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反社會人格量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反社會人格量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反社會人格量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反社會人格量表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有亞斯的特質,這會讓你在治療工作上有一些限制,但另外一方面,也會讓你在某些部分比較有創造力。」某一次結束督導之後,他跟我說,我心裡面真是百感交集。 在前陣子很紅的影集 #我是遺物整理師 當中的主角 #韓可魯 ,也是亞斯確診的「患者」(此「病名」後來已經移除)**,他每句話最後面都會接上一...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職場冷暴力」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林煜軒 博士/醫師 內容簡介: 當老闆或同事刻意疏遠、排擠你, 或貶低、批評、羞辱,惡意操弄你…… 甚至剝削、掠奪你在工作上的展現。 這些都是令人不寒而慄,卻難以啟齒的職場冷暴力。 職場冷暴力的根源──6種人格缺陷,你遇到了哪...

反社會人格量表 在 海苔熊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01:11:58

「你有亞斯的特質,這會讓你在治療工作上有一些限制,但另外方面,也會讓你在某些部分比較有創造力。」某一次結束督導之後,他跟我說,我心裡面真是百感交集。 在前陣子很紅的影集 #我是遺物整理師 當中的主角 #韓可魯 ,也是亞斯確診的「患者」,每句話最後面都會接上一個「斯密達」(雖然我看到最後還是不知...

  • 反社會人格量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2 18:39:13
    有 1,225 人按讚

    「你有亞斯的特質,這會讓你在治療工作上有一些限制,但另外一方面,也會讓你在某些部分比較有創造力。」某一次結束督導之後,他跟我說,我心裡面真是百感交集。

    在前陣子很紅的影集 #我是遺物整理師 當中的主角 #韓可魯 ,也是亞斯確診的「患者」(此「病名」後來已經移除)**,他每句話最後面都會接上一個「斯密達」(雖然我看到最後還是不知道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在某些人眼裡,他非常奇怪,焦慮的時候會不斷唸一些海洋生物的種類和部位、有些時候甚至會拿頭去撞牆壁、一眼就能夠記下所有的數字和東西、執行任何動作的時候嘴巴要碎碎念等等,可是當他善用他的特質在恰當的地方,反而能夠有很好的結果。所以或許你可以說他是「患者」,也可以說他有屬於他獨特的「寶藏」。

    我想一想,既然我有亞斯特質,就會相對來說比較相信數字,可是做完這個測驗之後,很意外比我想像當中的分數還要低一些(你可以玩玩看自己有沒有大於32分)。或許這些年來被治療和工作上面的學習,也改變了我許多。

    根據我粗淺的了解(如果有錯請不吝指正我),亞斯雖然是一種疾病診斷,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亞斯特質」,而是一個光譜,可以分成這個特質較高的,以及這個特質比較低的人,至於有沒有到「病症」的程度,不能夠單靠這個量表來確定,還需要加上其他的種種因素來判斷。換句話說,在這個測驗當中如果你得到滿分50分,也不代表你真的是亞斯柏格症的患者,只是代表你對於某一些細節、某一些東西特別在意跟執著,如果你需要明確的診斷,可能還是求助身心科醫師比較好。

    你可能會問說,如果我的得分很高,那我還有救嗎?除了這個測驗本身有它的限制之外,老實說,在做這個測驗的時候我還有一種感覺:以前的我跟現在的我好像有點不一樣。包含對人際的敏感度,察言觀色、語言相處的感覺等等,似乎在學習諮商之後,我變成一個「比較社會化的亞斯特質的人」,比方說「我很難察言觀色」這一個題目,對以前的我來說是「絕對同意」(小時候我媽都說我是一個不會察言觀色的小孩),但透過一些課程的訓練,我慢慢「知道」,兩隻手放在前面交叉可能是防衛、用手托著下巴,或許代表專注聆聽,眼神接觸,可能表示這個人願意跟你談到他的心情,而眼睛看著地上,或許他正在逃避某些東西、逃避互動等等——這些「很基本的人際互動法則」我原本都不知道,是透過訓練之後慢慢知道的(能不能感覺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從這個角度看來,雖然花了很多學費還沒畢業,但也算是值回票價的!(感謝一直以來沒有放棄我的朋友跟老師們XD)

    換言之,你可能因為經歷了一些學習或者是調整,你身上的某些特質、有些部分是可以改變的(這句話的背面,就是有些部分是無法改變的)。重點不是你改變了多少,而是你有沒有辦法展現出你比較擅長的那一個部分,把它當成你生命的翅膀,陪你飛向更遠的地方。而那些你不擅長的部分,一方面要感謝陪在你身邊的友人*(例如劇中的 #尹樹木 ),一方面也要謝謝你自己,用你自己的方式,活出你生命的色彩。

    沒有人是完美的,不論是不是亞斯都一樣。一直看著自己陰暗的部分,只會越陷越深;嘗試用你擅長的地方,把你的人生點亮,你會發現,當你活出真正的自己,雖然身邊的人不一定會喜歡你,但至少,你會變得比較自在一點,而這個一點點,就像是海洋上面的燈塔,讓你在迷惘當中慢慢長大,安頓下來,不再害怕。

    #這裡做測驗 Re-lab
    #亞斯伯格成人量表
    https://relab.cc/baron-cohen/
    ——
    *如果你是亞斯特質的人,當你發現自己有些部分和別人格格不入,別人覺得你很奇怪的時候,請先不要先入為主的覺得是自己的問題,這可能是症狀或者是你的特色本身,可以改變很好,不能改變也沒關係,畢竟這可能跟大腦的一些結構有關;如果你是亞斯特質的人的朋友或是伴侶,可能會面臨所謂的的 #卡珊德拉症候群 ,你在一種壓力和痛苦當中,但別人卻看不出來,甚至認為「有問題的人是你」。關於這個症候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尋這個詞的意思,應該可以找到一些因應與相處的方法。
    ** 感謝讀者的留言補充:根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最新定義,取消了亞斯伯格症這個「病名」,放到自閉症類群(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分類當中,留言的部分有一些討論,大家可以參考。

  • 反社會人格量表 在 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 諮商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22 18:00:41
    有 72 人按讚

    【心理測驗二三事】張老師月刊2020.7專題「是人格還是標籤?重新認識心理測驗」--個人報告

    心理測驗怎麼來的?從這工具的歷史發展來看,它是應付當時什麼社會需要,又如何演變,有無政治、管理或規訓立場…多認識工具本身,就能判斷我們需不需要,又為什麼需要,讓它為己所用,而不是被它框定。
    張老師月刊2020.7專題「是人格還是標籤?重新認識心理測驗」,對心理測驗的概念寫得清楚易懂,稍有心理學背景的會很有收穫,一般大眾則能打開對心理測驗的神秘面紗。
    我自己閱讀四篇專欄文章後,用自己的話組出下列重點:
    1.心理測驗在施測時有四個不同類型,以不同方式收集不同資料。
    (1)能力測驗—EX智力測驗
    (2)偏好測驗—用很多形容詞讓你二選一
    (3)投射測驗—看圖說故事的測驗
    (4)聯想測驗—類似自由聯想,從內容去推當事人的心理特質。

    2.正式的心理測驗設計,需要「客觀」、「標準化程序」與「量化」,不是坊間趣味性心理測驗可比擬。1905年第一個心理測驗產生,是比西智力量表。

    3.「測驗準不準?」只要給予模糊、共通性的人格描述,多數人會與自己的遭遇連結,找出情境做為線索,進一步促發與選擇性記憶,於是「感覺都在說自己」,覺得被說中,覺得很準。這是「認知捷思」的一種。認知捷思可讓人快速反應,然缺點是,不會調整自身的認知結構,而直接否定外部資訊的正確性(否認、防衛比較輕鬆。EX:這都是敵對政黨幹的好事)。很多心理測驗結果都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4.分類、標籤、歧視?
    人們在測量上的表現只是其行為的取樣結果,並不能代表他全部。
    但過去智力測驗推行的結果,將人分成不同等級:高分就優秀、低分就智障?其實是一種階級制度的複製,可勞動階級因資源匱乏會有很大比例在智力測驗上(能力測驗)表現不如上層階級,非常吃虧;也造成人們為了取得優勢,於是一窩風上潛能班,以便有好的智力表現上資優班,忽略了發展中其他情意能力的開展。不僅是測驗,人們生活中也會用膚色、種族、性別來做社會分類,所有的分類如果動機不良,都是歧視。

    小結:
    你做心理測驗的動機是什麼?
    你該用什麼心態來看待測驗的結果(它只是一種工具)?
    結果參考就好,作為討論的素材,進一步思考「你到底要的是什麼?」

  • 反社會人格量表 在 蕃茄家的媽媽是爸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06 08:09:20
    有 48 人按讚

    【覺得自己很難搞、地雷很多、標準高又無法妥協,弄得自己精疲力竭?你可能跟我一樣是個高敏感人唷!(文末附成人版高敏感特質自我檢測表)】

    今天不談孩子,來談談大人。

    之前曾說過,我是因為蕃茄的關係,才開始查詢有關高敏感特質的資料。而在閱讀那些書籍和文章的時候,其實第一個受益的人是我自己——原來我自己就是高敏感人。

    先來前情提要一下。

    「#高敏感特質」這個概念於一九九六年由美國精神分析專家伊蓮艾融博士在「高敏感族自在心法」這本書中所提出。它不是一種需要矯正的疾病,而是一種人格特質,就像「外向」或是「內向」一樣。雖然這個族群不是社會中的多數,但是比例上每五個人就有一個人擁有高敏感特質,並不少見。

    艾融博士指出,擁有「#高敏感特質」的人,有幾個共同的傾向。第一,是在行動之前會觀察和反思,處理每件事情都會多一些程序。第二,因為同時需要留意很多事情,容易受到過度刺激而感覺疲累。第三,會有情緒化的反應和強烈的同理心。第四,對周遭所有的細微之處很敏銳。

    如果你是一個高敏感成人,以高敏感特質在二十五年前才開始被提出的簡短歷史來看,你的成長過程有很大的機率不會太好過。在「高敏感是種天賦」這本書中提到,「因為當前的社會普遍崇尚外向者的特質,喜歡健談的人,喜歡做事果斷,喜歡勇敢等等,高敏感特質的人很容易從小就遭受很多批評,甚至被父母期待『改進』。」光是我自己的腦海中,就時常有「大方一點」、「不要那麼在意」、「管你自己的事就好」、「這樣就不高興你以後怎麼辦」這些聲音在擾亂。你很有可能到現在還會受到這些已經內化的標準影響,還在鞭策自己「不要想那麼多」、「標準降低一點」、「多跟別人來往不要那麼閉俗」,同時痛苦於永遠無法達到那些標準。

    對我自己而言,最大的幫助就是了解到「不是我有什麼不對勁,是那些要求不適合我。」

    這句話像剪刀一樣,「啪」地一聲把某些纏繞在我心中多年,像是詛咒一樣的「提點」斷開,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在理解高敏感特質之前,我經常感覺自己處於很不舒坦的狀態。如果我選擇跟別人做一樣的事,我的內心覺得被強迫很不愉快;但如果我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走,我又擔心自己太不一樣是不是有什麼不對勁。最後在極大的矛盾之下,我時常做出一些很極端的選擇,然後搞得自己暴躁易怒又難以接近。

    舉例來說,我非常討厭週年慶人擠人又嘈雜的場面,光是想像就覺得壓力極大。但是當我表明不想去的時候,家人說我養尊處優,都不懂得錢很難賺幫家裡多省一點。我覺得自己很糟糕,大家都可以忍受在那樣的環境下買東西,只有我不行,好像是一個很自私的人。為了表現我不自私,我決定「都不消費買衣服只穿舊的就好」,這樣我就不會被說浪費了——我從來沒想過,其實家人很有可能根本不介意人多的場合。

    而現在,我明白我根本不需要去喜歡週年慶,也不需要不買衣服。我只要買衣服的數量減少,就可以同時控制預算,又在我覺得舒服自在的時間去逛街。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會觸怒我敏感神經的小細節,例如黑色的筆一定得要是純正的黑色,一點點色差都不可以有;筆尖和紙張接觸時的滑順程度和紙張下陷的深度有嚴格的標準;咖啡廳的採光、人數、氣味、還有音樂的類型和聲量都影響到我的消費心情;參加的聚會超過我能忍受的人數或是話題讓我完全提不起興趣等等。

    這些讓我煩躁的小事,我現在可以一項一項的把他們都抓出來,用不同的心境去面對,讓我可以比較舒服地活著。像是把「買文具」這件事情當成一個尋寶遊戲,遇到真心喜歡的物品才掏錢買下,然後很珍惜地使用。我不再像以前一樣覺得自己很難搞,於是強迫自己使用隨處買得到的文具,結果老是因為使用的感覺太差最後一邊抓狂一邊重買。

    雖然還沒找出全部的解方,但停止找自己麻煩的我,快樂多了。

    如果你是個有孩子的高敏感人,了解這個特質更是有很大的幫助。高敏感特質和遺傳有相當大的關係,如果你是高敏感人,你的孩子很可能也是。這個時候,你是否能夠接納自己的特質就會非常的重要,如果你可以,那你的經驗就會被轉化成一個非常有用的資料庫,你可以因此更能夠同理孩子,更知道如何跟孩子溝通,因為你有過類似的經驗。相反的,如果你沒有接納自己,覺得這個特質是一項「必須要改正的缺點」,你會有很大的機率用相當強硬的態度矯正孩子,目的是「希望孩子不要有跟自己樣的經歷」,但是反而弄得親子兩敗俱傷。

    當初蕃茄出生的時候,儘管我們當時對高敏感特質一無所知,我們憑自己介意的細節幫蕃茄安排他的生活和環境。例如傑克怕吵,所以他始終確保夜晚有白噪音圍繞蕃茄,讓他不會被貓叫聲或是路上一些突然的噪音驚醒,而我對光線敏感,所以我早早就買齊遮光窗簾,確保陽光不會影響蕃茄的睡眠。也因為我們不喜歡突發狀況,都只跟少數熟識的朋友約,一次的人數少於四人,也都約在一些蕃茄熟悉的地方。這些安排都陰錯陽差地符合了蕃茄的需求,所以他雖然敏感,個性卻一直都很穩定。

    講了這麼多,來開獎吧。

    雖然伊蓮・艾融博士的高敏感特質網站也有成人的高敏感特質檢測,但是當中有好幾項描述相當接近,不太容易了解當中的差異,所以這次我決定分享「#高敏感是種天賦」這本書裡的量表,歡迎大家來玩玩:

    [高敏感族自我檢測量表 (HSP)](https://www.suncolor.com.tw/event/books/highlysensitive/quiz.html)

    60分以上就表示你可能是高敏感族,我是118分,你呢?今天先來看看高敏感檢測,之後再繼續來聊聊更多當我理解到「我不需要強迫自己改變」之後,我和自己、孩子還有這個世界的相處方式如何變得不一樣!下次見!

  • 反社會人格量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4-25 19:57:47

    本集主題:「職場冷暴力」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林煜軒 博士/醫師
         
    內容簡介:
    當老闆或同事刻意疏遠、排擠你,
    或貶低、批評、羞辱,惡意操弄你……
    甚至剝削、掠奪你在工作上的展現。
    這些都是令人不寒而慄,卻難以啟齒的職場冷暴力。
      
    職場冷暴力的根源──6種人格缺陷,你遇到了哪幾種?
      
    3種慣老闆:
    ‧反社會型人格老闆:「做業務的就是髒。你明年業績沒180%,不用來了!」
    ‧狂妄型自戀人格老闆:「員工就是聽命的奴才,還肖想跟我平起平坐!」
    ‧強迫型人格老闆:「哪個員工比我早下班,他就絕對大有問題。」
      
    3種豬隊友同事:
    ‧戲劇型人格同事:你咬牙煎熬完成的工作,功勞全被收割、掠奪。
    ‧依賴型人格同事:「你才剛來公司,為什麼不做以前大家都在做的事?」
    ‧畏避型人格同事:遇事不斷推拖閃躲飄,你一問,他還說那是你的問題。
      
    不是你「做得不夠好」,而是你正遭受職場冷暴力的茶毒
      
      職場冷暴力對一個人最大的戕害,是傷人不見血。它如冰刃,日日侵蝕著你的尊嚴,再加上是在上對下的權力關係裡,因此你開始合理化對方的冷暴力,甚至自我懷疑,苛責自己做得不夠好。
      
      慣老闆或許是職場冷暴力的始作俑者,但豬隊友同事卻常成為幫兇或共犯,如豬隊友同事揣摩上意,與慣老闆沆瀣一氣,而你淪為被孤立、霸凌的對象,日日彷若坐牢。
      
      擁有醫療界、學術界及企業界資歷的林煜軒精神科醫師,他以豐沛的實務經驗及專業的學養,犀利又細膩地分析6種人格缺陷,從冷暴力如何巧妙地如同癌症擴散、蔓延,到身為小職員的我們,該如何調適、應對,甚至若最後選擇離職,林醫師也提供最實用的轉職處方箋。
           
    作者簡介:林煜軒 博士/醫師
      國家衛生研究院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台大醫學系助理教授。
      林煜軒博士為國內少數兼具臨床、企業界資歷的精神科醫師,畢業於長庚大學醫學系及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
      
      林醫師在台大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時,在四年住院醫師任期內,在國際期刊發表了十九篇學術論文,不但創下科內空前紀錄,也遠超過助理教授的平均學術產值,之後僅花兩年時間,即取得陽明大學腦科學博士,創下最快拿到博士學位紀錄。
      
      曾經擔任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輝瑞藥廠產品醫師(醫藥學術顧問)、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及總醫師。
      
      譯作《網路成癮──評估及治療指引手冊》獲國健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編製的「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目前已翻譯為德、法、西班牙、義大利、匈牙利、芬蘭、葡萄牙、土耳其、印度等多國語言。
      
      研發三款雲端服務的手機程式(App),且取得多項國內外專利。編寫國際知名網路成癮教科書中「智慧型手機成癮」章節。目前已發表三十餘篇學術論文於國際期刊。
      
      曾獲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會「保羅楊森博士研究論文獎」(二○一八年、二○一六年、二○一三年)、第十一屆世界生物精神醫學會(World Congres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最佳學術海報」、「青年學者旅行獎(Travel Award)」(日本京都,二○一三年)、財團法人台灣醫學發展基金會論文獎「優等獎」(二○○七年)、台灣睡眠醫學會大會論文獎「口頭論文優選獎」(二○○七年)。
      
      平日熱愛古典音樂與棋藝,曾任長庚大學弦樂團小提琴首席,且為中華民國圍棋協會六段棋士。

  • 反社會人格量表 在 聽書 ‧ BookListe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09-23 22:30:00

    Youtube因為操作問題,所以09:07後有一段聲音跳掉了!預計之後重新剪集新版本上傳~大家可以先到FB觀看正常版https://goo.gl/VNHega
    「心理變態」=「連續殺人犯」? 「心理變態」=「反社會人格障礙」?

    現實生活中,真的會存在漢尼拔萊克特這類型的人嗎?
    而每位心理變態,都會是罪大惡極的連續殺人犯嗎?

    我們常常在電影和影集中看見他們的身影,對「 #心理變態 」這個名詞耳熟能詳,卻他們所知甚少。今天晚上,就讓怪奇專欄來跟你們談談,那些年我們追(劇)的心理變態到底是什麼吧!

    --
    ┤聽書│輕鬆聽我們說,勾起對書的興趣├ 
    訂閱 🔥 https://www.facebook.com/BookListen2017/
    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booklisten/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