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古姓客家人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古姓客家人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古姓客家人產品中有5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7萬的網紅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Jimmy Chen 上週前往凱達格蘭文物館,觀看陳金萬兄拍攝關於凱達格蘭族群流散口述歷史訪談紀錄片,相較於北投社、三貂社等社的歷史變遷,我們Babuza平埔族人的東螺社、西螺社處境更為可憐, 西螺社是Babuza族的大社,歷經荷蘭的征伐、鄭氏軍隊的清剿、清殖時期的強勢漢化,到日治、華殖時期的漫長...
同時也有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畲族(「畲」音蛇)或稱為山哈,唐代稱蠻獠。中國東南少數民族,中國大陸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數民族。畲族漢化取漢姓後很多以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作為畲族漢姓。多數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發源地,畲族在古代時遷入華南各地,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以及浙江山區等。...
「古姓客家人」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古姓客家人 在 陳穎 | Paris Chan | 巴黎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古姓客家人 在 雙城記事 Siang Siânn Kì-S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古姓客家人 在 尋覓香港古蹟之旅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古姓客家人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古姓客家人 在 Paris Chan 巴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古姓客家人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古姓客家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古姓客家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古姓客家人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古姓客家人 在 陳穎 | Paris Chan | 巴黎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05:01:12
光景不待人,須臾發成絲。 - 香港遊❤️ 遊古蹟 【三棟屋】 三棟屋是典型的客家圍村,於一七八六年由陳姓客家人建立。 陳氏家族於十八世紀中期從廣東移居本港,擇居荃灣,並且填平沿海的土地作耕種之用。 三棟屋原先只有三列房舍,由族長陳任盛所建,他的後人先後在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舍。 位於中軸線上的正...
古姓客家人 在 雙城記事 Siang Siânn Kì-Sū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8:21:24
【潤濟宮龍神祠】 新店的潤濟宮,位於暗坑內五庄的二城地區,清嘉慶九年建廟。是頭城、二城等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主祀三界公(三官大帝),廟中事務以游姓、廖姓為主要組成人員。潤濟宮也號稱是暗坑三大老廟之一(自大坪頂到五城,分別為太平宮、潤濟宮及日興宮。)至於為何今天特別提到龍神祠,且聽我慢慢道來。 雖...
古姓客家人 在 尋覓香港古蹟之旅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26 16:51:09
【光影之間八十年的客家古宅——江夏圍】 半步光,半步影,光影之間八十年古與今。屹立在元朗八鄉88年的江夏圍,現為三級歷史建築,當中建築的規模以至是造工的細膩程度,都是同類客家建築中的貝闕珠宮。 大宅以「江夏」命名,談到二字,其實就是一段飲水思源的故事。「江夏」實為湖北安陸的江夏郡,曾是屬於黃姓氏...
-
古姓客家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5-15 08:00:00畲族(「畲」音蛇)或稱為山哈,唐代稱蠻獠。中國東南少數民族,中國大陸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數民族。畲族漢化取漢姓後很多以四大姓氏鍾姓、藍姓、盤姓以及雷姓作為畲族漢姓。多數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發源地,畲族在古代時遷入華南各地,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以及浙江山區等。畲族世居地分布於福建、浙江、江西、貴州、廣東和湖南六省,其中尤以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最為集中。畲族人口在中國大陸31個省市區均有分布,其中人口分布前三位省份:福建省有畲族375,193人,占畲族人口的52.8%,列福建第一大少數民族;其次是浙江省,有畲族170,993人,占24.1%,列浙江第一大少數民族;第三是江西省,有畲族77,650人,占10.9%,列江西第一大少數民族。很大量漢化後亦進入珠三角、香港、澳門等地。畲族是中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曾發動史稱蠻獠嘯亂等延綿泉、漳、潮三州的反官府事件,成為後世閩南小說《平蠻十八洞》的題材。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泛稱「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稱謂,「畲」指的是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也是畬族的生產方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做民族劃分之後,畬族統一稱為「畲族」。畬族有本民族語言,沒有文字,通用漢文,在古代使用畲語,現今則大多改為使用畲話。語言學家所說的畲語,不屬於漢語,僅在廣東博羅、增城、惠東、海豐一小部分自稱「活聶」的人群中使用,使用者僅有數千,是一種瀕臨消失的語言。畬語與炯奈語最接近,屬於苗瑤語系苗語支。畲族人口通常使用一種被為畲話或畬民話的語言,與客家語的淵源很深,也有學者認為是客家語的一種方言。而客家人在古代指一切外來客籍漢人,現在東南的少數民族仍稱土籍漢人為民家人,客籍漢人為客家人,如在明代時移入雲南的官話人群現在都是叫客家人,而畬客指受客家人影響,太多已經不會母語活聶話只會客家話的畬族,不同地區的畬話都受到鄰近地區的主要漢語方言(如吳語、閩語、客家語)很多影響,但文法上有差異及夾雜較多非漢語詞彙。學者專家認為這種稱為畲話或是畬民話的語言的歸屬應為漢藏語系。
-
古姓客家人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9-01 08:00:00「甘坑」,原為瑤族聚居地,清初時梅州客家人因看上此地的自然環境而定居開墾。於2012年由北大研究院進行四期規劃設計,打造成集客家飲食、文化、總面積達230餘公頃的觀光休憩區。甘坑村原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村莊,與觀瀾版畫村、鶴湖新居、麻勘古村、大萬世居等一同被譽為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三百五十多年前,甘坑村的始祖,梅州的客家人謝文明、卓美髮看中了這裡的自然環境便在此定居並繁衍生息。如今,客家人張開誠摯的雙臂,用包容的胸襟廣納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甘坑體驗、探索深圳客家文化。甘坑村裡,客家民居,眾多古建,依山傍水,房連巷通,錯落有致,猶如畫卷。更有炮樓、碉樓、騎樓、吊腳樓等風情建築融於山水之中,與幾百年的客家老屋形成一種獨特的客家文化載體。甘坑的保護開發方向是再造深圳的中部華僑城,還深圳人一段慢時光。2016年,政府與華僑城集團簽訂協定,華僑城將投資500億元, 把現有的甘坑客家小鎮擴大一倍,建設“華僑城甘坑客家新鎮”這個文化產業新巨頭,屆時,甘坑客家小鎮將成為擁有六張國家級名片的特色小鎮(即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新興產業示範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重點特色小鎮)。2017年7月,甘坑客家小鎮入選首批國家級文旅特色小鎮。[甘坑炮樓院]小鎮內賣較多小食的一區,樓頂紅色旗幟隨風搖曳著,這裡曾是東將縱隊司令員─曾生動員當地人民參與抗日的地方,爾後曾生也與甘坑結下了不解之緣。繞進「甘坑炮樓院」旁小巷便是明清時期史稱『七都116村』。因近年來改革開放下人民所得增加,多數居民早已於老村旁山上建起了樓房,巷弄內老宅多數早已人去樓空,所幸仍保存著質樸的外觀藝術展館外頭放了一對引人側目的瑞獸石刻。在景觀湖旁的一棟古意建築已有百年歷史,上頭掛有大大『文魁』二字匾額,名為「南香樓」。木屋皆由卯榫組合,本為閩南一大戶人家所修建,用來讀書、藏書之所,後由閩南移遷至此。小鎮尾端的「狀元府」,府內共分前廳、中堂、後院。相傳清朝雍正年間一劉姓名選者因高中狀元,鄉紳商賈們群捐策應,為其建府第。後因歲月更移,輾轉由皖西移遷鵬城。在一幢幢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在深圳生長的時候,甘坑村人期以實際行動將小鎮打造成為融入生態旅遊與客家文化的社區,告訴過往遊人這裡曾經發生過的史蹟。
-
古姓客家人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05-20 08:00:00香港仍是一個小小的漁村及農村時,居住人口較少,未被殖民的香港開埠初期前,有三個族群早在香港生活。
1.香港圍村(圍頭)人,早在唐宋時已開始在香港新界定居,是新界原居民。2.客家人,11世紀時,他們移居華南,17世紀時從廣東山區移居新界。3.蜑家(水上人/漁民)估計是遠古百越族的越人遺裔,和珠三角的漢族同化,早已在香港水域內、外生活、定居、捕魚,是香港最早期的原居民,英語的「Hong Kong」即譯自蜑家話。各族群皆有自己的語言,如圍頭人講圍頭話;水上人講蜑家話;客家人講客家話。其中,圍頭話和蜑家話都是粵語的分支,與當今香港的主要語言廣州話,同屬於粵語,基本相通。由於新界於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前,與九龍、新九龍、紅香爐島(香港島)同屬大清廣東新安縣管理(唐前曾名「寶安」,民國以後復用「寶安」)。「香港」、「新界」並非此地之原有名稱。除此之外,新安縣界域包含今天香港及深圳大部分地區。因此,新界原居民的籍貫順理成章寫作「廣東寶安」,與現在深圳原居民所寫的籍貫相同。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習性,在追本溯源查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經語言學家考證,客家方言最接近中原古音韻,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說到水上人,香港開埠以前有多少水上人,至今已很難稽考。一九四九年以前,珠江內河上的漁家都是過「水流柴」的生活,就是到處漂泊;開埠以前的艚船、渡船、鹽船是大船,一般漁船實屬珠海江水流柴一類的小艇。順治十八年 (一六六一年) 八月頒佈「遷海令」,命沿岸居民內遷,所有沿海船隻悉行燒燬,寸板不許下水,粵沿海居民盡入內地,香港居民無一幸免。直到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正月頒令才容許沿海遷民遷回故土。由此可知,今天的香港水上人應該是康熙頒令後才從珠江三角洲一帶遷來香港。至於鶴佬人,鶴佬原稱福佬 (因「福」字的鶴佬方言發音近似粵語的「鶴」字),先輩源自福建,其後聚居於粵東,即潮汕、海陸豐 (即汕尾) 和今日的惠洲縣區。在英國人到來之前,有不少鶴佬人已移居香港,大部分從事捕魚工作,亦有以農為業。現今除了一些由鶴佬人興建的廟宇外,其歷史遺跡留下不多。最容易讓人想起的,就是九龍城的福佬村道和長洲的學佬巷,而長洲的太平清醮也是以鶴佬人為主導的祭祀活動。客家嫁娶中的迎親俗,別具情趣。出嫁之日,新娘被打扮一新,與家人 同桌吃“告別餐”。飯後,新娘祭拜祖宗,拜別雙親,站在畫有八封太極圖的“米篩”上“過米篩”,換上新鞋,接著由父兄或長輩將她背上花轎(如今多是轎車),潑上一碗水,意為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暗示夫妻要白頭偕老。這時新娘放聲大哭,以示不忘父母養育之恩。舊日,新嫁女都是坐花轎出嫁的,除了花轎,還有其他人員組成的迎親隊伍。迎親隊伍的最前頭,後面跟著媒人轎,樂隊,由兩個小孩坐的燈轎,然後是新娘的坐轎,最後是嫁妝隊,整個隊伍浩浩蕩蕩,引來大批看熱鬧的人群,更增添了熱鬧氣氛。傳說最早時曾有一迎親花轎過未剪綵的新橋,守橋人不讓通過,聰明的新娘下轎對守橋人說:“新人過新橋,百年夫妻萬年橋。”這話感動了守橋人,破格讓迎親花轎通過,後成了習俗,一直流傳下來。海陸豐鶴佬民系(閩南民系)傳統婚禮時,前往迎娶新娘的一個儀式是陸上扒龍船。昔日福佬人在嫁娶時,男家的女性親屬每以「扒龍船」迎親,但原本居於漁船的水上人近年陸續搬到公共屋邨,因已移居陸上,划艇迎親的風俗改由跳「龍船舞」代替。也會在其他喜慶活動如太平清醮、神誕等出現。
古姓客家人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immy Chen
上週前往凱達格蘭文物館,觀看陳金萬兄拍攝關於凱達格蘭族群流散口述歷史訪談紀錄片,相較於北投社、三貂社等社的歷史變遷,我們Babuza平埔族人的東螺社、西螺社處境更為可憐,
西螺社是Babuza族的大社,歷經荷蘭的征伐、鄭氏軍隊的清剿、清殖時期的強勢漢化,到日治、華殖時期的漫長漢化過程。大部份的男性先民在征戰中壯烈犧牲,女性先民則在沒有接受正統教育的情況下,陸續被迫接受漢化的身份。
我查閱族譜,除了第一代被漢化的男性祖先,也在第二代、第四代母系祖先中,見到「番婆」這種絲毫不尊重女性的誇張族譜記載。
而生活在東螺社的母系氏族,已從過去日殖普查的熟番,全然成了如今自稱祖先來自福建的後人;而我們家族世居的西螺社,當地仍稱之為番社,但原址裡面居住的數千名廖姓子孫,全都自稱是來自福建的客化客家人,這是我的祖母母系部落的真實情況;而我的陳氏家族,從我的族譜及尋根溯源經歷研判,是徹徹底底的漢化巴布薩族人。但我族人世居的故鄉西螺社,已再無一人有所謂的平埔族身份認同。這也是我們Babuza族人要溯源歸根處境艱難所在。
個人敢大膽預測,若對如今西螺與彰化竹塘、溪洲,進行大規模血液DNA檢測,那些如今自稱來自廣東、福建的當地人,80%以上的人口,身上應該都留有Babuza族人的血液。
日前華殖政府當局決定未來將北京話與英文訂位為官方語言,看似有成長,但仍顯缺乏文化認同的危機意識。
有些人會說,台語沒有文字,無法列為官方語言。台語就是古代唐帝國的官方語言,本來就有文字。我們有時也會以漢文書寫文章,只是使用起來沒那麼流暢。
從中國人移民來台,將北京語訂為華國語施行同化政策後,認定台語為母語的人口數,就以每10年減少11%的速率急遽衰減。到如今出生的嬰兒,幾乎已經沒有人再把台語當母語。
台語在台灣,成為繼四十多種自古流傳的語言陸續消失之後的瀕危語言,已成定局。只是我們這一代人多數還沒警覺罷了。
這部我們過去製作的台語正名影片,就是使用漢文書寫台詞。沒有人會瞧不起使用華國語,但台灣執政當局沒有意識到應該將「台語」訂為台灣官方語言之一,則應該被台灣人乃至萬代子孫譴責的惡行。
新加坡有四種官方語言,華殖政府執政當局沒有體悟到因為自己的失職,自身的母語已經在自己出生、執政的土地上,成為了瀕危語言。蔡政府執政當局這麼多年來,沒有集結人力健全台語文字,使之成為電腦輸入可通用的系統,並列入教育必修的課程。這是華殖體制對台灣文化最深的戕害使然。
訂定台語為國語不是所謂的意識形態,台語在東南亞仍有龐大使用市場,若能使台語成為官方語言,也才是真正落實南向政策的大器作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VZedCyLkMg
古姓客家人 在 Paris Chan 巴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光景不待人,須臾發成絲。
-
香港遊❤️ 遊古蹟 【三棟屋】
三棟屋是典型的客家圍村,於一七八六年由陳姓客家人建立。
陳氏家族於十八世紀中期從廣東移居本港,擇居荃灣,並且填平沿海的土地作耕種之用。
三棟屋原先只有三列房舍,由族長陳任盛所建,他的後人先後在村的兩旁及後面加建房舍。
位於中軸線上的正廳,擺放了陳氏先祖的神位,面向正門,正門石楣上刻有「陳氏家祠」四字。三棟屋於一九八七年全面復修,竣工後成為三棟屋博物館,開放予市民參觀。
三棟屋村於一九八一年列為古蹟。
📍荃灣古屋里
@eateatparisc #荃灣古屋里 #荃灣 #三棟屋 #歷史文物建築 #歷史 #文物 #古蹟 #美食荃灣 #陳氏家祠 #客家圍村 #客家 #圍村 #香港遊 #遊古蹟
古姓客家人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光影之間八十年的客家古宅——江夏圍】
半步光,半步影,光影之間八十年古與今。屹立在元朗八鄉88年的江夏圍,現為三級歷史建築,當中建築的規模以至是造工的細膩程度,都是同類客家建築中的貝闕珠宮。
大宅以「江夏」命名,談到二字,其實就是一段飲水思源的故事。「江夏」實為湖北安陸的江夏郡,曾是屬於黃姓氏族的郡望,早在春秋年間潢川地區就建有「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黃氏後人分散各地。故此單在元朗區內,就有橫洲江夏堂、八鄉江夏圍等以「江夏」命名的建築物。
這座位於八鄉江夏圍大宅雖然早已荒廢,但仍流傳着不少口耳相傳的故事。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江夏圍大宅,是由當時黃金商人黃仿僑擁有,建築整體由主樓「源遠堂」、工人宿舍「瑞寓」、「江夏圍」的門樓、屋前花園以及早已被填平的風水池組成。
單是從門樓處觀察,就可察覺到江夏圍氣派非凡。昔日的這所客家大宅,大門上方的門匾,是用上上海批盪作為飾面,「源遠堂」三個字更用上凸顯的金箔,正是當年的富貴氣象。兩旁門聯「源思祖澤、遠樹家風」,所謂源遠綿長正是表達了傳統客家人的思想。
由於屋主黃仿僑是印尼的華僑,在海外見識過不同種類的建築物,故此在建造江夏圍的時候,亦將這所中式大宅融合不少西方元素,如大門兩旁既備有仿羅馬石柱,柱頂亦雕有兩隻栩栩如生的中式獅子。
江夏圍的命途多舛,屋內曾經同時住上二十人,大宅工人亦是金錢圍的村民,在日佔時期由於元朗凹頭警署遭日軍破壞,大宅就一度被徵用為八鄉警崗,直至一九五三年新警署落成後,黃氏一家方可重新搬返江夏圍。只是,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江夏圍的主樓改用作各類廠房並有租客遷入,大宅自此就經歷不少重大的變化。八十年代,黃仿僑的孫兒移民到海外,就只餘下黃瑞麟居住在江夏圍工人宿舍。
其後,黃氏將「江夏圍」出售予恒基地產,大宅一直保留至今並且進行活化復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