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中登山社推薦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中登山社推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中登山社推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中登山社推薦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山的故事。兩場講座】(台中 ‧ 高雄) 那天最新版宣傳照出來時我笑了,什麼啊?跟大學爬山的合照好像啊~~~然則照片可是有故事的。我們不說,人們怎會知道呢~~~ 只要是關於山的,崇鳳都會認真說。 來自戶外安全推廣協會的邀約。台北場不知為何候補的人和報名的人一樣多,卻也是我有史以來,講得...

  • 台中登山社推薦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20 08:06:28
    有 32 人按讚


    【山的故事。兩場講座】(台中 ‧ 高雄)

    那天最新版宣傳照出來時我笑了,什麼啊?跟大學爬山的合照好像啊~~~然則照片可是有故事的。我們不說,人們怎會知道呢~~~

    只要是關於山的,崇鳳都會認真說。

    來自戶外安全推廣協會的邀約。台北場不知為何候補的人和報名的人一樣多,卻也是我有史以來,講得最自在最快樂的一場演說。關於山的渴望和回應相應相生,會後的回饋都是禮物,深深滋養。

    現在來了台中場(再四天)和高雄場(月底),歡迎大家前來。


    ---

    以下摘自 戶外安全推廣協會

    「『甚麼時候可以跟妳爬山?』大學長開始這麼問。
    我卻感到手足無措。

    他曾教我開菜單、教我定位、曾教我作攻擊手、教我確保……他知道我不愛下廚、知道我是大路痴、知道我討厭下坡、知道我的一切虛弱。

    這最初引領我入山的人,而今懇切地跟我說:『甚麼時候可以跟妳去爬山?』

    我回答不出來。不知道要怎麼面對,調換位置後的風景。也許我想永遠當他的小學妹;也或許是我不敢想像,登山社訓練系統接軌部落智慧系統的一刻。

    後來,他跑來報名參加我們的隊伍。我們真的要一起上山了。得知他決定的那個下午,我覺得生命中有什麼東西發酵了。我會永遠記得那個發酵的感覺,奇異又鮮明。

    這一回,我是嚮導,他是隊員……」

    文字轉自崇鳳的臉書,文中的那個他,那個大學長,是協會一日課指導員肥鳥。因為這層關係,即使《我願成為山的侍者》一書已絕版,我們仍能邀請到崇鳳為我們開了三場講座。

    人生的路上,角色時常互換。

    崇鳳的文字很有溫度,邀請大家到現場聽她與山的故事。「她絕對撐得起大講台。」肥鳥是這樣推薦的。

    第一場在台北相當順利,而今還有中部和南部兩場,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報名!


    [台中場]
    書劍戶外中心9/24 (四) pm 7:00-9:00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94944197744870

    [高雄場]
    高雄百岳9/30 (三) pm 7:00-9:00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040409156379265

  • 台中登山社推薦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2-03 18:30:36
    有 401 人按讚

    我在研究國外制度的時候,因為大抵都是溫帶國家,雪季與非雪季有著明顯的區別(終年積雪的高山地帶不論),不像是台灣,寒流來一波加上水氣夠就降雪,但往往不容易持續下去,沒過幾天可能就融化了。

    這就造成了台灣冬季登山的困境,尤其是對於商業隊伍而言。

    自組團發現苗頭不對還能臨時取消,但商業隊伍向來有出團壓力,不出團就沒錢賺,讓少數業者有動機在雪況變數大的冬季繼續出團。這文中的團體,根據網路社群上的爆料,是台灣規模前五大的商業登山業者之一。

    (備註:按照我去年在某研討會中聽到的國內商業團勢力前五名,野訊、大台中、哇哈、山友、山林秘境,無特定順序排名)

    此隊伍因為積雪而受困於山屋,人員均安、存糧剩兩天,無立即生命危險,卻主動要求直升機救援下山,但這偏偏是大家最感冒的事情之一:「將直昇機當計程車來叫」。這裡不是媽寶國,你收了客戶的錢帶他們去爬山,就要能帶他們下山,怎麼能出了點小狀況就對外求援?

    至少在協會主導岳界的時代中,帶隊的前輩都把求援當成丟臉的事情,現在部分嚮導的心態上似乎是靈活了不少?

    .

    然而,我不是想檢討他們,我想檢討制度。

    眾所皆知,商業隊伍以營利為目標,除了縱走/橫斷長天數行程或許會問一下過去登山經歷外,通常不會挑客戶。平時是如此,遇上冬季可能降雪的時候更加尷尬,難不成客戶都要上過雪訓,自備冰爪、硬底鞋、冰斧等技術裝備才能成團?不可能的啦。請客戶帶著簡易冰爪、防滑鞋套上不就好了,頂多行前示範一下怎麼穿戴。

    但若是真的遇上了冰雪,隊員又真的懂得雪地行進的技巧嗎?甚至嚮導本身懂嗎?區區一名嚮導,在冰雪地形上照顧多名經驗不足的隊員,安全嗎?事實上,這類心臟大顆的商業隊伍一直都存在,而且除了「商譽」之外,出了山難他們也不用承擔什麼責任──因為在現行申請體制之中,自組或商業沒有任何區別。

    所以我才一直大聲疾呼,政府必須盡快完善「使用者管理」並「列管商業登山隊伍」。在古早時代,登山社受到嚴格列管,出重大山難後還要坐「山監」,被當時的警務處禁發入山證,以示懲戒;如今傳統協會式微,商業隊伍當道,我認為針對商業隊伍也該有類似的管理機制,不要再讓老鼠屎破壞大眾對於登山人的觀感,也要幫登山主題的冒險觀光(adventure tourism)奠下好的基礎。

    .

    最後一點,也是讓我常常抓腦袋的事情,就是商業團這個話題真的很少人討論。

    我不清楚目前政府對此事的態度。但是從持續更新的「脊梁山脈旅遊年」官網中,已經能看到由觀光局推薦的旅行社(目前唯一的高山行程是最遠只到光被八表紀念碑的「賽德克+能高北+奇萊南百岳/三日遊」),注重原民文化、歷史、生態的結合,顯示事態多少是開始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上面的行程難度看在山友眼中應該是蛋糕一塊。這就是大眾觀光(mass tourism)啦,大家平常走的多日百岳行程都太操,不會落到這個範圍內。

    但現在正在為大眾提供嚮導服務的業者呢?商業登山的時代中,我們國民的登山安全能保障嗎?宣導與教育需要時間發酵,但體制面的革新我們可以現在就做,是不是?

    .

    *小提醒:如果覺得小的寫的評論還行,分享的時候請記得選「包含原始貼文」唷!

    -----

    *延伸閱讀時間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我這幾篇文章:
    1. 《台灣登山人文課:自組隊、商業團和山岳協會》https://bit.ly/392aYNh
    2. 《我的山岳政策研究集》https://bit.ly/390mqJo
    3. 《岳政評論專欄》https://bit.ly/2uW26dq
    4. 《我的商業團政策研究集》https://bit.ly/2v2xiaM
    5. FB社群討論串(需加入才能看):https://bit.ly/2OoTcMn

  • 台中登山社推薦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2-27 15:00:00
    有 100 人按讚

    147╱編輯推薦

    天地無窮大,登高看三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南北之間•耆老打天下

    || 拓荒精神~中台灣登山起源 ||

    中台灣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山區幅員遼闊,深山叢林遍佈,早年生活貧困,登山運動推展不易,地方仕紳出錢出力鼓勵,其中以程育才、曾木樹、林兩全、陳清波最受推崇,是中台灣登山史最具代表的耆老。

    台灣登山史
    自從有人類就有登山行為,遠古時代為了生活而上山,休閒式的登山以1786年的白朗峰最具象徵性。台灣最早的休閒登山可考證為元代的汪大淵,《島夷志略》中記載上登「琉球」的「峙山」,此「峙山」有「大屯山」或「壽山」之可能。日本據臺期間,1926年成立「台灣山岳會」,光復後1946年,代理主席平澤龜一郎將一根冰斧與兩條登山繩交予台灣登山前輩以示傳承,1950年改稱「台灣省體育會」,登山活動蓬勃發展,足跡遍及台北郊山、偏遠中級山、深入高山百岳。
    中台灣中級山鼻祖
    中部地區的登山歷史較北部稍晚,民國40~50年代搭公車到台中市大坑、車籠埔、頭汴坑一帶走個2~3小時便回程。民國58年,救國團青年服務社總幹事韓漪、四大天王之首林文安連袂拜訪台中市登山界,為中部地區登山社團催生。同年12月中部地區第一個登山社團「台中市登山協會」成立,知名律師林俊雄先生為首屆理事長,聘請任職於台中地方法院的侯嶽擔任總幹事。參與登山活動者,大都為在學學生,每次參加人數約20~30人,活動範圍也侷限於郊山,例如阿罩霧山、車籠山、珍重山等等,遠程則達集集大山、鳳凰山、大橫屏山等,均以火車、公車為交通工具,假日於車站集合、出發,活動費用亦只20~30元左右,簡易的背包、水壺與普通的運動鞋便是當時最豪華的登山裝備。
    戒嚴時期山區管制森嚴,等高線地圖為「極機密」文件,民間不得擁有。在登山界多年努力奔走後,民國61年政府終於開放等高線地圖供登山社團使用。依據中華民國山岳協會前常務理事王雲卿先生輯錄的《台灣山岳一覽表》為指引,登山領域得以從郊山跨入蠻荒的中級山,登山範圍推進到海拔二千公尺以上峰巒。翌年,交通工具也改為遊覽車,參與活動人士擴及各行各業,每次活動參加人數也增長到百人以上。
    民國66年台灣經濟起飛,登山運動非常熱絡,一般山巒已無法滿足登山人士需求,此時中部地區登山界的「天王」應運而生,一群喜愛刁鑽、潑辣中級山的前輩不斷探勘新山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前輩為「歐都納公司」創辦人程育才,《中台灣名山大系》一書作者曾木樹亦尊稱程先生是他的登山恩師,在那年代鮮有岳友知曉登山摸三角點、與三角點號碼合照的意義,是由程先生教導曾老師此一理念。林文安制定台灣百岳亦以有三角點的山峰優先入選,足見三角點於登山活動的重要性,登山沒摸到三角點等同沒有登頂。筆者自民國77年開始登山就會拍攝三角點,民國80年師承曾老師的理念,更加熱愛中級山、喜歡三角點,登山觸角也由高山百岳轉向中級山,於山林間經常聽曾老師與程先生一起探勘中級山的精彩故事。
    ˙˙˙˙˙˙˙˙˙˙˙˙˙˙˙˙˙˙˙˙˙˙˙˙˙˙˙˙˙˙˙˙˙˙˙˙˙˙˙˙˙˙˙˙˙˙˙˙˙˙˙˙˙˙˙˙˙˙˙˙˙˙

    文、圖/張賀融
    與山相識與書結緣
    筆者與山結識便積極蒐集登山書籍勤學,登山區域也由高山進入中級山,民國83年1月25日《台灣山岳》雜誌出版,即從第1期訂閱到147期不曾間斷。筆者想將好的山巒介紹給岳友,於第7期投稿〈馬海濮富士山〉,感謝雜誌社刊載,147期共撰寫91期,78期中級地帶開始參與編輯會議,90期起「特約編輯」名單輯錄於雜誌。每逢出刊前夕,總是搶先到書局購買仔細閱讀,隨著讀者需求,報導內容變化,作者群必須學習更廣的領域,鞭策自己更加成長。數十次北上參加編輯會議,就像親密的家人相聚,會議氣氛相當融洽,不論酷暑寒流、強風豪雨,都讓人期待。如今國人閱讀習慣改變,紙本書籍吹起熄燈號,令人萬般不捨,感謝雜誌社近26年來的陪伴,為國人登山安全與新知貢獻良多,且讓我們期待《台灣山岳》雜誌以另一種出刊方式與大家見面。

    #更多內容都在台灣山岳147期
    #打電話02-27550088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