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可觀收入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可觀收入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可觀收入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可觀收入英文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1萬的網紅BusinessFocu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企業藍圖】影音直播產業近年火速發展,頂級網紅的年收入可達千萬,連帶直播平台也能獲得可觀分成。在智能電話普及的年代,仿佛人人都可跨越以往的技術門檻成為網紅。企業面對人才處處的環境欲抓住龐大商機,必須建立一個領先及穩定的平台,配合優秀的內容策略,方可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Amazon Web ...

可觀收入英文 在 HKSchools Portraits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1 04:37:08

[投稿][Guess]最近出現左好多人話香港班廢青搞死左香港 搞到好多人冇工反 仲有個新聞話有人個銀行入面得反9000蚊又冇左份工 好可憐。啲廢青自己衰就算啦 仲乜要搞理佢地依啲好市民 我地唔洗生活唔洗養家咩? 我想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我好好彩 出生係一個中產家庭 屋企好幸福 依家係一間世界排名頭...

可觀收入英文 在 BusinessFocus | 冷知識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2 19:42:51

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_knowledge 【香港成年人財政壓力大】主要壓力來自子女教育! . 「三文治世代」又被稱為「中年夾心世代」,翻譯自英文的「sandwich generation、」,廣指年齡大約介於30至55歲,對上需要照顧家中年邁的長輩,對下需要撫養年幼子女,經...

可觀收入英文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1 10:30:33

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_knowledge 【香港成年人財政壓力大】主要壓力來自子女教育!⠀ .⠀ 「三文治世代」又被稱為「中年夾心世代」,翻譯自英文的「sandwich generation、」,廣指年齡大約介於30至55歲,對上需要照顧家中年邁的長輩,對下需要撫養年幼子女...

  • 可觀收入英文 在 BusinessFocu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07 19:00:45
    有 231 人按讚

    【#企業藍圖】影音直播產業近年火速發展,頂級網紅的年收入可達千萬,連帶直播平台也能獲得可觀分成。在智能電話普及的年代,仿佛人人都可跨越以往的技術門檻成為網紅。企業面對人才處處的環境欲抓住龐大商機,必須建立一個領先及穩定的平台,配合優秀的內容策略,方可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Amazon Web Services與亞洲最大串流影音娛樂直播平台17LIVE將聯合舉辦「媒體娛樂與直播行銷的成功秘訣」線上研討會。屆時AWS專家將介紹最新的雲端科技,展示如何締造畫質與流暢度卓越的直播平台;而全球有超過6,200萬用戶的17LIVE,公司技術副總Eric Hsu將分享該平台背後的成功秘訣,並展望直播產業的發展前景。

    「媒體娛樂與直播行銷的成功秘訣」線上研討會
    日期:13-4-2021
    時間:下午2:00-3:30
    語言:廣東話及國語演講,英文簡報

    了解更多及報名:https://bit.ly/39uOiIb

    #直播 #網紅 #AmazonWebServices #17LIVE

  • 可觀收入英文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22 06:45:00
    有 2,468 人按讚

    分享一本最近看到很喜歡的一本書:《致富心態》

    《致富心態》這本書英文全名是 The Psychology of Money:Timeless Lessons on Wealth, Greed, and Happiness,
    直接翻譯意思是:金錢心理學:關於財富、貪婪、幸福 永無止盡的一堂課。

    在我自己最初剛開始學投資時,總覺得投資理財是一種技術問題,
    認為只要學會足夠的知識、掌握某些技巧,就能得到好的成果。

    但後來逐漸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我觀察到許多人學習同樣的知識、方法,但最終在財務上成果卻天差地遠,
    顯然這些知識與方法並非財務成功的唯一關鍵因素。

    知識與專業固然有用,但心理因素也占了投資結果很大的部分。

    《致富心態》並不是一本談投資方法技巧的書,不過書中的許多觀念卻對於投資理財很有幫助。

    以下市場先生筆記一些看完《致富心態》覺得印象深刻的內容,
    包含比較喜歡的幾句話,以及我的一些的心得感想。
    (以下全文約3000字,閱讀時間3分鐘)
    網誌完整好讀版:https://rich01.com/the-psychology-of-money-book/

    ➡1. 最困難的理財技能,是實現目標後停止繼續追逐

    前幾天跟一個老同學交流財務目標問題,他不在台灣工作,但收入非常不錯,超過一般上班族平均值3倍以上,夫妻兩人一年可以存下5萬美元用在投資上。

    但他非常清楚,自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一旦存到理想的數字達到財務獨立,就要用4%法則離開職場,把時間花在其他自己想做的事情上。

    不過也有許多人並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
    即便他們財務足夠寬裕,卻仍然汲汲營營追求金錢、然後一邊抱怨生活。

    影響我們幸福感,不一定是擁有更多金錢,而在於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

    我非常同意有錢會比較快樂,
    但釐清「多少才夠?」並在達到財務目標後停下來,才是讓這個快樂能夠真正實現的關鍵。

    ➡2. 了解什麼是滿足感,避免去比較

    例如20世紀初傑西里佛摩這樣的高人,擁有過人的投資技巧,人生巔峰時的財富可以用富可敵國形容,
    但綜觀他的人生歷程,要思考的是在財務上他是否是值得學習的,畢竟你不會想要像他一樣一生經歷破產8次。
    (不知道傑西李佛摩的,有興趣可以去看《股票作手回憶錄》)

    而即便能力、成就如傑西里佛摩,其實也最缺乏也是滿足感,
    滿足感也許不能幫他賺更多錢,但可以帶給他人生更多幸福快樂。

    ➡3. 有許多事情無論潛在的獲益多龐大,永遠不值得冒險。

    某些時候,承擔風險可能犧牲的不是只有金錢,
    還包含名聲、成就、家庭、友情、幸福等等。這些很可能無法挽回,報酬再高都不值得。

    沒有理由為了自己沒有、不需要的事物,賭上自己擁有、不可或缺的事物。

    ➡4. 財富的價值與你的需求相關

    一年賺500萬比一年賺50萬好,這是肯定的,但這是收入,不是需要。

    一年支出只需要50萬的人,會比一年需要500萬支出的人容易得到快樂,並且也更容易累積財富。

    前者能存下更多,而後者則想要賺更多。

    想過怎樣的生活、想有怎樣的目標,其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情,你不能說一年花500萬有錯,不同人的需求本來就不一樣,其實也沒甚麼對錯。

    一個跑百米的選手去說長跑選手跑太慢,或者長跑選手說跑百米的人沒耐力,其實都是沒意義的比較。說到底,財務好壞也不是跟別人比較。

    必要的支出數字越低、儲蓄率越高,對財務累積上帶來的幫助會越大,
    重點在於自己是否清楚自己的目標需求。

    ➡5. 在多數的情況下,「今天」並沒有那麼重要。

    在投資領域,許多新手會有個迷思,就是覺得選股一選就能選到漲最多的、或者覺得能買最低點賣最高點。

    以選股來說,報酬往往是少數股票創造的,如果把巴菲特持股中報酬最高的少數幾筆投資拿掉,那他的成績將會平平無奇。

    以擇時來說,極少數的時間點影響絕大多數的報酬,但很難預測那些時間點何時發生。人們總想著避開少數幾次大跌,就能大幅提升報酬,這沒有錯,問題在於你只要錯過少數幾次大漲,你的報酬也將會大幅減少。

    很多人很在意今天漲跌多少、在意今天哪支股票最有機會。但實際上也許你不用在意這件事,因為大多數時間點可能對最終結果來說都無足輕重。

    這種少數的概念,在創投產業更明顯,
    創投產業中,0.5%的項目創造了絕大多數的報酬,這些項目報酬超過50倍以上,足以抵銷其他全部的失誤並創造利潤。

    有句話說:當雷落下的時候你必須在場。
    所謂較佳的投資能力,其實說的不是你百發百中,而是多命中那麼一部分機會、避開一小部分的危機,如此而已。

    如果有人跟你說他能買最低賣最高,或者選股選到報酬最高的,
    那就等同是在說他能在幾萬個新創事業項目中,有能力一眼相中未來的FB或Amazon,你要懷疑的是為什麼這樣的人還沒變首富呢?

    ➡6. 我們從意外中學到的正確教訓,就是世界總是讓人出乎意料。

    承認不可知,和求知,其實並不衝突,兩者是可以並行的。

    價值投資的安全邊際,或者資產配置策略,其實都是例子。

    安全邊際和資產配置策略,都不是在追求報酬最大化,正好相反,很多時候這樣報酬有可能比較低。

    例如你看好的股票,想在考慮安全邊際後的價格買進,但他就始終不跌到那個價位,就反彈往上漲了,最終你錯過一個個機會。

    資產配置也是一樣,一但配置了風險較低的如債券部位,當股市大漲時報酬必然落後。

    這些策略真正意義不是在追求報酬最大化,而是在追求控管風險,一但發生意外時,策略都可以提供足夠的保護。

    買保險就是最典型的概念:你持續付出一些可承擔的小代價,換取可能不會發生,一旦發生會造成巨大傷害的小機率意外,在意外發生時得到保護。

    反過來的做法就是動用槓桿,因為一旦動用槓桿,代表你可能無法承擔任何一丁點預期之外的狀況發生,

    問題是只要時間夠長,意外一定會發生。

    永遠預留犯錯空間。

    ➡7. 複利並不仰賴豐厚的報酬率

    複利最難的,不是創造高報酬率,而是盡可能的維持下去。

    在投資裡面,打斷自己長期計畫的人其實屢見不鮮,人們都以為自己是在做10年、20年的長期投資,實際上可能幾個月後遇到波動,就急著想賣出。

    複利創造報酬的關鍵,不是在於透過分析多賺那1%、2%,而是在市場一片混亂與哀號絕望時,你仍然能保持自己的計劃,不去中斷複利。

    為此,你需要的不是一個會照自己劇本走的完美計畫,而是你的計劃中原本就要包含遇到各種意外的可能性。

    最終這個計畫才會為你實現複利帶來長期可觀的報酬。

    計畫很重要,但每個計劃最重要的部分是,按照計畫持續的修改計畫,而不是死守計畫行事。

    ➡8. 把市場波動視為手續費或門票,而非視為罰款

    我們平常花錢買東西時,並不會對金錢損失特別心痛,因為覺得當下有立即交換到價值。
    反之,遇到罰款時,同樣是失去金錢,我們則是會很心痛。

    人們面對股市波動時,對於損失的感覺往往更像在付罰款,
    即使只是小小的波動都會覺得那是一種懲罰,即便只是帳面上的損失。

    問題是,在投資中波動是必然的過程,你不承擔波動就到不了你想要的目標。

    普遍人們的問題是不能承擔波動、對波動程度缺乏足夠預期。最後就會為了逃避這種被波動懲罰的痛苦、中斷投資與複利。

    不過如果把波動想成手續費、門票的支出,你去迪士尼樂園時不會為了付出那張門票而特別心痛,因為你知道付出門票才能得到門後的事物。投資也是一樣,承擔波動,你才能得到波動之後的報酬。

    你應該要喜歡風險,因為隨著時間經過,他會帶來回報。

    我覺得承擔風險最好的模範就是保險公司,他們熱愛風險,並且合理承受風險,看看他們的財務報表,也許你會對風險有不同的想法。

    ➡9. 恐懼、悲觀主義、故事,會讓人高估壞事的機率

    大概在2012年時,當時股市已經從金融海嘯谷底往上漲了幾年,當時我聽到許多人在說接下來會崩盤。

    隨後每一年,我都聽到身邊有人在說「現在股市太高了,之後不知道何時會崩盤」,接著就一路漲到2021年,S&P500不斷的創新高。

    崩盤、大跌,這些恐慌悲觀的劇情的確比較吸引人,我們很確定未來必然發生,但並不會知道是哪一天,人們卻過於高估他發生的機率、頻率,也過於高估自己預測時機的能力。

    電影中,大白鯊的主題很吸引人,不過曾經看過一個統計是,全球一年被鯊魚咬死的人數,遠遠小於被椰子砸死的人數。大白鯊拍成電影很有戲劇性,很多人因此很怕鯊魚,但我想人們不會活在椰子的恐懼中。



    剩下的就自己去看書囉,《致富心態》這本書推薦給你。
    這本書有很多好觀念是不會隨著時間改變的,我也會把它列在我的投資書單中。

    《致富心態》網誌完整好讀版連結:
    https://rich01.com/the-psychology-of-money-book/

    我的投資書單
    https://rich01.com/blog-page_30/

    《致富心態》蝦皮連結(7折優惠)
    https://shp.ee/4un5hrk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心得

    #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分呢

  • 可觀收入英文 在 無神論者的巴別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09 06:06:05
    有 133 人按讚

    之前已唔止一次咁表達過,我對所謂「本土電影」近乎露骨嘅反感:本土個賣點從來應該只係拍出一啲外國電影睇唔倒嘅內容,而唔係作為「個個去哂睇西片」而賣小強嘅藉口:更加唔會因為一套電影嘅所謂本土元素重唔重,而影響一套戲好唔好睇。

    點解我好不齒於《十年》一堆咁粗糙嘅作品竟然可以攞倒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逆流大叔》明明作為電影有大量缺憾竟然被人捧到上天,就係因為「本土」兩個字係完全扭曲咗作為電影嘅評鑑標準。所以當坊間有好多人都猛烈吹捧《幻愛》之時,本身我係非常抗拒入場的;奈何武肺之下幾乎無戲可揀,《天能》又要去到9月10日先有得睇,唯有冒險試下啦。

    點知係出乎意料地好睇喎。下面感想有劇透,唔想知到結局唔好睇最後一段。

    先從缺點開始講起。同《一念無明》一樣,《幻愛》都係以精神病作為成套戲嘅主題,所以令我難免會將兩者作比較。如果單純講製作水平,個人覺得《一念無明》始終高出一線:唔單止劏房佈局係好有心思,《一念無明》教會講余文樂前妻信教上身果幕亦係表達得非常自然。

    相反《幻愛》類似一幕場景,最初講思覺失調病人圍埋分享,然後阿玲中途闖入一幕,就拍得好舞台劇Feel:正常你傾傾下計中途有個識得嘅人撞咗入黎,點會突然全場靜哂、個個定哂格咁望住條友架?點都係竊竊私語、各自有唔同反應架啦。另外曾志偉同余文樂呢對組合,演技亦明顯係比劉俊謙蔡思韵高出一班:劉俊謙似乎有啲覺得保持「發呆狀態」就等如演緊一個精神病人,結果覺得就係非常刻意,余文樂響正常同發病之間嘅演繹轉換上面,就明顯做倒收放自如。

    不過《幻愛》嘅問題並無損佢嘅可觀性,因為個故仔實在寫得有趣,而且真正將果種本土味融入電影之中。我見倒羅永聰大讚電影入面拍得屯門好靚、好有本土氣息,其實我偏偏就係最怕呢啲嘢:而家就係人人覺得拎住個Cam拍下街景就叫本土,搞到呢兩個字勁廉價。真正嘅本土,應該係拍得出我地日常生活成日觸碰倒嘅嘢。

    例如蔡思韵飾演嘅葉嵐,為咗利益不惜出賣色相換取各種好處,放出Signal收兵之餘,又會突然間反面不認人,呢種女仔你點都可能遇上幾個。入面有一幕講佢勾引教授換取RA工作,老實講作為一個教授收入唔低,直接拎筆錢包養佢又有幾難?但同教授維持良好關係可以帶來唔少好處(例如收風、建立人脈)、同埋可以說服自己其實都仲係靠自己勞力換取收入而唔係直接做雞,保持最低限度嘅尊嚴,呢種勢利現實嘅考慮,正正就係香港人嘅特徵。

    頭先講到演技無特別批評蔡思韵,點解呢?佢做嘅「心理輔導員」的確係幾矯揉造作,呢個可能真係演技青澀嘅問題;但咁啱得咁橋嘅卻係,我平時因工作關係遇到唔少嘅「心理輔導員」、甚至同輔導相關嘅教授,有唔少都係呢副假樣,所以出奇地同現實吻合。不過要覺得佢同劉俊謙演技發揮最出色果幾幕,當然就係作為情侶交流果幾場戲,完全係表達倒情侶果種甜蜜感覺,後面先知原來佢地響現實真係情侶,咁就唔怪之得啦。

    覺得《幻愛》好睇,係因為好多地方都講得好中。好多人成日以為大學學術界班人講幾句英文、開口埋口掛幾個學術名詞就好撚巴閉,其實呢班友同普通人一樣,都會唯利是圖、以權謀取各種好處、死跟規條而唔係真心為咗幫人。唯一超現實嘅地方,就係鮑起靜飾演大學教授實在太Over,其實作為一個輔導相關嘅教授係唔會好似成個鄧碧雲咁架,況且唔係睇化哂個世界,城府深藏喜怒不形於色,點可能響學術權鬥之中屹立不倒呀?潘燦良做果個人渣教授就比較貼近現實勒!

    有人話《幻愛》劇情去得太快,兩人戀情唔夠說服力,但既然蔡思韵本身對於愛情感覺都係來得快去得快,所以突然同劉俊謙成為情侶亦唔出奇。不過另一個我唔鍾意嘅Setting就係講女主角蔡思為鍾意咗劉俊謙而變番純愛少女──雖然咁係最切合大眾口味嘅童話式設定,問題現實世界卻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無乜可能因為一段感情就可以扭轉哂一個人根深蒂固幾十年嘅愛情觀……

    但始終《幻愛》個主體係精神病嘅愛情,而呢一點係寫得最到肉嘅地方。好多人有個誤解係,同有情緒病/精神病嘅人相處、拍拖,最重要係付出無比耐性同愛,但現實卻係,無論係付出幾多都好,一樣可以等同於倒入大海,無影無蹤。個問題唔單止在愛情付出唔一定有所回報,更加係因為情緒病/精神病患者有時根本唔能夠用理性角度同你溝通,所以男女主角響圖書館嘅一幕寫得真係好:

    女主角話:「你知道我係鍾意你,而你又係鍾意我架,係咪?」

    然後只換黎男主角不可理喻一句:「你唔好呃自己啦,我地以後唔會再見」

    愛情唔理性,但響精神病/情緒病嘅陰影之下更係極端唔理性。

    最後我係非常意外,有觀眾竟然會走去問究竟個結局係真定假:我先唔好講個導演其實係想詮釋,但如果個結局係真,我會感到極端失望。因為成套電影係由女主角出於自私拯救男主角嘅病作開端,最後卻因為無私犧牲得唔倒回報而崩潰,結果連自己都成為患者之一──再無結局寫得比呢個Setting更完美了,唔撚通套套戲都要睇tvb式跳起Yeah你先接受得到咩。

    基本上全片我會比7.5分,甚至比《一念無明》7分更高,原因有1分就係比咗個結局。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