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反噬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反噬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反噬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反噬意思產品中有7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小黄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王炳忠,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支付寶打賞:13581883245 🔥王炳忠今日頭條:搜索「王炳忠台灣」 🔥王炳忠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 昨日晚間十點多,自由時報記者自稱發自台北的報導,在未引述任何消息來源下,用平鋪直敘方式稱「包機狀況多!東航拒防護衣 僅...

反噬意思 在 企業精英 Elites Insider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09:09:26

帶貨王李佳琦又一次上了熱搜。這次是因為他在直播間勸退15歲未成年孩子時說的話。 4月9日晚,李佳琦在直播時,有一位15歲的女生,留言稱自己很喜歡看李佳琦直播。一般人看到這樣的留言都會感到欣慰,得到了認可與喜愛。而李佳琦卻反問:“15歲你看我直播幹嘛?”還直言:“你不能在我直播間買東西,除非是媽媽讓...

反噬意思 在 Faye觀人類圖·你看看你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9:10:07

我常常講到意志力中心空白者的課題。 但其實意志力中心有定義的人,也不全然可以在這個充滿競爭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全身而退。 . 意志力中心掌管著自尊、自我價值、與物質世界。 健康的意志力中心填滿者懂得欣賞自己的價值,也能靠著強大的意志力掌握自己的物質生活,並在不斷的自我證明中自我激勵。 . 我說的是「健康...

反噬意思 在 盧冠宇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8 21:01:53

《生日文&25歲的人生故事》 24歲的小老弟蛻變成25歲的小老弟 就如同女生19歲跨入20歲一樣 令人焦慮😔,卻也這麼smoth的平安度過! 總覺得已經不能在幼稚下去,雖然是這麼想,但我也不想被這個社會制約住,畢竟生活已經夠無趣了,就別再講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心靈雞湯來摧殘別人了,無聊的人講道理,...

  • 反噬意思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5 20:46:38
    有 0 人按讚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 反噬意思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5 08:42:53
    有 0 人按讚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 反噬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3 20:18:39
    有 1,706 人按讚

    關於我被租屋詐騙的經過與驗證
    我知道被詐騙的人通常會被一般人嘲笑:蠢,貪心,沒常識。但我也相信,還是有很多人不理解所謂的詐騙,會是什麼樣的狀態。

    我寧願被批評,也希望跳出來分享自己經驗,讓大家以後可以提防。

    我最近在找出租的房子,希望是一房一廳。預算在兩萬元上下。因為工作的地點大部分在台北東區,加上我自己去年之前住在西門町七年,因此我還是希望可以尋找北市西區或東區的地點。

    當然,新北也不排斥。

    問題是,要符合預算的同時,有些往事跟心情會在找房子的時候浮現。我相信,這也是會被詐騙的人,被抓到的心理弱點。

    我是因為曾經與某任女友爭吵過,她自認在板橋租屋找到非常好的物件,甚至因此不信任我找房的眼光。於是這個事情,就被擱在了潛意識裡。

    就在此時當我發現一間位在板橋,內裝又新又漂亮的三房格式的物件,租金還只需要22000元時,我整個眼睛都亮了。

    找房的焦急以及潛意識的回憶,讓我告訴自己一定要租到這個物件。我自認就是因此才會產生被趁虛而入的機會。

    很快地找到對方的line,也表明了我的租屋意願時,對方卻開始表達無奈,她說因為太多人想要約帶看,而物件本身卻要等到一個禮拜後才能夠帶看時,我設身處地替對方著想,他的為難處。

    畢竟要先約誰帶看,似乎都有那麼些難以選擇,如果我是房東,也希望找到好的房客呀!

    於是當她講出是否可以先付押金一個月時,我毫不猶豫地轉帳了。

    有趣的是,轉了兩次她給的帳號後,都是訊息錯誤,無法轉帳。我截圖給對方看,她才自嘲地說著可能記錯了,給我另外一個帳號。

    這次就轉成功了。

    於是她確定了金額,告訴我晚一點跟我約下禮拜帶看房子的時間,我就帶著點興奮地停止了這個交涉。

    然而,過不到十分鐘,恢復理智後,我就覺得有問題了。

    畢竟,我一想,如果她用相同手法跟所有人講一樣的話,大家都轉帳的話,那麼這就是詐騙!於是我上網搜尋,果然找到完全類似的詐騙手法。

    我驚了。

    情緒一上來,我將我疑似被詐騙的過程,寫在了私人臉書上後,很多朋友開始熱心地,幫我加對方的line,並且佯裝租屋客,進行交涉。於是,就得到你們現在看到,各種不同人但卻是相同文字的對話截圖。基本上,完全是複製貼上,要我不相信這是詐騙也難。

    我開始跟對方繼續溝通,說明我不想租了,希望可以退費。

    然而對方卻回應我,目前狀況是有另外一組客人,願意支付兩個月押金以及一個月租金來換取優先看房的機會。意思是說,如果我想要租下這個物件,我得再加碼!

    我當然拒絕。

    我要求退費。對方拖延說,他身上沒有錢了,需要到月底,希望我可以等他到月底轉帳還我,於是對方要求我,給他我的帳號。

    這時我犯了第二個錯誤,真的不疑有他地給了對方我的銀行帳號。接著就是又遭受到另外一群朋友的訕笑與建議。

    他們說,這接下來很有可能產生另外一種詐騙,叫做三方詐騙。

    對方有可能叫別人把錢轉進我的帳戶,然後可能是多過於原本我轉帳的22000,也有可能是很多人都轉進我這個帳戶,然後他們會再想辦法要我轉帳出去,退還給他們。

    如果我這樣做了,其實就是我的帳戶被他們利用成同夥的帳號,要是有人提告我的帳號,那麼我名下的所有帳戶就會被凍結,因為我會被認為是詐騙同夥人,這整起案件,要經過法院的程序,證明我不是同夥人,來回至少要半年以上。

    而這段時間內,我的所有帳戶,是完全不能使用的。

    為了避免這件事情的發生,我先是把我自己帳戶內的錢提領出來。再來就是到銀行,把我這整個帳戶關閉。

    這當然是很麻煩的過程,因為你的帳戶綁定了很多收入與支出的名目,這樣一來,你就得要重新設定,或者通知廠商。然而,我寧願繁瑣,也不願意提心吊膽,擔心哪一天我的帳戶裡多了一筆錢,然後忽然被凍結,甚至被提告。

    告訴大家這麼多,是因為過程裡,我打了反詐騙的165,也打給自己銀行,也去了警局,基本上,這些動作都是無用的。他們能做的都是預防,告誡,而沒有任何辦法可以在過程中阻止妳遭受這些危難。

    我不是想抱怨任何人,因為這的確是自己的疏失,只不過,被詐騙者,卻找不到任何幫助的管道,甚至已經知道這些證據,他們還是認為不夠。因為警察告訴我,一定要「告知」對方,如果你再不還我錢,或者,你再不跟我約帶看,我就要報警。對方在這樣的狀況下依舊沒回應的話,才可以備案。

    重點是,警察杯杯告訴我,就算備案也不一定抓得到⋯⋯

    我只能說,詐騙集團,利用人心弱點以及法律漏洞,這種做法,早晚有一天,會反噬到自己身上。再怎麼不景氣,也不應該傷害人,不可以欺騙人。

    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可以引以為鑑。想嘲笑我的人,我也欣然接受。畢竟,我也曾經在心底質疑過我的某些朋友怎麼會被詐騙!?但是等到妳真的遇到時,那當下的一個心念如果沒轉過去,妳就被利用了。

    願大家都可以安樂的過日子。(附帶一提,最後一張圖才是我與對方的對話⋯⋯)

    PS:我不怕丟臉,歡迎大家多分享好讓這種手法被廣為人知,不要再有無辜的人受騙!

    大阪王將燒餃子團購
    https://bit.ly/3yA62eZ
    作家H精選海陸超豪華中秋組合
    https://www.kmartbuy.com/higashiasa
    👀追蹤「作家H」的IG
    https://www.instagram.com/h0711writer/
    💊生命靈數諮詢感情與數字占卜測未來
    https://reurl.cc/b6d8kd

  • 反噬意思 在 王炳忠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3-11 20:32:53

    🔥支付寶打賞:13581883245
    🔥王炳忠今日頭條:搜索「王炳忠台灣」
    🔥王炳忠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
    昨日晚間十點多,自由時報記者自稱發自台北的報導,在未引述任何消息來源下,用平鋪直敘方式稱「包機狀況多!東航拒防護衣 僅同意戴口罩」。

    令人不解的是,自由記者既然人在台北,如何了解武漢的真實情況?問了誰?更有意思的是,就在今日凌晨零點許,實際就在武漢機場候機的台灣人,call in到寒國人打假悍將正在直播的節目,原來東航根本就還沒起飛,他當場就在視訊連線中問東航的工作人員,得知早準備了300件防護衣。

    到了凌晨近二點,中央社也開始報導「武漢專機 傳東航拒防護衣僅同意戴口罩」,文中說是據傳,難道就是根據自由時報所傳?中央社發布後,各家媒體也開始引用,消息廣為流傳,網上開始罵翻,各種「中國的陰謀」又可以炒了!

    就算是中央社來不及查證,凌晨四點八分東航包機也已飛抵桃園機場。照片會說話,東航包機上的乘客都穿有防護衣,但到了凌晨六點,幾個網媒還在轉三立新聞網「傳東航包機拒防護衣…網轟不安好心眼」的新聞,配合特定立場的臉書專頁一唱一和,結果仔細看內文的消息來源,又回到「根據自由時報報導」。

    寒國人第一時間的直播節目說明了一切,現場候機的台灣人做了最好的見證,東航在登機前就準備了防護衣。台灣整天喜歡說大陸有假新聞部隊,這回倒是先示範了了台灣特定媒體與臉書專頁間的互相操作,宛如一條產業鏈,精準地透過假新聞帶風向。

    我絕對肯定台灣檢疫人員的專業表現,但有必要利用這種扭曲事實、醜化大陸的方式嗎?都已經阻擋了這些滯留湖北的台灣人一個月,還不忘利用最後一刻激化仇中民粹,就不怕反噬自己嗎?

  • 反噬意思 在 半瓶醋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2-01 10:00:11

    史蒂芬索德伯會想執導【全境擴散】顯然有相當大的警世目的,電影的內容充斥了各種學理訊息,演繹病菌擴散時 人口與資訊皆流通發達的現代社會所會造成的影響。片尾在整個事件結束之後才告訴觀眾病原的開端,到頭來 病毒的蔓延還是來自於人類干預環境 收到自然的反噬,而且過於自大,沒有做好自我保護。

    而為什麼要把病原的發生擺在最後一天呢?我覺得這意思是:只要人類不改變,新的病毒就會再度出現,成為一個生態循環。

    史蒂芬索德伯應該也沒有想到,這部電影放映過後九年,片中所擔心的事件真的應驗了。

    ►歡迎加入會員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QDonquvqNhW35w3BSgqAw/join

    ►安裝Dmooji可以讓留言變成彈幕喔~
    https://chrome.google.com/webstore/detail/dmooji-live-comments-danm/dcacgbaadlgfnmcpjncoobionpjnbnih/related

    ►訂閱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QDonquvqNhW35w3BSgqAw
    ►FB: https://www.facebook.com/VinegarFilmCafe/?hc_ref=NEWSFEED&fref=nf
    ►twitter: https://twitter.com/bpf1980
    ►微博:http://www.weibo.com/2623858481

    #全境擴散 #COVID19 #Contagion

    All videos on my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