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古代漢語3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古代漢語3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古代漢語3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淺談那些中國方言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朱思思 馬鈴薯、薯仔、土豆、洋芋,哪個說法是對的呢? 答案是以上皆是,因不同方言中有不同的使用習慣而有不同的名稱。一般來說,「馬鈴薯」(potato)是統稱;而「薯仔」是香港、廣東等粵方言地區慣用的稱呼;「土豆」則是東北一帶等使用官話方言地區的流...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藝妓(日語:芸妓、芸者),又稱藝伎,是日本特有的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藝妓」一詞源自漢語,工作性質相當於中國書寓的詞史、先生或長三堂子的女校書。當代日本藝妓社會地位較高,且已形成一種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日本藝妓表面上並非性工作者,其工作內容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主要為在宴席上以舞蹈、演唱、演奏等方式助...
「古代漢語3」的推薦目錄
古代漢語3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19:41:44
⭕️第332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解深密經》,屬於大乘佛教唯識學派經典,如來藏學派亦重視此經。「解深密」或譯為「相續解脫」、「深密解脫」或「解節」,依梵音為「珊地涅暮折那」,是闡明密意的意思。「涅暮折那」即鬆解、放開。「珊地」是指相續、連結、連續。由於此經所明甚深密義,難可通達,難可解釋,如同堅結堅...
古代漢語3 在 mr.黑兔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11:05:37
_ 庶民 又稱庶人,是東亞古代的社會階層。 現代漢語則衍伸做為一般大眾的別稱。 墅民,2019新名詞。...
古代漢語3 在 Beginneros|每日分享冷知識?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9 12:00:06
【#定義冷知識︱有香港特色的暴動?】 究竟示威、騷亂、暴動是如何分辨?今天的冷知識是來介紹一下究竟是如何界定以上行為。 #集會:指一群擁有共同目的大眾聚集起來,向政治﹑商人或社會組織等表達﹑宣揚或遊說其理念及訴求。 #示威:主要分為靜坐及遊行示威。靜坐示威(Sit-in)指一個或更多的人坐下來佔...
-
古代漢語3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10-14 08:00:00藝妓(日語:芸妓、芸者),又稱藝伎,是日本特有的女性表演藝術工作者;「藝妓」一詞源自漢語,工作性質相當於中國書寓的詞史、先生或長三堂子的女校書。當代日本藝妓社會地位較高,且已形成一種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日本藝妓表面上並非性工作者,其工作內容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主要為在宴席上以舞蹈、演唱、演奏等方式助興。日本的藝妓文化是由京都開始向外發展,而京都藝妓的起源可追溯到約17世紀的京都八阪神社所在的東山。八阪神社是京都眾多神社及寺廟中一個非常著名的神社,而且歷史悠久。據說那時參詣八阪神社的人很多,自然附近就聚集了很多商店,形成一個商業區。其中有許多稱為「水茶屋」的店,販賣茶、糰子等點心,讓日本全國各地到來的信徒有個暫時休憩的地方。在這些店工作的女服務生稱為「茶汲女」或「茶点女(茶點女)」。有些茶汲女會用歌曲、舞蹈來吸引客人,也就是現代所謂的商業手法。日子久了,這種商業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品質也一直提高,例如三味線的演奏也加入了。在這種良性循環下,有的水茶屋生意越來越好,規模開始擴充,商品種類也開始增加,例如酒、高級料理等都出現了。既然茶汲女的表演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手法,有些水茶屋老闆便開始對旗下的茶汲女有計畫的訓練,這就是藝妓文化的雛形。從普通的水茶屋變成高級料亭,在成本的考量下,分工亦愈趨精細,與其每家店都自己供養及訓練藝妓,倒不如集中培訓,有需要時再請來表演,更能發揮經濟效益。所以稱為「置屋」的專業培訓中心及業者便應運而生。
在現代日本,擔任藝妓的條件非常苛刻,學藝費用高昂,並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擔的。而且學藝歷程艱辛,不是所有藝妓都能堅持的。古時藝妓一般從10歲開始學藝,現在則因為《兒童福祉法》和《勞動基準法》的限制,必須初中畢業(即14、15歲左右)才可以開始學藝。學習的內容繁多,過程十分艱苦。其中包括文化、禮儀、語言、裝飾、詩書、樂器,直到鞠躬、斟酒等,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有嚴格的要求,處處體現高貴和穩重。比如訓練中有一項的內容是吃熱豆腐不能發出聲音,更不能碰到唇彩,可見要求之嚴格。到16歲左右便可以正式擔任藝妓,整個演藝歷程長達5年。初為藝妓者稱為「舞妓(或寫做舞子)」、「半玉」,而後才可以正式轉為「藝妓」。藝妓生涯一般到30歲完結,在30歲以後仍然繼續當藝妓的話便降級,成為年輕貌美的名妓之陪襯。藝妓中把前輩藝妓稱為「お姉さん(姊姊)」。藝妓一般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通常人們在公開場所只能見到行色匆匆的從住地趕往茶社,或從茶社趕回住地的藝妓。她們之間形成一個小圈子,一般人很難窺探她們的生活,從而造成了人們對他們生活的好奇和興趣。藝妓的收入不菲,氣質超凡脫俗,但因為經常都要盛裝打扮,不便處理日常生活事務以及個人的梳妝。有顧及此,藝妓的僱主會為藝妓提供貼身保姆照顧她們的起居飲食。出色的藝妓常常會成為達官貴人所追逐的對象,其中不乏兩情相悅者。古代的日本,結婚後的女性必須放棄藝妓的工作,但藝妓在古代仍處於社會下層,與達官貴人並非門當戶對,一般只會納為側室,直至一夫一妻制實行後才有較大改變,但二戰前仍有不少藝妓只能成為情婦。現代藝妓婚後離職的行規才被逐漸取消,但大部分的藝妓仍然依照傳統,在婚後離開藝妓的行列,而離婚後重返藝妓行業的人卻不在少數,其中當代最著名的莫過於中村喜春。
京都市東山區建仁寺是臨濟宗建仁寺的總寺院。開山鼻祖為榮西禪師,由源賴家創建寺院。寺院創設於鐮倉時代的建仁二年(1202年),寺名即當時的年號,山號為東山。寺內殿堂是模仿中國的百丈山而修建。創建時是天臺/密教/禪三宗而兼學,但從第十一世但蘭溪道隆時代則變成純粹的臨濟禪的道場。建仁寺作為禪的道場,歷經800年的時間。至今仍然是很多民眾的心靈依靠。
關於開山鼻祖榮西的名字讀法,在寺院傳記中讀作"YOSAI",但是一般被讀作"EISAI"。字明庵,號千光葉上。榮西禪師于永治元年(1141年)生於備中(岡山縣)吉備津宮世襲神職之家,為賀陽氏之子。14歲落髮,此後在比睿山修煉天臺密教,之後兩度入宋,將禪法帶回日本,並進行傳播。此外,榮西禪師還被尊為“茶祖”,他從中國帶回茶種,鼓勵在日本栽種茶葉,普及了喝茶的方法。
潮音庭——三連之庭,位於建仁寺本坊中庭的禪庭,中央立三尊石,東立坐禪石,周圍紅葉環繞,四面均可見美景,氣氛淡泊寧靜。
風神雷神圖屏風(國寶)被視為表屋宗達真跡且是他晚年最經典的傑作。兩折屏風的全部表面貼有金箔,右半描繪風神,左半描繪雷神。 -
古代漢語3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4-03 19:18:50大理市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亦是該州的首府。大理市地處雲貴高原上的洱海壩子(盆地),蒼山之麓,洱海之濱,是古代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是雲南省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雲南省第三大城市,滇西第一大城市及重要的交通樞紐。大理作為古代雲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時間長達五百餘年。1982年,大理被中國政府列為第一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首批十大魅力城市之首。大理市是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全市人口52萬人,其中白族占65%。除了通用漢語外,白語較為通行。全市轄10個鎮、1個民族鄉:下關鎮、大理鎮、鳳儀鎮、喜洲鎮、海東鎮、挖色鎮、灣橋鎮、銀橋鎮、雙廊鎮、上關鎮、太邑彝族鄉。市政府駐下關鎮。位於大理古城和下關之間的"太和村"是古南詔國早期的都城,有太和城遺址,規模較大,是國家級文物。根據當代的說法,大理有「風花雪月」四大景致,即「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大理古城是整個風景名勝區的核心。大理古城即今大理鎮,曾為大理縣城,其棋盤式的格局和大量的民居建築,均保持了相應時期的歷史風貌。大理洋人街的正式名稱是護國路,是大理古城內一條東西向的石板街,寬7米,長1000米,兩側匯集不少酒吧、咖啡館、古董店、紮染店、畫廊。古城以北1.5公里處,分別建於南詔國和大理國遺物崇聖寺三塔巍然屹立。在古樸典雅的大理城周邊,有雄偉挺拔的蒼山、嫵媚秀麗的洱海。蒼山位於古城以西,屬於雲嶺山系,山上植物種類豐富,有十九峰、十八溪、蝴蝶泉等景觀,冬季雪景美麗。洱海位於古城以東,形如人耳,為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中國第七大淡水湖,面積249平方公里,內有三島四洲,風光迤邐。山、海、城、塔四者渾然一體、相映成輝,景致無限美妙。大理岩Marble是石灰岩或白雲岩等受接觸、區域變質作用重結晶形成,方解石和白雲石的含量一般大於50%,有的達99%。遇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大理岩源於其盛產於中國雲南大理而得名。大理岩的名稱逐漸發展成一切有各種顏色花紋的,用作建築裝飾材料的石灰岩,但製作雕像的白色大理岩也稱為大理岩。楚大高速公路是上海——昆明——瑞麗國道骨幹(GZ65)中的一段,是昆明通往滇西、滇西北、滇西南8地州的主要經濟幹線,是國家交通部和雲南省“九五”期間的重點建設專案,也是雲南第一條按照業主負責制,利用亞洲開發銀行貸款和通過國際招標方式建設的高速公路。1998年全線通車,起於楚雄市達連壩,終於大理市下關。
-
古代漢語3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5-01-15 08:00:00埃及金字塔相傳是古埃及法老(國王)的陵墓,但是考古學家從沒有在金字塔中找到過法老的木乃伊。金字塔主要流行於埃及古王國時期。陵墓基座為正方形,四面則是四個相等的三角形(即方錐體),側影類似漢字的「金」字,故漢語稱為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是至今最大的建築群之一,成為了古埃及文明最有影響力和持久的象徵之一,這些金字塔大部份建造於埃及古王國和中王國時期。大部份研究來源顯示埃及存在的金字塔結構數目有81座到112座金字塔,而大多數學者贊成較高的數目。金字塔的主要用途為法老王的陵寢,有保護法老王的功能,並讓法老王由人轉為神的安全設施,讓法老王升往天界。金字塔具有強大的宗教目的,而古法老王為完成金字塔,不惜金錢、人力成本與代價。
胡夫金字塔又稱「大金字塔」、第二大是卡夫拉金字塔及孟卡拉金字塔,附近還分布著許多較小的附屬金字塔及獅身人面像。在這三座主要的金字塔中,只有卡夫拉金字塔還保留部份原始磨光的石灰岩外殼,覆蓋於它的頂端附近。吉薩金字塔群是自古以來全球觀光客最常去的景點之一,其也是古希臘時代時由Antipater of Sidon列出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而在現今,它是唯一一個依然存在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跡。這個位置原為古王國兩個未完成的金字塔,一般認為較北的結構屬於法老王內布卡(Nebka),而較南的結構屬於第三王朝的法老哈巴(塞肯凱特的繼承者),而卡巴僅僅四年的任期使的他的階梯金字塔在相當早時就已取消金字塔上部的工程,現今它大約高20米,雖然已經完工,但照原來的計畫,它將有原先的兩倍大。金字塔內部現在已知有三個墓室。最下面的一個是直接在金字塔的基岩中開鑿出來的,但是它並未完成。王后墓室和國王墓室則位於它上方的金字塔內部。吉薩大金字塔是目前在埃及已知的唯一一座有上升和下降通道的金字塔。哈夫拉(Khafra)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約公元前2558年-前2532年在位),名字的意思可能是「拉的皇冠」,為法老胡夫之子,希臘著名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稱他為「齊夫倫」(Chephren),並把他描寫成胡夫專制統治的繼承者,他在吉薩修建了埃及第二大的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Khafre's Pyramid),現高136.4米,原高達143.5米,以及它的附屬著名建築獅身人面像(又稱「大斯芬克斯」)。孟卡拉金字塔(Menkaure's Pyramid),與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並稱為吉薩三大金字塔。是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孟卡拉的陵墓。原來的高度為65.5公尺(215英尺),是吉薩金字塔當中最小的一個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現在的高度為61公尺(204英尺),四邊長108.5公尺。它的傾斜角度約51°20'25″。孟卡拉金字塔由石灰石和花崗岩所構成。孟卡拉金字塔南方有3個衛星金字塔,但是都是未完成的狀態。最大的衛星金字塔部分由花崗岩構成,類似孟卡拉金字塔。其他2個衛星金字塔建設進度都僅限於內部核心。孟卡拉金字塔與外部包覆石灰石的胡夫金字塔相異,孟卡拉金字塔底部由花崗岩構成。
古代漢語3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淺談那些中國方言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朱思思
馬鈴薯、薯仔、土豆、洋芋,哪個說法是對的呢?
答案是以上皆是,因不同方言中有不同的使用習慣而有不同的名稱。一般來說,「馬鈴薯」(potato)是統稱;而「薯仔」是香港、廣東等粵方言地區慣用的稱呼;「土豆」則是東北一帶等使用官話方言地區的流行稱呼;而「洋芋」的叫法常見於台灣地區,在吳、湘方言中也是常用叫法。關於「馬鈴薯」稱呼不止於此,有興趣的同學可参考項夢冰、周焊培〈漢語方言裏的馬鈴薯〉等文章,今期先帶大家了解一下甚麼是「方言」。
方言,以字面而言就是「地方使用的語言」,據《漢語大詞典》中「方言」詞條解釋:「語言的地方變體。一種語言中跟標準語有區別的、只通行於一個地區的話」。「方言」可以說是相對於「標準語」,同時又是集中在一個地區發展成具特徵的「通行語言」,如王維〈早入榮陽界》詩言:「人見風俗,入境闻方言」。
十大地方通行語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同時有着悠久歷史,故而發展出不下數百種方言,有的隨着時間而消失,有的則合而為一,發展成更趨成熟的語系。時至今日,各種方言仍不斷地在發展、變化。早在1900年,學者章炳麟於《書》提出將漢語方言分為十區;後有不少學者提出「七分」的說法,長時間為方言學界普遍接受。就官方而言,200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除確定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外,也依此說,將方言分為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閩方言。但如上文所言,語言無時無刻都在變化,故2017年教育部發布《中國語言文字概況》中(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第2版),將漢語方言分為十大方言:官話方言、晉方言、吳方言、徽方言、方言、方言、客家方言、贛方言、湘方言、平話土話。
普通話VS方言
說到方言之間的差異,一般體現於詞彙、語法(如語序)、句式等各個方面的不同。前文提及的「馬鈴薯」,就是方言詞彙使用差異的典型例子之一。諸如此類,常在生活中引起不少的趣事,例如「土豆」在東北地區是馬鈴薯,但在台灣或福建等地區,因「土豆」和「花生」在閩方言的發音類似(近似粵音「拖逗」),所以有時「土豆」在當地指的其實是花生。
不過方言皆源自共同的母語——古代漢語,因地理、歷史、社會等種種因素而漸漸有異,可謂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詞彙、語法方面彼此都存在一定的對應規律。
小總結
每種方言均承載着特別的歷史、文化等內涵,繼而組成博大精深的漢語言系統,這是決決中華悠久歷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雅俗之別,卻無優劣、高低之分。如今隨着時代發展,人口流動更勝從前,即使不必到訪當地,也能在生活周邊聽到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講着不同的方言,對此我們應予以尊重、珍視每一種不同的方言。
(本文曾於2020年12月11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悅讀語文 #方言 #土豆 #馬鈴薯 #薯仔 #洋芋 #土豆仁湯 #牛奶煮花生 #七大方言 #十大方言
古代漢語3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古漢語中的你我他 | 生活知史
你我他,是說話中必不可少的用詞,古代人在溝通中也少不免。
古代漢語中第一人稱代詞就有我、余、予、吾、朕、卬等等用詞,其中我的歷史可謂最久,「我」在殷商甲骨文中便已常見,本義並不指代人稱,用作人稱代詞時常作為假借字,是漢語中使用時間最長,生命力最強的第一人稱代詞。如《孟子.梁惠王上》中就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與「我」同義的有「身」,在魏晉南北朝時多見;「奴」,唐五代時男女尊卑均可使用。而現在一些俺、俺們、咱、咱們,多是繼承了元代的傳統。
第二人稱代詞有:女、汝、爾、你、若、而、乃。先秦時期,往往會用「爾」(尓),例如孔子曾對子貢說:「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當「爾」的語音跟讀音已經分歧之後,於是在其簡寫左邊加上「人」旁以示區別,於是出現了「你」。「你」的寫法大概在南北朝後期出現,到隋唐之際已經通行起來,一直到北宋為止,文人筆下並不怎麼避諱「你」字。如柳永的《憶帝京·薄衾小枕涼天氣》「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
第三身代詞通常有其、之、渠、伊等。在古文裡,作賓語的第三人稱用「之」通常表示。而「其」通常用於記載只用,通常史書中較為常見,或是為了恭敬,或是省得囉嗦。「渠」作第三人稱在唐代頗為常見,如杜甫〈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中:「回頭指大男,渠是弓弩手。」語言學家呂叔湘、王力皆認為「渠」、「其」音近,「渠」字由「其」字而來。而現代常見的「他」字,早在唐代就已經出現。《誠齋集》有「五牛遠去莫管他」句,這裡「他」指物指事,我們現在表此意一般用「它」。
#知史 #生活知史
#中國歷史 #中国文化 #古代 #古代文化
#古文 #古代文字 #你我他
古代漢語3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三星堆遺址」是夏朝的首都嗎?怎麼判斷「三星堆遺址」的來歷?|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夏朝一直都是人們很關心的一個朝代,如果能夠探明這個朝代的一些詳細信息,將會對人們研究古代歷史,又多一些資料。儘管人們常說夏商周,但是對於夏朝的瞭解卻始終非常少,原因之一就是文字,甲骨文其實並非是最早的文字,在此之前還有其他文字,但是現如今卻解讀不出來到底是什麼意思,因此對於夏朝的瞭解,就更少了。而現在有兩個地方,在「夏朝首都」上面引起了爭議,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夏都?
《國語·周語下》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又《竹書紀年》說,後桀伐岷山得二女而棄其元妃於洛。這兩條材料都明確地指出了夏都存在的地理空間。准此,則目前最有可能被確定為夏都的地方當有兩個:一是二里頭遺址所在地洛陽,二是三星堆遺址所在地廣漢。顯然,把夏都確定在洛陽或者廣漢,形成的夏史體系會完全不同。確定在洛陽,符合大部分人的傳統認知;確定在廣漢,則將顛覆大部分人的傳統認知。那麼,洛陽和廣漢,究竟哪一個才是真夏都呢?
在《二里頭文化與尋找夏朝無關!打破〈史記〉的歷史年代框架才是出路》這篇文章中,筆者談到了二里頭遺址不會是夏都的三條依據:第一,二里頭遺址所在地伊洛地區是文獻中的斟尋,斟尋為夏人氏族名稱,其居地並非王都。第二,如果要確定斟尋為王都,則《竹書紀年》「太康居斟尋」一句無法在二里頭遺址落實。第三,如果確定二里頭為王都,則在學術界主流意見把偃師商城視為湯都的情況下,無法形成自洽的邏輯。
既然二里頭不能是夏都,那麼,三星堆的夏都身份是否就可以確定下來呢?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下面,本文就在《夏與商周並行論》中提出的「夏分三段」之說的基礎上來談一談三星堆的夏都名號問題,請各位批評。
一、空桑
根據「夏分三段」的觀點,三星堆文化屬於虞夏聯盟政權的王都,為后羿所滅。《左傳》襄公四年,魏莊子諫晉侯言及」后羿代夏「之事時說: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此「窮石」一名,亦見於《離騷》,而研究夏都者皆不言及。實際上,窮石就是《呂氏春秋》、《歸藏》裡提到的「空桑」,在《左傳》、《帝王世紀》等文獻則稱「窮桑」,而《華陽國志》則記作「瞿上」,其音可比較今山南藏語的Khyung tshang,意思為神鳥之居。這些內容,筆者在《神鳥崇拜與空桑傳說》中已作論述,可以參閱。
二、雒城
在《從周人白狄論來談陝北石峁遺址、黃帝文化及其鷹崇拜》這篇文章中,筆者曾指出,khyung tshang是古代戎族對三星堆大城的稱呼,而與翟人有淵源的今彝語支族群則稱此神鳥之城為lo33 zi21,漢語直譯即為「雒邑」或「老丘」。三星堆遺址所在廣漢久有「雒城」之名,其緣故必當在此。從民族語言來看,「雒城」一詞是漢語和古代彝語的混合詞,其義為「城市」。如果考慮到彝族複雜的形成過程(另文說),實際上「雒城」一名也可以用形成彝族底層的百濮語言來讀,其義仍然為神鳥之居。換言之,「雒城」和「空桑」二詞雖語源不同,但語義相同。
從考古材料來看,漢語的「雒城」一名在西漢時期即已存在。1997年,廣漢市小漢鎮村民唐興鳳在石亭江河灘發現一件鐵質橋墩,上鑄銘文十六字:「廣漢郡雒江橋敦,重卌五石,太始元年造。」太始元年即公元前96年。1983年底至1984年元月,廣漢縣南門外導航站在修建圍牆時發現一批漢磚,磚上也鑄有「雒城」和「雒官城墼」等銘文。
從文獻資料來看,三星堆地區的「洛」字在《山海經》中就已經有了記錄。如《中次九經》說:岷江之首,曰女幾之山。……洛水出焉,東注於江。
洛水,亦作雒水。《漢書·地理志上》廣漢郡雒縣下條說:「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有工官。莽曰吾雒。」雒水即今石亭江,與湔水、綿水同為沱江三大主源之一。
湔水,即今流經三星堆遺址旁的鴨子河,古稱雁江。伊、雁二字上古音為鄰紐旁對轉,音本相近。因此,《國語》裡的伊水完全可視為今三星堆遺址旁鴨子河的古稱。
三、陽城
《竹書紀年》和《世本》均有「禹都陽城」之說,說者多有據告成鎮出土的屬於戰國時代的「陽城倉器」陶器而定大禹時期的陽城為王城崗遺址。王城崗遺址為龍山文化晚期的文化。如果按《史記》體系理解,從龍山文化晚期到戰國時期跨越了1500年,這相當於說一個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要靠一個當今21世紀的器物來驗明正身,顯然其可信度非常有限。
在《從歷史語言學破解夏代王族的自稱之謎》系列文章中,筆者曾說明三星堆文化具有鮮明的太陽崇拜特色,夏人王族自稱為「太陽家族」,並說明瞭夏人王族自稱在其延續文化中留下的歷史痕跡。據此可以推斷,陽城之名必當為「太陽之城」的簡稱,其名稱由來當與「太陽家族」有關。
四、歷史地理學和歷史語言學視野中的夏都輔證材料
三星堆遺址之為夏都,這還可以從多個角度的資料來進行輔助說明。
(一)從地理空間角度看
筆者在《夏代末年的岷山地震與大禹治水的傳說》一文中已經指出,所謂的伊洛竭是由岷山地震引起山陵崩陷形成堰塞而阻斷水流所致。及堰塞崩決而後,洪水出現,於是始有大禹治水之事。從地理空間來看,三星堆地區發生這類自然災害事件的可能性要比二里頭一帶要大得多。並且,把大禹治水事件放在岷江流域來進行解釋,也更加具有可信度。
(二)從歷史地理角度看
歷史事件的展開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都存在於一定的地理空間,但古代族群常存在遷移的情況,因此,在歷史研究中若能捕捉包含在地名中的民族、歷史、語言、地理信息,即能為研究結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下面,我們就此略作闡述。
1、 帝杼遷老丘:「成都」名稱之由來
三星堆文明毀滅後,成都西郊的金沙文化興起。金沙文化具有鮮明的繼承三星堆的特徵,這一點為從事三星堆研究者所熟知。筆者在《金沙文明解碼》中提到:金沙文明崛起的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夏啟殺益」,在《左傳》中被稱為「後杼復國」。
《竹書紀年》記載,帝杼曾以老丘為都。准此,則老丘必當指古代成都。那麼,老丘一名和成都的名稱會有關係嗎?
從考古材料來看,漢字的「成都」一名最早見於戰國時期,而其更早的名稱則為單稱「成」。1985年,沈仲常與黃家祥二位學者聯名在《四川文物》發表《從出土的戰國漆器文字看「成都」得名的由來》,從先秦時期漆器銘文的演變順序「成——成亭——成市——蜀郡工官」等對此進行了說明。
如上所說,帝杼之都「老丘」一名用彝語支語言來讀即lo33 zi21,意為「城市」。在古代漢語文獻中,「成」與「城」通用存在大量的例子,如《左傳》文公十一年「齊王子成父」之「成父」,《管子·小匡》、《呂氏春秋·勿躬》、《魯世家》等並作「城父」。又比如《論語·顏淵》中的「棘子成曰」,劉寶楠正義:「皇本‘成’作‘城’。」因此,考慮金沙文化與三星堆文化的關係,我們有理由推斷,古蜀人用漢語裡表示城市義的」成「字來記錄自己的居地,其實對應的就是「lo33 zi21」這個詞。
2、 彝族始源地洛尼山之謎
彝族典籍《洪水氾濫》、《洪水與篤米》、《西南彝志》等記載,彝族各支系的共同祖先阿普篤慕在洪水時期避居洛尼山。洛尼山,一般認為就在今雲南東北的昭通境內。《大定府志》卷47《水西安氏本末》云:
有曰祝明者,居堂琅山中,以伐山通道為業。久之,木拔道通,漸成聚落,號其地曰「羅邑」;又其山為「羅邑山」。夷人謂邑為「業」,謂山為「白」,故稱為羅業白。
這裡的朱明,即篤慕,意為君長。「羅邑」一詞,有的學者也譯作洛邑、洛宜、洛尼等,其原語即lo33 zi21。在《太陽家族與開明傳說(下一)》中,我們已經指出,形成當今彝族的重要源頭——昆明人與三星堆古族有密切關係,而彝族支系均以洛尼山為祖源地,這就說明《大定府志》的「羅邑」一詞與廣漢古稱「雒城」和成都古稱「成」是一脈相承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昭通地區古稱「朱提」,這與《華陽國志》記載的杜宇娶朱提梁氏女利的記載暗合。此外,昭通地區及其周邊還出產一種含高放射性成因鉛的特殊銅礦。據金正耀教授研究,廣漢三星堆、新乾大洋洲、漢中成洋地區以及殷墟的早期青銅器都有大量使用這種特殊礦。這些材料無疑都是值得先秦史、民族史研究者重視的。
3、蜀王南遷與古代越南史上的「螺城」
秦滅蜀後,蜀王后裔中的一支曾南下交趾(今越南北部),建了越南歷史上的蜀朝,文獻稱其王為安陽王蜀泮。《水經注》卷37引《交州外域記》雲: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銅印青綬。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雒王、雒侯,服諸雒將,蜀王子因稱為安陽王。
又越南歷史學家吳士連《大越史記全書》云:安陽王,姓蜀,諱泮,巴蜀人也。在位五十年,都封溪,今古螺城是也。甲辰元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王既並文郎國,改國號曰甌貉國。初,王屢興兵攻雄王。雄王兵強將勇,王屢敗。雄王謂王曰:「我有神力,蜀不畏乎!」遂廢武備而不修,需酒食以為樂。蜀軍逼近,猶沈醉未醒,乃吐血墮井薨,其眾倒戈降蜀。王於是築城於越裳,廣千丈,盤旋如螺形,故號螺城。又名思龍城,唐人呼曰崑崙城,謂其城最高也。
古代越南的蜀朝稱其都邑為「螺城」,螺字古音與「雒」亦頗相近。另從考古文化來看,越南地區也曾出土與三星堆文化類似的玉璋、玉瑗、玉璧、玉戈等器物。關於古代蜀地文化與越南文化之間的關流關係,張弘、彭長林、雷雨等學者均有涉及,可以參閱。
1936年,越南北部的清化(Thanh Hoa)還曾發現金印一方,印銘為「晉歸義叟王」,這些材料都無疑證明蜀王南遷為可信的事實,並進一步證明三星堆遺址所在地廣漢的「雒城」一名來源非常古老。
五、總結
綜上所述,由三星堆遺址所在地廣漢的古稱「雒城」到成都的古稱「成」,再到彝族祖源地的「洛尼山」、越南蜀王朝王都的「螺城」,諸名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證據鏈。這些材料充分說明:三星堆遺址是我們真正要尋找的夏都。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