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古代時間換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古代時間換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古代時間換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古代時間換算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542的網紅DJ 芳翎,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02/02 星期二 絕對音樂】 「你/妳想跟什麼樣的未來自己相遇, 就看看你/妳自己現在, 是和什麼樣的心境形影不離……。」 SO~~就做做「上弦月」運動, 試著學習用微笑看待一切吧~~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

古代時間換算 在 Pami 帕米?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1 14:23:09

🇰🇷慶州🇰🇷 • kkday一日遊:1997元台幣/人 這天也是為了避免舟車勞頓才訂了一日遊,團費包含佛國寺及鴨雁池門票,因為慶州是歷史古都,就覺得自己這次一定要來觀光。這個團只有十幾個遊客,來自不同國家,所以導遊主要用英文介紹,但私下有跟我們用中文小聊一下。 - 📍佛國寺(圖1-2) 第一個景點是...

  • 古代時間換算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2-02 15:43:43
    有 190 人按讚

    【02/02 星期二 絕對音樂】

    「你/妳想跟什麼樣的未來自己相遇,
    就看看你/妳自己現在,
    是和什麼樣的心境形影不離……。」
    SO~~就做做「上弦月」運動,
    試著學習用微笑看待一切吧~~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趕快下載南投廣播的APP,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找到自己擅長的內在報酬,讓自己發光》

    有時候,會不會覺得自己好像比不上其他人?做事沒有其他人快,腦筋動得沒有其他人靈活,體力沒有其他人好...不過親愛的,你知道嗎,「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句話從來不是安慰,而是給你人生規劃最好的參考。生而為人,我們都有擅長與不擅長的事,而終其一生,我們在做的就是找到自己擅長的「內在報償」,讓自己發光,以及由內而外的快樂起來。

    從小,我知道自己的某些特質。例如說某些弱點。我的跳躍力和身體柔軟度很差。
    在國中的時候,我的身高在同齡男生之中算是中等,現在也是。但是,班上只有兩個人無法跳起來拍到教室門口「三年十五班」那張牌子。即使我從國小到大學都有打籃班,跳躍力仍然不好。
    如果雙膝打直彎腰,我的指尖可能會離地大約十五公分。若花幾天時間練體前彎,也許能減少到十公分,但是很難再進步。我認識有朋友柔軟度極好,平常也沒有在練習,一彎腰就能輕鬆觸地,多練一下,就可以雙掌平貼地面 -- 雙膝還是打直。
    我也頗不擅長處理繁雜的細節。
    小時候,算數學題,明明會寫,但有時候就是會漏寫小數點,或是把3加5算成9。後來長大了,工作時核銷帳目,也常常這裡缺個章,那裡少個印。
    我知道,自己也有擅長的事。我擅長理解複雜的情況、整理各種資訊,尤其擅長跨領域的思維整合,找尋可能的方案,進行分析和方案思考。
    因為這樣的特質,在我大學的時候,修不同的科目,成績落差就很明顯。是要分析數字做運算的科目,我很努力之後,成績還是平平;若是涉及寫程式的科目,做到偏頭痛都難以做出個成果 -- 而我眼睜睜地看到,許多人和我一樣從頭學起,但是進步得逍遙自在。但是我,總可以在偏重思考、理路複雜、議題廣泛的科目上表現得好。
    在我工作後的前四年,我在政策領域工作,確實是符合我的能力。在那幾年中,我總可以為自己的工作成果為榮。我所負責的案件,我常可以有信心,台灣不易找到人(至少像我這樣資淺的人),能在同樣短的時間內,完整考量各層面,甚至做出更好品質的成果。而每當自己寫出一分很完整、有深度,或有創見的政策分析,我會感到相當開心。
    每一個人有不同的優勢特質,這樣的動作,我和許多中研院院士都做不出來,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我們對某些事情,比較有感覺,做起來比較快,但不是每一件事情都這樣。
    背後的原因也許很複雜。有些可能是生來如此,真正的決定於遺傳和 DNA。

    另一部分,很有可能是因為早年的經驗、教育、訓練,影響了腦部、神經、身體的發展,錯過了早年的培育,後來就難以學習。例如,世界上幾乎沒有技術一流的小提琴家,是在二十歲之後才開始學琴。我也沒聽過任何人一個,是從二十歲後才開始學中文,卻能用以中文寫作成為文學家。
    這些天生而來,以及培育而來的特質,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日漸明確,每個人特質之間的差距也漸漸拉大,而且受教育的過程,往往加大了這些差距。例如,擅長邏輯思考的人,可能選擇工程、科學領域,也就在邏輯的部分不斷訓練、不斷加強。在那些具有優勢特質的領域,我們可以用合理的時間、合理的力氣,就做到相當高的水準。但是那些缺乏優勢,或比不上多數人的部分,我們雖然可以用很多力氣去彌補加強,最後可能是達到一般水準。
    如果在我的職涯中,大部分的時候,決定表現優劣的主要工作內容,是運用我所擅長的特質,我當然更容易做得出色,更容易有成就感,受到肯定與重視 -- 這些,都是我們在追求的。
    而且我發現,通常,我們擅長的事情,通常我們也就喜歡,尤其那些先天、早年就擁有的敏銳特質、才能。其中有好幾個原因:
    如果我從小唱歌好聽,從小唱歌就被稱讚、得到糖果,我對唱歌這件事,就建立了正面的連結,想到唱歌,接觸到唱歌相關的事情,就引起我的愉快感受。這件事,心理學家在20世紀初就發現了,而且在動物、人類身上,都不斷找到證據。

    另外,如果我從小唱歌好聽,這表示了,我的耳朵可能格外靈敏,或是,我的大腦關於聲音、節拍、絃律上,特別敏感。這通常也顯示了,如果我聽到優美的音樂,我的感動會比別人強烈 -- 噪音帶來的不悅,也會特別難受。因此,我會特別想要在一個充滿美妙音符的地方工作 -- 不用等到發薪水給我,樂音本身就讓我開心。而且,如果我創作了、表演了優美的歌曲,我自己就能從中得到感動。
    這些,就是所謂的「內在報償」-- 做某件事的本身,就讓我們開心愉悅 -- 而不是等「拿薪水的那一刻」,才得到回饋。
    也是因為這個道理,當代的教育大師:肯.羅賓遜(Ken Robinson),透過《讓天賦自由》、《讓創意自由》這些書,不斷鼓勵各國教育體系,重視每個人的差異性,引導學生們發揮他們的特質,而且他的真知灼見,得到廣大的認同和迴響。

    許多領域,最優異的人,做出最優異的事情,都是因為,至少伴隨著那一分「內在報償」。牛頓發現定理時的喜悅,必然不是來自換算成現金之後的結果,而是來自他的心靈,解答了困擾的疑惑,體會到自然中的合諧與奧祕。古代沒有版稅,沒有稿酬,古代詩人,從屈原到李白,從蘇軾到鄭板橋,他們創作,除了抒發情懷之外,沒有從中得到金錢上的好處。從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許多程式高手、藝術家、工程師、教師、科學家、廚師、文學家的身上。
    從另一個方向來說,我訪問過許多人,讀了不少故事 -- 當他們每天工作的主要內容,是他們特質上本來就較弱、較缺乏敏銳度的事。他們每天挫折,常常焦慮,被當成肉腳,沒有辦法滿足上司、顧客、同事的期待。他們浪費自己的人生,也浪費公司和機構的資源。另一方面,他們也不能花時間去做自己喜愛的、有感觸的事物,無法發揮長處,社會損失了多少,根本無法估計。他們之中,有些人會離開,找路、闖盪。最可惜的是某些人竟然就此相信自己平庸、低劣、一無事處 -- 最後,他們常常也真的變成這樣的人。

    (文章來源:http://womany.net/read/article/5119?utm_campaign=shareaholic&utm_medium=line&utm_source=socialnetwork)

    ***************************

  • 古代時間換算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3-16 14:00:00
    有 244 人按讚

    光輝燦爛的河姆渡文化(約公元前5000–4500年)(二之一)|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一處重要聚落遺址。它是1973年夏天當地農民興修水利時發現的,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自下而上疊壓著4個文化層,根據C14測定,第四文化層距今約7000年,第三文化層距今約6500年,第二文化層距今約5600年,第一文化層距今約5000年。1973年和1977年冬季進行過兩次考古發掘,合計面積2630平方米,出土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品等文物6700餘件,還發現豐富的栽培稻穀和大面積的木建築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畜的骨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豐富的出土文物充分展現了我國南方氏族社會歷史時期的繁榮景象,為研究遠古時代的農業、建築、製陶、紡織、藝術和東方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實物資料,命名為河姆渡文化。

    像河姆渡遺址這樣歷史悠久、文物埋藏全面又豐富的遺址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十分罕見的。1982年,國務院公佈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編入中學歷史教科書;2001年,被《考古》雜誌列入《中國二十世紀百項重大考古大發現》名錄。1993年5月12日,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落成開放,江澤民同志題寫了館名。
      
    二、重要遺存
      
    1、稻穀
    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中,在第四文化層上部發現大面積的稻穀、稻稈、稻葉和木屑、葦編構成的稻穀堆積層,平均堆積厚度20~50厘米,最厚處超過100厘米。剛出土時稻穀外形完好,色澤金黃,少數稻穀連外殼的隆脈、稃毛及芸尖仍清晰可辨。經農史學家多次抽樣鑑定認為是人工栽培水稻,是一個類粳、類秈及中間型等各種粒型的亞洲栽培稻屬雜合群體。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穀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世界考古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它不僅為研究我國稻作農業的起源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而且糾正了我國栽培水稻是從印度阿薩姆傳遞過來的傳統說法,有力地證明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國家。
      
    2、木構建築遺跡
    河姆渡遺址兩次考古發掘,在第二、三、四文化層都發現了木建築遺跡,尤以第四文化層最為密集和壯觀,總數在千件以上。主要木構件有木樁、圓木、長方形木材、帶丫叉的柱子和地板。
      
    考古學家和古建築專家對遺跡和木構件分析後認為,河姆渡的房屋是以一排排樁木為支架,上面架設大小梁承托地板,構成高於地面的架空基座,再於其上立柱、架梁、蓋頂的干欄式建築。在垂直相交的構件接點上,使用榫卯結構技術。把我國出現榫卯木作技術的時間從金屬時代前推了3000多年。
      
    河姆渡遺址發掘中共發現29排木樁,分析至少有6棟以上建築。根據木樁的排列與走向分析,當時的房屋呈西北———東南走向。從單體看,當時普遍採用連間長房子形式,其中最長一棟房屋面寬達23米以上,進深7米,房屋後檐還有寬1米左右的走廊過道。這棟房子可能是一個家族的住宅,房子的門開在山牆上,朝向為南偏東5°~10°。它在冬天能夠最大限度利用陽光取暖,夏季則起到遮陽避光的作用,因而被現代人所繼承。河姆渡時期的房屋建築佈局合理、設計科學、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條件,使之有利人類的生活和居住。
      
    除建築外,在遺址第二文化層還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水井遺跡。水井構築於直徑約6米的鍋形水坑底部,用邊長2米的四排木樁圍成一個方形井壁,再在井口套上一個方木框作為圍護。水坑四周還設有圓形柵欄,大概作護岸之用。河姆渡文化時期,居址周圍河沼遍布,但水體與海水相通,致使鹽份升高、苦滷而不堪飲用。所以水井的出現是人類為提高生活質量所作的努力,是人類本質所使然。
      
    3、人體遺骸
    河姆渡遺址考古發掘沒有發現氏族公共墓地,只發現了27座零星墓葬。較完整的骨架僅13具。1978年3月,第二次考古發掘結束後,人類學家韓康信、潘其風先生曾到發掘現場,對他們的年齡、性別、體形、人種作出鑑定。其中未成年的兒童9具,成年人4具,編號M23、M17的頭骨保存比較完整。
      
    (1)年齡。M23出自第三文化層,頭骨碩大,前額接近闊額型,顴骨寬而外突,下頜厚大,男性特徵明顯。根據現代人頭骨癒合和臼齒磨蝕度推算,年齡在30歲左右。M17頭骨前額膨突,枕外隆凸缺乏,下頜枝內翻,尖形頦,特徵顯示為未成年女性,年齡約13-15歲。
      
    (2)身高。按照遺骸主要骨骼長度,用我國現代人身長特徵,換算出身高。M23,身高為169~170厘米。M17身高為152~157厘米。
      
    (3)人種。M23、M17顴骨較高和寬,鏟形門齒,與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居民相同。而鼻骨低平、凹形鼻樑、低矮的眼眶,與我國南方新石器時代居民更為接近,應為南方蒙古人種。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古代時間換算 在 謝金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15 15:38:45
    有 1,211 人按讚

    #史泡泡 沒有神交只有互嘴的臉友麻的法課 - 邱豑慶醫師那邊,太極米漿粥之亂持續燃燒,教主宣稱他小孩是胎位不正加前置胎盤,是靠著助產士跟他自己調養搞定,教主最後噴了一句狂炸天的話「現代醫學對我毫無用處。」

    #傳送門:https://www.facebook.com/309451919769378/posts/470234617024440?d=n&sfns=mo

    說別的我可以當聽不到,但說到台灣女人生孩子這事我也是略懂略懂。尤其是助產士(感謝網友提點,目前已正名為助產師,但日治時代稱助產士,所以以下仍維持當時的稱呼)這根本就是現代醫學的產物啊!
    ——
    以下節錄自我寫的《野生台灣史》,「1907,來去幫人生小孩」

    有一句台灣俗諺說:「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意思是說,孕婦生產非 生即死,相當危險。雖然,這是早期醫學比較不發達時的說法,不過當時的人為 了在有限資源內救助母嬰,不管是偏方、符咒或者醫方,都有可能用上。
    古代不像現在有這麼多醫院診所,通常是產婦開始陣痛了,家人就飛奔去請產婆 到家。我相信很多讀者的長輩,小時候可能都擔任過請產婆的工作。有錢的人家 會派轎子、派人力車去接;沒錢的人家,可能就是由小孩給產婆帶路,或者乾脆 由成年男子背起產婆狂奔。
    許多長輩說起這些往事時,都會有一絲懷念。但是,為什麼產婆這個行業會逐漸 凋零,變成現在的生孩子就上婦產科呢?讓我們回到 20 世紀初,看看產婆的興 衰史吧!

    #千年傳統全新感受?

    產婆這個職業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通常是非常規的訓練而成,有的是自己生過 好幾個孩子,也有的是家族傳承,靠的是經驗而非專業醫療訓練。
    遇到難產可能按壓孕婦的腹部,或用手將胎兒強行拉出。遇到頭上腳下的逆產位 時,會透過按摩的翻胎手法,試著將嬰兒變成順產,中間搭配燒香等宗教儀式, 祈求神明保佑。
    當然,這些生產的知識中有些可能有中醫的訓練,但清代到日本殖民初期的產婆, 並沒有正式的認證機制,因此,在受過西方醫學訓練的日本公衛官員看來,這簡 直太荒唐了。
    除了這些非科學接生手段外,受過近代醫療教育的日本醫師也認為,產婆幫小孩 斷臍時使用的剪刀沒有消毒,是導致嬰兒破傷風死亡率提高的原因。雖然後來研 究報告顯示,傳統產婆接生的死亡率,並沒有比其他西方國家高,但這些文化與 知識上的偏見,污名化了傳統產婆。
    隨後,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了推廣醫療衛生,開設產婆訓練班,要訓練出有西方醫 學素養的新式產婆。這個看似無關緊要的舉措,也顯示了殖民政權透過強勢的醫 療知識體系,進到台灣的各個層面,連台灣女人的子宮都要管。

    #您訂購的新式產婆也就是助產士已經送到
    那麼,新式產婆是怎麼來的呢?大約在 1907 年,台灣總督府開辦了以台灣婦女 為對象的助產教育。入學資格要求家世清白、年紀 16 歲以上、40 歲以下,要通 過入學考試外,還要品行端正、身強體壯。
    看到這裡你一定覺得奇怪,為什麼產婆還要身強體壯?很簡單,產婦生孩子說生 就生,沒在管黑夜白天,因此產婆沒有上下班時間,得隨時 on call。有的產婦住 得遠,三更半夜也得趕路前去。而且生產可不像母雞下蛋,有的 case 拖的時間 太長,所以產婆得有強健的身體,才能應付不知何時來的接生要求跟協助產婦。
    由於這些受西方醫療教育訓練的現代產婆,勢必衝擊傳統產婆的生態,因此,總 督府為了推廣新式接生教育,還提供一天 18 錢的伙食費,跟 5 錢的零用錢補助 津貼,獎勵一些希望自食其力或者補貼家用的女性來學習。
    因為有補助,修業辦法也要求學生要連續從事五年的助產工作,不能半途落跑。在 種種補助與推廣後,產婆成為一個不錯的工作出路,後來總督府逐漸放寬條件, 除了公辦的產婆教育之外,私立的醫療院所也可以自行訓練產婆。
    受訓完,就開始工作啦!一個新制度的開始,肯定不容易,1907 年的第一批新 式產婆,一開始並不受到人們的信任,大家還是信賴自己熟悉的傳統產婆。
    為了打開知名度與建立信任感,新式產婆們常常得提個大手術箱,大街小巷奔走, 聽到誰家女人要生孩子了,就去活動助產,有時為了建立信用,乾脆半買半相送、 甚至免費。
    加上官方引進公設產婆制度,讓一般老百姓可以找政府付薪水的產婆幫忙,接生 不用錢。當然,這些吃公家飯的產婆,都必須受過西方醫學訓練。就這樣,傳統 產婆漸漸的越來越少了。
    出來工作當然是要講薪水的呀!產婆的收入怎麼樣呢?1928 年,公家設立的產 婆月薪 30 圓,還有藥品補助;如果是自行開業的產婆,倒沒有一定的收費標準。
    有產婆回憶說:「1936 年時,產婆每接生一次的收入大多會有二圓以上,在當 時的二圓可以買 1 錢金子(約一只戒子),可以說是收入相當好的一個職業。」
    現在的金價約是一錢五千上下,而自行開業的產婆收入從 20 圓到 250 圓不等, 換算起今日的市值,最差也有 50K 收入,也是很不錯的了!
    —————未完
    總之,所謂的「助產士」,後來都必須要有護理師的證照才可以取得,換言之,助產士也是現代醫學的產物啊⋯⋯

    https://readmoo.com/book/29011697900010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