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古代人生道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古代人生道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古代人生道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古代人生道士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桃桃喜-命理大師簡少年,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看了一個蠻有趣的小說,叫做”溫室效陰” 我本身就是一個腦洞很開的人,對於世界上各種的可能性每天都有超多的想像,沒想到這個作者也是一樣的,他竟然想得出,透過鬼的陰氣,來幫人類生活降溫的想法,這個真的是太屌了。 因為一般人寫鬼,可能都是往驚悚,懸疑的方向去寫,沒想到有一個這麼幽默且有趣的寫法,而...

  • 古代人生道士 在 桃桃喜-命理大師簡少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8 11:04:54
    有 274 人按讚

    最近看了一個蠻有趣的小說,叫做”溫室效陰”

    我本身就是一個腦洞很開的人,對於世界上各種的可能性每天都有超多的想像,沒想到這個作者也是一樣的,他竟然想得出,透過鬼的陰氣,來幫人類生活降溫的想法,這個真的是太屌了。

    因為一般人寫鬼,可能都是往驚悚,懸疑的方向去寫,沒想到有一個這麼幽默且有趣的寫法,而且還完美的符合時事。

    最近雖然還沒夏天,但天氣已經熱炸了,我本身是不喜歡吹冷氣的人,但不吹很熱,吹了很冷,而且吹了又會有點太乾,睡覺時又怕太冷感冒,真的是很困難,我最後都索性不吹,來個心靜自然涼。

    但試想今天如果有一個可以自動調控的智能溫度冷氣珠,可以根據你的需求完全量身打造,還不會有受風的問題,那真的是造福全人類啊!!

    再來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描寫主角從一個為了體質所苦的年輕人,慢慢的轉換到能夠把自己的陰影,轉換成一個正向的生意,再發展成一個認同。

    其實我覺得大家應該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對於自己不喜歡的地方,可能不是靈異體質,有的人覺得腿太短,臉太圓,聲音太甜等等的,青少年時期,可能因為這樣的天生狀態耿耿於懷,甚至到被人霸凌,進而心裡有了陰影,影響著成年後的自己,但如果能夠像主角一樣,化劣勢為優勢,那這樣得到自己幸福的概率就更高了。

    而故事中,主角也因著這個特別的體質和想法,開始延展出了一連串的故事,這些支線故事讓主角踏入了一個自己前往未有的世界,然後開始跟靈異的規則,以及宗教信仰等等,有了另一個視角的解釋,也隨著他陷入的越深,開始跟周遭人產生了很強的情感連結,透過這些人,也讓主角更多的認識自己的這份特別,可能是一份上天給的禮物。

    故事裡面結合了很多時事,包含我們很常見的道士民俗儀式,奇妙的迷信宗教,還有來自日本的陰陽師,在裡面都有不小的篇章描述作者的觀察和想法,透過主角這樣一個特殊體質又特殊想法的年輕人,把整個故事都演繹出來。

    我對於道士民俗的故事有非常深的感觸,其實民間有很多婆婆媽媽遇到事情的時候,都會將民俗文化的方法作為第一首選,但我總是不斷的跟我的道友們分享,能在現實世界解決的事情,就不應該在玄學解決,因為玄學做法的背後,那個代價往往是你無法預料,同時間無法後悔的,在這種摸不到,也看不到的狀況下,一但失控了,所受到的傷害跟問題都是大家無法想像的。故事中的主角雖然看得見,也能打交道,但還是在其中失控時深受其害,所以我們一般人千萬不可以小看。

    再延伸到新興宗教這段,也是一個對於迷信這件事很深研究的一段內容,其他剛開始看的時候,會覺得這個到底是真是假,到底是科學詐騙,還是真有奇人,隨著故事的演進,慢慢揭開這個宗教的神秘面紗,才發現,最可怕的不是他是真是假,而是善不善良,一個不善良的靈能力者,可能比一個詐騙的麻瓜還要可怕。

    這也讓我想到,在我們學習面相的時候,有一個高段的相法是眼神,那時師傅特別教了我們一個篇章,是關於如何透過眼神分辨對方是不是靈能力者,那時師傅耳提面命的說,如果遇到靈能力者,記得先退避三舍,如果他的眼神又是屬於邪惡的眼神,那一定要拔腿就跑,因為你不知道你自己玩不玩得過他。

    隨著在江湖上走跳時間長了,其中也遇到了幾位這樣的人,但沒想到這樣人的追隨者還不少,用了各種邪法來滿足信徒各種慾望,其中養小鬼等等當然是不在話下,我聽聞中間的故事都覺得不可思議,這樣令人膽戰心驚的邪師,竟然還有如此多的人趨之若鶩,果然人類的慾望是無窮盡的,能實現自己的慾望,再恐怖又如何呢?

    其中書裡面我最喜歡的篇章,是關於陰陽兩界的描寫,因為沒有人親眼看過陰界的樣式,所以我總是會好奇,陰界的樣子真的是跟古代書上寫的一樣嗎?難道沒有更多的可能性嗎?

    作者也描寫陰界的時候,加了非常多人性化的內容,原本冷冰冰的陰曹地府,開始變得很有溫度,無論是孤魂野鬼之間的小打小鬧,還是陰差之間的彼此調侃,都讓人覺得,其實陰界也跟人界沒有什麼不同,人生生死死,都還是那個死人樣子。

    對於陰差梯次的描寫也是很有趣的,以前書上常常說這些英雄最後化為天宮或地府使者,那在現代,難道就沒有新的陰差會出現嗎?陰差的樣式難道也只有那些嗎?作者把陰差做成了一個功能導向的職業,主管們也有對應的接班煩惱,像職場一樣的管理安排,對於接班人不出現的無奈,工時太長責任制的抱怨,這一些的描寫都是溫暖且可愛的,為大家對於陰曹地府創造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許有一天,如果到了地府,應該也不是這麼可怕的嘛?

    作者在故事的後段有寫到關於主角的一段感情戲,這段感情戲將整個主角的年齡跟人物性格整個立體起來,原本感覺起來只是一個看得到鬼的年輕人,到了這段時,作者特別將女主角的際遇,以及主角的能力連結了起來,而主角在事件的發展過程中,透過對於女主角安危的擔憂,開始發現自己正處在一個危險的邊緣,不單單是自己以為的有趣鬼生意而已,而是參與了一個巨大的陰謀,同時自己在裡面也越陷越深,對於世界的責任感也越來越強,整個主角的血肉都出來了。

    這一段故事的過程我也很有感觸,身為一個命理師,從剛學會時對於未知的興奮,再隨著經驗多了,看了人生許多悲歡離合,越來越覺得人被欲望控制,其實需要的不多,再到自己有了家庭孩子,開始切身的思考家人的命運,中間又必然牽扯了很多無常,慢慢地年紀大了,也有一些客人跟家人逝去,就更覺得其實一切都是大道的循環,能平安知足,就是種幸福。

    而當自己越有能力的時候,就越發掙扎,面前的這個問題到底要不要幫,該不該幫,自己在這裡又是否該牽扯的這麼深入,這都是每天自己在天人交戰的常態。幫錯了人,可以害了這個世界,幫太多,又會不會公親變事主。

    曾經我也十分掙扎,搖擺不定,但後來我想通了,既然我們會相會,一定是冥冥之中有所安排,所以如果一切都有原因,那不如我們一起來讓這個相會變得美好。

    故事的結尾時,作者也特別的安排了一個令人暖心的翻轉橋段,隨著主角心境上的起伏轉變,看完了這個故事,從一開始的創意十足,中間的懸疑緊張,再到了結尾時的成熟暖心,這個故事可以說是適合給任何一位,在生活中迷惘的朋友,可以與主角一同走過這個精采萬分的陰陽生活,也讓自己從第三者角度,省思自己得人生,如何才是一個人真正該有的樣子,人鬼之間的關係,也反射出其實妳我沒有什麼不同,自己都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過好自己的人生

    線上版:https://bit.ly/38jeVyk

  • 古代人生道士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12 13:14:08
    有 619 人按讚

    失敗者回憶錄: 先知(李怡)

    年輕時買了一本《人間詞話》,是我的至愛。王國維的「境界」說,一則一則對古代詩詞的美學評論,讓人反覆咀嚼,浮想聯翩。其中談及「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三種境界分別援引古人詞章,不只作美學闡釋,更是講人生對事業、學問的追求。

    王國維是清末民初的國學大師,寫於1910年的《人間詞話》,以西洋美學觀點欣賞中國古典詩詞,見解獨特。王國維的學問廣泛超卓,國學大師陳寅恪指他的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

    晚清開始的啟蒙運動在未被救亡意識壓倒之前,中國作家、學者名人輩出,辛亥後的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在思想自由、學術自由中出現眾多人才。1925年清華大學設國學研究所,聘請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做導師,號稱國學院「四大導師」。長期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清華國學研究院正是由於擁有四位大師,創辦兩年,聲望即超群出眾。

    當年我沉醉於《人間詞話》的美學境界,卻不知道王國維那幾年的事。

    俄國1917年十月革命後,社會主義思潮在世界泛起,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924年國民黨引入蘇聯專家向列寧式政黨轉型,並採取「以俄為師」和「聯俄容共」政策。這一年,王國維在一篇題為〈論政學疏〉的文章中寫道:「於是有社會主義焉,有共產主義焉。然此均產之事,將使國人共均之乎?抑委託少數人使均之乎?均產以後,將合全國之人而管理之乎?抑委託少數人使代理之乎?由前之說則萬萬無此理,由後之說則不均之事,俄頃即見矣。」要平等分配財產不可能由全國人一起去均分,而必然要由少數人代理,這少數人成為特權也就無可避免。這種特權會越演越烈,以致成為極權。

    王國維又在給朋友信中說:「觀中國近況,恐以共和始,而以共產終。」其後近百年歷史證明了他的先知預言。

    1927年北伐軍即將打到北京的消息,在清華園引起兩極反應:青年學生欣喜若狂,國學院的「四大導師」卻個個憂心忡忡。6月2日,王國維往北京頤和園,於園中昆明湖自沉而死。從其衣袋中尋出一封遺書,上寫:「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死時僅49歲。1929年,陳寅恪在清華園為王國維所立之碑文上寫道:「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俗諦」是佛經中指世俗變幻的法則,有別於穩固不變之「真諦」。「三光」,是指日月星。

    王國維之自沉原因,數十年來眾說紛紜。但從他對當時政局之憂慮,預見到隨着民國北京政權的覆滅而容納「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環境也將消失,「以共和始,以共產終」的局面將臨。他說「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似預見後來附共知識人「經世變後再辱」的共同遭遇。這是當年先知對國人的「死諫」,但幾乎無人領會。

    改一下《Vincent》的歌詞:「中國根本配不上擁有一個美好如王國維這樣的人。」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

  • 古代人生道士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01 18:00:01
    有 478 人按讚

    在沒有退休金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養老的?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陸棄

    中國現在十四億人口,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了2.5億。如何讓這兩億多老年人過上幸福生活,是擺在社會和每個家庭面前的現實問題。那麼,古代人是如何養老的?他們解決了養老問題嗎?國家又有什麼制度保障老年人的幸福生活呢?

    養兒防老,國家一直在大力宣傳「孝子」

    中國是一個「孝」的國度,國家一直在宣傳孝道,宣傳孝子,《詩經·大雅·既醉》裡說:「孝不匱,永不爾類」,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國家靠無窮無盡的孝道影響每個家庭,進而影響整個民族、整個國家。這就是所謂的以孝治國。中國之所以幾千年文明未斷,與孝道文化的傳承有很大關係。

    除了《孝經》與《養老奉親書》這些理論著作,古代還注意收集孝子故事在社會大力宣傳,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著《孝子傳》,中國化的佛教經典亦有《二十四孝押座文》,南宋畫家趙子固創作「二十四孝書畫合璧」,元代郭居敬編錄《二十四孝》,清朝張之洞擴編《百孝圖說》,以及《日記故事大全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男女二十四孝》等勸孝書籍風行社會,尤其是郭居敬編錄的《二十四孝》影響深遠。在這些孝道榜樣人物的影響下,古代孝子曾出不窮,隋唐的英雄好漢秦瓊就號稱「孝母似專諸,交友賽孟嘗」,幾乎凡是古代英雄人物,無不打上孝的標籤。

    鼓勵孝道,國家配以輔助養老措施

    不只在宣傳上,在制度上古代各朝各代也有許多措施鼓勵孝道,早在周朝時,國家就規定各地要每年舉行一次「鄉飲酒禮」,這個「鄉飲酒禮」由地方官主持,請六十歲的長者上坐,以達到「正齒位、序人倫、敬老重賢、息事端、惇睦鄉里」的目的。可別看這小小的一頓酒,由國家有關部門出面,會給每個家庭、每個宗族起到影響巨大的示範作用,以教導他們孝老敬親。
      
    既便是戰亂頻仍、兵荒馬亂的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也沒有忘了鼓勵孝道。這從各國的徵兵制可窺一斑。當時各國大多有「70歲以上老人免一子賦役,80歲以上老人免二子賦役,90歲以上老人免全家賦役」的規定。家有一老,如藏一寶。春秋戰國時期在戰場上死亡率極高,數百萬人死於戰爭,但諸侯國君們卻規定家中有老人,一定要給老人留下兒子養老,可見在那種條件下也還是有「人性化」的一面。孝在國家制度中地位之高,可見一斑。
      
    西漢時,國家給七十歲及以上的老人發放「王杖」,「高年賜王杖,上有鳥,使百姓望見之,比於節,吏民有敢罵詈、毆辱者,逆不道」,持「王杖」的老年人,可以便利出入官府,可以在天子道上行走,在市場上做買賣可以不收稅,觸犯刑律如不是首犯可以不起訴。這個規定就像現在的老年人乘車可以憑老年卡不買票、去公園景區不買票一樣異曲同工。漢文帝是一位有名的孝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規定全國80歲以上老人由國家每月供給一定量的大米、肉和酒,「凡孝於親者人帛五匹」,對於孝子國家還獎勵布匹。
     
    南北朝時,國家陷入混亂狀態,戰爭成為常態。但北魏卻首創「存留養親」制度,且此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達一千多年。什麼叫「存留養親」呢,就是子女犯了罪,但他的家中有年老的祖父母、父母,或者這些長輩有病沒有其他男丁贍養,國家規定對該罪犯停止或免除刑罰,讓他回家贍養老人,給老人養老送終後再服刑。南朝梁武帝更先一步,在南京首建「孤獨園」,專門收留贍養孤苦老人,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老人是不收費的,完全由國家供給,比之現代的收費養老院更人道。
      
    隋朝時,為了加強家庭孝順管理,不准祖父母、父母在世時子女「另立門戶、分割財產、供養有缺」,所以那個時候,會出現幾世同堂的家庭,因為不准分家。唐朝時出現「色養」的概念,對於老人不但物質生活上要有保證,精神上也要和顏悅色;唐、宋、明、清基本上繼承了前朝的各項養老措施,唐朝有普救病坊,宋朝有養濟院,明、清亦有類似機構,「鰥寡孤獨廢疾不能自養者,官為存恤」,也就是說,那時候是有官辦免費養老院的。除此之外,宋、元、明、清皆有「旌表孝行」之法,對於孝子賢婦予以重獎。明朝的一項規定更為奇葩,「令僧道有父兄見存無人侍養者,不問有無度牒,令還俗養親」。家有老人夫人奉養,既便是你是出家的和尚、道士,也要被勒令還俗。清朝時康、乾幾次「千叟宴」,在國家層面上將養老、敬老的提倡推向了高潮。
    處罰不肖,讓不孝子受到必要的懲罰
      
    在獎勵孝子的同時,古代列朝列代都對不孝子加以處罰。古代對於不肖子處罰是非常厲害的,嚴重者不孝子將被處以死刑。
      
    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法律規定對不贍養老人、毆打辱罵老人、不給老人吃飽穿暖、老人生病不細心照料的不肖之子給予臉上刺字、割鼻子、斬腳、死刑等處罰。不孝被判死刑,開重罰不孝之先河。以後的法律,大多繼承了夏朝的「優良傳統」,既便到了兵荒馬亂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律》中還有「凡是毆打、虐待60歲以上的祖父母、曾祖父母的子孫,將被判流放或死刑」的規定。
    漢朝繼承了《秦律》中的一些做法,對不贍養老人的不孝之徒,嚴重者也是處以死刑,並懸屍體街頭示眾,以儆傚尤。隋朝時,「不孝」被列為「十惡」不赦之罪,死罪難免。既便遇到朝廷大赦,也難逃活命。
      
    家庭窮困,往往是不肖子逃避孝順的理由。清朝將推行孝道發展到極致,《大清律》規定:兒子再窮也必須設法贍養父母,如果因貧困導致父母自縊身亡,要按照過失殺父(母)罪被杖責100下,流放1500公里。也就是說,家庭窮困,你可以窮你自己,但你必須保證長輩有吃的,有穿的,有住的。你凍死、餓死也就罷了,但如果父母或祖父母被凍死、餓死,你可是要被判刑的。罪名是「過失殺人罪」。我們看到「二十四孝」有許多不可思議的舉動,如郭巨埋兒,為了孝母寧願把兒子殺了。其實這不只是他個人的一時衝動,客觀上有社會對孝道的嚴格要求和法律上對不肖的嚴厲處罰,迫使他這樣做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