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中市登山協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中市登山協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中市登山協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中市登山協會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47╱編輯推薦 天地無窮大,登高看三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南北之間•耆老打天下 || 拓荒精神~中台灣登山起源 || 中台灣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山區幅員遼闊,深山叢林遍佈,早年生活貧困,登山運動推展不易,地方仕紳出錢出力鼓勵,其中以程育才、曾木樹、林兩全、陳清波最受推崇,是中台灣登山史...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的網紅朱暖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9.09.05(六) 台中市品格教育協會/朱暖英市議員服務處「翻轉學習力-心智圖法親子共學公益課程」 ☆台中市社區班 ☆萬和國中親子近600人 講師:吳鴻松老師 更多相關影片 ☆口說發表 登山 https://youtu.be/ntQpLtSUUno 遊樂園 https://youtu.be/...

台中市登山協會 在 林佳龍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03:59:19

第11屆總統文化獎得獎名單出爐!恭喜所有得獎者 本屆得獎者有: 「文化耕耘獎」李安導演 「在地希望獎」社團法人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人道奉獻獎」陳榮基醫師 「社會改革獎」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青年創意獎」HRC舞蹈工作室創辦人陳柏均。 我想每個得獎的個人或團體都象徵了他們在該獎項非凡的貢...

  • 台中市登山協會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27 15:00:00
    有 100 人按讚

    147╱編輯推薦

    天地無窮大,登高看三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南北之間•耆老打天下

    || 拓荒精神~中台灣登山起源 ||

    中台灣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山區幅員遼闊,深山叢林遍佈,早年生活貧困,登山運動推展不易,地方仕紳出錢出力鼓勵,其中以程育才、曾木樹、林兩全、陳清波最受推崇,是中台灣登山史最具代表的耆老。

    台灣登山史
    自從有人類就有登山行為,遠古時代為了生活而上山,休閒式的登山以1786年的白朗峰最具象徵性。台灣最早的休閒登山可考證為元代的汪大淵,《島夷志略》中記載上登「琉球」的「峙山」,此「峙山」有「大屯山」或「壽山」之可能。日本據臺期間,1926年成立「台灣山岳會」,光復後1946年,代理主席平澤龜一郎將一根冰斧與兩條登山繩交予台灣登山前輩以示傳承,1950年改稱「台灣省體育會」,登山活動蓬勃發展,足跡遍及台北郊山、偏遠中級山、深入高山百岳。
    中台灣中級山鼻祖
    中部地區的登山歷史較北部稍晚,民國40~50年代搭公車到台中市大坑、車籠埔、頭汴坑一帶走個2~3小時便回程。民國58年,救國團青年服務社總幹事韓漪、四大天王之首林文安連袂拜訪台中市登山界,為中部地區登山社團催生。同年12月中部地區第一個登山社團「台中市登山協會」成立,知名律師林俊雄先生為首屆理事長,聘請任職於台中地方法院的侯嶽擔任總幹事。參與登山活動者,大都為在學學生,每次參加人數約20~30人,活動範圍也侷限於郊山,例如阿罩霧山、車籠山、珍重山等等,遠程則達集集大山、鳳凰山、大橫屏山等,均以火車、公車為交通工具,假日於車站集合、出發,活動費用亦只20~30元左右,簡易的背包、水壺與普通的運動鞋便是當時最豪華的登山裝備。
    戒嚴時期山區管制森嚴,等高線地圖為「極機密」文件,民間不得擁有。在登山界多年努力奔走後,民國61年政府終於開放等高線地圖供登山社團使用。依據中華民國山岳協會前常務理事王雲卿先生輯錄的《台灣山岳一覽表》為指引,登山領域得以從郊山跨入蠻荒的中級山,登山範圍推進到海拔二千公尺以上峰巒。翌年,交通工具也改為遊覽車,參與活動人士擴及各行各業,每次活動參加人數也增長到百人以上。
    民國66年台灣經濟起飛,登山運動非常熱絡,一般山巒已無法滿足登山人士需求,此時中部地區登山界的「天王」應運而生,一群喜愛刁鑽、潑辣中級山的前輩不斷探勘新山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前輩為「歐都納公司」創辦人程育才,《中台灣名山大系》一書作者曾木樹亦尊稱程先生是他的登山恩師,在那年代鮮有岳友知曉登山摸三角點、與三角點號碼合照的意義,是由程先生教導曾老師此一理念。林文安制定台灣百岳亦以有三角點的山峰優先入選,足見三角點於登山活動的重要性,登山沒摸到三角點等同沒有登頂。筆者自民國77年開始登山就會拍攝三角點,民國80年師承曾老師的理念,更加熱愛中級山、喜歡三角點,登山觸角也由高山百岳轉向中級山,於山林間經常聽曾老師與程先生一起探勘中級山的精彩故事。
    ˙˙˙˙˙˙˙˙˙˙˙˙˙˙˙˙˙˙˙˙˙˙˙˙˙˙˙˙˙˙˙˙˙˙˙˙˙˙˙˙˙˙˙˙˙˙˙˙˙˙˙˙˙˙˙˙˙˙˙˙˙˙

    文、圖/張賀融
    與山相識與書結緣
    筆者與山結識便積極蒐集登山書籍勤學,登山區域也由高山進入中級山,民國83年1月25日《台灣山岳》雜誌出版,即從第1期訂閱到147期不曾間斷。筆者想將好的山巒介紹給岳友,於第7期投稿〈馬海濮富士山〉,感謝雜誌社刊載,147期共撰寫91期,78期中級地帶開始參與編輯會議,90期起「特約編輯」名單輯錄於雜誌。每逢出刊前夕,總是搶先到書局購買仔細閱讀,隨著讀者需求,報導內容變化,作者群必須學習更廣的領域,鞭策自己更加成長。數十次北上參加編輯會議,就像親密的家人相聚,會議氣氛相當融洽,不論酷暑寒流、強風豪雨,都讓人期待。如今國人閱讀習慣改變,紙本書籍吹起熄燈號,令人萬般不捨,感謝雜誌社近26年來的陪伴,為國人登山安全與新知貢獻良多,且讓我們期待《台灣山岳》雜誌以另一種出刊方式與大家見面。

    #更多內容都在台灣山岳147期
    #打電話02-27550088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