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北國史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北國史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北國史館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319的網紅名古屋人台灣生活碎碎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在台北國史館,沒有投票權的人也可以體驗投票的樣子。 ...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黑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0 開頭 00:33 板橋的發展緣起 01:05 台北縣治的設立 03:03 板橋原先的發展定位 04:15 新板特區計畫與難題 07:18 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新板特區 09:59 府中雙城與未來的台北都會區 ⭐️特別感謝"凡凡"參與合作 ⭐️特別感謝"公路邦JJ Li , anddy"...
-
台北國史館 在 黑皮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8-06 17:45:0000:00 開頭
00:33 板橋的發展緣起
01:05 台北縣治的設立
03:03 板橋原先的發展定位
04:15 新板特區計畫與難題
07:18 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新板特區
09:59 府中雙城與未來的台北都會區
⭐️特別感謝"凡凡"參與合作
⭐️特別感謝"公路邦JJ Li , anddy"審查影片內容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twroadclub
⭐️黑皮工作/合作邀約 : [email protected]
⭐️影片素材來源: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803003238-260405?chdtv
https://www.cna.com.tw/project/20200416-metro/page5.html
由 Heeheemalu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7402156
https://house.udn.com/house/story/5888/4279171
https://homeplusone.com.tw/masion
由 Heeheemalu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78791796
由 Art PH Chen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94612771
由 未知 - 國史館/中國國民黨黨史館,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3318960
由 Luuva - Luuva,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9969587
由 Liaon98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3.0 tw,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9829662
由 淀川喜代治 板橋街役場 - 板橋街誌 (1938),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1444093
https://www.ntp.gov.tw/history02-detail?program=37&S=5A=5&C=169
由 山东文艺出版社 - 老照片画册,山东文艺出版社,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560689
由 Changlc - 自己的作品,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713045
https://www.ca.ntpc.gov.tw/home.jsp?id=2e4894a6ee013a04
由 行政院, Attributio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355365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1%E9%A0%85%E9%9D%A9%E6%96%B0
由 Solomon203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62320142
由 Changlc - 自己的作品, 公有領域,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07259
https://www.facebook.com/UDNtime/posts/946643912447358
由 own work. - Own photo taken.,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8990046
由 來源, 合理使用, 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curid=5535103
由 Swimjay228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2439422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528mkt001/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
台北國史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4-13 21:20:35本集主題: #北投文物館 #日本茶道文化特展 #開幕茶會
這集要介紹「一期一會:日本茶道文化特展」2015年9月4日(週五),已經舉辦完特展開幕茶會,會中由現年85歲的日籍茶道教授 #関宗貴老師 親自示範茶道薄茶「點前」,並於「書院造」和室內搭配日式和菓子,享用抹茶呈茶與茶敘交流,讓賓客沉浸在日式建築風情中,體驗茶道初心。
除收錄有上述日籍茶道教授関宗貴老師現場親自示範外,還為大家帶來以下的精彩原音重現:
一、北投文物館 #李莎莉館長 致詞
二、.裏千家北投協會 #陳欽煒會長 致詞
三、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張鴻銘館長 致詞
四、日本交流協会台北事務所文化室 #西野幸竜主任 致詞
五、靜修女中 #歐陽台英校長 致詞
六、監察院 #孫大川副院長 致詞
七、策展人日本裏千家茶道名譽師範 #関宗貴教授 致詞 #祝曉梅老師 翻譯
八、策展人北投文物館 #洪侃副館長 致詞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台北國史館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2-08-05 20:42:18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公視新聞網 http://news.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http://pnn.pts.org.tw
PNN 粉絲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PNN Youtube頻道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PNN Justin.tv頻道 http://zh-tw.justin.tv/pnnpts
台北國史館 在 名古屋人台灣生活碎碎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台北國史館,沒有投票權的人也可以體驗投票的樣子。
台北國史館 在 名古屋人台灣生活碎碎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台北國史館,沒有投票權的人也可以體驗投票的樣子。
台北國史館 在 黃浩銘 Raphael Wo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非暴力抗爭-香港革新的出路!
一套警察也可以知道的非暴力抗爭戰術
香港的社運策略,似乎走入了死胡同。一方面,七一遊行和六四集會雖然吸引群眾,但已被政府習慣,難推動改變,故有人批評合法集會「和理非非」,是「卡拉OK 式民主」,行過街唱過歌,大家就回到日常生活。然而那邊廂,抗爭若走向「勇武」,使用粗言和衝擊行動,又製造警民對立,甚至像上周日天水圍有暴力分子搗亂,出現流血衝突,嚇怕一般市民。在這兩難中,有沒有第三條路,保持行動積極性,又能吸引一定市民參加?
過去一周,香港人在討論究竟「非暴力抗爭」應該如何進行。今天下午,政團就發起「靜默站立」,主張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然而,坊間卻質疑,政團能否講得出做得到,還是遇到挑釁便亂作一團?有激進泛民甚至認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是戇居,是軟弱,究竟「非暴力抗爭」有沒有一條可操作方程式?
來自台灣的簡錫堦,上周末來港,出席華人民主書院兩日一夜「非暴力抗爭訓練營」,社運界重要人物黃之鋒及戴耀廷亦有到場取經。理念上,簡也認同戴教授那套「愛與和平」,效法甘地和馬丁路德金「以愛融化恨」,故此,他不接受向警察講粗口,主張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但行動上,他卻沒有「軟下來」,認為只要清楚向公眾預告,行事透明,抗爭依然可積極,參與者亦要準備需要時穿過警方防線,或以不合作運動阻礙社會秩序,爭取與政府對話,但同時可得到輿論支持。
簡錫堦為民進黨創黨成員,八十年代相信以暴力抗爭達致台獨,甚至製作過汽油彈(見副稿),1987 加拿大傳道人在台灣向他介紹「非暴力抗爭」,隨後赴加拿大進修,此後簡以「非暴力抗爭」為信念,參與逾50 次社運,1991 年籌劃「100 行動」抗議顛覆國家法例(類似香港的廿三條),最後逼使法例修訂。簡在「100 行動」負責訓練群眾非暴力抗爭,其口述歷史被台北國史館收藏;2006 年9 月參與「反貪倒扁紅衫軍」運動,擔任施明德副手,向民眾進行非暴力抗爭訓練,「天下圍攻」一百萬人上街也秩序井然。台灣評論家林濁水形容,簡錫堦是社會運動「頂尖的內行」。
搞社運「頂尖的內行」
近日大家關心,集會現場若有暴力分子搞事,會一發不可收拾。2006 年紅衫軍現場,有人向靜坐人士扔石,集會地點草叢發現藏有多包鐵棍。簡錫堦形容,群眾運動的秩序要靠參與者高度紀律,不是靠言語和肢體暴力,故此參加者必須受訓。
簡在早年出版自傳,這樣解釋「非暴力抗爭」: 「非暴力不是鴕鳥式,不是為了逃避衝突屈服。非暴力是體認到社會有不公平存在,既有不公平,衝突是必然的,同時只有透過衝突才能把不公平突顯。非暴力是用和平方式化解衝突和問題,需要更強的勇氣才能抗爭,同時面對肉體痛苦與精神壓力。因此,非暴力抗爭的人民訓練要更嚴格,更紀律,才不會在過程中有人忍受不住而演變成突發暴力挑釁事件,不會被有心人趁機模糊訴求,最後才能把非暴力的能量釋放出來。」
簡說,在紅衫軍的集會舞台上,會做香港集會不會做的事:一,每隔數小時,帶領群眾朗讀「非暴力行動準則」,不遵從者會被請離;二,在舞台上演練突發情况,數以百萬群眾,即使流動進出,也可透過現場屏幕受訓。
非暴力行動準則
一、我們要隨時保持友善態度。
二、面對執政者或反對人士,必須像對參與抗爭的人一樣,以同情、諒解的態度對待他們。
三、不用惡意言詞、口號、標語去嘲弄譏諷對方。不私製標語與標示物。
四、對於直接的暴力行為不予反擊,不報復或叫罵或做敵意批評。
五、不攜帶武器,或任何可當武器用的東西。
六、遵守決策中心或領導者的決定。
七、若我們無法接受決策中心決定,如果必要,可在稍後退出行動或提質疑。但不要在行動進行中做出分裂或爭議行為。
八、我們可運用創造性判斷,並立即付諸行動,同時應保持彈性。
九、若必要,我們需隨時更換領導者。十、若我們被捕,就接受逮捕,不要反抗執法人員。除非我們的尊嚴被蔑視時,才採取不合作態度。
非暴力抗爭台港比一比
「非暴力抗爭訓練營」首三十名參加者還包括土盟朱凱迪、社民連吳文遠、嚴敏華、黃浩銘、工黨郭永健、民主黨羅健熙。訓練第二天,傳來天水圍論壇黑幫搗亂消息,大家對於非暴力抗爭的運作,更熱烈討論,但發現「台灣模式」跟香港慣常做法有差異:
1/ 一元領導vs. 現場民主
簡老師指,社會運動要「一元領導」,以一個決策小組為主,事先廣納意見,到了現場,參加者須服從領導。相反,香港社運領導者經常被挑戰,如反國教大聯盟撤出公民廣場,百計人士不肯走。近年社運也試用「現場民主」,如留守馬路時分組商討下一步。
簡不贊成現場民主: 「運動像行軍打仗,你什麼也拿來討論,就會亂掉,群眾不知你幹什麼會想離開。」簡補充,只要預先告知規矩,即使民眾不同意也會減少不滿。簡直言,民主社會的團體各自可籌劃自己的社運。
簡舉例,一元領導在紅衫軍也有實行。例如他不同意施明德一些決定(例如拖延抗爭時間,或癱瘓交通時留出一條馬路),但施是總指揮,他是副手,即使不同意也沒立即爭議,而是在運動告一段落後才離開決策層。
2/ 參加者紀律vs. 多元化
香港的集會裏,不同政團借機展示自己旗幟和制服,示威道具亦多。簡指,成功的社運訴求必須單一,雜亂的旗幟標語會把訴求分散。
簡不贊成香港示威牌經常帶有對官員的侮蔑,因社運應為爭取更平等制度,而不是人身攻擊。筆者問,紅衫軍不也「倒扁」?簡答,最初施明德設計運動叫「倒扁」,他堅持加入「反貪」。他指,喊「阿扁下台」可以,因阿扁貪污是應該為自己行為負責而下台,但焦點是要建立反貪制度,整體運動氣氛也應為達致願景而不是謾罵。
他說,在台灣若集會者帶來了私製標語,甚至連中華民國國旗,糾察也會勸他收起。香港社運界表示,香港集會重視「多元化」,難限制參加者服飾標語。簡反問: 「以佔領中環為例,這運動不會是多元聲音,唯一目標就是爭普選,多餘的標語會把媒體集中報道分散。」
3/ 禁絕暴力vs. 嘉年華式
簡的抗爭模式像行軍打仗,能夠做到紀律,語言或肢體暴力亦可控制。他說,要防範暴力,就要在集會台上演練,以角色扮演教導參與者處理搞事者。如有人情緒激動,要把搞事者區隔護送離開。而且不能靠糾察,每位參加者都要有意識。
一次,紅衫軍要從由總統府移師火車站,路程要一個小時。簡錫堦要求全程靜默: 「每人手拖手,幾萬人靜默走了一小時,不說話,也沒廣播,警察也嚇壞,像殭屍遊行一樣,但產生了震撼力, 讓商戶民眾看到, 紅衫軍很紀律。」
面對警方驅趕,參與者亦要受訓。簡說,水炮、催淚彈有方法處理,令群眾不易受傷(見圖),示威者被抬時要放鬆身體,並捉緊警察手或腰帶,以免被放下時頭部着地。若示威者被放逐郊外,須訂下再集合地點,以示抗爭決心。
港式社運較像嘉年華,除「苦行」較嚴肅,集會文化較隨意,唱歌、閒聊,偶爾叫囂爆粗。簡老師認同「歌是要唱,口號也要喊,演說也要做」,但訓練群眾紀律性和意志亦重要。
4/ 充分預告行動計劃vs. 突襲
簡錫堦九十年代曾發動全台灣罷工一小時,亦曾安排示威者進佔閱兵會場。簡說,行動要有「升級」部署,才能顯示決心,但罷工、佔領、突破警察防線等,須有足夠時間「預告」大眾和傳媒,爭取社會支持: 「非暴力抗爭不能秘密突襲,要公開透明,一定要將訴求說明清楚,並告訴如果期限內(例如三天)沒正面答覆,就要採取哪些升級行動。例如佔領中環,要預告什麼時間佔領,帶來交通不便,讓民眾有心理準備,但目標是希望體制改變,請大家共同忍受,為更好未來打拼。」
簡指,若有需要,群眾需進入警方防線: 「政府躲在警察後面,不跟我們談判是不對的。民主要通過對話,我們有進去談判的意志,我等你三天,你不回應,故此要突破,這點會預告,希望民眾諒解。」如何突破警方防線?簡說不能亂衝亂撞,參與者要手扣手,背後有另一排群眾雙腳紮馬,雙手支撐前排膊頭(見圖)。簡形容,領導要指揮群眾,何時進何時停。
香港近年社運,出現突襲式行動,元旦或七一遊行完畢,示威者走到馬路靜坐,或忽然轉移抗爭地點。
5/ 抗爭手法承受力
簡老師指,只要不打罵警察,不突破警方防線或鐵欄,過程不傷害對方,台灣人覺得可接受。但香港社運界指,港人承受力低,簡認為,社運須考慮在地文化,必須設計到人民接受,摸索一條「人民的紅線」,踩在紅線上抗爭。
例如,香港社運人士指, 「推倒鐵馬,香港人會覺得你暴力」。簡提供較「軟」方法:以睡覺用的棉被蓋在欄柵上,從上爬過,簡老師笑稱這招為「溫暖鐵馬行動」。香港社運人士認為,這方法較易被港人接受。
對抗的是制度不是警察
這些行動戰術,一旦披露,會否令人覺得挑釁警方,或見光便無效?簡錫堦指,非暴力抗爭要公開透明,不但可讓民眾知,更希望警察認識。他日雙方對峙能減輕誤解,示威者可集中表達訴求,警方亦不應有怨氣。簡說,他曾經向台灣警察講解相關知識: 「警察要習慣我們的抗爭行為,互相理解。非暴力抗爭是要建立警方跟抗爭者信任,警方要知,怎做不會觸怒示威者;示威者亦要知,如何面對警方,雙方要開展一種『非暴力的遊戲規則』。」
簡指,警方要理解: 「我們尊重警察職責,你服從上頭指令,我們的訓練不是用來對付警察,不是要打你或當你敵人,但我要向你上頭施壓,因警察阻擾,妨礙我們達到運動目的,我們要突破封鎖,給政府壓力。」
簡又提醒示威者不能向警方發泄: 「民眾要知道,警察執行公務,不是我們對抗主體,我們目標是要改變制度,不是針對人。若被暴力對待,就拍照,事後公布。」香港社運人士被施暴時習慣叫: 「警察打人!」簡不同意這樣做,「你會轉移事線,傳媒關注你,不是關注大會訴求」。
香港社會日漸撕裂,泛民互相猜疑,警民互相指摘,林慧思老師、前警司劉達強、天水圍扔水瓶胖小子,皆成人身攻擊對象。簡曾撰文解釋: 「非暴力必須成為運動者信仰,絕不用暴力,也絕不對人產生私怨仇恨,因為對抗的是制度,當不公義重新獲得公平對待,對抗關係就結束。如果是對人仇恨,就會延續,以仇恨換仇恨,落入以易亦暴的循環。我們對抗不義,是希望擁有公平社會,所以目標不是互相報復,而是走向互助的社會。」
台灣社會藍綠陣營對壘多年,族群撕裂嚴重,簡老師語重深長: 「香港不應走互相仇恨這條路,看到仇恨,民眾只看到亂象,看不到願景,會畏懼疏離,爭取不到中間民眾支持。社會運動者或政治家,應該能帶給民眾想像, 『我們要過怎樣的好日子,大家一起怎樣做』,不是仇恨誰,不對呀,這樣的運動只有消耗。」
參加者點睇?
華人民主書院課程負責人陶君行形容,香港社運長久缺乏一套「共通語言」,沒計劃,沒訓練沒實習,缺乏檢討,希望今次交流能帶動討論。土盟朱凱迪指,香港社運領導理念向來「思想混亂」,未能理清應該「一元領導」還是「現場民主」,台灣模式至少有其系統。學民思潮黃之鋒則指,中學生社運經驗少, 「怎樣築一條人鏈也不懂得」,今次發現有參考。佔中發起人戴耀廷形容,簡錫堦理念和他相近,但比他「落地」(實在),但始終不認同一元領導,希望以電子公投處理群眾分歧。非暴力抗爭訓練營將在港開辦十期,預計未來一年在港訓練三百人,學民思潮、土盟已有意組織成員接受訓練。
非暴力導師的暴力過去:我是台灣最早教人製汽油彈的人
66歲的簡錫堦個子瘦削,皮膚黝黑,西褲波鞋Polo恤,架着金絲眼鏡,說話陰聲細氣。他帶領非暴力抗爭學員在空地演練,被警察抬走的學員叫嚷,簡喝止﹕「甘地被人打時,是不作聲不反擊。」簡老師把「愛與和平」掛嘴邊﹕「我想追求甘地那種,運動者內心的修煉,有愛和真理,沒私怨,對公義有追求。」這些話是那麼熟悉,筆者還以為坐在面前的是戴耀廷。
但簡老師有一個暴戾的過去。八十年代中,他受左派無產階級武裝革命理論吸引,認為要用暴力手法追求台獨﹕「我曾經相信,為達到目的可不擇手段,犧牲自己和別人性命。我那時覺得台灣運動太懦弱太溫和,韓國丟汽油彈我們不敢。」他在一個秘密山莊,教授人製作汽油彈,他向筆者介紹,如何拋擲才不傷自己,如何加強燃燒力……聽得人不寒而慄。
非暴力才是真勇氣
轉捩點在1987年底,他接觸到由歐洲教會贊助,專協助第三世界非政府組織的團體Urban Rural Mission(URM)城鄉宣道會,宣教士Edgar File向他介紹非暴力抗爭。簡最初對「非暴力」半信半疑,認為國民黨政府凶殘,戒嚴期間白色恐怖下,不少人家破人亡。簡以為,對待暴政,和平手段沒用。
後來,他到加拿大接受三個月非暴力導師訓練,由甘地、馬丁路德金、反越戰故事學起,漸漸相信「非暴力」才是出路﹕「以暴易暴短期內成功,只會製造仇恨,警察亦有合法理由向你施暴。面對不公平,人民手裏沒有武器也不畏懼,才是真勇氣。」他把「非暴力」變個人信仰,窮一生追求,2002年更到波士頓與數度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非暴力抗爭學者Gene Sharp交流。
簡活躍於台灣社運界二十載,被檢控17次,只2次被判有罪,一次罰款,一次緩刑。1991年「100行動」爭取廢除箝制言論自由法例,帶領數百人抗爭,警方以水炮驅趕,毆打示威者,由於示威者非暴力,獲輿論支持,翌年法例修訂。之後,簡亦發動全台勞工罷工和反核抗爭,2006年成為「反貪倒扁紅衫軍」副總指揮。2008年民進黨支持者與警方爆發衝突,被外界批評,蔡英文其後邀請簡錫堦向黨員再培訓。
放下仇恨後,簡的政治理念亦改變。以往是死硬派台獨分子的他,轉向非暴力後,漸漸對兩岸未來「不預設結果」。他希望兩岸人民不要互相仇視,化敵為友,更提倡台灣不要跟大陸比併軍備,雙方以「和平原則」找出共存的可能。這一想法,令他受「台獨」舊戰友狠批。曾為民進黨創黨成員的簡,2000年辭任民進黨立委,轉以民間平台推廣非暴力理念,近年推崇北歐國家的和平民主制度。
從製作汽油彈到和平抗爭,簡這樣總結﹕「往日民眾看到我是很衝的,很激進,很勇猛,不排除用暴力對幹,後來慢慢修正,(推廣非暴力抗爭後)我形像不一樣,現在比過去更有影響力,更有說服力,更贏得人們尊重。」
明報 | 2013-08-18 | P03 | 星期日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