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北升學畫室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北升學畫室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北升學畫室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北升學畫室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深夜心情|#說個與彩妝的不解之緣吧😆😆 有點長~請慢慢品味。 孩子們睡了以後,躡手躡腳的爬起來,收拾了明天要去進修彩妝課程的工具。 一邊打點各種彩妝用品,一邊回想起當彩妝師的這段過程點點滴滴。 從小對色彩感觸非常的敏銳與著迷,爸媽發現了這一點,就送我去畫家朋友的畫室,讓老師訓練我對喜歡...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蔡譯緯繪畫創作展 專訪: 蔡譯緯​ 藉穢土轉生 探索自我 創作者蔡譯緯從小特別喜愛繪畫,對於手作型的作業都會花心思去完成,彷彿在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中,能夠獲得一些樂趣與滿足。雖然自幼就嚮往著藝術,卻沒有特意去報考美術班,蔡譯緯就跟多數人一樣,忙著課業與升學。等上了高中,大一些、...

台北升學畫室 在 Hocc 何韻詩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1 19:27:49

【集體獨家贊助,第二輪贊助單位!!】 各個單位實力雄厚,今次類別更多,連我咁瘋癲都俾你地嘅熱情嚇一跳,當中有咖啡店、傳統餅店、帛事花店、玩具店、性商品店、工程測量、參茸海味、狗狗訓練、物理治療、室內設計、婚禮策劃、畫室等等等等不能盡錄! 全靠大家嘅參與,你地已經集體令今次演唱會數目遠遠拋離一般演唱...

  • 台北升學畫室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13 01:43:30
    有 625 人按讚

    深夜心情|#說個與彩妝的不解之緣吧😆😆 有點長~請慢慢品味。

    孩子們睡了以後,躡手躡腳的爬起來,收拾了明天要去進修彩妝課程的工具。

    一邊打點各種彩妝用品,一邊回想起當彩妝師的這段過程點點滴滴。

    從小對色彩感觸非常的敏銳與著迷,爸媽發現了這一點,就送我去畫家朋友的畫室,讓老師訓練我對喜歡事物的專注力,好讓端坐在桌前的時間越長,不再躁動不安。

    這一畫就畫出了興趣,高中讀升學班的時候,還因為想要讓媽媽准許我轉去美術班,鬧了一場家庭抗爭。(最後不了了之。)

    大學畢業以後,因緣際會我接觸到了彩妝(朋友要考證照,找我去當彩妝模特兒。)重新燃起我對色彩表現的熱情。

    獨排眾議的堅持上台北,到最後爸媽還是妥協讓我去碰撞、走一條自己選擇的路。

    一開始不善於銷售,一心只想要學習彩妝技巧來服務顧客~實在是非常吃力。

    固執的我,當時已面臨業績不足,即將被遣退的場面,主管了解狀況後,又氣又好笑的跟我說:「給妳一個機會,要嘛就考上彩妝考試,好好發揮妳的所長,不然⋯不會做業績我也很難留妳在公司。」
    #於是主管給我一個去留機會 #就是去考彩妝師晉升考試
    —————————————————————————
    畢業那年,為了進入彩妝保養圈,沒經驗被大品牌人事拒絕,請我再去其他品牌學習,累積一點經驗,一年後再來應徵吧。

    後來,我到了堂姐任職的彩妝店,能問的能學的,黏著堂姐~拜託她工作空餘的時間,教授彩妝技巧給我。

    一年後,我鼓起勇氣撥了電話給這位人事。

    「您還記得我嗎?一年前的今天,因為沒有任何美容經驗而被拒絕錄用的我,這一年來,我在小品牌學習,希望您再給我一個機會,到品牌來做面試,希望可以成為貴公司的一員。」

    聽完這段告白後,人事錯愕頓了幾秒~便轉而哈哈大笑,說她做了10年徵員,從來沒有遇過這樣一股傻勁的人,居然還不放棄進入品牌的機會「那妳非常喜歡這個品牌吧!」

    於是,得到了到總公司做彩妝考試的機會,當時把一年所學卯足全力的表現了,現在回想起來可能差強人意。

    但學習過繪畫的我,在介紹自己的作品時是非常有想法與信心的。(還是憑一股傻勁的爭取到工作吧~~哈哈哈。)
    —————————————————————————
    好不容易得來的工作,怎麼可以丟了呢⋯

    考試前兩天,休假回了趟苗栗的家,告訴媽媽,如果這次的考試失敗了,表示我不適合這份工作,就會乖乖回家~住在家裡找份穩定的上下班工作,不讓爸媽煩惱。

    就在爸媽送我搭車回台北的時候,媽媽拿出了他親手製作的刷具包(媽媽還特別跟我解釋,她不知道我用的刷具,總共有有幾隻? 還有間隔大小⋯⋯所以她就憑感覺的縫製了。)

    接過媽媽做的刷具包,馬上眼淚直掉,在月台上哭得稀裡嘩啦。

    「我一直以為您們不喜歡我做的工作。」

    「就只是怕妳在外地辛苦而已,妳的個性我還不懂嗎?既然堅持了~應該說什麼妳也不會放棄。」

    這個手作刷具包,已經陪我十年之久了⋯

    也許承載了爸媽給我的打氣,當時緊張到不行的晉升考試,回想爸媽雖然沒有很願意,但還是默默祝福我的那股力量,居然順利通過了。

    成為日後的幸運工具包,凡是重要的工作,我都會帶著它。

    去年有幸的被聘請為人氣作家散文集的彩妝造型統籌,我也是帶著它~工作疲憊的時候,看看它,又能重新感受那股初衷與動力。
    —————————————————————————
    進修彩妝課,是送給自己這一年來用力工作的禮物,老公的工作開始轉好~~我也能放心的利用時間,做點喜歡的事情嘍!

    期許有更多的新收穫能~~~👋 好友們,晚安囉!
    #蕾可深夜談 #有感而發

  • 台北升學畫室 在 麗麗的北歐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01 18:15:21
    有 40 人按讚

    [我的恩師:林絲緞老師~]
    .
    昨天大師兄段老師發布老師即將在公視的紀錄片:林絲緞女士的紀錄片《獨舞者的樂章》將於3/4(四)PM10:00公視(CH13)首播 。看完淚如雨下,我很想念老師~「我已衰老交搏,就像捧著自己殘掉的殼,再一口一口吃掉,期望可以捧起這褪去的肉身與靈魂老化。把自己吃掉,在舞蹈裡重生。」……林絲緞
    .
    我從小在學校參加舞團,到處參加比賽,我喜歡舞蹈,但是因為升學的壓力,我也沒勇氣選擇舞蹈為職業,所以選擇繼續升學讀書念大學。
    .
    大學因為要實習,我的導師蘇雪玉老師跟我說:他年輕的時候很喜歡一位舞者林絲緞,她是台灣第一位人體模特兒、當時也在用肢體律動,幫助一些感覺統合上有障礙的、自閉症的小孩.........等等。我一口就說:我要去跟這位老師實習,於是我開始去找資料聯繫,竟然得到正面回應,這也就真正開啟我人生學習舞蹈。那時我19歲
    .
    雖然我沒有走上用舞蹈肢體去做教育工作這條路,林老師就像我在台北另外一位心靈導師,她對我的身心靈有非常大的啟發以及影響,我可以自由地跳舞、更深的跟自己的身體溝通、了解自己身體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條漫長又感性、又美麗的過程。我20~42歲之間, 不斷的繼續跟著老師、還有一群老同學、大家來自各行各業,每個星期六下午15:00就聚集在老師的家裡,接觸即興創作、跳舞、泡溫泉、做飯,一個溫暖的歸屬感。
    .
    我的恩師~認真的女人。林絲緞。

    #麗麗的北歐生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MmdKeulNMA&feature=share&fbclid=IwAR1LvL52f9vFSoXcnB8C8ElyBHMxE8GNYAiFiokbj379ADrlznf-Zhmu_B8

  • 台北升學畫室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01 10:53:01
    有 2,382 人按讚

    【她只是吿訴你】
     
    在2021年元旦的第一則貼文,來講一個和一位畫家奇妙相遇的故事。
     
    -----------
     
    有些事情,就是會那樣發生。
    2020年10月,一個星期天。早上醒來,雖然那天睡得比較久些,還是揮不去整個星期忙碌留下來的疲倦。
    我打開電腦,看到一封陌生人的來訊。
    很簡短,不到兩百字。
    開頭寫著:「我是一個植物畫繪者⋯⋯」
    接著,是兩百張畫。
     
    一張張畫,雖然是在電腦螢幕上,並且看得出只是手機拍的,卻仍然能讓人充分感受到花葉、草枝、蟲蛾在伸展、委婉、佇留中的生命和容顏。
     
    那些植物的樣貌,奇異地既平面又立體,既收聚又開展,既簡約又豐富。
    我先是想起諸如十八世紀英國植物學家也是畫家William Curtis的風格,但是眼前這些植物畫裡固然透著相似的古典風,卻又洋溢著難以言說但就是顯然有所不同的現代氣息。
     
    我的心思,從擺盪在睏倦的邊緣快速淸醒過來。
    一方面因為這些花木草葉,一方面也因為那兩百個字的簡介。
     
    這些植物圖畫的創作者,生長、居住在這個海島的東部。
    她高中畢業後,開始教人鋼琴,學了插花又開始教人插花。然後,五十三歲開始畫植物,畫蟲蛾。現在,畫了五年。在聯絡我的前一天,她去花蓮的誠品書店,無意間看到我們出版的繪本,因而來訊問我是否有興趣出版。
     
    我的想像與好奇不斷浸染開來,馬上回了這個叫黃湘玲的人一訊。
     
    ----------
     
    大約三個星期之後,我去了花蓮一趟。很裡面的玉里。
    在那之前,我已經約了黃湘玲見過一次面。她帶了原畫來台北,我們也談了好幾個小時。
    那次見面,我對她所知道的,比那兩百字所說的多了一些。
    她一直是單身生活的人。
    五十三歲之前,從來沒畫過畫。
    然後有一天,她在等學鋼琴的學生來上課的時候,閒著沒事,看到桌上的花,就拿了一支色鉛筆畫起來。她自己覺得不錯,就畫了兩年。
     
    然後,她想用水彩畫,就去上課。上了四堂課,她覺得不會畫了,熱情也消失了,就接受一位朋友的建議,乾脆不上了,就自己畫起來。一畫畫到現在。
     
    我問她那技巧是怎麼發展出來的。
    黃湘玲說,也沒發展什麼技巧。她第一幅畫,畫得也就跟現在沒有什麼差別了。
    這實在很神奇。
    她自己也說是:「畫花,是我上輩子的記憶吧。或者,我是被植物的力量附身了。」
     
    這麼說來有太多聯想,但又太過簡化。
    我問她有什麼受到特別啓發的時刻或印象,她都跟她寫那兩百字的語調一致,簡單的一句「沒有」。
     
    實在要說什麼,可能是她從三十歲開始學插花、教插花,二十年下來累積的「手感」吧。
    不管怎麼說,重要的是她從此就不停地畫。學鋼琴和插花之後,她自己也都成為教人家的老師。但是會畫之後,她只要自己畫,不教別人畫。因為她自己畫的時間都不夠,不想浪費時間。
     
    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為什麼會有這種際遇?
    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我親自來花蓮,想感受一下在她總是簡單的回答的背後,有沒有其他線索。
    但是,當然,並沒有。
     
    我想去看她的畫室。
    但她沒有畫室,連畫桌也沒有。
    黃湘玲畫畫的地方,就是她家一樓長方形的客廳。
    光亮的磨石子地板,三張連排並且也是擦得淨亮的木桌,四張椅子,角落一架鋼琴,再更角落有一個書架,再一大一小的木櫃。
    比較大的櫃子裡,有一個筆筒,收著她七、八支水彩畫筆。
    有一個兩格的木盒,收著她三、四十支水彩。
    而筆筒和木盒都是她要畫的時候就從櫃子裡拿出來,放到客廳的木桌上來畫,畫完就收回木櫃裡。
    「我喜歡整齊。我喜歡簡單。不需要的東西全都不要。」黃湘玲說,「所以我家沒有電視,沒有電腦,連瓦斯爐也沒有。」她只留一個電鍋,蒸煮一些簡單的素食。
    「我是斷捨離的實踐者。」
    她說。
     
    ----------
     
    我對她執著地畫那些植物、蟲蛾的熱情的來源,有了推估。
    對她說不淸為什麼那天下午就那樣開始走上繪畫之路的根由,也有了想像。
    一個人對世間種種愛戀如此實踐斷捨離之後,淸淨中自然會得到一些回應,或回報吧。
     
    黃湘玲的父母是中部人,移居到臺東池上之後,她在那裡出生,國中時候家裡搬到玉里。也就從國中起,她就愛種花,家裡園子的花都是她種的。
     
    在她喜愛的事情上,黃湘玲一直有堅持的熱情。
    高中畢業之後,她沒有再升學。為了學鋼琴,曾經每個星期從玉里來一次臺北。每次搭早上七點半的車來,五點車回去。來回常都站著,持續八年。
     
    開始畫水彩畫,從第一張起,她就開始買世界上最頂級的水彩,最好的畫紙。
    並且有她的執著。
     
    「我絕不畫照片裡的植物。植物有生命,是立體的。照片裡的植物是死的。」
    所以她為了畫自己周近沒有的植物,就會長途跋涉去山上。她不肯透露那些地方在哪裡,怕太多人去,反而對植物造成破壞。
    而她最執著的,還是她付出的時間。
    「花是會凋謝的,所以我一定要把握時間,趕快畫。」她說,「我不教人畫畫,一來是不想浪費時間,更不想因為教畫而破壞自己畫畫的熱情。」
     
    繪畫時,是音樂陪同也灌溉她的熱情,特別是憂傷的音樂。「憂傷是我的養分。」她說。
    黃湘玲並不是善於言辭的人,但說話時有金句。她又接了一句:「繪畫讓自己愈來愈孤獨,但孤獨讓人滿足。 」
     
    不過,孤獨的人,還是會有遇上朋友的機會。
    黃湘玲說她很幸運,三年前認識了當時大樹總編輯張蕙芬。
    「張蕙芬是我第一個伯樂。」她說。張蕙芬看到她的創作,去了玉里,成了朋友,也為她準備了出版計劃,構畫了創作之路的未來。
    「但是進入2019年中之後,她突然覺得身體不舒服,然後很快就走了。」她說,「美好的未來一下子消失了。」
     
    張蕙芬不在了之後,給黃湘玲很大的打擊,但她逐漸也吿訴自己:蕙芬一定會繼續幫助她的。
    「就像天上的星星,有時候會亮,有時候會暗,但是在那裡。」
    所以,等到去年10月,她走進花蓮誠品書店,要離開前轉身看到我們出版的繪本,突然覺得就好像張蕙芬在鼓勵她:為什麼不找這個人問問看呢?
    這樣她在臉書上聯絡了我。
     
    ----------
     
    黃湘玲一直戴著口罩。
    不是因為這次疫情,而是她從2003年的SARS期間戴上了口罩就再沒拿下來過。
    她覺得這樣比較自在。不需要在人前流露表情。
    我們問她想怎麼出版自己的書。
    她說:「越快出版越好。蕙芬的事讓我體認到生命無常,人生就和花一樣,能在最美的時刻綻放才好,不要等到凋謝。」
    也因為她說自己不知道如何面對讀者,也不知如何表達自己,所以希望我為這本書寫一篇介紹。
     
    對我來說,這眞是個挑戰。
    因為我從來就是對植物無感的人。
    我對植物的體會,來自這兩個月和她的交談可能最多,聽她說一個又一個的金句。
     
    基本上,她說話偏向短促,較快,不那麼多肯定句。說肯定句的時候,往往令人莞爾。譬如,她會說:「植物越老越美,貓越胖越可愛,但人要剛剛好。」
    又譬如:「人老了,就像巫婆,像妖怪。」
     
    但是說到植物,就不一樣。
    她會說得慢一些,也沒有任何游移。
    譬如,她會這麼說:「畫花,就是要有第三隻眼、第六隻眼。」又譬如:「人總是失去了,才覺得可惜。花總是謝了,才覺得還沒看淸。」由這句話引發了我們想到《植物情人》這個書名。
     
    只是,那天,在她家,當她說起花是大自然送我們無時不在的禮物,又接著說了一句話:
    「花是人類最視而不見的禮物。」
     
    湘玲說這句話的時候,儘管戴著口罩,眼神和語氣都很不一樣。
     
    那不是強調。
    不是叮嚀。
    也不是感嘆。
     
    我沒看過花開的瞬間,但她說那句話的樣子,讓我聯想到那個情景。
     
    不論你是否視而不見,都於她無礙。
    她只是吿訴你。

    ---------

    《植物情人》新書分享會
    時間:2021/01/16 (六) 15:00-16:30
    地點:臺中歌劇院5F image3非常圖像空間(台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
    講者:黃湘玲、郝明義
    參加:免費報名 http://bit.ly/3mVDEyi

    手機、電腦桌布下載:http://bit.ly/2WqMSYt

    影片:http://bit.ly/38UkMuv

    其他圖:
    http://bit.ly/383iPwm

    http://bit.ly/3rM9xN4

    http://bit.ly/38OC9wE

    1月16日 臺中新書分享會報導
    https://bit.ly/3asUn7Z

  • 台北升學畫室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10-07 00:20:31

    本集主題:蔡譯緯繪畫創作展
     
    專訪: 蔡譯緯​
     
    藉穢土轉生 探索自我
      創作者蔡譯緯從小特別喜愛繪畫,對於手作型的作業都會花心思去完成,彷彿在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中,能夠獲得一些樂趣與滿足。雖然自幼就嚮往著藝術,卻沒有特意去報考美術班,蔡譯緯就跟多數人一樣,忙著課業與升學。等上了高中,大一些、有點想法後,便很快發覺到自己的特質與興趣在藝術領域,於是開始確立未來的志向,進入陳哲老師的畫室學畫,對於繪畫也算是有了比較正式的認識與接觸。陳哲老師是蔡譯緯的啟蒙恩師,他在繪畫上的觀念是開放而不僵化的,因此蔡譯緯的藝術養成過程無形中也被保留了很多空間,而他大多數的繪畫觀念與技術都是在這時期建立的。
     
      蔡譯緯就讀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美教系,是第一屆不採計術科成績招生的學生,他是以保留學籍的復學生身分回去就讀的,當時大學生活過得並不開心,自然地開始封閉自我。不過在這個階段,蔡譯緯幸運遇到二位對他影響很大的老師-連德誠老師與郭博洲老師。他們對藝術的想法,不論是理性的批判質疑,或是感性的諒解關愛,都直接啟發了蔡譯緯往後在創作上的觀念思辯、情感的傳遞以及風格走向,影響深遠。
     
      畢業後,蔡譯緯一直忙於生活與工作,直到前幾年才有多一點的喘息空間繼續進修。在嘉義大學就讀研究所的時期,因為有周沛榕老師的指引與鼓勵,加上家人的支持包容,才又慢慢喚醒心中的小宇宙,他希望可以一點一滴的蓄積能量,找到自己人生中比較舒適的位置。
     
    與油彩的相遇
      創作媒材的使用通常和自身的學習經驗與喜好有直接的關聯。蔡譯緯在高中時期比較常接觸的是水彩與炭筆素描的靜物寫生,著重色彩與明暗的練習,因此對於西方繪畫系統的媒材較為熟悉,上大學後很自然地就選擇以油畫為發展方向。另外,油彩具有緩慢乾化的特性,可以提供他更為充裕的作畫時間,有利於精緻細微的描繪、色彩明暗的銜接緩衝、豐富的色層堆疊罩染,適合寫實風格的繪製與操作,因此現階段主要是以油彩為創作媒材。除了繪畫,有一部分的創作是以文字為媒介,因為有些概念需要運用到符碼,會比圖像來得精準而有趣。
     
      蔡譯緯採取照相寫實風格來創作,他想要透過竭盡所能地施展技巧,來呈現移植過程的人為誤差,以及因時間的流動性所產生的細微瑕疵。也就是說,照相寫實的目的並非為了呈現技術「所能及」,而是相反地,要用來凸顯他能力「所不能及」的部分,以此來呼應總是出現在生活中的無力感。所以希望大家看到的是那些瑕疵或觀念上的部分。
     
    死跑龍套的翻攪
      透過道具的輔助擬仿「富貴、吉祥、福、祿、壽、喜」等美好形象,將自己的面相做一番加工與微調,循此脈絡擴展,再納入動漫角色如「蝙蝠俠」、「拳四郎」、「聖鬥士」,以及「千眼」、「洋人」、「桃客」等自創人物,渴望透過發動「穢土轉生術」來召喚異能者附身,施展他們的天賦異稟。
     
      創作靈感源自人生中一次愚蠢抉擇的餘波蕩漾,蔡譯緯用白話一點的說法,大概就是怨念。這些養分的確是有點髒髒爛爛的,因為它來自真實生命中的失落與毀壞,蔡譯緯試著去廢物利用,希望可以滋養出花朵來,這也就是穢土轉生術的意思了。
     
    複製的失真與徒勞
      「我覺得人是非常奇特的一種生物。」蔡譯緯常疑惑,為什麼人會有很多令人不解的複雜思緒與行為,像是說謊、矛盾、陷害、妒忌、煩惱、悔恨、犯蠢、模仿、偽裝、表裡不一等,說也說不完。好像每天都有上演不完的內心戲與自我衝突,很容易就會自己找罪受,當然這些疑惑絕大多數是來自於自己生活中的遭遇或體悟。
     
      藝術家藉由創作的過程,可以將內心的情感、想法、體悟具現化,傳達個體的人生經驗、省思與關懷,或是作為宣洩的管道。對蔡譯緯而言,創作比較像是一段自我觀照、探索尋找以及成長的歷程。很重要的,也是釋放能量的出口。蔡譯緯認為,創作行為本身是很私密的,把顏料遞移到畫布就是一種不斷述說與揭示的過程,所以他沒辦法在別人面前作畫,會讓他感到很不自在。一個人時,才可以比較清楚感受到身上所發出的訊息與能量,不管是正面的或負面的,然後再將這些能量釋放出去,回到一種舒適的狀態。
     
      或許人生存在著許多不完美,而我們最終也不會成為自己心中的那個想像,但無論如何,還是試著以幽默的方式去看待生命中的難題。就像少林足球裡的那一幕集體歌舞,醬爆從來沒有放棄成為一個偉大作曲家,而豬肉佬又何嘗不想成為一個偉大的舞蹈家一樣,始終懷抱著原初的夢想。
      
    蔡譯緯簡歷:
    2016 國立嘉義大學 視覺藝術研究所
    2001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美勞教育學系

    獲獎:
    2016 璞玉發光計畫 西畫類第三名
    2011 金車新銳油畫獎 優選
    2001 第二屆 NOKIA 亞太藝術獎 亞太區第三名
    2000 第二屆 NOKIA 亞太藝術獎 台灣區首獎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
    展出日期:2017/09/02-2017/10/29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2段1號3樓

  • 台北升學畫室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2-15 11:37:16

    本集主題: #雕塑展 #黃仲傑專訪

      
    ▲探遙望的軀體 黃仲傑以雕塑呈現對結構體的想像
    ▲喜歡電影、動畫、漫畫等影像類的黃仲傑,也對建築結構與房屋樣式相當有
    興趣,在創作中常會在結構上加入一些建築的符號,希望能夠在這些要素之中,達到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平衡。
      
       一路從美術體系走來的藝術家黃仲傑,幼稚園時期便進入畫室學習,從小對繪畫有著相當熱忱的他,對於任何喜愛的事物都有將它臨摹下來的渴望。當時的學習環境有別於一般升學取向的畫室,少去了制式化的術科教學,一切都是以學生自己的意願為主,畫室老師本身是個創作者、也是個基督教徒,仲傑也從老師那感受到他對藝術的純粹熱誠。
      
      此後的他開始以寫實技巧為當時的目標,不斷地在素描與水彩之間周旋,「色彩與色彩之間自然的縫合的種種經驗,深深烙印在腦海裡吸引著我。」黃仲傑這麼說著,於是在幾年的磨練之間,他逐件練就了在繪畫上的扎實底子,促使他更早地跳脫追求技巧的框架,進而從中思考創作的問題、以及藝術對他的意義。
      
    ▲藝術史的啟蒙
      就讀師大附中美術班時,也邁入了黃仲傑的啟蒙期,「能K能玩」為學校的標語,一方面在課業上雖然有高標準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積極鼓勵學生加入社團,增加多元學習的機會。高三時的美術史課程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當老師淺略的介紹各個時期的藝術家時,黃仲傑也從這些歷史名作裡面得到一些啟發,這樣的環境也使他的眼界打了開來,誘發他閱讀許多書籍,在慌亂的價值觀拼組的過程中,找尋自己的價值與藝術的定義,最終使他確定了之後學習雕塑的道路。
      
      在高中升大學的這個階段,也是黃仲傑從繪畫到學習雕塑的轉換期。大一時嚴密的素描課程,用以增進學生對形體的掌握能力,與泥土塑造所需要的觀察力相輔相成;在藝用解剖學的課程中,老師教導他們拼組骨骼、記錄肌肉的起始處,更藉由直接去觀看大體等方式,徹底充實了他在人體結構上的認知。
      
    ▲席勒的雕塑線條與其迷人的身體結構
      在美感上,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是影響黃仲傑最深的藝術家,從他畫中對肌肉的線條勾勒,同時又精準的掌握了各大人體特徵的結構關係,還有其所安排的色彩,同時兼具圖案式的象徵性,以及區分骨骼與肉塊之間層次的功能性,著實地令他著迷。而在整個一年級中,他就在這樣人體結構的訓練與席勒繪畫的相互薰陶下度過。接著到了二年級時,黃仲傑以初學的木雕創作來投件,當大多數同學仍在處理人物或動物的形象時,他轉而去追求關於空間的題材。
      
    ▲城市漫步 靈感始於隨處可以見的建築
      感受,在過去充斥著考試的升學時期,生活的步調緊湊煩悶,唯一能讓他心情安定下來的方式就是散步,利用下課之餘游走在巷弄間的小路中,觀看著台灣特有組合屋式的結構層次,又或者是觀察著各家的房屋裝潢、想像著他們的生活樣貌等等。然而,「在這樣雜亂無章、毫無美感訴求的生活型態中,我卻是看得相當出神。」,黃仲傑更表示,從街道巷弄裡的觀看當中,反而激發他找尋出這些建築中的結構與層次,希望能將他轉換成一種語彙,放入到自己的雕塑當中。
      
    ▲雕塑擁有能把握的實體魅力
      「雕塑對我而言,其魅力來自於那強烈的存在感。」黃仲傑認為,雕塑擁有那可觸摸,可實在地再現、把握的性質,但與繪畫相較之下,似乎又缺少了點敘事性及自由度。後期的創作中,他融合了對人體結構的感知、以及結合建築空間元素的概念為內容,這種透過將身體部位的概念化、符號化,然後再放於一個結構之中,或是將一結構造型置於人體之中的形式,成為他日後主要的創作基礎。
      
      過去在關於人體的創作上,黃仲傑傾向於凸顯結構性的造型和線條,試圖在人體上呈現像似建築體般垂直聳立、幾何化的沉靜意象,這樣的表現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似乎是來自於他內心中對於結構與秩序的渴求。因此在造型上,他對於曲線、及任何具有韻律的線條都會相對地被排除,最終使得整體呈現出冰冷、無生氣的調性。
      
      自己意識到身體作為載體的軀殼意象,就像是建築體一般客觀的場域,提供著思緒與情感運作的冰冷空間,「或許就像廢墟一樣,只能透過柱子、牆面、地板等使用的痕跡,去感受其過往人的存在。」對於這樣身體上、肉體上的想像,
    黃仲傑也不斷地思索著,如何透過造型上的安排,來喚起那樣的感知狀態。
      
    ▲黃仲傑–以軀殼做為結構的載體,融合為人體和空間的無限想像。
      
      
    黃仲傑簡歷:1993.1.11出生
      
    學歷:
    2005 畢業於博愛國小
    2008 畢業於五常國中美術班
    2011 畢業於師大附中美術班
    2011 就讀於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2015 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展歷:
    2011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二屆袖珍雕塑 佳作
    2012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三屆袖珍雕塑 入選
    2013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02學年度師生美展 佳作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 台北升學畫室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2-15 09:14:27

    本集主題: #彩墨展 #吳孟珊專訪
     
    ▲探討存在與轉化 - 吳孟珊筆下的變奏山水
    ▲從小與山為伍的吳孟珊,意識到近年來環境變遷對生態造成的迫害,大自然已非往昔美好,她企圖以創作者的角度呈現作品,呼籲大眾重新省視環境議題。
      吳孟珊從小受熱愛藝術的母親影響,記憶中,母親總是會帶著她恣情地在牆壁上塗鴉,小學時,孟珊與母親靠著繪畫入門的書籍自學繪畫,而到孟珊國中後,開始上畫室學習鉛筆素描的基礎課程,因此升學時,也如她所願地進入復興商工繪畫組。這段期間,一直都是學習油畫與版畫的西方媒材為主,直到進入華梵大學後,孟珊進而接觸了水墨書法課程,從大學一路持續臨帖練字的習慣,至今未變。
      
      大學畢業後的孟珊,轉而從事全然不同於水墨的設計工作–布料開發,她經常忙碌地出差和參展。2014年時,吳孟珊於某次因緣巧合下,突然有種想繼續念書的想法,因為對她來說,“設計”就是一種畫畫,從珠寶設計到包款設計、以及布料開發設計,都是為不同屬性的產品,進行一場美的視覺改造,她一直認為:設計,其實就是用電腦繪出自己想像中的草圖,在繪出前的過程需要資料收集:包含流行趨勢、色彩計畫、線條筆觸、材質搭配、價格考量、地區文化的接受度,這些就像是她在完成一件作品的本質,所富含的一切。於是,吳孟珊在忙碌工作的同時,也於台師大碩士水墨創作組開始進修,在重返校園的生活中,她在學習過程裡受到很大的影響、漸而建構起自我的反思,也由此衍生出山水系列創作的脈絡。
      
    ▲山的記憶
      山為這次的主軸創作,吳孟珊幼時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與家人出遊時的景像,她最喜歡坐著車裡,享受著從窗內看著近景、望著遠方綿延不絕的山峰,當時假日遊玩最常經過的地方也都是山區,甚至後來考取上的華梵大學,也位於石碇區的大崙山上,幾乎都是以山為主的視覺記憶,對孟珊來說,也是一種安定以及沉穩的符號,反觀這幾年的氣候變遷,大環境的改變,讓她對於山這樣安定、沉穩的符號,有了一種不確定性的反詰。
      
    ▲生態轉變引起創作動機
      面對近年來自然生態系統的變化,對人類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這是從工業革命後所帶來的諸多後遺症,如環境污染,冰山融化,熱帶雨林的減少,火山爆發..等等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吳孟珊深受環境變遷的影響,也對這樣現況有著許多感觸,她嘗試著以山的不同面貌,建構個人對於山的圖像語彙,表達對生態環境的反思,試著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係中,取得其中的平衡點。
      
    ▲大自然的循環為創作脈絡
      此次展出的冷調冰山水系列,探討的是冰山與冰河的狀態演變,這是了解長期氣候變遷的重要指標,孟珊試著呈現人與自然共存的價值。她透過作品,希望喚起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物種的體認,與自然共生的價值、以線條筆畫方式進行創作,冰山與水的色彩意象,帶入北極熊物種與環境的關聯,企圖營造出不同的視覺觀感,並且表達自然生態的循環是相依的。
      
      而較濃重感的火山水系列,也是此次展出中吳孟珊最滿意的創作。由於火山噴發和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火山作用具有毀滅性的破壞力,不僅造成人類與財產的損失,更會危及人類與大自然動植物的生命,反觀火山的益處從火山地質,火山地形以及後火山作用的地熱和溫泉,以及肥沃火山土壤都讓地表從新賦予新的開始,從反方向來表現,火山爆發下所展現的力量與生命契機。以重彩方式呈現火山爆發所帶來新造陸地的多彩多姿,並藉由繽紛多色的煙霧,而期待著未來的迷幻和生命力的不可限量。
      
      長期從事設計產品流行趨勢工作的吳孟珊表示:其實在這個產業中,不難發現很多來自於不同國家文化的風俗,紡織貿易產業的趨勢、以及每一年的顏色、材質、新技術,對她來說,都是一種靈感的發想和來源,從紡織段來說,布料由經緯交織而成,產品根據顏色、季節、功能,不同種材質的搭配,就像藝術創作那樣的不可預期,是一種偶發性,但也可以是一種可預測性的結果。
      
    ▲環境變遷的反思
      吳孟珊認為:創作代表一種精神上的生產活動,藉由藝術創作本質深入理解並且認識自我與人,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實踐的活動表現。從自然界中獲取的靈感–山,在個人水墨書寫性上,她試著譜出屬於自我調性的創作,也是一種對環境變遷的反思,期許大家在面對現代工業社會在人與生態環境上出現倫理的失衡,進而影響觀者,一同以行動來保護以及重視這個地球的生態。
      
    ▲吳孟珊–呈現變了奏的山水全貌,試著喚醒大眾的生態反思。
      
      
    吳孟珊(MOSEN WU)簡歷: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水墨創作組 在職碩士班 ( 2014/9~在學中)
    華梵大學 美術系 水墨組 學士畢業 (2004/9 – 2008/6)
    復興商工 美工科 繪畫組 畢業 (2000/9- 2003/6)
      
    經歷:
    協虹實業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09/8-2010/8)
    瑞遠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10/8-2013/4)
    潤泰全球股份有限公司 印花開發設計師 (2013/6-2014/9)
    IROO 依洛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印花開發設計師 (2015/6-2016/7)
    汎果創作國際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16/10~
      
    經歷:
    中華民國(第30屆)全國青年盃水彩寫生高中組比賽第2名
    台北市光華獅子會(2002)水彩寫生優選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