pse.is/3q4krf
    ✔ 展出時間:2021年/10月08日~2022年/02月28日
    ✔ 展出地點:台北士林科教館
    teamLab未來遊樂園 台北2021

    ✨更多teamlab影片在ig限動: http://www.instagram.com/tinglei1225/
    (我的呆熊變3D立體後其實蠻可愛啊,大家快去去評評理!)

  • 台北展覽空間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8-24 12:24:13

    我們儀式&我們走過:
    台灣不同的族群,自然各有其對生活的態度;年復一年自然重複的季節更替、24節氣,是老祖宗的智慧,不同宗教文化也隨著時間舉行不同的儀式。

    人們藉由儀式來肯定生命存在的意義。不論是伐木造船,還是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和建醮,時代的巨輪一直往前邁進。城鄉差距雖然帶來生活樣貌的改變,我們在不同族群,且又重複發生的儀式裡面,看到文化傳承的過程;既有不變的理念堅持,也有順變時代的妥協。

    百年來,我們走過日據時代、太平洋戰爭,也經歷白色恐怖的威權時代、解嚴後街頭狂飆的民主歷程,並因追求經濟發展而傷害了自然環境,遭受時常來襲的颱風、水患和地震,還有瘟疫或病毒的傷害。

    我們遭遇,我們應變,我們曾經失敗,我們也學著反省。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 台北展覽空間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24 12:23:49

    我們日常:
    「臺灣人」是由原住民族與先後多批的移民所組成,這些不同時期的新舊移民豐富了臺灣人們的群體。也因為臺灣從暫時歇腳與避難求生的地點,進化到不同國族相中為前進或反攻的基地,幾百年來歷史的曲折把相異背景的人們,帶到同一個小島上,各自努力尋找安身立命的過程就不可能很順遂。

    雖然是來自不同成長背景的族群,但「公共的我們」在這塊同樣的土地上,服膺於時間的長流與突發的事件所架構成的歷史脈絡,慢慢地開始擁有類似的成長過程,形成了我們雖相異又相似的成長背景。從兒童、少年、到家庭,從農牧的日常,到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從鄉間到都會,我們一起面對考試、遊戲、運動、大眾娛樂,不論是布袋戲或是棒球,大家一起歡笑,一起成長。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

  • 台北展覽空間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24 12:23:25

    我們所在:
    位於歐亞大陸面對太平洋的出入口,臺灣本島與周邊離島,除了是原住民族維生的島嶼,在不同時期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數百年前大航海時代,臺灣是不同海權國家拓展世界貿易的海上運補站;外來的荷蘭、西班牙等,在澎湖風櫃、臺南安平、基隆和平島,建築城堡領地;臺灣也成為海盜們討生活的運補基地,或不同海上強權交換商品的貿易集散地。後來,臺灣陸續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居民尋找新生活的地方、日治時代大東亞共榮圈的南進基地、國民黨政府退守後反共復國的跳板、以及今日印太戰略的夥伴環節。

    不論是高山、丘陵、濕地、河川、陸地、海洋,小小的臺灣擁有最豐富的大自然生態系。數百年來不同背景的我們,也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留下打拼生存的痕跡,各種不同型式的人造建築,為我們留下屬於自己文化的紋理。

    展覽介紹:
    「臺灣文化」目前還是一個尚待被清楚定義的模糊概念
    可以使用「臺灣的鏡像」來協助定義什麼是「臺灣文化」嗎?

    「臺灣的模樣」嘗試整理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臺灣」。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堆疊出臺灣的文化紋理,協助思考一直都在但卻是抽象混沌的「臺灣文化」。其實也就是在反思:什麼是「臺灣的吾土」?誰是「臺灣的吾民」?等土地與人民的真實內涵。

    初探「影像臺灣」為「臺灣攝影史」奠基

    為了要整理呈現這一個「公共的臺灣」(孕育我們的母地),策展人要向展覽中每一位攝影家致歉。在此展中,個人創作意圖的脈絡先暫時被放在第二順位,優先凸顯臺灣這塊土地上共通的元素,作為整體性的思考。藉由影像編輯的組合,橫向交織出一個更龐大綿密的,所謂臺灣攝影創作的共同脈絡。長年來因為臺灣攝影史研究的缺席,我們有必要透過這樣統整的過程,先將臺灣攝影做一個整體性的梳理思考,來為尚待完成的臺灣攝影史鋪路。

    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策劃此展還有一個目的,梳理出臺灣文化脈動的基調:臺灣的文化脈動,是由在地的原住民族,面對外來的過客與移民,歷經抗拒、衝突、互動、交流、妥協的歷程。原本在地的本土族群與外來的殖民霸權必須學會「共生」,而不同時期的共生造就了不同世代的「在地本土文化」。

    南島文化原住民族的根源,荷蘭西班牙文化的刺激,深層中華文化的延續,日本文化擁抱現代化的刻痕,還有歐美當代文化的移植,新住民文化的加成,這些多元觀點的交融並列,形成今日臺灣文化繼續往前推動的重要動能。

    嘗試以影像揉捏出「臺灣氣口」、「臺灣味」

    呼應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幕首檔「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臺灣攝影史的理論研究為架構,本展以視覺影像為梳理的脈絡,嘗試由截然不同的方式切入這臺灣主體論的核心課題。因展出空間有限,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

    攝影/鄭宇辰、余志偉
    剪接/余志偉
    文字提供/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

    ■完整報導: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the-national-center-of-photography-and-images-exhibition-2

    ──────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官方網站:https://bit.ly/3rTeR1V
    粉絲專頁:https://bit.ly/37jjGYD
    Instagram:https://bit.ly/3rWFQJV

    ★用行動支持報導者:https://bit.ly/3ylK401

    #報導者 #看看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