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中大眾運輸一日遊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中大眾運輸一日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中大眾運輸一日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中大眾運輸一日遊產品中有2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日記蕈】 心血來潮出去 #一日輕旅行 因為好想去日本,也很喜歡搭火車,所以找了一下,發現有幾個神社遺跡,就在火車站附近(目前有看到通霄、清水、林內,歡迎大家推薦其他神社遺跡) 既然都要搭火車了,乾脆完全使用大眾運輸工具。 本來很chill的,但從出門開始就有一堆選擇題◉‿◉ 因為很隨...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Aiky一點GO瘋旅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黃花風鈴木 #嘉義景點 #九重葛 風鈴木花騎落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花期沒有很長。黃金風鈴木在中南部比較常見的花種,在北部比較少。從台中以南的縣道上無時無刻就可以看到黃花飄落,而在彰化、嘉義卻是最多的。 影片景點Google map路線及位置圖: http://bit.ly/3...

台中大眾運輸一日遊 在 窮懶蕈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17:55:36

【#日記蕈】 心血來潮出去 #一日輕旅行 因為好想去日本,也很喜歡搭火車,所以找了一下,發現有幾個神社遺跡,就在火車站附近(目前有看到通霄、清水、林內,歡迎大家推薦其他神社遺跡) 既然都要搭火車了,乾脆完全使用大眾運輸工具。 本來很chill的,但從出門開始就有一堆選擇題◉‿◉ 因為很隨...

台中大眾運輸一日遊 在 ?喬喬❤️FB?喬喬來了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21:55:06

最近天氣超好☀️來個虎尾一日遊✌ 虎尾在雲林縣的中心點,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歷史軌跡 虎尾景點都好集中❤ 輕鬆就能把網美點拍好拍滿 是懷舊體驗、親子共遊的好去處 最近很紅的📍雲林虎尾合同廳舍 是以前日治時期的警察局跟消防局 現在改由星巴克及誠品進駐 保留歷史建築原樣超有特色 這個點...

台中大眾運輸一日遊 在 Ann?安安✨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21:29:15

Taichung MRT初體驗🚇 在台中不太需要搭乘捷運 (我都騎車、開車到處跑) 身為台中人,當然要來一日體驗😁 - 從「水安宮站」搭到「松竹站」 下捷運出口右手邊「舊社公園⛲️」 可以拍拍照 、 散散步 那裡有很多人野餐、運動、遛狗 ❗️對面就是松竹臺鐵站❗️ (是不是很方便💯) - 再從「...

  • 台中大眾運輸一日遊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18 22:42:05
    有 21 人按讚

    【#日記蕈】

    心血來潮出去 #一日輕旅行

    因為好想去日本,也很喜歡搭火車,所以找了一下,發現有幾個神社遺跡,就在火車站附近(目前有看到通霄、清水、林內,歡迎大家推薦其他神社遺跡)

    既然都要搭火車了,乾脆完全使用大眾運輸工具。

    本來很chill的,但從出門開始就有一堆選擇題◉‿◉

    因為很隨興地睡到快中午,吃完早午餐發現,海線要到通霄的班次已經錯過了,下一班要到快四點了,但去清水的還行

    馬上走去捷運站。

    到捷運站,看一下時間,到大慶站轉乘走路時間是7分鐘;到新烏日轉乘走路時間是4分鐘,沒有去過大慶車站,但時間比較多,賭他一把!不行就搭一點半的車到林內(交給命運決定)

    後來發現大慶站共構做超好,一出站就可以刷去臺鐵(這邊很有日本感(˶‾᷄ ⁻̫ ‾᷅˵))

    到了清水,出來就有全家;休息一下,看地圖,走路到後參道大約18分鐘,感覺可以,就慢慢走過去。

    後參道就在清水地政事務所旁邊,就慢慢走上去,前段雖然有台灣特產鐵皮屋,但後面越走越有阪道的感覺;經過林務局工作站後,就像開始想起要種樹種花,上半段景色生意盎然。

    走到頂,轉頭就是牛罵頭(開車的話應該就是很多U形道),地圖顯示,清水神社遺址,是在園區裡面;園區是免費參觀的。

    #牛罵頭文化園區 整理地不錯,有分館別,雖然有幾個館沒有開放,但有開放的展示空間都安排滿好的。

    雖然稱為牛罵頭,但其實是從牛罵頭文化遺址開始(4500年前)到最近(民國兵阿營)的相關文物都有展覽和說明。

    此行我是找日本感的嘛,所以可惜的是神社遺跡不多(聽說拆了不少木頭拿去蓋鎮安宮);但整體氛圍很好,很舒暢。

    繞完去裡面的咖啡廳 #本一艸堂 坐一下,發現有手沖,就點了一杯;今天非假日,只有我一位遊客,店員很熱情跟我聊天,才知道她也是從台北回台中,很認真想要讓這個園區生意盎然。

    我給她分享了金瓜石的金瓜石神社,她說了花蓮慶修院最近的整頓;好喜歡古蹟被整理以後,營造整體氛圍,成為一個旅遊園區,逛、學、玩、吃、文化,都有涉獵的感覺。

    喝完手沖藝伎(還有招待的點心),也差不多回程了。

    原本查時間,清水回大慶是18:34,悠哉在全家吃完晚餐(本來對面有間評價不錯的店,但營業到8點而已),去等車時,發現火車有事故!?⚠️

    在清水車站邊等車,邊搜尋替代方案;公車剛好都開走了;GoShare 沒有車在清水;還在找其他路線時,我本來要搭的火車來了,站員建議先上車,到沙鹿站看看,也許事故排除後,可以到彰化轉車。

    到了沙鹿車就真的停著了。

    車上我查了一下公車,發現可以到市區的公車,還有約半小時到;我就立刻下車去找公車站牌。

    後來有驚無險搭上了傳說中的300多公車,也就是會跑在原BRT專用道的車;意外從幾乎尾巴的地方,搭到了市區( ´▽`)

    整個到家還是覺得很滿足,獨自旅行彈性很高,遇到事情都是自己面對,但是解決後就很有成就感;平安到家、活著,就是最成功的旅程!

    #一個人的旅行 #清水 #清水神社 #在台灣的神社 #火車站附近的神社 #神社遺跡
    #日記 #手寫 #手帳 #diary #writing #digitalplanner

    話說清水相關資訊,我是參考台中市文化局出版的台中學系列書《海線散步:清水人文地誌學》,在讀墨可以免費領電子書看唷!
    網址:http://moo.im/a/blqsDF
    (我的推書AP⋯⋯是說0元也不用給AP吼😂)

  • 台中大眾運輸一日遊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05 23:55:16
    有 1,360 人按讚

    【3Q談台鐵在台灣交通中的定位問題】

    我們徵得3Q 陳柏惟同意,轉載今天他發表的文章,這篇用意不在揪出事故元兇,或是高唱「系統性問題」,而是很實際的提出一個問題:台鐵在台灣交通體系中,定位極為尷尬。


    西部遠距離:被高鐵打趴
    西部短距離:捷運化轉型失敗,地方都想要捷運不要台鐵
    東部長距離:平假差異過大,假日運力不足
    東部短距離:完全的賠錢貨
    貨運:西部滅亡,東部有水泥業


    理論上,都會圈中短距離運輸,和東部長距離運輸,應該是台鐵兩大獲利來源,但在決策無法尊重專業,多種勢力角力,以及「台鐵什麼都得做」的政治力要求下,台鐵難以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


    台鐵本業開門就虧,但又不能不開車。你要罵台鐵企業文化爛透,要求台鐵改善服務、改善工安、引進各種先進設備,當然都可以。問題在於,不論公司化或民營化,如果不讓台鐵找到獲利的利基,怎樣組織改造都沒有用,甚至在拼命cost down之下,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要求台鐵改革的同時,政策上必須營造一個「#軌道與大眾運輸發展優先」的環境。以下,我們就來看3Q的分析:

    ■交通革命,卻革了台鐵的命

    如果大家看教科書,會這樣寫,台灣史上幾次空間革命包含:
    1. 1908年縱貫線全線通車,西部交通從相距數天變成南北12小時內可抵達。
    2.2007年高鐵全線通車,西部主要都市90分鐘內可達,成為一日生活圈。

    在一個世紀的空間革命中,台鐵已從「#領導革命者」的地位跌落,失去了中長距離聯絡的優勢,那麼台鐵應該要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我們更細緻的回顧1908~2007年之間台灣的交通史,粗略來說,前50~60年,是台鐵優勢的時代;而後40~50年,則是台鐵吃土的時代。

    ■大公路主義興起,擊垮台鐵也荼毒台灣五十年

    關鍵的轉變就在1970年代,雖然台鐵在1973年~1979年完成了西幹線電氣化,然而在同時期,隨著南北高速公路通車,經濟成長帶動私家車輛普及,在政府採取公路建設與汽車工業發展優先的「大公路主義」下,鐵路的優勢快速被侵蝕。1977年起,台鐵運量陷入長年低迷,大量往公路運輸流失。

    貨車取代鐵路運輸,侵蝕了台鐵長期的穩定收入;在都會區通勤方面,台鐵改善落後,無法吃到通勤市場,被捷運新系統取代;在長距離運輸方面,先是被高速公路侵蝕,最後又被高鐵重擊。 貨運、短距離客運、長距離客運三連敗,注定台鐵本業難以翻身。


    ■台鐵定位朝向中短程捷運化發展,為何難成功?

    1980年代,政府開始推動各都會區的台鐵立體化與捷運化政策,但強調的是「城市縫合」、「減少平交道」,而不是以「#台鐵捷運化」優先考量。在號誌行控未改善、列車車型性能差異過大、緩急不分離甚至缺乏待避線、營運人力不足等狀況下,就算是班次最密集的台北都會區,也和捷運系統的發車能力有相當差距。

    事實上,所謂的「傳統鐵路」在號誌升級,閉塞機制改善,列車性能提升下,其實和「鋼輪鋼軌高運量」捷運系統是完全一樣的。就像是JR山手線可以做到11節車廂編成的電聯車尖峰相隔2分鐘發車,日運量400萬人,超越任何一條捷運路線。

    然而,台鐵在西幹線,並未以這樣的思維「力拼捷運化」,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奇怪的,例如台中雖然高架化了,大部分的通勤車站都沒有待避線;通勤電車的調度不是在台中與高雄這些大都會區密集發車,而是從台中開到高雄;以至於離峰還是20~30分鐘一班車,完全稱不上「捷運」。

    另外,適合台鐵競爭優勢區間的城郊鐵路,包含機場捷運、林園東港延伸這些新線建設,出自於對台鐵的不信任,地方或市民都寧可採取全新系統,或盡量延伸現有捷運系統,而不採傳統鐵路建設。這和德法的RER系統,或日本近郊鐵路+直通運轉的模式大相徑庭。

    這並不完全是台鐵的錯,畢竟台鐵無法主導建設規格(鐵道局才能),蓋出來的東西不一定符合營運需求。加上台鐵還必須負擔許多政治要求,例如這站也要停莒光、自強號,這都讓台鐵的經營舉步維艱。

    另外,由於台灣被大公路發展荼毒已久,各大都會區大眾運輸與行人自行車道發展極度落後,就算有車站,車站外的接駁,地方政府的城市規劃,都很難滿足TOD發展的方向。雖然台鐵手握都會區黃金土地,但一方面台鐵缺乏自行開發能力,二來就算是要開發恐怕也會被說成炒房炒地圖利財團。不論政府或民間,似乎都還沒有城市發展重回「軌道導向」的真正決心。

    ■在東部台鐵為何無法把握優勢?

    在東部台鐵相對有競爭力,諷刺的是,這來自公路建設的困難。

    1991年環島鐵路網完成。然而,東部運輸平假日落差極大,通車不久,北迴運能就不堪使用,因而在1992年開始雙軌電氣化,2005年全部完工,接著又引入太魯閣、普悠瑪等傾斜式列車,嘗試再增加運能。

    但在東部運能提升的過程中,花東電氣化先於雙軌化,車站缺乏待避線,與貨列排點上的衝突,樹林作為始發站導致樹林至南港間密度過大等這些問題卻仍然存在,也影響了發車密度的提升。修改機電與月台設施,讓列車編成擴大,理論上比傾斜式列車能帶來更高運能,但卻並未被優先考量。

    當然,鐵路的建設成本、安全性、效率與環保性理論上都遠高於公路,繼續擴大鐵路運能,仍比擴建擴寬公路效益更佳。但花東城鎮或觀光區的「無縫接軌」轉乘系統,某種程度上卻付之闕如,若要暢遊花東,自駕便利性仍然較高。季節性波動的遊客,帶來商機,卻也排擠了本地人的使用需求。

    若以東部鐵路具備的相對優勢,和大量的觀光資源,理論上政府與台鐵推動鐵道觀光,與補貼客運+共享/租賃運具,可以打造很好的低碳運輸體系,甚至能像JR九州一樣成為集團金雞母。


    ■未來的願景是「#西高鐵東快鐵 」嗎?

    在2020年環島鐵路電化完成,以及高鐵確定延伸屏東後,交通部提出了「西高鐵、東快鐵」的概念,為接下來的台灣鐵路網定調。
    然而,高鐵到底要延伸到何種程度,西高鐵與東高鐵的分界線在哪裡?能否將轉乘最佳化?都仍然沒有確定的答案。不論是南港或屏東,都有延伸的可能。

    另外,東快鐵除了要提升到160km/h時速(也是日本窄軌在來線的最高時速)以外,同時也仍須負擔區間車、貨列等不同需求,路線規格要改善到何種程度,也有待釐清。

    由於東部極度仰賴長途客運的票箱收入,若是高鐵延伸東部,剩下的台鐵並不具西部還有捷運化與中短程城際運輸的需求,可能淪為政府的經營負擔,這都是在要求速度與品質以外,也需要考慮的。


    ■組織再造必須配合國家政策支援
    在本次意外後,台鐵的公司化與民營化再次被提及。

    然而我要強調的是,台鐵的定位與利基若不能確定,在運輸本業鉅額虧損的狀況下,再如何改造,經營都很困難。

    國家政策必須確定的是:
    1. 在西部,遠距離高鐵,中短距離台鐵,短距離捷運、公車的完整大眾運輸網建構。做好無縫接軌,逐漸取代私有運具,提升市佔率。
    2. 在東部,軌道運輸先於公路運輸發展。提供觀光客區域內接駁機制,釋放聯外公路滿足在地需求。
    3. 建立軌道產業與驗證機制,確立本土需求,並減少重置成本。
    我們會看到,前瞻基礎建設的基本方向就是要以軌道發展取代大公路主義,扭轉過去台灣的長期發展失衡。前瞻預算的問題只在投資優先順序(包含優先升級到ETCS level 2的閉塞控制或其他機電更新方向),以及增加運量的效率問題(包含優先進行緩急分離與增設待避軌,並改善調度區間問題),而不在總額投資過多。

    如果我們並不願意推動軌道為主的都市發展導向,不願意讓台鐵透過土地開發與都市更新獲利與獲得運量,地方與中央無法推動大眾運輸系統的配套,那再要求台鐵做這做那,都只是凌遲已經被砍到見骨的台鐵。

    而由於台鐵是全台覆蓋最廣的軌道系統,負擔了城鄉平衡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公益性(例:民營公司才不需要優先賣票給花東鄉親);要提升經營彈性,公司化(維持官股)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鐵道局-台鐵公司的關係,就會變成類似捷運局-捷運公司的關係,由鐵道局興建,政府持有軌道所有權,並交給公司管理營運。若公司化經營順利,遠期可再考慮「車路分離」之民營釋股模式,確保軌道興建與維護之持續。

    以上這些政策面的方向,說來容易,也早有人提過,但遭受的阻力卻是無比巨大。

    我們都知道台鐵不論在組織管理、內部部門的協調上,都有問題,但如果是推動改革,要給軌道發展一個看得見的未來,讓台鐵足以生存與茁壯,這應該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方向。

  • 台中大眾運輸一日遊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4-05 10:29:44
    有 14,132 人按讚

    【你覺得台鐵的定位應該是什麼?】

    台鐵408次列車撞擊入侵工程車事故已經第三天,我們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檢討,從隨便停車與拉手煞車的文化,到台鐵的組織再造不等,在如此重大的悲劇發生之際,我們都想找到一個罪魁禍首。待調查責任與事故原因,必定持續監督。

    而今天想談一個根本的問題,什麼是台鐵的定位?

    ■交通革命,卻革了台鐵的命

    如果大家看教科書,會這樣寫,台灣史上幾次空間革命包含:

    1. 1908年縱貫線全線通車,西部交通從相距數天變成南北12小時內可抵達。
    2.2007年高鐵全線通車,西部主要都市90分鐘內可達,成為一日生活圈。

    在一個世紀的空間革命中,台鐵已從「領導革命者」的地位跌落,失去了中長距離聯絡的優勢,那麼台鐵應該要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我們更細緻的回顧1908~2007年之間台灣的交通史,粗略來說,前50~60年,是台鐵優勢的時代;而後40~50年,則是台鐵吃土的時代。

    ■大公路主義興起,擊垮台鐵也荼毒台灣五十年

    關鍵的轉變就在1970年代,雖然台鐵在1973年~1979年完成了西幹線電氣化,然而在同時期,隨著南北高速公路通車,經濟成長帶動私家車輛普及,在政府採取公路建設與汽車工業發展優先的「大公路主義」下,鐵路的優勢快速被侵蝕。

    在貨運方面,貨車取代鐵路運輸,侵蝕了台鐵長期的穩定收入;在都會區通勤方面,台鐵設備改善落後,客運支線不是廢線改公路,就是改為系統不相容的捷運,也未增加通勤路線或列車,在台灣都市化最快的年代,台鐵完全分不到這塊市場;而在長距離運輸方面,台鐵的優勢先是被高速公路侵蝕,最後又被高鐵重擊。 在貨運、短距離客運、長距離客運 連吃三拳,注定台鐵本業難以翻身。

    ■台鐵定位朝向中短程捷運化發展,為何難成功?

    1980年代,政府開始推動各都會區的台鐵立體化,往往打著「城市縫合」、「減少平交道交通壅塞」的理由,已經完全是以公路的思維著想了。儘管後來推出「台鐵捷運化」政策,但在號誌行控未改善、列車車型性能差異過大、緩急不分離甚至缺乏待避線、營運人力不足等狀況下,就算是班次最密集的台北都會區,也和捷運系統的發車能力有相當差距。

    事實上,所謂的「傳統鐵路」在號誌升級,閉塞機制改善,列車性能提升下,其實和「鋼輪鋼軌高運量」捷運系統是完全一樣的。就像是JR山手線可以做到11節車廂編成的電聯車尖峰相隔2分鐘發車,日運量400萬人,超越任何一條捷運路線。

    然而,台鐵在西幹線,並未以這樣的思維「力拼捷運化」,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奇怪的,例如台中雖然高架化了,大部分的通勤車站都沒有待避線;通勤電車的調度不是在台中與高雄這些大都會區密集發車,而是從台中開到高雄;以至於離峰還是20~30分鐘一班車,完全稱不上「捷運」。

    另外,適合台鐵競爭優勢區間的城郊鐵路,包含機場捷運、林園東港延伸這些新線建設,出自於對台鐵的不信任,地方或市民都寧可採取全新系統,或盡量延伸現有捷運系統,而不採傳統鐵路建設。這和德法的RER系統,或日本近郊鐵路+直通運轉的模式大相徑庭。

    這並不完全是台鐵的錯,畢竟台鐵無法主導建設規格(鐵道局才能),蓋出來的東西不一定符合營運需求。加上台鐵還必須負擔許多政治要求,例如這站也要停莒光、自強號,這都讓台鐵的經營舉步維艱。

    另外,由於台灣被大公路發展荼毒已久,各大都會區大眾運輸與行人自行車道發展極度落後,就算有車站,車站外的接駁,地方政府的城市規劃,都很難滿足TOD發展的方向。雖然台鐵手握都會區黃金土地,但一方面台鐵缺乏自行開發能力,二來就算是要開發恐怕也會被說成炒房炒地圖利財團。不論政府或民間,似乎都還沒有城市發展重回「軌道導向」的真正決心。

    ■在東部台鐵為何無法把握優勢?

    當然,在東部台鐵相對有競爭力,諷刺的是,這來自公路建設的困難。

    1980年完成北迴鐵路,1991年完成南迴鐵路之後,環島鐵路網完成。然而,東部運輸存在平假日落差極大的問題,通車不久,北迴運能就不堪使用,因而在1992年開始雙軌電氣化,2005年全部完工,接著又引入太魯閣、普悠瑪等傾斜式列車,嘗試再增加運能。

    但在東部運能提升的過程中,花東電氣化先於雙軌化,車站缺乏待避線,與貨列排點上的衝突,樹林作為始發站導致樹林至南港間密度過大等這些問題卻仍然存在,也影響了發車密度的提升。修改機電與月台設施,讓列車編成擴大,理論上比傾斜式列車能帶來更高運能,但卻並未被優先考量。

    當然,鐵路的建設成本、安全性、效率與環保性理論上都遠高於公路,繼續擴大鐵路運能,仍比擴建擴寬公路效益更佳。但花東城鎮或觀光區的「無縫接軌」轉乘系統,某種程度上卻付之闕如,若要暢遊花東,自駕便利性仍然較高。季節性波動的遊客,帶來商機,卻也排擠了本地人的使用需求。

    若以東部鐵路具備的相對優勢,和大量的觀光資源,理論上政府與台鐵推動鐵道觀光,與補貼客運+共享/租賃運具,可以打造很好的低碳運輸體系,甚至能像JR九州一樣成為集團金雞母。

    ■未來的願景是「西高鐵東快鐵 」嗎?

    在2020年環島鐵路電化完成,以及高鐵確定延伸屏東後,交通部提出了「西高鐵、東快鐵」的概念,為接下來的台灣鐵路網定調。

    然而,高鐵到底要延伸到何種程度,西高鐵與東高鐵的分界線在哪裡?能否將轉乘最佳化?都仍然沒有確定的答案。不論是南港或屏東,都有延伸的可能。

    另外,東快鐵除了要提升到160km/h時速(也是日本窄軌在來線的最高時速)以外,同時也仍須負擔區間車、貨列等不同需求,路線規格要改善到何種程度,也有待釐清。

    由於東部極度仰賴長途客運的票箱收入,若是高鐵延伸東部,剩下的台鐵並不具西部還有捷運化與中短程城際運輸的需求,可能淪為政府的經營負擔,這都是在要求速度與品質以外,也需要考慮的。

    ■組織再造必須配合國家政策支援

    在本次意外後,台鐵的公司化與民營化再次被提及。

    然而我要強調的是,台鐵的定位與利基若不能確定,在運輸本業鉅額虧損的狀況下,再如何改造,經營都很困難。

    國家政策必須確定的是:
    1. 在西部,遠距離高鐵,中短距離台鐵,短距離捷運、公車的完整大眾運輸網建構。做好無縫接軌,逐漸取代私有運具,提升市佔率。

    2. 在東部,軌道運輸先於公路運輸發展。提供觀光客區域內接駁機制,釋放聯外公路滿足在地需求。

    3. 建立軌道產業與驗證機制,確立本土需求,並減少重置成本。

    我們會看到,前瞻基礎建設的基本方向就是要以軌道發展取代大公路主義,扭轉過去台灣的長期發展失衡。前瞻預算的問題只在投資優先順序(包含優先升級到ETCS level 2的閉塞控制等機電更新),以及增加運量的效率問題(包含優先進行緩急分離與增設待避軌,並改善調度區間問題),而不在總額投資過多。

    如果我們並不願意推動軌道為主的都市發展導向,不願意讓台鐵透過土地開發與都市更新獲利與獲得運量,地方與中央無法推動大眾運輸系統的配套,那再要求台鐵做這做那,都只是凌遲已經被砍到見骨的台鐵。

    而由於台鐵是全台覆蓋最廣的軌道系統,負擔了城鄉平衡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公益性(例:民營公司才不需要優先賣票給花東鄉親);要提升經營彈性,公司化(維持官股)是比較可行的方式。

    鐵道局-台鐵公司的關係,就會變成類似捷運局-捷運公司的關係,由鐵道局興建,政府持有軌道所有權,並交給公司管理營運。若公司化經營順利,遠期可再考慮「車路分離」之民營釋股模式,確保軌道興建與維護之持續。

    以上這些政策面的方向,說來容易,也早有人提過,但遭受的阻力卻是無比巨大。

    我們都知道台鐵不論在組織管理、內部部門的協調上,都有問題,但如果是推動改革,要給軌道發展一個看得見的未來,讓台鐵足以生存與茁壯,這應該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方向。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