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反芻用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反芻用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反芻用法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想念在巴黎的日子🇫🇷 :Fête nationale française When the day is coming, it always remains me of the memories of July in Paris with my lovely friends. Try to fi...
反芻用法 在 C h a r l y n?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12:02:12
. Memories of July in Paris with my lovely friends🇫🇷. Try to find some pictures from my old iPhone📲. . 那時候我的手機已經是經常沒電、沒容量、沒辦法拍照的半殘狀態,所以那段日子留下來的照片留下來很少...
反芻用法 在 沐初雨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20:27:13
「暈船:原本是搭船之後因為搖晃而暈眩、嘔吐的現象。 後成為在一段感情關係上,不小心認真了、在感情上動情了的意思。」——街頭字典 / 認真很好,動情也沒有不好,但是容我直言,我想,那些暈船的人,肯定都沒看過船長齜牙咧嘴討價還價的樣子。 曖昧是因為看不清眼前,想念是因為距離遙遠,遇到好人就算了,有些人...
反芻用法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念在巴黎的日子🇫🇷 :Fête nationale française
When the day is coming, it always remains me of the memories of July in Paris with my lovely friends. Try to find some pictures from my old iPhone and share them.
那時候我的手機已經是經常沒電、沒容量、沒辦法拍照的半殘狀態,所以那段日子留下來的照片留下來很少,能夠好好有系統地整理發出來的紀錄也不多。眼前龐大的所見所感只能老老實實地在腦袋記下了。
因此,那些從僅存的記憶碎片裡所撿拾出來的片段更顯得珍貴,這些未經雕琢的照片,就是最真實的生活樣貌。總是仰賴透過特定節日去一點一滴的回想,不斷地反芻然後達到徹底的疏理。恐怕都不是什麼重要的事,但都是我很想保存下來的東西。
忘記跟誰說過分享發文像是我的某種日記,只不過它是公開的,成為公開的形式就有書寫正確性的責任,聽起來有點莫名,但好像真的就是那樣的,不為了什麼而寫,只是因為自己想寫就寫了。
記錄一下那天跟Ines一起吃早午餐的時候,因為快要回台灣了,他問我這段時間在法國、在巴黎如何?開心嗎?我說雖然有時候很累,但我很開心。他說:那就好。Ines是法國跟義大利的混血,大學生,說過現在法國學校很注重英文,在一開始在宿舍有時候我用法文無法表達的時候,會主動跟我用英文說話。他說他覺得法國人其實是很複雜的,小團體很多,對他來說也覺得有點辛苦。我告訴他,我發現無論哪一個國家都是一樣的,在台灣也有複雜的人際關係,人跟人之間也有小團體,有時也一樣會有種族歧視,所以在法國沒有特別覺得難受。
這是我7/13-7/14在巴黎的日記,而節日的隔二天我就飛回台灣了,那時候還碰上法國千年一刻奪得世界盃冠軍🏆,在整座城市最嗨的moment穿梭一陣之後瀟灑起身離開,回想起來簡直就是超戲劇化的展開,還有什麼比這更像人生呢?
#missyouguys❤️ #ines #opheliee
反芻用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反問的力量》
前些日子,我看到阿發的寫作日常發表的文章,覺得被醍醐灌頂。文章描述了在職場上被言語騷擾的情境,對方開了黃腔,遊走在邊緣,期待你聽懂、又害怕被聽懂,於是模棱而曖昧地竊笑、挑眉,那些潛伏在幽默背後,真正的惡意,像腳底不小心踩到的狗屎,似有若無散發著臭氣,然而檯面上一切都很端莊。你掙扎著,該不該自認倒楣回家洗鞋就算了呢?
文章提出了另類的觀點,不,你應該乾脆地抬起腳來,正視那坨屎,然後反問,「所以呢?這個笑話好笑在哪裡?你的意思是?」誰製造的屎,留給誰收拾。
類似的狀況,我碰過好多,不只言語騷擾,還包括羞辱霸凌,任務錯派,沉甸黑鍋從天而降。每一次我都夾著尾巴逃走,或摸摸鼻子承受。身為投射者,其實我常常忘記,自己是有這份力量的,反問的力量。
為什麼忘記呢?可能也不算是忘記,而是我潛意識地排斥使用。我擔心,反問會形成冒犯,用一根隱藏在棉花裡的利針,戳破別人的假面,未免勝之不武。即使是別人先掏出劍來中傷,我也不喜歡這種埋伏暗算的鄙念感。
看完阿發的文章,好像有一點明白,反問,可以不卑不亢,謙謙君子;更可以大智若愚,氣度泱泱。我鼓勵自己,時候到了,要試一試反問的用法。
時候很快就到了,職場上,我們常誤以為說得多不如做得多,但真正游刃有餘的人,往往問得最多。
我的老闆一向善待我,知道我喜歡求新求變,也不時指派新的任務給我做。偶爾遇到麻煩的事,會特別徵詢我怎麼看,無論我的意見是否與之相左。某天,他請我列席一個棘手的會議,事前特別花了一點時間向我解釋原委,避免我坐在裡面而不知所措。我明白會議的緊迫性和困難度,但從他的描述中,我找不到自己列席的目的和作用。
從來,我都很能接受自己的功能,是充充場面,讓老闆吃吃定心丸,覺得情況安全,所以即使會議的主旨與我再不相關,反正其他出席的人不覺得奇怪,我又幹嘛覺得自己突兀呢?十之八九,我會坐進去,臉上端著合宜的笑容,懷裡拽著筆記本,認真記下幾個關鍵字。
這一次,看著他真誠又有點疑惑的眼睛,我反問,「了解。那你覺得我進去,狀況會比較和緩嗎?還是,你希望我扮演比較激化的角色呢?讓對方說出真正想說、或不該說的話嗎?」
他不自覺地吐出一口氣,我彷彿聽見他的薦骨發出不確定的嘶嘶聲,「所以,你覺得你不進去,會比較好嗎?」
反問引發了反問,頭腦天人交戰,要當聽話的臣子還是反骨的逆子?我小心地換氣,有效的溝通不能看起來像在跟老闆的決定鬧脾氣,「我只是覺得雙方旗鼓相當比較好,請問對方來多少人?來自哪些部門?」
有些會議,是武力展演,務求先馳得點;有些會議不是,特別講究apple to apple的對接,讓或軟或硬的訴求趨於一致。透過反問,我只想確保我們對於場合的目的與需求,是有認識、甚至有共識的。
透過反問,我也再次確認了一件事,比起單方面的答應,盡量激發老闆的回應,會更能讓任務標的清晰,投資的排序被妥適考量。
之後,那個會議被限縮成極小的規模,以看似social親密的場合,聚焦在關鍵立場的表達。會前,我傳了通簡訊給老闆,如果需要,我就在這裡。
我沒忘記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核心的功能,就是讓主事者少操一點心。然而,無役不與,對我來說沒有好處,只會過份消耗原本就不屬於我的能量。引薦合適的人上應該的戰場,或試著反問上位者,現在是有確定要上場打仗了嗎?才是我專屬的職能。
另一方面,職涯行路至此,我慢慢反芻著,有時傷害或侵犯之所以造成,是因為我不懂得,除了耐受自嘲,還有其他返還回招的可能。指桑罵槐如果屢試不爽,多半因為言說者心裡有數,這樣的攻擊具備杯弓蛇影的效果,令聽者疑心生暗鬼,對於自己生出無數苛責,啊我應該更認真小心一點,啊都怪我先開啟敏感議題,然而,我從未試著反問,我聽不懂,請問這是甚麼意思?如同阿發的文章裡寫的,給對方一個機會解釋,重新翻譯自己說出來的話,有多麼失態、失禮、失了分寸。
在過去的時日裡,我沒多問,因為加諸了過多的想像在「問」這個字,害怕被視為卸責,也害怕引發衝突。隨著經歷飄盪、足跡水洗,再回看「問」,原來是保護投射者的一件隔絕外衣,在其中,得以保持冷靜,看清盲點;被逼入絕境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反芻用法 在 阿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3/2 修正:
發佈這本相簿後有許多網友針對我所說的「黨國為了施行國語運動而將臺語污名化,便將某些語詞變成辱罵的髒話」這部分提出質疑,並認為這個說法單純是我的臆測。首先,這本相簿裡所提出的所有觀點都是有參考資料的,並非出於我單方腦補,主要參考文獻的連結我也附在文內最下方。
但對於我沒有仔細考究或與精通臺語文化的學者交流這點是我的失誤,也謝謝各位提出不同的觀點。
最後我還是想提出一個說法,即使黨國沒有「直接」污名化臺語使之成為粗鄙的語言,但在國語運動推行後,臺語基本上被消失,現今多只剩下髒話的用法,能不能說是「間接」污名化了臺語,或加深了臺語與髒話的連結?在我看來,或許是有的。
*這本相簿是我整理搜集到的資料做成的,不是我單方臆測但也不代表我提出的觀點一定正確或全面,如果有誤歡迎提出其他有力的論述與我討論。勿藉機謾罵女性。
-
(以下為原內文)
今天是二二八,在這個日子裡結束這次的展覽,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巧合。
走進二年二八班,你會先看見孫中山的遺照、展台上插著傳輸線的腦袋,還有斑駁牆上的禮義廉恥四個大字。接著你可能會注意到課桌椅上擺放著蔣中正頭像、散落的文具,還有性別教育課本。你坐下來,翻開課本,試著閱讀充滿髒話的課文。
「幹你娘」、「雞掰」等等,這些平時大家習慣講的髒話,是怎麼來的,又內含了怎樣的意思?仔細觀察,它們既是臺語,也是有關女性生殖器的詞語,多帶有貶義。而「好屌」這種指稱陽具的詞語,卻是用來讚美他人的。言語中處處可見男尊女卑的權力關係以及對臺語的醜化,為什麼?
語言是鞏固體制的基石,也是迫害與洗腦的開始。
中華民國政府一九四五年遷臺,開始推動國語運動,在四十年內就幾乎消滅了所有臺灣的方言,成功建立華語霸權。戰後初期語言問題的政治化,是造成二二八的主要原因之一。二二八之後,語言的控管更進入強制期,台灣省政府推行「說國語運動」,口號「語言不統一,影響民族團結」,強調說國語才是愛國,在學校只能說國語,電影院也禁播方言及外語電影。
然而所謂的國語,在這之前從來都不是國語。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黨國改造了現成的注音字母,建構了注音符號,強制使華語成為了「國語」。
有些詞語如「雞掰(腟屄)」本身是沒有不好的意思,是單純指稱女性性器官的臺語。然而在這個時期,黨國為了施行國語運動而打壓臺語,為了將臺語視為粗鄙的語言而將臺語污名化,便將這些語詞變成辱罵的髒話。
黨國與父權可以說是同時污名化了臺語與女性,或者說是「將臺語與女性結合成最汙穢粗鄙的語詞」。
然而直到現在,這些語詞仍被大部分的人所使用。
語言的更替也該是轉型正義的一部分,節錄《在語言的天空下》的序言:
「⋯⋯思想的新,必須從破語言的舊作為開始。⋯⋯更多的時候,則可能更要去追究它被包裹在論述裡,以及沉澱在文化中的負面訊息。『字詞─論述─文化』,它是一種秩序,一種建構。⋯⋯如果我們的確能對語言敏感,有時候或許會發現,在許多地方,我們的語言和行為甚至於還在反芻著幾千年前同代的習慣,這時候怎能不悚然驚恐?⋯⋯研究語言之目的,從來就不只是為了語言,而是為了批判與創新。」
可以的話,不要說「好屌」,不要罵「雞掰」、「幹你娘」,因為這些你以為沒什麼大不了的日常用語都是對女性與LGBTQ等非主流性別的性霸凌與性騷擾,也是對臺語、對文化的剝削。若要推翻黨國與父權,就必須推翻你以為合理的日常。
可以的話,在轉型正義以前,不要忘記二二八。
-
*資料來源:
http://163.19.6.141/…/u…/tables/20170216152401132847619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