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加持?】傳畢菲特欲投資Uber30億美元,但交易最終拉倒
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presslogic
股神畢菲特對投資Uber有興趣?《彭博》的報道引述消息人士指,畢菲特在今年年初提議向Uber投資30億美元,但由於交易的條件和金額未達成共識,雙方最終沒有談成。
.
...
【股神加持?】傳畢菲特欲投資Uber30億美元,但交易最終拉倒
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presslogic
股神畢菲特對投資Uber有興趣?《彭博》的報道引述消息人士指,畢菲特在今年年初提議向Uber投資30億美元,但由於交易的條件和金額未達成共識,雙方最終沒有談成。
.
畢菲特希望利用他的聲譽和一些資本,以跟Uber換取好的交易條件。根據該協議,巴郡將向Uber提供可換股債券,在Uber遇到財務困難時可以保護畢菲特的投資,如果Uber價值繼續增加,畢菲特亦有顯著的好處。其中一位消息人士表示,畢菲特的初始報價遠高於30億美元。
.
商議期間,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 提議將協議金額減至20億美元,希望得到畢菲特的支持,同時給予對方少一些的潛在公司股份,但交易的條件最終沒能談得成。
.
畢菲特後來向CNBC確認有跟Uber進行過商議,但報道的部份細節並不正確。
.
Uber在一月時從軟銀獲得了12.5億美元的投資,除了直接投資外,軟銀和其財團還從現有股東那裡購買了80億美元的Uber股票。在這筆現金注入後,畢菲特試圖投資Uber時,可能已經為時過晚而無法從Uber那裡獲得優惠條件。
.
自去年引起爭議的創始人卡蘭尼克離開Uber以來,Uber的聲譽正在改善。 Khosrowshahi在他擔任CEO的10個月中強調了乘客的安全、司機的權利和更好的政府關係。
.
而巴郡的投資則被視為股神認可Uber,早前在畢菲特公布增持蘋果公司的股票後,蘋果公司的股價立即上揚。
.
過去畢菲特會避開投資科技股,但他在5月初承認自己錯過投資Google和亞馬遜。
.
資料來源:Bloomberg, CNBC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PressLogicBusinessFocus #Uber #warrenbuffett #money #investment #business #finance #life #startup #startups #management #company #expert #follow4follow #like4like #igers #instafollow #follow
可換股債券好處 在 中環十一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聰明人做事總有動機,只要利益多於付出,就有足夠原因去作出一些看似覺得匪夷所思的舉動。看到國藝(8228)主席冼國林去年10月搞YouTube頻做藍營KOL、近日又被貼街招,自然勾起好奇心去追查一下,為何他要在上市公司處於水深火熱之際,突然撈政治。
冼國林做財仔出身,自1987年至2005年也在這個行業浸淫,曾在永亨信用財務出任董事兼總經理,後來他不再打工,飛往倫敦更攻讀法律課程,自此冼國林就迎來精彩的下半生,也造就他今天把財技玩得出神入化。
他2007年回港創辦財務公司第一信用(8215),並於翌年狙擊國民黨前黨產「漢普頓酒店」一事,就被媒體揭發他有一班神秘玩家在背後泵水,包括「老虎仔」邱達昌和福建幫富二代曾文豪,初見他的人脈網絡。
後來有人在專欄寫過,他為電影人黃百鳴穿針引線搭上虎門的鄭強輝,買下東方娛樂(009),在買殼賣殼的兩年過渡期間,他作為公司顧問,建議開拍他詠春師門葉問的傳奇故事,結果一拍而紅,也促使他成立「國藝娛樂」。
冼國林後來借殼上市,向與前國務院前總理李鵬的女兒李小琳關係密切的慧峰集團(8228)買殼,把電影娛樂業務注入這間上市公司,之後就在資本市場大展拳腳。
把慧峰集團的名字改成國藝娛樂後,冼國林就頻頻用上市公司向收購自己的私人資產,把上市公司的錢流往自己錢包,當中包括2010年以約3億元收購51%佛山影城、2013年以約5億半收購餘下49%股權,2014年以5億半周邊地皮,當中牽涉到現金、可換股債券、承兌票據等⋯⋯除了換到枱面奬金,也賣走手頭上難以估值的資產,同時又令國藝的負債火箭級上升,冼國林自己也變成上市公司的最大債主!
話說幾年前,康宏(1019)向散戶兜售一些「有來頭」的國藝娛樂債券,最終令不少小債主血本無歸,這班苦主,不止有香港人,還有內地人。
或者冼國林基於也是債主的原因,越走越前,日前「大方地」將自己被人貼街招一事,放在Facebook專頁塑造受害人形象,事件耐人尋味。
細心研究下,發現大股東成為自己公司大債主的好處多多,可以突破很多上市條例,如冼國林日前又在Facebook曬命,指自己找到金主,配股3億美元予外國基金,理應被攤薄並失去大股東地位,但有趣的是公告條款竟然寫明,入股方的持股在任何情況下須少於10%,客觀效果是冼國林的很可能保留到大股東地位,以「極端情況」突破上市條例常恆玩法,如定立一般性授權上限。
心水清的讀者,大概能了解這是怎麼樣的一回事。因為如果公司大股東與大債主是同一伙,就可以財技用到盡,如定立苛刻的債務重組條款,低價收股票,小債主要想鬧個魚死網破,也是無計可施。
巧合地,冼國林的第一步,是2019年國藝公佈「滅債」計劃,冀把多年來把冼國林賣產予上市公司的「債」變現,換成國藝股份;第二步就是在2020年擬「蛇吞象」康宏(1019),用娛樂資產換金融資產,為奪命金收拾殘局。
過渡期間,他成立了《冼師傅講場》。
魑魅魍魎:冼國林撈政治空穴來風(十一少)
https://bit.ly/2RiISqv
可換股債券好處 在 渾水財經Channel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摸魚手札】資本來匆盡為泡影(渾水)
李小加宣佈不再續約,港交所股價應聲而跌,大概可以解讀成港交所的投資者視之為壞消息,對李小加在港交所的成績偏向正面。這幾年,香港交易所的生態的確出現了變化,以國家的角度去評功過,他總算幸不辱命,任內搞了互聯互通,也把同股不同權這怪物制度引入。雖然他任內有高層涉貪,買倫交所也泡了湯。
李小加令香港股票市場發生了質變,我們的市場也變得越來越依賴中國,跟國際的距離越來越遠。曾經不少外國知名公司都以第二上市方式在港佔一席位,但這功能慢慢變質,外國公司嫌香港欠缺流通量,爭相退市,換來的就是中國巨頭阿里巴巴。中美形勢已進化成冷戰模式,本來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就不受歡迎,瑞幸咖啡的老千局爆破深化了中概股的負面印象。阿里的回歸亦令大量中概股想回歸亞洲或直接棄美上市,香港就是一個被考慮的平台。
有一些公司來上市,自然也有一些公司退場,私有化成為了新風潮。上年私有化的公司數量多過十間,不少是中資股,甚或連H股也退市。當然,這是因為「國進民退」的大勢,有一些超級龍頭公司是想Exit找出路,但也有一些跟中央關係密切的公司要大權歸公,亦避免公開自己的帳目於人前。私有化另一批主力軍是來自本地企業,這些本地企業多年來善用了香港股市這個融資平台,早已上岸,現在股本融資不及債券融資那麼高效。印股票別人覺得你老千吸金,印債券卻不會,養住隻殼也要高成本,不少公司乾脆退市。當然,現時正值掌門人交棒下一代的時機,要交棒時總會一次過把資產整合,搞得穩妥才交棒,所以本地企業最近也多提私有化。
不過,香港企業是股票市場的資深玩家,私有化的技倆都高。好像林建岳的公司搞私有化,作價居然比停牌前價格有折讓,這真算毀三觀,不過他估市估得準,當天的折讓作價經歷了肺炎的打擊,居然變成溢價。會德豐和易易壹金融則出奇招,私有化不是只以現金作代價,居然還包括股票,真是大開眼界,盡顯中國人主張節儉的美德。吳家的股票還有流通量,所以股價還是有得炒,但鄧家的股票流通量不足,私有化居然被看成壞消息,即日倒跌。多年來,大孖沙在資本市場得到好處,私有化本身就是對散戶不公平的操作,因為無法享受價值直接釋放的果實。反正都是跌點餅碎,還要以股票換股票,這也太難為一般投資者吧。
可換股債券好處 在 Starman 資本攻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東方財經訪問]
REITs回報穩 好過買樓收租
S:專業投資者 Starman
彩兒:你近三個月以嚟利用收息工具賺咗過百萬回報,REITs幫你唔少?
S:個人比較鍾意REITs,好似領展(00823)咁,隨街喺商場、舖都可以睇到佢嘅業務係點,肉眼睇到,貼近少少。另外,置富產業信託(00778)、越秀房託(00405)等大眾容易接觸到公司資訊嘅REITs都係我首選。因為房託基金相比起自己買樓、買舖收租方便,門檻低好多,每年回報率亦有一定保證,再者,因應市場資金近月買債避險,推高債價,所以我已沽出部分債券,轉投REITs懷抱。
以現時市價而言,唔少REITs年收益率可達6至8%,係唔錯嘅選擇,主因買物業收租要交稅、又要搵租客,需要物業投資知識。不過,房託基金有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持有一籃子的商舖或商廈,亦有資金去優化,REITs的負債比率雖然會低於40%,佢自己已經會做融資,其實已包含槓桿;加上我喺私人銀行或部分機構做投資,亦有提供低息(不高於2厘)按倉服務,故起到雙重槓桿嘅效果,喺呢個情況下,每年回報有十幾厘唔係難事,亦具防守性。
星信託物業租戶穩
Kitty:投資REITs都有承受波幅,好似隻越秀房託喺一一年就跌咗兩成,但拉長就幾好賺,過去三年,累積總收益逾三成,領匯期內總回報仲超過五成添。但係香港嘅REITs我哋都見慣晒啦,有冇啲私伙好嘢分享吓?
S:持有九龍塘又一城嘅新加坡REITs豐樹大中華商業信託(新交所:RW0U),有7至8厘股息率,都係我嘅投資之一,又一城嘅租約一般只係兩、三年期,但勝在租戶穩定,租金回報增長唔錯,所以喺市況唔明朗,睇唔透嘅情況下都係好選擇。雖然佢喺新加坡上市,但主要資產係位於香港,呢隻REITs一般香港證券行都可以買得到,尚算方便,不過要留意,需要將資金兌換成新加坡幣先入到市喇。
風險指數:***
揸企業債 進可攻退可守
Kitty:債券門檻高,唔係個個玩得起,聽聞你都係債主。
S:債券普遍需要20萬美元(約156萬港元)入場費,證券行先受你玩,買企債好處係債價升,你可以資本增值,如果持有至到期,亦可賺息,拎番本金。
個人比較鍾意兩至三年期、較短年期嘅債券,因即使係一啲較大嘅企業債券,都會有5至6厘年回報,若買入後將佢抵押番畀銀行,套現再買債券,喺槓桿方式投資下,年回報可達8至10厘。不過,要留意,由於近期債價升咗唔少,所以債息已相應下滑。
我唔建議買長年期債券、永續債或CoCo Bonds(應急可換股債),前兩者長年期,後者唔保本,多數每半年派一次息,長期睇,若未來幾年面對加息,或有較好收息產品,債價或波動,若有做槓桿,會有補倉風險。
評級高 違約風險低
彩兒:有啲企債成十幾厘息,愈高息愈好?揀乜行業好?
S:行業視乎唔同投資者需要,高息債券主要集中喺內房債,但恒大(03333)負債高企,我傾向避開,反而其他資產狀況好啲嘅,碧桂園(02007)、雅居樂(03383)同世茂房地產(00813)值得考慮,6至7厘債息尚算合理,有8至10厘息嘅債券,就要留意公司面對嘅風險。
內房企債券前景始終受制於內地房地產市場,若想配合槓桿式投資,就要預留資金應付突發性補倉嘅需要,如資金鏈斷裂,費事最終被強制斬倉。
S:評級較高嘅企債,如長和(00001)發行嘅債券雖債息較低,若想配合槓桿式投資,揀呢類違約風險較低嘅企債,個心會定啲。
http://orientaldaily.on.cc/…/finance/20160711/00269_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