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中心理治療推薦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中心理治療推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中心理治療推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中心理治療推薦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連美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有一些朋友,聽美恩一天到晚講阿德勒 ,開始對這個學派感興趣,說想多了解。 大部分的人應該只聽過 這本書,然後就決定要鼓起勇氣被所有人討厭了(開玩笑的啦)...至於市面上,對阿德勒心理學有比較多涉略的人,通常都是從事教育的老師,或是在與孩子相處上遇到困難的父母。 Somehow,阿德勒...

  • 台中心理治療推薦 在 連美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13 14:52:29
    有 139 人按讚

    <美恩怎麼會愛上阿德勒心理學?>

    最近有一些朋友,聽美恩一天到晚講阿德勒 ,開始對這個學派感興趣,說想多了解。

    大部分的人應該只聽過 <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然後就決定要鼓起勇氣被所有人討厭了(開玩笑的啦)...至於市面上,對阿德勒心理學有比較多涉略的人,通常都是從事教育的老師,或是在與孩子相處上遇到困難的父母。

    Somehow,阿德勒就這樣被歸類到跟教育、教養有關的區塊,跟我們這些單身人士,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



    然而,不是從事教育工作,也沒有小孩的美恩,為什麼會這麼喜歡阿德勒呢?

    這就要把時光拉回三年前,我在研究所一年級時,接觸到阿德勒的過程,以及我跟阿德勒之間的愛恨情仇。

    碩一有門叫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的課 ,老師會介紹所有心裡學派。當時老師還很神秘的說,等你們了解所有的心理治療學派後,就可以從中挑出你比較想要深入學習的派別,畢竟這跟每個人的天生氣質、性格都有關。

    我很快地就愛上 “榮格” (我最愛的鄧醫師也是榮格派的喔 ),畢竟榮格的學說就是很迷人啊!什麼陰影、集體潛意識...光是談論他的學說就會覺得自己很有深度、很有想法、很高級,最適合我這種自以為是的文青了 😆

    我就這樣一路愛著榮格,直到寫期末報告的那天。



    老師出了一個很有趣的作業,她讓我們看一部電影,裡面的女主角因為童年的痛苦,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一直想自殺。電影的最後,導演選擇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所以我們都不知道,女主角最後到底會不會繼續走她的人生路,還是選擇自我了斷。

    期末作業很簡單,老師要我們化身女主角的諮商師,挑選一個學派,並運用那個學派的理論與策略,來幫助女主角不要自殺。

    而作業的呈現方式,就是諮商師與女主角的對話紀錄。

    我用榮格,幫女主角分析了她痛苦的原因,分析得非常透徹,簡直就是一篇可歌可泣的美麗散文...但是,卻扭轉不了女主角想死的決心。

    對話寫了一遍又一遍,稿紙撕掉一張又一張...我像在玩某種闖關遊戲,一直反覆推敲,思索著自己到底是那個環節沒有處理好,所以我的女主角才會仍舊一意孤行的選擇要死。

    在交期末報告的前一天晚上,我崩潰了。因為我意識到,不管我用什麼樣的角度切入,我的女主角都必死無疑。

    我唯一能做的,是拋棄榮格,換一個學派。



    其實,我整個碩一都在看不起阿德勒。

    我真心覺得阿德勒學派是用來哄小孩子...什麼鼓勵啦、勇氣啦,聽起來就很遜,不適合我這種喜歡喝黑咖啡、思索沈重人生議題的女子。

    但是在交期末報告的前一天晚上,我發現榮格行不同之後,只好默默撿起阿德勒。然後,就在天亮之前,我的女孩說,她願意試試看,活下去。

    我知道,聽到這裡,你可能覺得我在虎爛。畢竟諮商師與女孩的對話是我寫的,女孩子說要死還是要活,不都操之在我的手上?

    但,事實是,人要騙別人很容易,騙自己其實很難。



    我在期末報告的最後,寫說:「我的治療方法,融合了榮格與阿德勒。榮格幫助女孩分析和了解自己的問題,但阿德勒幫助女孩找到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氣。」

    當然,沒辦法用榮格學派讓女孩回心轉意,可能是我的功力不夠(如果是鄧醫師可能就會有不同結果)。但,從那一天開始,我對阿德勒就產生了敬意,對這個學派也開始改觀。



    阿德勒對我來說,很像是一塊外表樸質的全麥麵包,他的學說乍聽之下真的很像哄小孩的,但是當你願意慢慢摸索,慢慢咀嚼,慢慢深入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原來這裡面有這麼多層的滋味,這麼多的寶藏。

    希望和勇氣,是抓不到,也看不到的東西,但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

    這就是阿德勒的迷人之處。



    很多人請我推薦阿德勒的書,但我更想推薦這個為期一年的讀書會。

    我自己參加了兩次,一次是學員,一次是小老師。這個讀書會一個月一次,聽起來不是太困難,但要讀大量的書,還要寫 “挖心掏肺” 的作業,但我覺得很值得。

    台北、台、中高雄都有開課(9月份開課),詳細資料直接參考連結:
    http://www.tsap.org.tw/activity-message/225-2020-2021-taipei-reading-club-weekend-class.html



    參考書目:

    1. 勇氣心理學
    楊瑞珠,張老師文化出版

    2. 自卑與超越
    黃光國譯,志文出版社

    3.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吳書榆譯,經濟新潮社出版

    4. 認識人性
    區立遠譯,商周出版社

    #阿德勒
    #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

  • 台中心理治療推薦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10 07:15:00
    有 1,254 人按讚

    因為表現情緒而反覆受到懲罰的小孩,學會了害怕內在情緒體驗,並且緊繃(武裝)肌肉組織,努力地把感覺關在裡面、趕出覺知之外。

    把注意力導向情緒或身體的痛苦狀態,不抗拒地把自己交付於這個體驗,一旦接納並放鬆地進入痛苦,我們可以學習溫柔地把痛苦吸收到經驗中。

    我們只需要全然地感覺並接受痛苦的感官感受。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早安:

    感受自己的身心狀態,在現代刺激很多,生活又忙碌的社會裡,確實特別不容易。我自己的體驗是,在獨處靜定的狀態裡,常可以感受到被遺忘的自己—即使我已經花這麼多年的時間在認識自己了。

    我跟一位朋友談,認識自己,對現在的我來說,依然是有時間就會進行的功課。那麼,對一般人來說,又怎麼會足夠?

    也就是說,很多人所認識的自己,還是非常片面與表淺。而且不是年紀大,就足夠認識自己,不少老人家口中的自己,跟他人對老人家的認識,落差相當大。

    我們長期逃避自己的情緒,不僅僅是負向情緒,我們給正面情緒的時間,也相當不足。

    最近有機會到某個地方,我會偷空看著天空,靜下來、慢下來,放眼天寬地闊,內在感覺寧靜自由。心境不平和,這些隨手可得的正向情緒,也就容易視而不見。

    感覺不到心理層次的情緒,感覺生理的狀態也好,我印象中,藉著不同的書分享了這個概念幾次。以我昨天來說,多次回到腹部,去感受我腹部的緊繃,還有肩頸的僵硬,然後我便知道,該好好休息了。

    身心的反應,都是我們好好照顧自己的依據啊~

    這篇摘文的練習,非常推薦給各位朋友。祝願您,回到過去,跟被遺棄的自己在一起,然後從此不離不棄!

    ************************************

    感覺:被動地解決哀悼

    【文/ 彼得‧沃克】

    持續進行發怒、哭泣、言語抒發等主動的哀悼歷程,能幫助我們發現第四個哀悼歷程:感覺。「感覺」是一種比表達情緒更隱晦、被動的歷程。透過比較情緒表達和感覺這兩種概念,是最好的說明。情緒表達是用哭泣、發怒或言語宣洩,把內在的情緒能量釋放出來;感覺則是一種處於當下內在情緒體驗,而不做反應的靜態過程。在療癒中,感覺是把自己交付給內在的痛苦體驗,而不論斷或抗拒那些體驗,也不做情緒表達。

    感覺是一種動覺(kinesthetic)的體驗,而非認知的體驗,它是把思考關掉,打開情感、能量、感官感受的覺察過程,也就是俗話說的「不要多想」和「進到你的身體」。

    感覺,做為一個哀悼歷程,涉及了有意識地翻轉習得的求生機制,也就是壓抑痛苦,把它逐出覺知之外。

    感覺「發生」於把注意力導向情緒或身體的痛苦狀態,不抗拒地把自己交付於這個體驗,一旦接納並放鬆地進入痛苦,我們可以學習溫柔地把痛苦吸收到經驗中。然後,感覺的功能就像是溶劑般,會溶解並代謝情緒的情感、能量和感官感受。

    ***

    感覺可以療癒消化問題

    練習感覺也很像健康的消化食物,放鬆的消化道能讓我們有效地消化吸收養分。然而,如果壓抑感覺,我們的身體通常會武裝起來,同時變緊繃,尤其是消化道。

    我相信消化道緊繃會產生常與CPTSD 共同出現的消化問題,如腹瀉有時候是強烈危險情緒所引起的生理反應,這種時候,恐懼誘發了交感神經系統,進而誘發了大腸立即性的排泄。嘔吐也很類似。另外,便祕有時候是消化道的緊繃,阻礙了健康排泄所需的腸道蠕動。

    ***

    情緒與生理的連結

    情緒和生理感受常有密切的關係。

    生理感受常與感覺一起發生。還有,緊繃與壓力的生理感受,可能是發展來抵抗感覺的一種防衛表徵,隨著未表現的感覺累積下去,就必須要用更緊繃的肌肉去壓抑它。

    因為表現情緒而反覆受到懲罰的小孩,學會了害怕內在情緒體驗,並且緊繃(武裝)肌肉組織,努力地把感覺關在裡面、趕出覺知之外。

    憋氣是武裝的進一步產物,是很常用來壓抑感覺的方法,因為呼吸很自然地會把你的覺察帶到感覺的層次。

    把覺知聚焦在生理感受的技術,能幫助你變得更擅於練習「感覺」,而藉由足夠的練習,注意緊繃的臉、喉嚨、心臟或肚子,會把感覺帶入覺知,並用感覺去解決。然而,在你聚焦於生理感受的初期,感覺有可能會很強烈地出現,因此讓自己適度表達情緒會有幫助。

    ***

    平衡感覺與表達情緒

    當我們對感覺的隱晦感官感受變得更具正念時,用感覺解決被動哀悼歷程,就能夠與動態的哀悼歷程相輔相成。因此,當我們可以用「表達情緒」和「感覺」兩種方式,處理憤怒、悲傷、恐懼、羞恥和憂鬱時,通常就是在高階的療癒狀態。

    還有,感覺也可以幫助我們把情緒帶入覺知——需要透過動態、淨化的情緒表達來被哀悼處理。因此,當我們可以流暢地在感覺和情緒表達之間切換,哀悼就會特別深刻。有時候,我們只需要全然地感覺並接受痛苦的感官感受。其他時候我們則想對他人(那些允許我們用發怒和眼淚替文字上色的人)以言語來抒發我們的痛苦。

    ***

    學會感覺

    隨著倖存者變得越來越擅於發怒和哭泣,他們會更不害怕自己的感覺,而學習單純感覺的機會也會出現。他們可以藉由被動地適應較隱晦的憤怒與悲傷感官感受,去善用這些機會。

    一段時間後,這個練習會建立起被動地與自己較深的感覺同在的能力,像是恐懼、羞恥和憂鬱,但在早期階段,這個覺知常會演變成動態地表達情緒的需求——用哀悼來處理自己的遺棄感。然而,他們的遺棄感覺後來也會純然地藉由覺知而被消化和處理。

    這也適用於焦慮。這常是在覺知層面下的恐懼,藉由充足的練習,被動感覺常常能夠解決焦慮。下一章會詳細地介紹這個歷程。

    ***

    一個感覺的練習

    這個練習可以加強用感覺和哀悼來處理痛苦的能力。

    想像自己在做時光旅行,回到過去你覺得特別受到遺棄的地方。在各種痛苦的情緒狀態或情境中,讓成人的你,把身為被遺棄的孩子的你,帶來坐在成人的你的腿上,並且安慰他。

    你可以口頭上安慰他:「大部分時候,你如此被遺棄,感到如此孤單,使我覺得很悲傷。你被困在這種遺棄痛苦中,尤其是因為你忍受了這麼久,而沒有人來安慰你時,我更愛你。那不該發生在你身上,不該發生在任何一個小孩身上。就讓我安慰你、抱著你吧。你不用急著忘掉它,那不是你的錯,也不是你造成的,而且不用怪罪於你。你什麼都不用做,讓我抱著你就好。慢慢來⋯⋯我永遠愛你,無論如何都在乎你。」

    我非常推薦這個練習,即使它感覺很假,即使需要花很大的力氣擊退找碴鬼。請繼續練習,然後你會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對你那個受創小孩的自我憐憫。當它發生時,你會知道,自己的療癒工作已經到達了很深的層次。

    ***

    邀請並提升哀悼的技術

    在我成年後的第一次突破性哭泣後,我就變得很難流淚(但現在已經不會這樣了)。我不易流淚那時候,常常渴望那令人難以置信的解脫,但是,不像發怒,我無法強迫自己哭泣。我後來得知很多人也是這樣,我的朋友馬侃也遭受同樣的挫折,想哭到想把檸檬汁擠到自己眼睛裡去,後來他能夠笑談這件事,但也嚴肅地警告我,絕對別嘗試這種行為。

    這裡我整理出一個清單,列出我們討論過如何讓自己大哭一場的方法。

    如同本書中所有的忠告,請自由使用你覺得適合的忠告建議,並且自由安排你覺得最好的順序。不同的組合,可能會提升哭泣或發怒,或者兩者同時出現。有時候怎麼做都沒用,但我鼓勵你,再多試試直覺上覺得可能有用的技術。

    1. 找一個安全、舒適、不會被聽見的地方。
    2. 閉上眼睛,回憶你曾對某人感到慈悲憐憫的時候。這可以來自真實生活, 或是讀過的一本書或一首詩,或是看過的電影或新聞。
    3. 藉由回憶某人對你很仁慈,或是想像某人應該會對你仁慈,來提取自我憐憫。像是我,我就會對你很仁慈。
    4. 進行言語抒發,談談困擾你的事。可以寫下來,也可以對真實的朋友、想像的朋友,或是對我訴說。
    5. 想像自己受到更高的力量安慰。看見自己坐在這個仁慈的更高力量,或應該是仁慈的真人腿上(我有一位案主覺得聖誕老人很好用)。
    6. 回憶你曾經在哭泣或發怒後覺得好多了的經驗,或看見別人在真實生活中或電影中哭泣。
    7. 回憶你曾經生氣,或別人的生氣,而使你免於傷害的經驗。
    8. 想像你的憤怒在周圍形成一個火紅的保護屏障。
    9. 想像你的眼淚或憤怒帶著恐懼、羞恥或憂鬱,升起並且發散出來。
    10. 想像自己慈悲地抱著你的內在小孩,告訴他這很正常,覺得不高興或受傷時,都可以感到悲傷或生氣。
    11. 告訴你的內在小孩,你會保護他不受批判。
    12. 深深地、慢慢地、完全地呼吸。
    13. 播放可以感動你的或挑起情緒的音樂。
    14. 看淒美的電影。
    15. 看的電影內容,含有令你羨慕的憤怒發洩。

    最後,如果閱讀這本書後,並沒有使你開始釋放找碴鬼對你哀悼能力的束縛,請考慮尋求心理治療師或支持團體幫助你,來處理找碴鬼用以破壞你哀悼能力的羞恥。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台中心理治療推薦 在 謝震廷 Eli Hsie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3-18 13:34:25
    有 2,611 人按讚

    2020, 03.18【憂鬱症是不知足?19歲確診,專訪金曲歌手謝震廷:「我也不想想太多啊!」】

    (詳見原文:https://bit.ly/3a1dLHp)

    「活著固然很辛苦,但請一定要好好活著。」還記得星光弟弟嗎?爆紅後,名氣伴隨著陰影,謝震廷換了三所國中,上課都坐第一排,就不用看到同學。19歲確診憂鬱症,他害怕窗戶、馬路與浴缸,常無故哭泣,不吃藥就只能癱著。如今,拿下金曲新人獎的謝震廷,終於能與共存了8年的病做朋友,宣告:「儘管傷害我吧,我會活得更好,讓你跌破隱形眼鏡!」

    謝震廷從小學就喜歡唱歌,旁人也知道他真的能唱。他曾在合唱團擔任獨唱,也曾在學校禮堂,當眾唱出《勇氣》對女同學告白。跟媽媽、舅舅去KTV時,媽媽總是點了張雨生、楊培安的歌,想聽他飆高音。2007年,謝震廷只有13歲,在舅舅的報名下,參加紅極一時的選秀節目《超級星光大道》,一路唱進前十強,還發了2張合輯。當時還是國中生的他,彷彿四周籠罩著光。

    “有多強的光,就有多深的陰影。”

    同學的嘲諷、霸凌伴隨名氣而至,謝震廷陸續換了3所國中,疏遠人群,甚至沒有買畢業紀念冊;加上雙親離異,種種因素,致使處於青少年時期的他,陷入憂鬱的泥淖中。
    19歲時,謝震廷確診憂鬱症,開始服藥。在醫師建議下,他一頭栽進閱讀,3個月看了近百本書。他讀腦科學、心理學,也念哲學、經典文學。3年後,他帶著首張個人專輯《查理》重返歌壇,一舉拿下金曲獎最佳新人。

    取名「查理」,是出自經典小說《24個比利》作者凱斯(Daniel Keyes)的處女作《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書中主角。
    謝震廷反覆讀了這本書,覺得自己就像查理,「從書裡得到很多被理解、被接受,還有釋懷跟出口。」漸漸地,他找到了存在的意義,透過創作記錄生活。他的兩張專輯《查理》與《愛麗絲》,唱的是自己的故事,藉由音樂告訴聽眾「我從哪裡來」、「我要去哪裡」,籌備中的新專輯,則是探討「我是誰」。

    如今,憂鬱症帶給謝震廷的折磨,已內化成他創作的養分,一如他所言,「借力使力,be water。」

    以下是謝震廷專訪精華:

    國中那時候,就像從天堂掉到地獄。
    你就想,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人格塑造還沒完成,經歷一夕之間爆紅,在學校有好有壞的遭遇,又遇到變聲,很想找個洞鑽進去,很沒有自信⋯ 但我還是很喜歡音樂。
    有一天放學回家,母親載我,我在機車後座問她,可不可以買一把吉他?那時候我們的經濟狀況不是太好,大概剩3、5千塊,是這個月要吃飯的費用,但母親二話不說,帶我去買人生中的第一把吉他,所以我很感謝我母親。

    “上課坐第一排,就不用看到同學”

    但在國一那年,我是學藝股長,要幫忙發聯絡簿,不小心翻到我最好朋友的聯絡簿,看到他一直在攻擊我,我很難過。從那時開始對人很有戒心,變得很孤僻,導致後來上了專科,都不太敢交朋友。我不想對任何人釋出善意,因為當我向你釋出善意,也代表你有百分之百傷害我的權利。那時候下課,我就自己跑去頂樓,偷偷帶吉他在上面練。

    “我覺得那時候壓力很大,上課都坐第一排,因為這樣我只看得到黑板跟老師,看不到同學,也不用再看他們傳紙條。”

    國中時期的朋友,其實年紀都比我長,比方說我的恩師王治平老師。當時受到很多哥哥姊姊的照顧,幫助我走過那段時期,要是沒有他們,我應該很可能就歪掉了。那時候,我父母也因為我的學業,或是要不要繼續參加比賽、跟著星光幫發片,想法上有滿大的分歧,所以他們後來離婚了。

    “我也不想想那麼多啊”

    不管是在家庭跟學校,那時候是非常痛苦的,尤其在13到18歲這個人格塑造很重要的時期,我是把自己關起來的,困在一個泡泡裡面。大概到了15、16歲,開始打工賺錢,我那時候住斗六,每週到台中駐唱,唱完下高雄練團,想說當練功,反正我在變聲。我坐客運時,幾乎每一趟都在哭,持續了兩年多,我也不曉得為什麼,是後來19歲時被經紀人帶去看醫生,才發現我生病了。

    “母親曾經說,我就是想太多,我可以理解這不是惡意的,但聽到還是會不舒服,我就是因為想太多才會生病,可是我也不想想那麼多啊!”

    我找了很多醫生,後來遇到何俊憲醫生,他很有耐心地聽我說,有點像是幫我諮商。就是我在海上漂流,終於抓到一個救生索,然後他把我拉上來。他推薦我去閱讀、旅行。我自己排書單、逼自己環島、去聽講座,只要有免費的講座就去。

    我花了兩三年才逐漸接受這件事,我心情就是很低落,所以乖乖吃藥,跟它(憂鬱症)和平共處。

    “我有斷過藥,那時候有種想法,我一輩子都要依賴藥物了嗎?結果大概一個月癱在地上,沒辦法行動,後來想說算了,就吃藥嘛!”

    如果真的吃了藥還是沒用,那就創作吧!所以第一張唱片聽起來比較憂鬱,反映我當時的心理狀態。

    “害怕窗戶、浴缸,枕頭常是濕的”

    其實我有寫一首歌,但沒有發表過,因為太黑暗了。就是我害怕看到窗戶、馬路、浴缸,會想到很不好的事。那時候常常要換枕頭套,因為每次醒來都是濕的,都是眼淚。我有另一首歌《You Found Me》就是寫當時的狀態。

    音樂是一個一直push我,是我醒來會覺得有幹勁、有動力去做的事。可能我戶頭剩下3000元,我還是會去買吉他的弦,我會把音樂做好。而且我做這件事的同時,會渲染到其他人,他們有他們的解讀,可能就影響他們的一生。

    有人因為聽《燈光》認識,後來結婚了,我覺得這很不可思議,就是Why not?做音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也是我跟世界溝通的方式。

    “每次唱《燈光》時,我都會對台下說:「活著固然很辛苦,會遇到很多挫折與磨難,但請你一定要好好活著,因為只有好好活著,才是推翻一切不幸的籌碼。我們不用做24小時開朗的太陽,但是可以做彼此心裡的燈光。」”

    它(憂鬱症)是我的朋友,也幫助我很多,帶我看到不同視野,可能是其他可能沒有生病的人察覺不到的。我可能可以清楚地看見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思考怎麼寫一首歌給他,鼓勵他,或是我能察覺自己情緒有點低落,怎麼療癒自己。現在的我已經OK,來吧,儘管傷害我吧,因為這會讓我變得更強,我會活得更好,讓你跌破隱形眼鏡。(笑)

    *小辭典:憂鬱症不是不知足,那是什麼?*

    常見病因/
    生物學因素(腦內生物傳導、內分泌、大腦構造等)、心理社會壓力(生活壓力、病前人格、早期失親、失落、仇恨內射、無價值、學習來的無助感、錯誤認知等)及基因遺傳

    9大症狀/
    體重減輕或增加、失眠或睡眠過度、精神激昂或遲滯、疲倦或缺乏活力(生理)、情緒低落、失去興趣、無價值感或罪惡感、注意力減退或猶豫不決、反覆想到死亡或有自殺意念(心理)。具以上2項症狀且持續2週以上,建議尋求專業諮詢

    治療方式/
    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及休養。服藥需至少2週至1個月才能逐漸看到效果。憂鬱症治療分為急性期、持續期和維持期,急性期治療至少需3個月,持續期達6個月

    求助資源/
    .校園諮商輔導中心
    .企業內部、外部合作單位
    .張老師1980、生命線1995、自殺防治中心
    .社區諮商中心
    .合法線上諮商平台FarHugs
    .心理諮商所、身心科診所

    採訪整理:蔡立勳 共同採訪:何綺
    資料來源: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實習心理師程威銓(海苔熊)、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5
    採訪整理:林倖妃、蔡立勳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