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台中屯區由來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台中屯區由來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lupins (〈仙黛逸蹤‧八式問劍〉)看板TaichungBun標題Re: [請益] 有西屯、...
台中屯區由來 在 Anta Liao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2:01:39
台中新開店再一間,冉冉茶事~由本事空間製作所打造,與台南的圓頂西餐廳、糯夫米糕系出同門,今天特地來觀賞設計風格與專業侍茶師的特殊品茗茶道風格。 雖然茶飲工序與出處感覺的出嚴謹的細節,也有很多風格迥異的茶款,但預約與到場消費時卻三次刻意引導消費坐在吧台桌,到場後又推薦改採新推出的套餐消費出茶方式,雖...
簡單回覆一下兩年前的這篇討論文。
關於
現在臺中有「北屯區」「西屯區」「南屯區」,
為何沒有「東屯區」?
原PO與長輩聊過之後,已大致有個明確的說法,即
「舊市區幅員不敷使用,於是人民分別向北西南等方向『屯墾』」。
此處有兩個小地方可以再仔細梳理一下:
1、「屯」字
用現行國語的思維,
看到「屯」字忍不住會造起「屯墾」、「屯軍」、「屯田」之類的詞彙。
但套用到「大屯山」一名,
總不能照字面解釋為大屯山是先民屯墾之地。
臺灣很多地名起初是由定居或移墾該地的不同族群語言而來,常常是
「音讀」>「字面(望文生義)」
轉頭看看南投有個地方叫「草屯」,光從字面很難推知命名由來,
而「草屯」舊名是什麼?
草鞋「墩」=草「屯」
亦即,現在臺中的「北屯」、「西屯」、「南屯」區,
1920年代行政區域改革時,跟「草鞋墩」一樣,
由「墩」字改為「屯」字(此處偏向改用比較簡單易懂的音近音同漢字吧?)
所以,西「屯」原本是西「墩」,
墩,大墩也。
(知道「西屯」地名由來的人,請包容一下開場有點長...)
2、舊市區
推薦大家載個「臺中歷史地圖」APP,來看看1895年的《臺中省城圖》
清末的舊市區 大墩街在這裡 https://imgur.com/ub0vf1D
不同年代的古今地圖可以疊合比對,非常方便對照,
走到哪就比對到哪……(除了臺中,還有臺北、臺南歷史地圖)
話講還頭,從相對位置來看,
「大墩街」的北、西、南向,
大致是今日的「北屯」、「西屯」、「南屯」區,
以此類推,
「西大墩」即「西屯」,「東大墩」就是「東屯」,
若要列個「東屯區」,應在此圖的「大墩街」以東……?
等等,跳太快了。回到原文再看一下,
原文裡有幾位版友推文
提到「東屯」其實可視為「大里」和「太平」,
現在這兩區的位置,與上圖「大墩街」的相對位置,
若以「東屯」稱之,似乎偏東南了點。
再者,「大里」舊名「大里杙」,「太平」舊名跟「屯/墩」系列較無關,
幾個老地名好像跟「東屯」連繫不上。
那麼,臺中真有地名叫「東屯」嗎?
縱使行政區域之中不見「東屯」,
在當地人的稱呼裡,除了西大墩、東大墩外,
是否曾存在過「東屯」一名?
這裡請來了一位今日臺中的鄰居(?)
彰化鹿港的老前輩施梅樵先生(1870-1949,著有《捲濤閣詩草》、《鹿江集》)
臺灣記憶「施梅樵」:https://reurl.cc/LaNMK
分享一下他的詩作〈東屯公園即景〉:
「老至休嗤步履遲,山光湖綠沁心脾。
行吟領略天然畫,收拾風情入短詩。」(《全臺詩》24冊,頁412)
https://imgur.com/puKjll9
詩題中的「東屯公園」,
很快就會讓人聯想到
臺中在地人很熟悉的臺中公園,就在前述的「大墩街」旁(詳前圖),
而施梅樵逕以東屯公園稱之。
(此詩作於20世紀初,當時臺中應該只有這個著名的公園)
今日的「臺中公園」,百年前的「東屯公園」,
舊市區的大墩街一帶,也許就是「東屯」?
還是,「東屯」約當今日的「大里」或「太平」?
有請施梅樵先生,再分享某次搭縱貫線的經驗吧,
這首古詩題為〈由臺中將之大里,候車殊久始至,作此以示古戟〉:
「人生萬事鮮如意,半日待車車不至。
東屯大里咫尺間,一面之緣慳難致。
雙魚曾寄約行期,恐君怪我匪來易。
平昔踐約期不愆,詎料驅車今昔異。……」(《全臺詩》24冊,頁220)
https://imgur.com/kIS6BH1
「東屯」若即「大里」(、「太平」)一帶,
施梅樵就不用在臺中驛苦等誤點的汽車XD
此處,詩題與詩句互文,
「東屯」和「臺中」畫上等號,應該沒有太大疑慮,
可以推測
日本時代的「東屯」,應在大里(、太平)←→西屯、北屯、南屯的範圍
約當今日(2019年)的「東西南北中區」=「東屯」。
除了施梅樵將臺中(今日舊市區)稱為「東屯」外,
是否還有其他例子?
有的,只是比起「東屯」,
大家更習慣稱之「東墩」(東大墩)。
日治時代,臺中州的古典詩詩社林立,
其中有名為「東屯吟社」、「東墩吟社」(1929創),後者較著名,
台灣文學館「台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
http://dhtlj.nmtl.gov.tw/opencms/search.html#allKeyWord
「東屯吟社」、「東屯公園」見於《臺灣文藝叢誌》第3年第6號(1921年3月15日)
https://imgur.com/pCMPltj
「東墩吟社 創立總會」《臺灣日日新報》1929年1月9日,日刊4版
https://imgur.com/dsMtKFX
https://imgur.com/6BstZeO
「東墩吟社」創社地點即在臺中市,時常於天外天劇場雅集,
社員或居於柳町(中區)或落腳在火車路孔附近,
曾任社長的李櫻航(施梅樵弟子,住新富町)詩集即名《東墩詩草》。
且直至1970年代仍有臺中在地的詩社,
還在使用「東墩中州吟社」這類的稱呼(有時不冠東墩二字)。
(雖然,戰後的中州吟社是創於南屯區,仍會使用東墩指臺中)
【小結】
「東屯」或可說即「臺中舊市區」(不知在地人如何定義「臺中的舊市區」)
約當上圖的「大墩街」(或稱「東大墩街」,見《臺中市地名沿革》P3)。
(案:日本時代的「街」是行政編制的「街庄」之意,非「街巷」意)
洪敏麟《台灣地名沿革》(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79年初版,1985年再版)
云「大墩街」沿革如下:
「現臺中市中區錦添、錦花、大墩、中墩等里,原稱大墩街。
初期聚落建於臺中盆地中部柳川、綠川之間的孤丘『東大墩』故名。
大墩街原為巴布薩平埔族貓霧〔手束〕社(Babusack. Babosack. Babausak)
之社域荒埔,其社址在現南屯區春社里舊稱番社腳處。大墩街之形成聚落,
可能在雍正初年,漳、泉、汀、粵各籍移民,
在柳川(昔稱邱厝溪)和東大墩孤丘間聚居。
雍正十年(一七三二),貓霧〔手束〕巡檢司署千總駐劄於此。
從彰化縣志載有『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據大墩街,陷官軍事』可以證實,
乾隆末年,街肆已形成。……」(P57-58)
日本時代「(一八九六)四月,日人建『新町』一排於現三民路二段向北右側,
為本市洋式店舖的濫觴,翌年,在左側建『富貴街』,
後來合併稱『新富町』,住民全數為日人。」(P59)
1905年,「縱貫鐵路開通,
市區向火車站方向伸展,並繼續向後火車站擴大。」(P59)
(案:此範圍應即施梅樵、李櫻航詩中所云的「東屯」,
當時在地人所熟悉的「東墩」)
又據「大墩街(東大墩)」的相對位置,
重新區畫犁頭店街、三十張犁一帶,分別改為「南屯」、「北屯」之名。
三十張犁,「因位於東大墩之北,且海拔高一百公尺以上,
高度堪與東大墩丘陵(八九‧四公尺)相比」
1920年時「改稱為『北屯』。」(P101)
西屯,「因位於東大墩街之西北方,故稱西大墩街。」(P102)
犁頭店街,1920年時「因其位於東大墩之南,故改稱『南屯』」(P102)
直至戰後,
「臺中市區因省府遷移中興新村(民國四十五年),
又完成臺中港築港工程,使市區更為擴大,
現(案:1980年代)不斷向三屯區(北屯、南屯、西屯)擴展中。」(P59)
-----
讀施梅樵詩畧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75.182.102.12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ichungBun/M.1554573024.A.F2A.html
個人看法:
約當今日(2019)的東西南北中區=舊市區=東大墩=東墩/東屯。
這次只有查了臺中市的地名沿革,
詳細的臺中縣地名由來,
可參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出版的《台灣地名辭書‧臺中縣》(卷12,有二冊)
圖文並茂,講得蠻詳細的。個人很喜歡這套辭書XD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62381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85565
或者參考簡易說明:http://www.dyps.tc.edu.tw/web_dali/06_extend_03.htm
臺中發展算早啊,分區那麼細,跟城市發展歷程有關。
舉個人比較熟悉的臺南為例,
現有 中西(原為中、西2區)、東、南、北 →中西區大致在清代城牆內
(明鄭時代還未有城牆,
但這個古老的城市已有西定、東安、南寧、鎮北坊之分,
範圍約以今日的中西區為中心,比當今的4區加起來更小)
隨著城市發展(清代臺灣府→日治臺南市→現在2019年)向四方擴張,
漸漸將清代城牆外的地區納入
臺南有形的城「牆」約於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陸續拆除,
但無形的區域畫分仍存在,
最近(2018年)才打算將最小的中西區與北區合併,預計改名「赤崁區」。
感謝釋疑~
對「(西/東)屯=屯墾區」此一說法有所保留。
比如「草屯」,很難用「屯墾」的意思解讀通順,
該地的「原名」為「草鞋墩」似乎比較容易理解些。
(解讀臺灣地名由來時,很怕忽略歷史脈絡,用現今思維或通行國語去套、去解,
楊渡解那什麼「玉井」地名由來,在地人看了就規腹肚火kui-pak-tóo-hué)
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631547
「東屯」若與「屯墾」有關,
何以「西屯」、「南屯」、「北屯」的「舊名」(以1920年代為界)
分別為「西大墩」、「犁頭店」、「三十張犁」,
而不是開墾之初就以「屯」為名呢?
再者,
「東邊從來都不是屯墾區」,
「旱溪到大里溪這裡也不易耕作,都是爛泥地,所以並無屯區(種稻米)之功能」
不易耕作、從來都不是「屯墾區」的地方,
若名以「東屯」,總有些說不過去之處。
貓霧〔手束〕(這個字PCMan顯示不出來,从手束)
就是現在慣稱的中部平埔族「巴布薩/拍瀑薩」(Babusack)
歷來的寫法很多,但讀起來發音都接近(前提是要「用對語言」來發音)。
「貓霧〔手束〕」同款要用當時在地漢人的語言或Babusack社的語言發音,
(「貓霧〔手束〕」和「Babusack」有對音關係)
臺灣地名裡寫作「貓」字的,不唸niau
很多指的其實不是「貓」(寫作Cat,唸作niau),
而是「果子狸(ké-chí-bâ)」,「狸貓換太子」的那隻「狸貓」。
巴/貓 ba(豸部、當部首用的「犬」,二者寫法有混用情況,如日文neko寫作猫)
布/霧 bu
薩/〔手束〕 sack 這是「入聲字」
上述的發音,疾讀之(唸快一點),
就是「彰化」的清代舊名「半線」,
臺中、彰化這一帶,早先都是平埔族Babusack的地盤吧!(若有誤,請不吝指正)
【工商服務時間】
推薦翁佳音老師、曹銘宗合著的這本書
《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1608
推您這簡潔明確的解說!
支援一下1898年的「臺灣堡圖」:https://imgur.com/LlScVxi
圖中已明確標出臺中街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逛逛: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html
可以在google map上疊合不同時代的地圖,古今對照。
是的,大里本來就叫大里杙,好在沒被大幅改名XD
本文想說的是,史上確有「東屯」一稱,東大墩=東墩=東屯=舊臺中
只是「東墩/東屯」沒有作為今日的行政區畫之名。
不過,google之後,查到臺中市有個里叫「東墩里」耶!
(當然,此里的所在範圍與歷史上的「東屯/東大墩」並不同)
又,
從中部的聚落名稱歷史演變來看,
早年似乎還是用「墩」多於「屯」,
「墩」與臺中的「自然地理環境」比較貼近,應是命名之始,
「屯」字的使用較晚(1920年),應該與「屯墾」意較無關,
只是純粹與「墩」音同(聲調略有不同),而以新名「西屯」取代了舊名「西大墩」。
甘為霖《廈門音新字典》http://taigi.fhl.net/dick/
屯 Tun https://imgur.com/7s6S3vc
墩 Tun https://imgur.com/RauAPHb
所謂的台語常見同一名詞同音卻異寫的例子。
臺南的「噍吧哖/TaPaNi」(大武壟社語)也是寫法獨特
(↑三字都替表音的聲符加上了口部,明顯是音譯詞)
1920年代,才被改成與日語音近的「玉井/たまい/Tamai」。
此外,不妨也參照一下雲林虎尾鎮「大屯」的例子,
這裡清代名為「大墩」,日本時代行政區域改革時改作「大屯」--
虎尾鎮東屯里與西屯里2里於清朝年間地名為「大墩」,
日治後期改名為「大屯」,
於1953年大屯才分為現今之東屯、西屯里;
日治時期設置派出所,當地民眾均以「大屯」派出所稱之。
在行政區域重劃後,由於派出所座落於虎尾鎮東屯里,
而以東屯派出所命名至今,
縣議員陳俊龍有感該2里之民眾仍習慣以「大屯」來介紹自己的居住地,
因而建議將東屯派出所更名為「大屯派出所」。
出處:2018年8月9日,「虎尾分局大屯派出所今揭牌 服務品質不打折」
https://www.yunlin.gov.tw/news/detail.asp?id=201808090003
是的,應該是差不多情況。
臺南明清時代的「東安坊」範圍,原在城牆內,
現在的「東區」大致範圍,已自清代城牆→往東、往東南。
也可以直接看jump0517大的推文~簡潔多了XD
「貓霧〔手束〕」一名,乍看之下很神秘難解啊!^_^
清代至日治初期有「〔手束〕東下堡」(西)、「〔手束〕東上堡」(東):
https://imgur.com/B9WUbnx https://imgur.com/762RXk8
感謝eternalmi16大細膩的解說。
偶然看到「東屯」,google之後沒找到比較完整的說法,
才想要翻查資料XD
後來想想,「東屯」見於行政區域改革的1920年代初(如「東屯吟社」一稱),
「東屯」之所以沒有廣為使用,堙沒如斯,
可能是老前輩們也比較認同「東墩」一名,
是以蔡子昭、蔡梓舟兄弟與黃登高、林建寅等人於1929年成立詩社時,
採用的是與老地名聯繫較深的「東墩」,而不是「音同/近」的「東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