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受洗後的改變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受洗後的改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受洗後的改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受洗後的改變產品中有1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Andrew Chai,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沒有被呼召嗎?》 圖/文:蔡頌輝 本文原載於《華傳》季刊第69期 華傳網誌:https://www.gointl.org/magazine-69.php 華傳雜誌PDF:https://www.gointl.org/magazine-pdf-download.php 在神國事業裡(如,宣教...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ZNTV梓梓董梓甯,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AMAMOO 裡面 我最喜歡的一直都是華莎 剛出道就被酸民要求退團 認為他不是大家心中「女團」、「女神」該有的面孔,批評他小眼睛、又黑、下盤又大 而她在某次對於韓流來說相當重要的MAMA音樂頒獎典禮的表演 他穿上了貼身、開高衩且低胸的紅色舞衣 更被酸民評論不尊重大型典禮盛事 賣弄身材、嘩眾取寵 滿...

受洗後的改變 在 ?????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20:43:17

我的兩個寶貝! 一個9歲,一個8個月🥰 曾經的我很害怕再進入下一段的婚姻, 因為我怕失去D,我怕他未來怎麼辦, 我怕永遠看不到他, 因為他我好多的顧慮、好多的恐懼.... 有一段時間我知道我自己必須要先修復自己,離婚在現代來說很普遍,好像很輕鬆就可以結束一段關係,但其實離婚對一個人來說是非常受傷...

受洗後的改變 在 哀哀 哀宛汝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13:05:26

「如果你是個女人,要每天筆耕不輟。」- 陳愉 難產的讀書心得終於生出來了,輟到清晨五點😆 (文長慎入) 疫情期間,閱讀了兩本書 老實說,兩本書的封面與書名都不是特別的吸引我。 我平常也很少看書,就算讀也讀得很慢,再抓眼球的世代常常看沒兩頁,目光就被其他東西抓走。 偶爾看到幾個不錯的字句就抄寫下來...

受洗後的改變 在 台中物語 Taichustory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09:15:50

🚶 洪孔達與東周醫院——台中攝影家地景 #認識臺中前輩攝影家系列 出身台南的洪孔達醫師,從1926年(14歲)開始接觸攝影,很早就有了以攝影紀錄外在世界的習慣,影像中充滿了對自身生活的紀錄,以及對自然、生命與世界的探索,市街、農村、公園、集會、人像、生態攝影,皆是他豐富攝影主題的一部份。 洪孔...

  • 受洗後的改變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20 13:13:12
    有 382 人按讚

    《你沒有被呼召嗎?》

    圖/文:蔡頌輝

    本文原載於《華傳》季刊第69期
    華傳網誌:https://www.gointl.org/magazine-69.php
    華傳雜誌PDF:https://www.gointl.org/magazine-pdf-download.php

    在神國事業裡(如,宣教),「呼召」似乎等同「護照」,沒有它就沒有人能投身在其中。

    呼召意味著,在神國裡工作的人,沒有一個是出於「自願」,而是神的揀選。正如耶穌在地上服事年間,曾經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去收祂的莊稼。」(太九35~38)工人會出去收割,是因為莊稼的主打發他們。若莊稼的主沒有打發,就沒有工人能有權柄去做這事。

    因著呼召這個觀念,基督徒曉得且深信宣教使命和地上任何一個地上的事業不同——它是榮耀的、有價值的、是永恆的,參與在其中的人也應當在心態上決然不同。然而,在現實教會生活中,許多人對「呼召」的認識卻是很片面的。這不僅僅影響他們對宣教事業的理解,也深深主導著他們對宣教事業的投入程度和態度,所以筆者決定撰寫此文,再思呼召這神聖課題,希望有助認清人對呼召常有的成見,建立更健全的呼召觀,並啟發讀者追求活出與呼召相稱的生命。

    1. 共同的呼召 VS 個別的呼召

    從得救的順序來看,在人蒙召去擔起某項任務之前,他先被召悔改、接受神的恩典。耶穌提到自己的使命的時候說道:「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五32)此話的意思不是帶罪人進行特定的宗教儀式(如決志禱告、受洗等),而是呼召人去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以神為中心的生活方式,這包括成為聖潔(帖前四7;彼前一15),過有盼望的人生(弗一18,四4),去祝福別人(彼前三9),並且要為主受苦(彼前二21),最終要的獎賞(腓三14)。關於事奉的呼召,可謂悔改之呼召的延續,兩者既不可分、也不應該分開。沒有一個人是蒙召悔改,卻沒有被召去事奉的。委身於使命就是我們被召去過的新生活項目之一。得救不單改變了一個人行事為人的準則,也改變了他人生的目標,以及他對自己人生資源和自身才華的運用,以致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與掌管歷史之主所定的最終目標有關。

    以上是每一個神子民共同擁有的呼召,從微觀的角度而言,我們相信神對個人也有個別的呼召。個別的呼召是神宏觀呼召的一部分,好讓各人在神的大計劃中扮演獨特的角色。例如,神呼召亞伯拉罕去成為所有神子民的祖宗,神呼召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神呼召士師起來拯救被祂交在外邦人手裡的百姓,神呼召先知起來向特定的國家傳講信息,神呼召保羅去向外邦人傳福音等。每一個人都是在同一個大使命裡,卻不失個人的特色。可見,神國的事業不限於特定的職業和任務,它能以各種形式呈現。宏觀的呼召是神清楚在聖經中啟示的,個別的呼召則需要人自行尋求和判斷,包括評估神給各人的恩賜、經驗、裝備以及機會等等。

    無論如何,所有的呼召都包含了神要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務,而這任務也必定與神永恆的計劃有關。這個觀念顯示,從事神國事工主權完全在神,唯有祂所揀選的人有資格和權柄去做屬天的工作,也因為這樣,服事是一項神聖的使命。

    2. 過度狹隘的呼召觀

    筆者發現一般信徒對呼召常見的迷思有兩種,一是過度狹隘的呼召觀。上週末,在筆者參加的一個小組聚會中,主持人帶領著大家進行討論:「你認為什麼是呼召。」隨即,便有一位組員回答:「呼召就去要人去讀神學、當傳道人。」在一些信仰較初潛的信徒當中,這個觀念蠻普遍的。對他們而言,「呼召」就是神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召喚特定的人去做特定的事,而所謂「特定的事」往往就是指全職服事。

    無疑,全職服事確實需要呼召。神學院在面談報讀者的時候,通常也會問:「你有神的呼召嗎?」一個全職服事者若不清楚呼召,很容易就被所遇見的困難、挑戰擊退,或因工作沒果效而灰心喪志。然而,將呼召局限於全職事奉是非常狹隘的觀念,這觀點走到極端,便很容易將神國事業和一般事業聖俗分化。難道那些帶著使命去職場工作的人也算「世俗」嗎?

    3. 過度廣泛的呼召觀

    另一些人則嘗試將呼召放大。大家一定聽過「信徒皆祭司」這句話,它不單強調信主的人不需要透過特定的媒介(如神職人員)才能與神連結,也強調每一位基督徒都有權柄服事神,不管他是不是「神職人員」。因此,除了一些違背聖經道德原則以及與信仰抵觸的職業(如異教有關的)之外,任何職業都可以是事奉神。神不只是宗教領域的主,更是創造和掌管宇宙萬有的主,就好像在創造萬物之後,神就把亞當安置在伊甸園,並要他修理看守(創二15)。

    此外,一些看似偶然的遭遇,背後也有神無法即時測透的計畫。約瑟被哥哥們無辜陷害,被賣到埃及,後來神使他成為宰相,為挽救多年後面臨飢荒的雅各家作了準備(創四十五5~8)。在被擄回歸時期,身在異鄉的以斯帖被選為波斯皇后,這看似一個與信仰無關的身份,當以色列人面對滅族危機的時候,末底改便看出其中有神的旨意(斯四14)。因此,持此觀點的基督徒常強調,我們無論做什麼,都有神的呼召。

    有這種覺悟無非是好事,可是,在一般的職場上,有呼召和沒有呼召又有什麼差別?這會不會讓呼召淪為純粹一個抽象的概念和口號,而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

    4. 活出有呼召的人生

    上述討論可見,我們不應該過度將呼召狹窄化,但也不能讓它廣泛到一個程度,把任何一種形式的工作或態度,只要是基督徒做的,都冠上「呼召」的名堂。我們應當視所做的一切為呼召,但也必須將呼召的特質注入其中,切勿僅有名而無實。以下是筆者認為一個真正有呼召的人必有的表現。

    首先,雖然一個視人生為呼召的人可能和世人從事相同的工作,但他們在動機及目標上和世人有別。世人工作為賺錢、或為理想、或為屬世的其它目的(其中有一些也是善的,如服務人群),神子民終極的目標卻是榮耀神。既是如此,當他所做的無法達到這個目的的時候,他就會檢討和改進。同樣的,在這個過程中他若發現任何事物阻擾了他去達到這個目標,他也會去克服,必要時甚至改換跑道。

    其次,一個視所做一切為呼召的人會以聖經的道德與信仰為行事原則,他們拒絕進行任何有違真理的要求和做法,即使那在社會上不被視為有錯。

    第三,呼召的觀念應該影響著基督徒生活每個領域,包括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如何管理金錢、以及如何面對他的同事及所接獲的任務。一個視所做的一切為呼召的人,會努力按照神對人的設計去經營生活——該工作的時候工作,該休息、該給家人的時間,他也會分別出來,因為知道我們不僅僅是靠工作的成就和業績來榮耀神,而是以自己的生命來榮耀神。在金錢的管理方面,有呼召者不會以積攢財富的方式來理財,他也不會將所賺得的全部金錢用於提升自己的物質(即便他有權利這樣做),反之,他會按照神在聖經啟示的心意來理財。在工作上,他曉得自己「受差」不只是把工作做好,也是受差去服事身邊的人。

    第四方面,如果我們真的視所做的為呼召,我們應該勇於作出新的嘗試,這包括在工作的內容上,以及在待人處世上,目的是讓自己能更好地實踐使命。

    最後,讓我簡單回應一個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如果我感覺到『被呼召』去做某件事,我怎麼知道那是出於神還是我個人的衝動?如果去做了而實際上那不是神的感動怎麼辦?」⋯⋯我認為,如果這個感動是關乎比較重大、需要做各種準備、或牽涉廣大的人與事的決定(如,舉家去國外宣教、開拓新的教會等),那確實要需要更多深入的考慮和印證。但如果有感動去做的事,是隨即可以做到的(如,向某人傳福音、或奉獻支持某個事工、或看見需要而想一行動幫助某人),那大可隨即感動去行動,說不定猶豫一下就錯過了服事的機會。神所要我們去做的事,絕不限於神秘的「感動」,祂早已在聖經清楚指示了。

    依以上看,你所做的一切是一個普通的工作?還是神聖的呼召?

  • 受洗後的改變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8 23:00:51
    有 2,092 人按讚

    有時候,
    其實你只需要走回去一些地方,
    坐在那裡幾分鐘,
    你就會想起很多神的恩典、
    想起很多感人的見證、
    想起很多火熱禱告的聲音、
    想起很多小組歡笑的場景……..
    還有很多很多生命的改變。
    (寫到這裡好想要實體聚會見到大家喔)




    最近因為在休養聲帶,
    我就有一天走回到這裡,
    這張照片是我在新莊復興堂開始的地方,
    不會忘記只有我跟亞諾的打掃日常、
    不會忘記只有五個人的主日聚會、
    不會忘記自己司琴領唱講道全包式禱告會、
    不會忘記黃大哥受洗的喜樂、
    不會忘記我當福長在這裡開幸福小組、
    不會忘記QQ還在肚子裡,太太還在做愛宴、
    不會忘記這些場景,
    如果沒有走回來這裡,
    常常這些記憶就會埋在很深的地方,
    很容易忘記感恩。


    當你難過時,
    可以翻翻相簿看你曾經笑的多開心。

    當你得獎時,
    可以想到曾經落榜時的心情,不會讓自己一時驕傲,害了你沒注意到身旁失落的朋友。


    當你孤單時,
    你可以試著找朋友,而不是一直期待朋友找你而更落寞、生悶氣。

    當我沒聲音時,
    我會聽著自己過去的講道,想著這些道曾經也幫助過許多人。


    當我們讀到傳道書第三章
    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哭有時,笑有時;
    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尋找有時,失落有時;
    保守有時,捨棄有時;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
    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傳道書3:1-2,4,6-7)


    其實也表示,
    不要自己在同一個情緒、心境太久,
    本來神造我們,
    就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人,
    有時這樣、有時那樣,
    也是很正常的,
    當我們陷入一個狀態太久,
    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High 太久你也受不了,
    同樣的,
    低潮太久,也有可能無力切換,
    造成不好的後果。

    傳道書3:1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定時就是,
    給自己設一個鬧鐘,
    鬧鐘響了,
    就可以切換一下心情,
    就像大廚交代,
    幾分鐘牛排要翻面,
    不然會燒焦;
    也像上班上學日早上的鬧鐘一樣,
    再想睡都要起來面對,
    不然會遲到。


    朋友們,
    為自己設一個鬧鐘,
    再低潮,
    都要讓自己切換一下,
    清醒過來!

    #駿信息
    #子是駿了點
    #沒聲音真的會讓人沮喪
    #言語有時靜默有時
    #牧師心裡話

  • 受洗後的改變 在 台中文史復興組合 Taichu Renaissance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8 22:35:43
    有 124 人按讚

    🚶 洪孔達與東周醫院——台中攝影家地景
    #認識臺中前輩攝影家系列

    出身台南的洪孔達醫師,從1926年(14歲)開始接觸攝影,很早就有了以攝影紀錄外在世界的習慣,影像中充滿了對自身生活的紀錄,以及對自然、生命與世界的探索,市街、農村、公園、集會、人像、生態攝影,皆是他豐富攝影主題的一部份。

    洪孔達與台中的結緣源於台北醫專(今台大醫學院)就讀期間參加的桌球校隊,認識了曾為桌球校隊的學長——郭東周醫師,並娶其女郭清肅為妻。郭東周是沙連墩(今石岡萬興里)郭姓望族之後,於1930年獲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產婦人科醫學博士,曾代表於「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競選台中市協議員,1931年在臺中開設婦產科醫院「東周醫院」,1936年染肺炎去世後,洪孔達也曾短暫在此執業。

    東周醫院位曾有第一代與第二代的不同時期建築,皆位於今中區公園路、興中街口一帶。在我們尋找東周醫院舊址的過程中,第二代建築應已完全拆除改建,但驚喜發現部分第一代建築至今猶存,也在「行.攝台中」走讀活動中向參與的民眾介紹。此地一帶,也成為洪孔達後半生的生活場域。

    如1938年洪孔達曾於東周醫院新院二樓,留下當時未婚妻郭清肅的寫真影像,畫面遠方即是柳原教會。戰後,洪孔達仍選擇在東周醫院附近的三民路上開設洪婦產科,也在鄰近的柳原教會、光復國小、台中公園一帶留下許多富有生活感的影像作品。2000年,洪孔達在柳原教會受洗為基督徒。

    照片來源:《行‧攝臺中-認識臺中前輩攝影家》手冊,國立臺灣美術館(2020)。手冊原圖來源:洪博彥先生。

    延伸閱讀
    ☑ 《手術刀與照相機的故事》,林良哲撰
    ☑ 彩色攝影的先行者——洪孔達地景:https://www.facebook.com/taichungstory/posts/2851404581765409
    ☑ 洪孔達拍攝的1958年台中公園金環蝕:https://www.facebook.com/taichungstory/posts/2557150481190822
    ☑ 匾額微歷史—No.148【英年早逝的婦產醫師】:https://www.facebook.com/497506910366691/posts/1462396830544356/

    .
    . 
    每回告訴你一則在地的故事,這個故事也改變了台中
    ——台中物語Taichustory
    追蹤IG: instagram.com/taichustory
    城市體驗×轉譯設計

  • 受洗後的改變 在 ZNTV梓梓董梓甯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8-07 22:00:15

    MAMAMOO 裡面
    我最喜歡的一直都是華莎
    剛出道就被酸民要求退團
    認為他不是大家心中「女團」、「女神」該有的面孔,批評他小眼睛、又黑、下盤又大
    而她在某次對於韓流來說相當重要的MAMA音樂頒獎典禮的表演
    他穿上了貼身、開高衩且低胸的紅色舞衣
    更被酸民評論不尊重大型典禮盛事
    賣弄身材、嘩眾取寵
    滿滿的酸民也曾經差點動搖她
    是否應該改變自己成為別人眼中「完美」的那個樣子
    華莎是天主教徒,可能很多人最近都很喜歡這首歌
    但應該很少人知道這首歌為什麼要叫Maria
    Maria是華莎受洗後的名稱
    而這首歌就是她寫給自己的
    MV中有三套服裝
    這次Cover也呈現給大家看
    看起來像沒穿的膚色上衣及純白背景
    軍綠色迷彩以及重色調的強烈對比
    熱情如火的紅色女伶
    膚色x白色
    曾經不穿內衣被批評的華莎、性感展現身材的華莎
    膚色完全的展現出她平靜、最初的自我
    軍綠
    不被酸民所打到堅強的自我
    紅色
    在舞台上熱情又自信的自己
    連衣服場景都非常有巧思
    也許正是因為看了MV
    覺得一切都講到我的心坎裡
    而更愛這首歌
    女孩們,不要折磨自己,你已經夠美麗了。

    梓的instagram:https://is.gd/MBK5B5
    梓的Facebook:https://is.gd/f0qzKI

    #Hwasa #Maria #mamamoo #kpop #kpopdance #dance #cover #dancecover #kpopinpublic #hylt #性感 #ZN #ZNTV #梓梓 #董梓甯 #伊梓帆

  • 受洗後的改變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6-14 13:17:15

    劉仁凱的原生家庭為道教信仰,但想要成為畫家的他,從小就對西方基督信仰充滿興趣,愛讀《聖經》故事,他自言或許是受西方畫作的影響,但也跟他常有一些神祕經驗相關,比如陷入負面情緒時,會聽到奇怪的聲音,又或者是經過觀音廟與友伴小開神明玩笑,忽然皮夾裡的信用卡就不翼而飛,沿路找尋一、兩個小時不可得,但隨著他在心中向神懺悔後,一台黑色賓士車裡的駕駛者對著他,滑開撲克牌似的拿著他遺落的信用卡,並交還給劉仁凱。
    他深信世間有神靈的存在,而神靈的存在與面貌可能是多樣性的。自言非正統基督信仰者、亦未受洗的劉仁凱,希望能夠透過藝術創作討論各種宗教之間的異同,能夠超脫彼此之間的矛盾與衝突,互相理解,明白或許都是來自同一起源。
    《Married the Christmas》透過黑人侍者捧著豬頭,三位穆斯林擺出交叉手勢,但同時手上叉子又有肉品,畫面充滿犯罪的禁忌暗示。劉仁凱表示,這是一種視覺的陷阱,挑戰、處理人們對文化、宗教信仰的刻板印象,並且隱含對主流媒體看不見的手的諷刺寓意。對劉仁凱而言,這毋寧可以是一種不同宗教信仰者坐下來一起歡慶共餐的美好寄望。
    2017年展開、持續至今的《HUMANS AS HOSTS》(《宿主計畫》),是劉仁凱邀集愛滋病病毒感染者(HIV-positive)參與共同創作的大型計畫,透過訪談,彼此交換生命故事,從而在影像裡安置蘋果與藥的意象,以及代表受訪者生活與精神狀態的各種物件,傳達出被攝者的生活場域與樣貌。他希望這一組作品能夠多少改變一些社會大眾深受主流媒體影響、不自覺對愛滋病汙名化的認知。
    其創作計畫多在議題研究中獲得文本,並學習特定物件之於研究主題/對象的意義及符碼,以將其轉為作品裡的視覺符號敘事,帶出宗教信仰、傳染疾病、集體價值觀等人類社會議題之討論。
    小檔案
    劉仁凱畢業於世新大學圖傳系,現為自由攝影師及藝術工作者。曾獲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Awards(IPA)榮譽入選獎、宜蘭美展入選獎,並以《Married the Christmas》奪得2014索尼世界攝影大賽國家區域首獎。
    個展有《HUMANS AS HOSTS:001-005》於高雄.駁二藝術特區、《HUMANS AS HOSTS:001-017》於臺北.DAILY PIAZZA日常聚落。尚有聯展於宜蘭美展・羅東文化工場,以及目沙龍・Woolloomooloo Xhibit・台北等。

    相關新聞
    https://goo.gl/WRNc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