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一線即時影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一線即時影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一線即時影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一線即時影像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992的網紅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善待做工的人!泛亞工程用智慧科技提升勞動安全 作者:高宜凡 攝影:池孟諭 日期:2021-01-25 公共電視改編作家林立青暢銷書的優質台劇《做工的人》,去年讓許多觀眾注意到營造業勞工的辛酸。事實上,儘管台灣房地產市場交易熱絡,這一行卻始終無法擺脫勞力密集和高風險的刻板印象,工傷頻繁和人力短缺的...

  • 台一線即時影像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26 17:13:21
    有 0 人按讚

    善待做工的人!泛亞工程用智慧科技提升勞動安全

    作者:高宜凡
    攝影:池孟諭
    日期:2021-01-25

    公共電視改編作家林立青暢銷書的優質台劇《做工的人》,去年讓許多觀眾注意到營造業勞工的辛酸。事實上,儘管台灣房地產市場交易熱絡,這一行卻始終無法擺脫勞力密集和高風險的刻板印象,工傷頻繁和人力短缺的新聞更未間斷。如何改善呢?泛亞工程的「智慧工地」科技專案,做了一次有趣嘗試。

    這幾年,跟營造業有關的新聞,大概不脫缺工、勞工受傷等範疇。雖然公視劇作《做工的人》引起收視熱潮,但家長應該還是不想讓孩子投入這一行,因為風險太高了。

    不過,甫獲2021年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肯定的「智慧工地/嘉義C602標勞安智慧管理系統」,卻用智慧科技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並在565天的施工時間裡,成功締造「零工傷」的完美記錄!

    用科技守護勞安,創565天「零工傷」記錄

    上述方案的規劃者,是成立逾半世紀的老字號公司「泛亞工程」,多年來參與過石門水庫、高屏溪河川工程、多條高速公路和捷運等重大工程,業務版圖還擴及海外市場。

    為減少勞工發生意外事故,泛亞工程運用BIM(建築資訊模型)和RFID技術,並結合AI人工智慧及IoT物聯網,自行開發出一套智慧工地安全預警系統。並以鐵道局的C602標嘉義市博愛陸橋改建及排水臨時軌鋼橋工程,作為第一處使用場地,在長達565天的施工期間,從未發生一件工傷事故。

    事實上,這項工程並非簡單任務。

    負責現場指揮的泛亞嘉義施工所主任詹益京分析,由於施工區域緊臨台鐵縱貫線,每天有多達176班火車經過,還要維持道路(省道台一線)運行,而且仔細探勘後還發現,高壓電纜離橋梁底緣太近,只有47~56公分的間隔,不僅施工空間侷限多,周圍還有不少風險因子,相當需要科技來協助掌控。

    在舊有橋梁圖資不全的狀況下,公司透過LiDAR(光學雷達掃描儀)和BIM,完整建置現場的地理空間資訊,再以AI智能偵察危害因子,如掉落物體、機具侵入、車輛經過等,甚至建置虛擬的「電子圍籬」,一旦人員跨越虛擬牆的界線,系統便會即時推播警示,連未戴安全帽,也會立刻推播訊息給主管。

    「這樣就不用一天到晚派人在那邊看,不但提高安全,也節省人力成本,」泛亞工程總工程師周學瓏表示。

    此外,工地旁還架設微型氣象站,蒐集各種環境及氣候資訊,一旦溫度過高,便會按照勞動部職安署公告的「熱危害」等級,用即時廣播提醒勞工注意。

    「把安全做好,是企業的天職!」兩年前接下泛亞總經理一職的張子文,為貫徹工安決心,不僅擔任營造業北區職業安全衛生促進會會長,還擴編公司裡的環安衛單位和資訊中心,希望用科技的力量來提升工安。

    戶外環境干擾多!不斷嘗試才提高辨識率

    綜觀今年的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泛亞是少數以智慧安全為主題的得獎案例。

    泛亞工程BIM中心經理陳哲仲觀察,過去同業多把智慧科技運用在特定需求,如人員管制、防止墜落,還沒有像泛亞這樣的全盤規劃。

    不過,實際執行的過程裡,困難可沒少過。

    比方,目前坊間號稱辨識度破9成的人工智慧CCTV影像方案,多是應用在廠房、賣場、或光源充足的室內空間。

    可是,營造業的工作環境幾乎都在戶外,必須面臨光影變化、颳風下雨、周遭物體阻擋等一堆干擾,常使系統無法精準判別、甚至發出誤判。一開始只要有工人脫帽、想擦個汗,就常出現假警報,「前後大概花了半年,請廠商不斷改演算法,餵了上萬張照片,才把辨識度提升到80%以上,」陳哲仲回想。

    再來,市面上的智慧方案百百種,如何選擇也是問題,況且還要符合實際需求和成本考量。

    光是感測元件的選擇,泛亞就評估過藍芽、BEACON、LoRA等多種技術,來回測試多次後,才選定兼具經濟性和傳輸效率的UHF RFID(超高頻無線射頻辨識)。

    最難得的是,這些智慧系統既非業主要求、更非投標必要條件,而是泛亞主動砸下近500萬自行開發的。不僅嘉義施工完畢後取得專利,之後更打算推廣到公司其他工程使用。

    即將動工的高雄興達電廠專案,泛亞還打算以MR技術(Mixed Reality,虛擬混合實境)輔助挖掘,用透地雷達探測地下管線分佈狀況,再用BIM建立完整的地底空間模型。

    為何需要這樣的科技投資?

    張子文解釋,國內房地產行業近年看似熱絡,但業者卻面臨長期缺工、建造需求日趨複雜、人員高齡化和技術斷層等挑戰,早就需要導入科技來改善。「這方面我們也才剛起步,如果大家願意來討教、分享,泛亞不會藏私!」

    的確,唯有提高工作安全和建設品質,台灣營造業才能擺脫高風險和勞力密集等刻板印象,讓「做工的人」不再是負面標籤。

    附圖:善待做工的人!泛亞工程用智慧科技提升勞動安全 泛亞工程以「智慧工地」一案拿下2021年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左二為總經理張子文)
    《做工的人》不僅引發收視熱潮,也讓大眾關注營造業勞工的困境。(圖片取自公共電視臉書)圖/《做工的人》不僅引發收視熱潮,也讓大眾關注營造業勞工的困境。(圖片取自公共電視臉書)
    智慧工地涵蓋:人員管制、災害預警、電子圍籬、環境監測等諸多功能。(資料來源:泛亞工程)圖/智慧工地涵蓋:人員管制、災害預警、電子圍籬、環境監測等諸多功能。(資料來源:泛亞工程)
    工地戶外環境的影像辨識干擾因子極多。(資料來源:泛亞工程)圖/工地戶外環境的影像辨識干擾因子極多。(資料來源:泛亞工程)
    營建業長年面臨缺工及人力斷層,有賴智慧科技協助改善。(圖片提供:泛亞工程)圖/營建業長年面臨缺工及人力斷層,有賴智慧科技協助改善。(圖片提供:泛亞工程)

    資料來源:https://city.gvm.com.tw/article/7729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