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古代錢幣價值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古代錢幣價值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古代錢幣價值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古代錢幣價值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兩圓之爭—光緒年間的幣制改革 | 生活知史 兩圓之爭,不要誤以為是為了爭奪兩塊錢而爭吵,而是清光緒年間,就製作錢幣以「兩」還是以「圓」作為標準的爭議。 由晚明至清代,銀和銅並行,銀主要作為價值尺度及稅收工具,銅錢則是用作流通貨幣。當時中國對外貿易量大增,白銀也是國際貿易的主要結算單位。雖說大家都...

古代錢幣價值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7-03 23:44:56

兩圓之爭—光緒年間的幣制改革 | 生活知史 兩圓之爭,不要誤以為是為了爭奪兩塊錢而爭吵,而是清光緒年間,就製作錢幣以「兩」還是以「圓」作為標準的爭議。 由晚明至清代,銀和銅並行,銀主要作為價值尺度及稅收工具,銅錢則是用作流通貨幣。當時中國對外貿易量大增,白銀也是國際貿易的主要結算單位。雖說大家都...

  • 古代錢幣價值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16 07:30:00
    有 613 人按讚

    兩圓之爭—光緒年間的幣制改革 | 生活知史

    兩圓之爭,不要誤以為是為了爭奪兩塊錢而爭吵,而是清光緒年間,就製作錢幣以「兩」還是以「圓」作為標準的爭議。

    由晚明至清代,銀和銅並行,銀主要作為價值尺度及稅收工具,銅錢則是用作流通貨幣。當時中國對外貿易量大增,白銀也是國際貿易的主要結算單位。雖說大家都是用銀,國外商人通常以西班牙銀圓作交易,一個銀圓約重七錢二分,但只含九成銀,故含銀量只有0.648兩,不過民間卻要以0.7兩銀去換取這些銀圓,導致大量白銀外流。

    有改革派建議要對抗白銀流失,政府應該淘汰銅幣,以自製銀圓進行交易。但是這些銀圓應該用什麼單位呢?一派說應該維持舊制,一個銀圓重「一兩」,另一派覺得應採用國外七錢二分為重量的「圓」。最後光緒帝決定在全國推行英國機器鑄造的「銅元」和「銀元」;另外也讓張之洞在廣東設廠鑄造銀幣,容許廣東地方當局正式設立銀元局,彷照墨西哥銀元的重量、用機器大量鑄造,開啟中國本土自製銀圓的先例。

    直到1900年後,世界銀價暴落,清政府才意識到原有的幣制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光緒帝在1903年下令由慶親王奕劻、瞿鴻機,會同戶部改革幣值。同年戶部造幣總廠試鑄了一兩制的銀幣五種,並打算以此為國幣。但此時大臣們再一次就應該用「兩」還是「圓」爭辯,一方面是傳統以「兩」為制的全國稅收運作系統,另一方面是與外國貿易的便利。雙方爭持不下,甚至在光緒三十三年(1907),清廷向各省督撫徵詢,結果主張一兩制有十一省、七錢二分有八省。

    只可惜未等光緒推行好改革,他就駕崩了。直到宣統二年四月度支部頒定《幣制則例》,規定銀為本位幣,以西制「標準重量為27.47克;成色90.2%,含銀24.76克」,亦即每枚銀元重七錢二分,本打算翌年5月開始鑄造,但旋即爆發辛亥革命,成為歷史文件。其後,北洋政府於1914年頒布《國幣條例》,即以銀圓為主要的貨幣,但銀兩尚未廢除。在1933年,中華民國財政部發布廢兩改圓令,正式廢除銀兩的流通,使得國內貨幣統一,完成廢兩改圓。

    #知史 #生活知史
    #中國歷史 #中国文化 #古代 #古代經濟
    #清代 #百日維新 #兩圓之爭 #銀圓

  • 古代錢幣價值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5-16 14:00:00
    有 489 人按讚

    明成祖尋覓建文帝 需要鄭和七下西洋?(一)|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燕王的人馬已經到達了南京金川門,建文帝打算出迎,左右人等都散去了,只有幾個貼身侍從在旁邊。建文帝嘆息說:「我沒臉相見啊!」於是在宮裡放火自焚了。燕王高風亮節,摒棄前嫌,派遣太監前往救援,可惜來不及了,只從大火中把建文帝的屍首搶了出來。燕王哭著說:「你果然如此癡呆啊,我來是為了幫助你做好皇帝,你竟渾然不覺,而走上絕路!」

    中國古代有一本書叫《春秋》,有一個歷史時期叫春秋時期,另外,還有一種寫歷史的方法叫做春秋筆法。上面這段文字是燕王朱棣幹掉自己的侄子建文帝篡奪帝位後,史官運用春秋筆法描寫建文帝之死的「傑出」作品。當我們查閱中國的史書時,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遭遇春秋筆法了,那些毫無出處和佐證的歷史根本沒有參考價值。更可怕的是,許多史官在皇權的威懾下胡言亂語、胡編亂造,誤導我們這些後世的閱讀者。

    建文帝之死就是一宗無頭案。當時宮中大火也許是真的,但那些給朱棣臉上貼金的描寫,你要真信,就上當了。建文帝也許的確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了,這讓他的叔叔朱棣十分煩惱。如果這個侄子還活著,可以逼迫其「退位」給自己;如果這個侄子的屍首找到了,舊帝死了,自己可以順理成章地繼承大統,成為新皇帝。找不到建文帝,朱棣只能編一套瞎話,說這個侄子想不開,放火燒死了他自己,龍椅自然也就該由叔叔來坐了。

    朱棣當上皇帝,按說這宗無頭案也就過去了。然而朱棣在位期間,命令手下一位太監率領龐大的艦隊和士兵,劈波斬浪,耗資無數,多次下西洋,讓人不禁疑惑朱棣做這件事的動機,是不是為了尋找那個人間蒸發了的建文帝?

    找個逃跑的廢帝,用得著七下西洋嗎?

    那個太監,就是大名鼎鼎的鄭和。其實他本名不叫鄭和,而是姓穆罕默德,一聽這個姓就不是祖籍中土的人士。實際上,鄭和的祖先原本是中亞貴族,在元朝初年遷到了中國,後來定居於雲南,取了一個漢姓「馬」,與穆罕默德的「穆」字諧音。鄭和本名馬三寶,12歲的時候,飛來橫禍,明軍打到了雲南,他被抓進了軍營,閹割後做了太監。不幸中的萬幸是,他跟對了主子,進入了燕王府做事,這位燕王,當然就是後來的明成祖朱棣了。

    朱棣對這個馬三寶非常賞識,在發動叛亂後,馬三寶還為朱棣立下了戰功,看來這個太監絕非常人。打下江山之後,朱棣論功行賞,賜馬三寶「鄭」姓,改名鄭和,授予四品官職。皇帝賜姓對於臣子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許多一品大員也沒有這樣的待遇,可見鄭和多麼受到朱棣的器重。

    永樂三年(即1405年),鄭和奉皇帝的命令,率領28 000餘人、40餘艘船,從蘇州劉家河出發,開始了第一次下西洋的壯舉。到宣德五年(即1430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為止,鄭和帶隊總共7次下西洋,每次的人員、船隻規模基本上都和第一次沒有什麼差別。按照永樂皇帝朱棣的詔書,下西洋的目的是揚我天朝國威,讓四方蠻夷歸服。不過根據《明史•鄭和傳》透露,「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踪跡」,也就是說,朱棣懷疑建文帝跑到了海外,所以派鄭和去尋找這個廢帝的下落。

    這的確是一個貌似合理的下西洋理由。在儒家思想的灌輸下,古代中國人非常熱衷於維護「正統」,朱棣雖然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但按照正統的說法,朱元璋的位子是要傳給大兒子的,大兒子早死,所以才傳給了大兒子的大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建文帝,皇位根本沒有朱棣什麼事兒。朱棣奪位之後,當時的天下第一大儒方孝孺拒絕為他服務,披麻戴孝在朝堂之上寫下「燕賊篡位」,憤怒的朱棣滅了方孝孺的九族後還不解恨,連帶著方孝孺的弟子、朋友一併殺戮,這就是所謂的滅十族。

    這種維護正統的觀念在古代異常強大,所以一天不能確定建文帝已經死了,朱棣一天都不能安心。這樣看來,讓自己的心腹鄭和興師動眾地去海外尋找建文帝的下落,並不算是鋪張浪費,事關自己的寶座,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

    但是這個理由無法解釋朱棣為什麼讓鄭和前後六次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時朱棣已經死了),從永樂三年一直找到永樂十九年。第一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就已經到了印度西海岸一帶的古里,並在那裡立碑留念,碑上刻字「去中國十萬餘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風,刻石於茲,永示萬世」。如果倉皇出逃的建文帝能跑到比古里還遠的地方,那得在海上以劉翔一般的速度飛奔了。尋找一個生死不明的廢帝,根本用不著下西洋這麼多次。

    所以,尋找建文帝最多只能算是個附帶任務。那麼揚我國威是不是主要任務呢?明朝的確有這樣的傳統。朱元璋開國之初,就派人奔赴日本國和東南亞各王國,宣布現在中土是明朝了,各位要積極前來朝貢,還把許多東南亞王國列為「不征之國」,那意思就是天朝不會派兵攻打你們,你們不用害怕,我天朝過去不稱霸,現在雖然強大了,但還是不打算稱霸,只是你們一定得來朝貢啊!

    明朝建立的事情,經過朱元璋這麼大肆宣傳,早就被東南亞各國所知曉了,本來不需要再去宣傳。不過朱棣篡位之後,為了打扮自己的「正統」形象,還是很有必要再次對外宣傳宣傳,讓國際友人都知道自己是如假包換的明朝新皇帝。

    鄭和下西洋在外交上的確下足了功夫,每到一國,就和國王搞好關係,撒下大把的財物,力邀國王派出使節回訪天朝,甚至有些國王還親自動身回訪天朝。當然,那個時代不是聯合國裏一國一票,大家平等的當代,當年那些東南亞國家國王雖然貴為國家元首,其實比部落酋長強不到哪裡去,隨便帶一些土特產去明朝,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順便旅遊一下見見世面,還不用自己掏路費,何樂而不為呢?有些小國國君甚至在旅遊期間,病死在大明王朝境內,真是此間樂,不思蜀啊!

    但話分兩頭說,如果鄭和下西洋真的是為了揚我國威,建立睦鄰友好關係,明朝似乎也太不值得了。首先論實力,當時鄭和接觸的這些東南亞、南亞國家沒有一個能上枱面的,不論人口、面積還是經濟,和明朝至少差兩個數量級。一頭獅子願意和一群狼睦鄰友好一下,卻肯定懶得搭理一群老鼠。生物界的規律如此,古代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弱國無外交。第一次下西洋,鄭和這個老江湖就已經把這些小國的實力摸得八九不離十了,揚我國威的目的也已經達到了,沒必要再浪費財力再下西洋了吧?

    其次論距離,鄭和拜訪的一些國家甚至遠在印度洋的西海岸,那些阿拉伯部落和非洲沿海部落除了給天朝送來幾隻長頸鹿,讓天朝誤以為是麒麟之外,還有什麼利用價值呢?就算是為了交朋友,也沒必要帶上兩萬多士兵和幾十艘大船過去吧?

    千萬別低估朱棣與鄭和的智力,這一君一臣完全可以位列最精明的一批中國人之列,千萬不要以為,他們只是腦子發熱,才幹出這種賠本賺吆喝的事情。不會,絕對不會!這君臣之間一定還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鄭和連下西洋,其實是為了執行某些秘密任務。

    差錢,還是差錢

    下西洋行動的總策劃是朱棣,因此我們得站在朱棣的角度來想問題。作為一個泱泱大國的皇帝,朱棣要處理的重大問題無非是兩件事,一件是國防,要時刻警惕元朝的後裔——蒙古人捲土重來。朱棣雄才大略,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直面北方的挑戰,並數次御駕親征,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實力,使蒙古鐵騎幾十年間不敢越雷池一步。鄭和下西洋顯然和國防扯不上關係。

    另一件就是內政了,朱棣面對一個老爸朱元璋留下的難題:差錢。

    其實,中國境內金礦和銀礦十分稀少,因此在金屬作為貨幣的古代,一旦中國的經濟有所發展,經濟總量和貨幣總量的矛盾就會日益突出。朱元璋一開始試圖沿用元朝印製紙幣的老辦法,發行大明寶鈔來增加貨幣供應量,與日益增長的經濟總量相適應,結果由於無法控制紙幣的貶值問題,大明寶鈔可恥地失敗了,民間依舊用銅錢作為貨幣。

    但是銅錢本身是賤金屬,一枚銅錢的價值很小。在小額交易中銅錢還是很方便的,比如買棵白菜、打瓶醬油甚麽的,但是經濟越發展,就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大額交易,這時銅錢的麻煩就來了。大額交易對銅錢的需求量非常大,可是古代銅的開採量受到技術落後和銅礦難尋的限制,不能在短時間內提升。同時從鑄造角度看,鑄造一批銅錢和鑄造一批銀幣所費工時基本一樣,但是平攤到每枚錢幣上,銅錢的鑄造成本同它本身的價值相比,就非常可觀了,相反銀幣由於本身價值高,所以鑄造成本相對來說比較低。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古代錢幣價值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7-19 13:00:01
    有 1,119 人按讚


    【一文錢的財富】#有獎遊戲🎁

    我們常說:「一文不值」,也就是指事物毫無價值。一文錢聽起來很少,事實上卻完全不是!穿越到宋代,一文錢究竟可以買甚麼?

    先解釋一文錢的概念,古代錢幣主要以「文」與「貫」為單位,一貫錢就是一千文銅錢。家財萬貫,也就是有一千萬個銅錢了。拿着這個銅錢,在嶺南夏季的水邊可以買一捧小蝦;在杭州看歌舞的勾欄裏,可喝一杯茶;在建炎年間的贛城,可以交一次新建浮橋的過橋費;宋代詩人陸遊曾經從身上摸出一文錢給妻子買了一塊糖。一文錢的購買力,大概可以想像得到。

    當然在南宋戰亂之時物價也會飛漲,但在和平之時,《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六七百文錢可以買到一石米。北宋詩人張耒的一首詩寫道:「山民為生最易足,一身生計資山木。負薪人市得百錢,歸守妻兒蒸斗粟。」山民賣柴每日可得一百文錢,雖比不上富裕家庭,但按當時物價已足夠養家活口了。
      
    送(銅)錢的時間又到了,🧠大家猜猜下圖哪個器物在宋朝時期可用宋錢買到?
      
    📣溫馨小提示:
    點擊以下連結,重溫器物小知識!
    1️⃣ https://bit.ly/2NRS8Tp
    2️⃣ https://bit.ly/2F5fBK5
    3️⃣ https://bit.ly/2XNLOME
      
    現在,你們只需於下方的留言位置答對圖中哪個器物在宋朝時期可用宋錢買到,答對問題而獲選中的入圍者,需成功回答另一問題及完成登記步驟,即可贏取宋錢「大觀通寶」乙枚(名額共10個)。
      
    📣參加方法 :
    1️⃣:立即「讚好 / Like」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專頁及此貼文。
    2️⃣:分享此貼文並設定為公開。
    3️⃣:在此貼文下留言標記三位Facebook朋友及回答圖中哪個器物在宋朝時期可用宋錢買到。
      
    活動時間:2019年7月19日至2019年7月26日(晚上23時59分截止)
    領獎詳情:2019年7月31日於帖文公佈得獎名單及詳情
    條款及細則:http://bit.ly/2Lnm47M
    --------------------------------------------------------
    #看得見的記憶 #HowMemorySticks #送銅錢 #宋錢 #古錢幣 #一文錢的購買力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