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口腔黏膜炎評估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口腔黏膜炎評估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口腔黏膜炎評估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口腔黏膜炎評估產品中有2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369的網紅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老是乾咳、喉嚨卡痰?擺脫慢性咽喉炎,帶你認識常見病因與治療方式 由於防疫常戴口罩的緣故,最近幾個月因感冒來到診所的民眾大幅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症狀:每天有超過七成的病人說自己喉嚨緊繃、卡卡的,還有患者表示跑了好幾間院所依舊沒有改善,為此困擾不已。 先前我們談過慢性咽喉炎的病因之一,可能是...

口腔黏膜炎評估 在 歐哥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2-03 19:10:55

或許是腎貓家長都在餵低蛋白質的食物 又或許是某些部落客沒有查證在亂寫文章 一直以來都會聽到一些謠言 說肉食性的貓咪吃高蛋白質會導致腎病 - 為了破解這個迷思 我花了好多時間去翻腎病的書籍、資料 也和一些獸醫師稍微討論過 整理出了一番心得 那就讓我來談談關於腎病這件事吧 - 通常造成慢性腎病的確切原因...

  • 口腔黏膜炎評估 在 陳亮宇醫師 /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6 15:00:52
    有 279 人按讚

    😣😣😣老是乾咳、喉嚨卡痰?擺脫慢性咽喉炎,帶你認識常見病因與治療方式

    由於防疫常戴口罩的緣故,最近幾個月因感冒來到診所的民眾大幅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種症狀:每天有超過七成的病人說自己喉嚨緊繃、卡卡的,還有患者表示跑了好幾間院所依舊沒有改善,為此困擾不已。
    先前我們談過慢性咽喉炎的病因之一,可能是胃酸逆流到咽喉造成,但也有一大部分族群的問題不在胃,而是其他疾病引起,這時就得發揮耳鼻喉科醫師如同柯南辦案一般、抽絲剝繭找答案的能力了。

    ✅鼻涕倒流
    這一類病人在經過檢查後,可以看到咽喉部明顯卡著濃稠鼻涕的現象。人體分泌鼻水一天可達1000~2000cc,而且大多都會往喉嚨倒流,可是因呈現水狀所以往往能夠很順暢地流往喉嚨並和口水一起吞下,一般人並不會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但如果有鼻子過敏、感冒、鼻竇炎等情形時,清稀的鼻水就會變得黏稠,甚至產生帶著綠色或黃色的膿鼻涕,倒流時便容易卡黏在喉嚨部位,出現生痰等不適感。此外,現代人忙碌緊張、生活壓力大,若菸酒不離口或經常一天好幾杯咖啡又不注意補充水分時,水分流失太多也會引發黏膜乾燥,而使唾液等分泌物變得黏稠。
    【治療與改善】針對過敏體質或過敏性鼻炎的人,臨床上會開立少許抗組織胺、黏液稀釋劑及類固醇鼻噴劑幫助緩解,要注意務必是在醫師指示下使用,以免使用不當反而造成黏膜乾燥的副作用出現。若已經有鼻竇炎的產生,則必須查明是細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分別施以不同的藥物治療。在日常保健上,定期利用溫鹽水沖洗鼻腔,將鼻內過濾出的髒污空氣微粒和黏稠鼻涕清出來,也能有效改善症狀。

    ✅扁桃腺結石
    扁桃腺是長在我們嘴巴後面的兩塊肉,所謂「扁桃腺結石」並不是真的像小石頭那樣,而是食物殘渣和口腔內細菌構成的混合物,是跟牙結石一樣白白臭臭的小顆粒。當這些卡住的扁桃腺結石有發炎時,便會產生喉嚨卡卡刺刺的感覺。
    【治療與改善】簡單來說,只要清除扁桃腺結石即可。然而,有些結石會藏在平常看不到的小隙縫或肉縫內,一開始經常不易察覺,必須經耳鼻喉科醫師仔細按壓檢視再加以移除。如果有反覆扁桃腺結石甚而導致扁桃腺化膿感染時,直接摘除扁桃腺也會是一個考慮選項。避免復發最好的方法,不外乎多補充水分、飲食清淡、勤漱口、飯後刷牙、注意口腔衛生等良好習慣的維持。

    ✅打鼾與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患者因為有構造上的異常,例如常見的鼻中膈彎曲、扁桃腺肥大、舌根肥大、下巴後縮等,或是肌肉張力因熟睡而鬆弛,使得上呼吸道被阻塞住,就會罹患「阻塞性睡眠中止症」,以致睡覺時便可能把胃酸等消化液從胃部經食道吸到喉嚨處,產生睡夢中的胃食道及咽喉逆流,而導致慢性咽喉炎現象。至於僅有單純打鼾現象但並未到達睡眠中止情形的族群,也會因為睡覺時經常以口呼吸,讓保護喉嚨的黏膜長期乾燥受損而感到不適。
    【治療與改善】有一部分慢性咽喉炎病人會在早上起床時,感覺喉嚨特別不舒服,這時有可能是因為打鼾或睡眠中止症引起。在安排多功能睡眠檢查後若是確診,可透過手術治療來解決。

    ✅腫瘤
    可能是喉部腫瘤、下咽腫瘤及甲狀腺腫瘤等疾病引起,尤其以甲狀腺腫瘤最為常見。甲狀腺位在脖子的前下側,若長出腫瘤便會壓迫到位於後方的氣管與食道等部位,造成喉嚨有異物感或疼痛。
    【治療與改善】當身體出現不正常的腫大現象,未必就是惡性癌症,依據不同腫瘤與良性、惡性之分,專科醫師都會擬定相應的診治方式,建議病患可充分溝通並配合檢查與治療喔!

    ✅喉嚨敏感, 自律神經失調
    個性容易緊張焦慮、比較敏感的人,通常也會逐漸轉化成身體上的不舒服,其中喉嚨緊緊卡卡就是一個頗為典型的症狀。這一類因交感神經過度興奮的「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人,通常還會伴隨其他不適,症狀可能從頭到腳都有,但做了種種檢查後卻發現沒什麼異常。
    【治療與改善】在做完所有理學檢查確定沒有特殊問題之後,有時會需要身心科醫師的介入,視狀況服用有助安定身心的藥物。生活上可藉由多補充營養、均衡飲食、多運動,並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來排解壓力和情緒,才能從根本改善。

    其他諸如接受過放射或化學治療、患有乾燥症、喉嚨長帶狀皰疹,或者因年紀而有黏膜退化導致口水鼻水減少的老年人,都可能有喉嚨卡卡、乾癢或刺痛等症狀。

    🤔🤔🤔是喉嚨痛還是脖子痛?清楚自述部位有助診斷

    正因為慢性咽喉炎的病因多元,若未能小心辨識就會出現病人彎彎繞繞一大圈,卻還不明所以的狀況。所以當病人說自己喉嚨有異物感或感覺疼痛時,我都會再追問是哪裡不舒服,對方往往一頭霧水:「就......喉嚨痛啊!」
    其實喉嚨有分上、中、下段,根據位置不同,致病原因也不一樣。比方說:
    1.喉嚨上段不適,通常和扁桃腺及其周圍的淋巴組織有
    關,像是扁桃腺有結石或慢性發炎現象,或是扁桃腺後
    方莖突骨過長致使吞嚥出現略為刺痛的「老鷹症候
    群」。 
    2.中段感覺不適,可能是黏膜比較乾燥,例如罹患乾燥症
    的人;或是胃酸逆流至咽喉造成。
    3.喉嚨下方較不舒服,有可能也是胃食道逆流所致。而頸
    部有腫瘤或心理壓力過大,或者是老師、業務、歌手等
    需要頻繁嗓子的族群也會在咽喉中下段出現緊繃感。

    另外,還有一些人是肇因於甲狀腺發炎而出現頸部疼痛,卻以為自己是喉嚨痛,因為沒講清楚也未前往具專業設備的耳鼻喉科診所就醫,以致被誤判為喉嚨發炎,吃了兩個禮拜的藥也不見好轉。為幫助醫師做出正確判斷,提醒患者可以更明確指出不適部位,並清楚說明什麼情況下會感到不舒服,像是「吞嚥食物時會痛」、「早上起床後特別明顯」、「總是覺得有一口痰卡在喉嚨清不出來」等等。當然,透過醫師用手觸診或借助鼻內視鏡、頭頸部超音波等檢查,都能幫助釐清病情。

    〔陳亮宇耳鼻喉科診所提醒您〕
    如果有喉嚨不適情形,建議大家還是要找專業的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做全面的檢查與評估,在某些必要狀況下,也會和腸胃科、身心科等相關專科醫師一同會診。

  • 口腔黏膜炎評估 在 市議員李順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26 16:44:43
    有 42 人按讚

    市議員李順進 轉傳 [110/07/25 ~ 07/26] 高雄市政府 及 衛生福利部 要點公告
    ●環安、治安、交安、工安、婦幼安 代言人!

    ︽︽︽︽︽︽︽︽︽︽︽︽︽︽︽︽︽︽
    [110/07/25] 高雄市政府 高雄市警戒降二級,防疫不鬆懈
    https://www.facebook.com/bravo.Kaohsiung/posts/4350458205015776

    ●擬定開放策略
    1.以中央及各部會公布的指引為原則
    ○參考美國德州醫學會風險評估等級
    ○.避免飛沫傳播、接觸傳染
    2保持社交距離
    ○餐廳採三面或ㄇ字型隔板,厚紙板、壓克力或是透明、任何物理性的皆可
    ○密閉空間改善通風
    ○稍微開窗或用空氣濾清器,讓空氣流通
    3.7/25高雄無確診個案+0、疫苗覆蓋率達28%
    ○兼顧經濟、生活、防疫,雖然可能造成不便,謝謝落實防疫的每一位市民朋友

    ●7/27起,降為二級警戒
    ○開放場域應篩對象及教育類工作人員採檢專案 https://bit.ly/3zpiKOC
    ○市場及夜市採人流總量管制 https://bit.ly/371k2mB
    ○降級管理原則圖卡一次看 https://bit.ly/3zxZkaq
    ○警戒降二級Q&A圖卡下載 https://bit.ly/2TxLkhl

    ●提醒國高中教育人員及補教人員
    ○即日起安排COVID-19疫苗施打 https://bit.ly/3iNiSAz
    ~~~~~~~~~~~~~~~~~~
    [110/07/26] 高雄市政府 疫情警戒降二級公園涼亭、籃球場開放使用
    https://www.kcg.gov.tw/News_Content.aspx?n=F29A02A9D36C47F0&sms=19902EF36D6B551D&s=E92E254661C39A36

    配合中央宣布疫情警戒於7月27日降為二級,工務局針對權管公園、綠地、兒童遊戲場內涼亭及籃球場將開放使用,惟仍需佩帶口罩,且在涼亭內需保持1.5公尺社交距離,並禁止群聚泡茶、飲食等行為。

    工務局表示,7月27日以後公園內涼亭、廁所、籃球場、羽球場及網球場民眾均可使用,另健身器材及遊具容易造成群聚且使用頻繁,仍維持封閉禁止使用。

    養工處提醒,民眾如到公園仍需配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養工處也將派員至各公園宣導,提醒民眾注意相關防範措施。新冠肺炎疫情瞬息萬變,仍不可輕忽,請市民朋友與中央、地方政府機關聯手抗疫,早日恢復安全健康的生活。
    ~˙~˙~˙~˙~˙~˙~˙~˙~˙
    [110/07/26] 衛生福利部 COVID-19公費疫苗預約平臺第四輪自7月30日起開打
    https://www.facebook.com/mohw.gov.tw/posts/1941632026003206

    #衛福編編報報 發文時間:2021.7.26
    ●記者會影片:https://youtu.be/j0mFckCN4XE
    ●記者會影片-即時字幕:https://youtu.be/-7ZMzS7wIOE
    ●記者會客語口譯直播:https://youtu.be/dSr8x2vJ2Tg
    (週一至週五直播將於14:40進入重點整理,不會全程直播記者會)

    ●衛生福利部 LINE@:https://lin.ee/24imWWE
    ●衛生福利部 Twitter:https://twitter.com/MOHW_Taiwan

    ●「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第四輪預計自7月30日起開打。自7月27日上午10時起,1983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之民眾、宜蘭縣/基隆市因受颱風影響取消預約者、以及第三輪已收過簡訊但尚未完成預約者共約144萬人,將陸續收到預約簡訊,預約接種期程至7月29日中午12時截止;本輪可接種疫苗為AstraZenecaCOVID-19疫苗,施打期間預計自7月30日至8月6日止,並視疫苗供應期程調整接種場次,籲請民眾準時前往接種。
    ○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登記系統 https://1922.gov.tw/
    ○民眾疫苗預約系統操作手冊 https://www.cdc.gov.tw/File/Get/b8G7e5pGnRYhgpdYk-z6zw
    ○COVID-19 公費疫苗預約平台系統操作問答集 https://www.cdc.gov.tw/File/Get/BJ0lo0SgIPm2d2SYKS7dqw
    ●請民眾於「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開放意願登記時,先進行意願登記,後續才會收到預約簡訊通知。系統平臺會按疫苗分配情形、參照民眾登記之意願,通知符合預約資格的民眾,收到簡訊通知者才可進行下一步預約接種。尚未收到簡訊的民眾,會於後續符合預約資格後,收到簡訊通知,所有資料皆會完整保存,請民眾放心。
    #防疫最前線 #謝謝辛苦的檢疫人員 #謝謝臺灣醫護人員 #謝謝所有第一線人員 #臺灣加油 #2019nCoV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VID19 #MOHW_Taiwan
    ~~~~~~~~~~~~~~~~~~
    [110/07/26] 衛生福利部 因應全球COVID-19疫情回升且Delta變異株持續傳播持續執行「邊境嚴管」措施
    https://www.facebook.com/mohw.gov.tw/posts/1941624472670628

    #衛福編編報報 發文時間:2021.7.26
    ●記者會影片:https://youtu.be/j0mFckCN4XE
    ●記者會影片-即時字幕:https://youtu.be/-7ZMzS7wIOE
    ●記者會客語口譯直播:https://youtu.be/dSr8x2vJ2Tg
    (週一至週五直播將於14:40進入重點整理,不會全程直播記者會)

    ●衛生福利部 LINE@:https://lin.ee/24imWWE
    ●衛生福利部 Twitter:https://twitter.com/MOHW_Taiwan

    ●國內COVID-19疫情降級不鬆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6)日表示,自今(2021)年7月27日起調降國內疫情警戒標準至第二級,惟考量全球COVID-19疫情回升、Delta變異株持續傳播,為避免境外移入病例增加我國檢疫防疫量能及醫療資源的負擔,將持續執行「邊境嚴管」措施,包括:
    (一)未持有我國有效居留證之非本國籍人士,暫緩入境。緊急或人道考量等經專案許可者除外。
    (二)暫停旅客來臺轉機。指揮中心亦將視國內外疫情及社區防疫執行狀況,適時滾動調整。

    ●因應全球Delta變異株流行,持續執行邊境管制為防範COVID-19疫情之重要關鍵,落實全民共同抗疫,將疫情阻絕於境外,以守護國人健康安居的環境。
    ~~~~~~~~~~~~~~~~~~
    [110/07/26] 衛生福利部 「民俗調理業因應COVID-19防疫管理指引」自即日起生效。
    https://dep.mohw.gov.tw/DOCMAP/cp-890-62381-108.html

    依據:110年7月23日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肺中指字第1103800417號函。

    ●1100723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函.pdf
    https://www.mohw.gov.tw/dl-70799-59ae6572-f194-40dd-b5a2-14b25968698f.html

    ●民俗調理業因應COVID-19防疫管理指引_1100723奉核.pdf
    https://www.mohw.gov.tw/dl-70800-70fbae17-3115-483c-84de-e4aa2da8c5f6.html
    ~~~~~~~~~~~~~~~~~~
    [110/07/26] 衛生福利部 國人每年超過3千人死於口腔癌早期檢查揪出病變
    https://www.mohw.gov.tw/cp-5018-62388-1.html

    口腔癌為我國青壯年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ㄧ,在男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皆排名第4名。依據 衛生福利部 109年死因統計和國民健康署107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每年超過3千國人死於口腔癌、8千多人診斷為口腔癌。預防口腔癌的發生,除避免接觸菸、檳榔及飲酒等危險因子外,有菸檳行為者,定期口腔黏膜檢查也不可少。實證顯示,有菸檳行為者不做口腔黏膜檢查,死亡風險增加3成5,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民眾接受癌症篩檢的情形也大受影響,根據1~6月最新統計,有菸檳行為者接受口腔黏膜檢查有23.7萬人次,相較109年同期減少約1.5萬人次(6/%)。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於防疫期間做好全防護,抗疫也要防癌,呼籲有菸檳習慣的人拒絕使用檳榔、菸品外,符合口腔癌篩檢資格尚未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者,記得於疫情緩和後,要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

    ●自我檢查5症狀-「破斑硬突腫」
    預防口腔癌的不二法門為「拒絕菸檳、定期檢查及早就醫」,有嚼食檳榔與吸菸行為的民眾需及早戒除菸檳等有害物質,也應養成定期至醫療院所做口腔檢查的習慣,早期發現口腔病灶是提升存活率與降低治療難度的關鍵,民眾若發現口內出現「破斑硬突腫」之一的情形,應盡速就醫:(1)破:口腔黏膜破皮超過兩週未癒合(2)斑:口腔黏膜出現不明的紅斑、白斑(3)硬:口腔黏膜逐漸變硬、緊,最終嘴巴張不開(4)突:口腔黏膜表面不規則突起(乳突狀或疣狀突起)(5)腫:臉或頸部出現腫塊或兩側不對稱。建議至牙科或耳鼻喉科就醫,必要時應接受切片檢查,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才能真正有效降低口腔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

    ●口腔黏膜檢查,降低死亡風險
    依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分析顯示篩檢率達約5成,就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風險,為降低口腔癌發生率及死亡率,國民健康署自民國99年起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或吸菸民眾,每2年1次口腔癌篩檢,每年透過篩檢可以發現3,600名癌前病變個案與約1,300多名口腔癌。不過,防範口腔癌不能僅靠政府衛生局所與醫療院所等單方面推動篩檢,有菸檳習慣的民眾只需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之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就可接受檢查。依資料顯示,經檢查發現為早期(第0-1期)病灶與及時接受口腔癌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8成,如果延遲發現或治療,則晚期個案存活率不到4成!
    ︾︾︾︾︾︾︾︾︾︾︾︾︾︾︾︾︾︾

    臉書貼文連結 >>> https://www.facebook.com/LeeShunJin/posts/1305141146607634

    LINE貼文連結 >>> https://timeline.line.me/post/1162728902205041106

    ●請持續關注並給予指教:
    ○LINE官方帳號〔市議員李順進顧地方大小事聯盟〕:https://lin.ee/9YhCukt
    ○臉書粉絲專頁〔市議員李順進〕:https://www.facebook.com/LeeShunJin

    #高雄 #議員 #李順進 #環安 #治安 #交安 #工安 #婦幼安 #代言人 #轉傳 #高雄市政府 #衛生福利部 #公告

  • 口腔黏膜炎評估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24 07:30:02
    有 29 人按讚

    《JAMA》研究:多吃3類食物預防大腸癌: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後天危險因子
     
    全球常見癌症為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而台灣最常見癌症為大腸癌、肺癌、乳癌、肝癌、口腔癌,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資料顯示,癌症時鐘持續快轉,台灣2018年平均每4分31秒就有一人罹患癌症,癌症新診斷人數達11萬6,131人,每天有318人被確診為癌症【註1】。
      
    ■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
    大腸直腸癌(簡稱大腸癌)高居我國十大癌症之首已超過10年,許多病人在疾病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等到出現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腹脹、腹痛、體重減輕時,部分病人甚至已經是第3、4期,大多數的大腸直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
      
    大腸癌的病人中,約有20%與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0%則跟肥胖、生活型態不佳、低纖高脂的飲食、年齡增長等後天因素有關。
      
    特別的是,家族性腺瘤 (FAP) 的病人主要是 APC 基因的突變,此基因的突變會導致大腸息肉廣泛增生,進而增加癌變的機率。此類病患產生息肉的平均年齡約16歲,若沒有適時治療,到4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比率將近100%【註2】。
      
    ■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族群有哪些危險因子?
    一、年齡增長(近年來發生的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
    根據統計有超過90%的大腸直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但是近年來發生的年齡層有下降的趨勢,增加了許多40-50歲的患者,甚至是30多歲。
      
    二、有家族史(近親罹癌)
    罹患大腸直腸癌病人的一至二等親(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家屬,會比沒有這樣癌症家族史的人罹病率高出許多。
      
    三、相關病史
    ▶腺瘤性瘜肉(Adenoma)
    腺瘤性的瘜肉本身是良性的,可是如果持續分化異變是有機會轉變成惡性瘜肉。是否有惡性變化與瘜肉的大小有很大的關係,瘜肉愈大變成癌症的機率就愈大。
      
    一般而言,小於0.4公分以下的腺瘤發生癌變的機會很低;但如果大於一公分,有接近10%的機會有癌細胞產生,甚至二公分以上的瘜肉,則有近50%的機會會變成癌症。
      
    腺瘤性瘜肉以管狀腺瘤(tubular Adenoma)最多,其他還包括絨毛樣腺瘤(villous adenoma)及絨毛樣管狀腺瘤(villous-tubular adenoma)等。
      
    ▶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有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的病人,患病時間愈長,容易讓腸黏膜因為長期處於發炎狀態發育不全而轉變成癌症,使得到大腸直腸癌的危險性高出一般人的4-20倍。
      
    ▶遺傳性症候群
    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FAP,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這類的疾病屬於顯性遺傳,通常在青春期之後,大腸內就出現上百顆甚至上千個大大小小的瘜肉,大部分的家族性大腸瘜肉症患者會有APC基因的突變,而這些腺瘤性瘜肉慢慢長大,細胞會分化不良,最後變成腺癌。所以罹患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的病人除了需要密切追蹤外,必要時要接受預防性大腸切除術。
      
    ▶遺傳性非瘜肉病性大腸癌(HNPCC,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也稱為Lynch syndrome,這類的疾病屬於顯性遺傳,根據阿姆斯特丹診斷標準如下:
    1、家族中至少有三位成員罹患大腸癌,其中兩位需要為一等親
    2、至少有連續兩代成員罹病
    3、至少一位成員發病年齡在50歲以下。
      
    四、不良飲食(愛吃紅肉、加工食品、油炸燒烤類)
    飲食習慣改變,烹煮方式多燒烤、油炸,且食用過多的紅肉、高脂肪低纖維飲食。許多的研究顯示,攝取過多的動物性脂肪食物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會,而且攝取紅肉比攝取白肉(雞肉、魚肉)還多的人,最主要是因為食用紅肉後產生膽酸的比例較食用白肉高出許多,因而使得突變基因變強,罹患機會將更增加。
      
    五、肥胖(體重過重:BMI≧24)、缺乏運動(每週運動小於3次或每次運動小於30分鐘)
    有研究提出體重過重及不常運動的人,罹患癌症的風險也較高。
      
    六、不良嗜好(有抽菸、喝酒的習慣)
    抽菸會增加肺部瘜肉的產生,也是公認的致癌物;酒精熱量高也易造成肥胖。
      
    七、環境的改變
    居住環境污染源增加也可能是癌症增加的原因。
      
    八、每週工作時間遠遠超過40個小時【註3】、【註4】
      
    ■《JAMA》研究【註5】:降低腸癌風險,多吃膳食纖維、鈣和優格等3類食物
    發表於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通過對已發表的45項研究進行分析,評估了飲食因素與腸癌發病風險之間的關係。該研究發現,較高的總膳食纖維、鈣和優格攝取量,較低的酒精和紅肉攝入量與結直腸癌發病風險降低有關。隨著這3類食物攝入量的增加,腸癌風險逐步降低。
      
    另外,有2種飲食因素與腸癌發病風險增加有關,包括較高的紅肉攝入量和大量飲酒。隨著這2種食物攝取量的增加,腸癌發病風險逐步升高【註6】。
      
    呼籲民眾許下自己對健康的承諾,不論在飲食、生活環境都有癌症風險隱藏其中,因此別提醒民眾小心生活周遭的致癌物,鼓勵國人在生活上要力行五大防癌好習慣,也就是「蔬果彩虹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檳」、「定期篩檢」即能降低60%~70%的罹癌風險【註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註1】
    (Yahoo 新聞)響應世界癌症日 注意自己身體的癌症警訊! :http://bit.ly/2OaZe64
      
    ∎【註2】
    家天使:在家真好 「大腸癌7種常見症狀!6大高危險群首重預防」:http://bit.ly/3uKGxa7
      
    ∎【註3】
    調查:90%大腸瘜肉患者工時大於40小時,台灣癌症基金會~熱愛生命 攜手抗癌 上班族「大腸瘜肉問題與生活習慣調查」:https://bit.ly/303lJfY
      
    ∎【註4】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大腸直腸癌懶人包1」:https://bit.ly/3b5lY09
      
    ∎【註5】
    Veettil SK, Wong TY, Loo YS, et al. Role of Diet i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of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 JAMA Netw Open. 2021;4(2):e2037341.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0.37341
    ▶( JAMA / JAMA Network Open)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776517
      
    ∎【註6】
    大腸癌如何預防?《JAMA》千萬人研究:多吃3類食物 | Heho健康
    http://bit.ly/3r6CgeU
      
    ➤➤照片
    ∎【註4】
    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族群    
    ∎【註2】
    大腸直腸癌的危險因子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新版運動指引】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5-5/
    ▶【全面建構健康體位生活與文化指導原則】
    https://forum.nhri.edu.tw/book-105-1/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大腸癌 #腸癌 #直腸癌 #癌 #癌症 #膳食纖維 #鈣 #優格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