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反問句練習三年級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反問句練習三年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反問句練習三年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反問句練習三年級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邱俐穎ra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孩子有更多主導權,那也就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嘗試,也常要幫孩子收拾孩子難以負責的結果。 「接受指示、命令的孩子不需要思考,因為是依照命令去做,對於結果的責任自然落在指使的人身上,但是透過提問讓自己去思考的話,就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李柳南 校長媽媽學了「...

  • 反問句練習三年級 在 邱俐穎ra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12-17 13:53:13
    有 27 人按讚


    孩子有更多主導權,那也就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嘗試,也常要幫孩子收拾孩子難以負責的結果。

    「接受指示、命令的孩子不需要思考,因為是依照命令去做,對於結果的責任自然落在指使的人身上,但是透過提問讓自己去思考的話,就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李柳南

    校長媽媽學了「教練式輔導」的方法,藉由問句讓孩子多說話。這是一種善於傾聽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探索與澄清,他還沒想清楚的事。

    那麼,這種方法就要花比較多時間跟孩子互動,至少剛開始的時候。然後父母也要有足夠的耐心,也要常上課或練習。

    當然,孩子也要有適當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對自己足夠的理解才行!

    「進行正確的對話時,大人和小孩的對話基本上會是五比五,當然更理想的情況是孩子說的更多,達到二比八的對話,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李柳南

    基本上,大人和孩子的對話,能做到一半一半,就是很大的挑戰了。除非孩子真的很愛講,那會比較容易一點。

    (也遇過那種話多到家長受不了的孩子,家長可能都倒下來,孩子還是講不停!)

    還有,家裡行程或活動很多,也會比較不容易做到。行程表安排得比較滿,通常大人要先做很多決定,可能不太有時間慢慢等孩子。

    如果使用校長媽媽的建議,那不只是對話,很多家庭裡發生的事都要相應變化。像是給孩子比較大的表達空間,相對來說,也要實際給孩子更多的主導權。

    延伸來說,孩子有更多主導權,那也就要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嘗試,也常要幫孩子收拾孩子難以負責的結果。

    這篇僅就對話來討論,校長媽媽舉的例子我很喜歡,分享給各位朋友參考!

    ****************************

    好的對話與錯誤的對話

    【文/ 李柳南】

    以色列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話是什麼呢?就是「你覺得呢」、「你是怎麼想的」。

    在生活中聽到這樣提問而成長的孩子會怎麼樣呢?想必一定很習慣思考與行動吧?

    如果說以色列的教育是「教練式輔導」的話,我國的教育應該就是「教導」吧!教導是使用指示、命令、忠告來教學,教練式輔導則是透過提問幫助孩子自己發現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法。教導是填入的話,教練式輔導就是引導。

    接受指示、命令的孩子不需要思考,因為是依照命令去做,對於結果的責任自然落在指使的人身上,但是透過提問讓自己去思考的話,就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藉由教導學習的速度會很快。工業時代的學徒制度,就是讓學徒完全仿效師傅教的方法,如果做出和師傅一模一樣的成品,便會得到高度讚賞,接著大量生產相同的物品來販賣,經濟才能快速成長。然而在現代,如果做出和別人一模一樣的商品,不僅觸犯智慧財產權,大量生產相同的物品風險也會很大。當你走在路上如果遇到和自己穿得一模一樣的人,心情會怎麼樣呢?會因為太開心而說「看來你的喜好跟我一樣,我們一起去喝杯茶」嗎?還是從遠處就開始避著對方,如果再多看見兩、三次,就再也不打算穿那件衣服了。

    現在大家討厭和別人一模一樣,喜歡與眾不同。光是看三星和蘋果就能得知,兩家公司彼此都在競爭看誰先做出新的產品。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能做出新東西的人,才能嶄露頭角。

    用教導的方式將知識注入給孩子,就算順利成長之後,也只能達到父母、老師的程度,如果要激發孩子擁有的無限潛能,就一定要實行教練式輔導。

    仔細觀察以下的對話,就能更容易理解教練式輔導的概念。

    ◎錯誤的對話
    孩子:媽媽,我有事情要問你。
    媽媽:什麼事?
    孩子:我從一年級開始就討厭我的主修,可是就算轉到文科,感覺也很難跟得上,所以我就繼續待著。可是到了二年級,實作時間變得更多,我真的越來越不喜歡了。
    媽媽:總是要努力看看才知道對那個領域有沒有興趣啊!沒做什麼努力就覺得討厭的話,這可怎麼行。選擇主修不能只靠興趣,更何況你也不知道想做什麼。
    孩子:我想要當幼稚園老師。
    媽媽:那麼現在認真念書,以後再去輔修幼兒教育就好了。
    孩子:啊,可是我真的好討厭現在的課程,只要到實作時間,連看都不想看一眼,有實作的日子更不想去上學。
    媽媽:不然要怎麼辦啊?現在又不能轉學,也不能因為這樣就說要休學再重考吧。先忍一忍吧!不然怎麼辦?
    孩子:啊,現在不能換主修嗎?
    媽媽:你以為換主修很簡單啊?這樣出爾反爾是不行的。
    孩子:我想說乾脆轉到美術班,以後對於當幼稚園老師應該會有幫助。
    媽媽:這麼做會很辛苦喔!
    孩子:那麼,就只能繼續念嗎?
    媽媽:對啊,不然的話就去重考。
    孩子:啊,那個……
    媽媽:所以說忍著把它念完,認真念的話,說不定就會變喜歡了,誰知道呢?總之要認真才行。
    孩子:是……

    ◎好的對話
    孩子:媽媽,我有事情要問你。
    媽媽:嗯,有什麼我可以幫忙的嗎?
    孩子:我從一年級開始就討厭我的主修,可是就算轉到文科,感覺也很難跟得上,所以我就繼續待著。可是到了二年級,實作時間變得更多,我真的越來越不喜歡了。
    媽媽:原來你這麼不喜歡這個主修啊,那麼你想要做什麼呢?
    孩子:我想要當幼稚園老師,因為我喜歡小孩子。
    媽媽:是啊!你的個性開朗應該會很適合。目前的課程真的很不喜歡嗎?
    孩子:嗯,我太討厭我的主修了,有實作的日子也不想去上學。
    媽媽:嗯,原來如此,像你這樣的學長姐都怎麼做呢?
    孩子:課業就隨便應付,等之後再打算。
    媽媽:那麼你現在上的課程中,有什麼是有助於成為幼稚園老師的嗎?
    孩子:這個嘛……因為我主修攝影,是可以拍攝小孩子平常生活的模樣,或是活動的照片,感覺也可以用來布置環境,或是經營幼稚園的網頁吧!
    媽媽:是啊!這是很好的點子,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孩子:其他方法嗎?如果到了三年級再學影像製作應該也不錯,但能不能勝任我就不清楚了。
    媽媽:哇,聽起來也挺不錯耶!那麼你們那一科的學長姐有選擇類似職業的人嗎?
    孩子:我不太清楚,說不定去問問教授可以知道。
    媽媽:那麼你跟教授聊過後,我們再來討論好嗎?
    孩子:嗯,好。

    從上述對話可以得知,儘管有著相同煩惱的孩子,但隨著不同的引導對話方法,結果卻是截然不同。錯誤的對話方式,容易讓彼此成長留下傷口,但好的對話方式,能讓孩子自己找出解答。

    我們比較常和孩子進行哪種對話呢?當我優秀的孩子說要休學時,老師也對孩子做了諮商,但沒有一個老師能夠理解孩子的心來跟他們對話。

    錯誤的對話,會讓孩子無法找出解答而鬱悶不己,長久下來孩子可能會想休學或是採取其他極端的方法,加深和大人間的衝突。進行好的對話時,雖然孩子可能會游移不定,但仍試著去相信孩子的潛在能力,並不吝於給予肯定、尊重與支持,相信孩子有找出解答的潛能,培養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就算進行了好的對話,學生也有能會選擇休學,不過這和進行錯誤對話的學生休學卻有天壤之別。進行錯誤的對話,學生是由於找不出答案,才無可奈何休學,而透過好的對話,學生會找到想做的事,因而選擇休學。

    好的對話能讓彼此成長,父母與老師為了找出幫助孩子的方法而努力,因此而成長;而孩子自己找到了解決問題方法,也變得更加成熟。

    一般情況來說,大人和孩子的對話是八比二,如果大人說的話占百分之八十,孩子則是占百分之二十。可是我們家的對話,我占了百分之九十九,孩子只有百分之一,他們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進行正確的對話時,大人和小孩的對話基本上會是五比五,當然更理想的情況是孩子說的更多,達到二比八的對話,這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

    以上文字摘自
    媽媽的悔過書:我是最成功的老師,卻是最失敗的母親,一位校長媽媽沉痛的真實自白。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6046

    -----------------------------------------------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每天回到你心裡,感受自己的內在力量
    博客來 https://goo.gl/rHgxZV
    金石堂 https://goo.gl/R871Aq
    誠品 https://goo.gl/iwdvtb
    讀冊 https://goo.gl/vZ1X3i
    海外大眾 https://goo.gl/QEXBcX

    【7折630元】
    洪仲清傾聽你三書:認識自己與愛,是一生的功課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7881

  • 反問句練習三年級 在 黃彥鈞 黃老斯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0-10 22:00:21
    有 206 人按讚

    #孩子需要的是答案還是引導
    #又是給魚竿還是給魚吃的問題
    #讓我喝杯咖啡先

    有次在治療室來了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女孩,
    我請她拼一組12塊的6面立體拼圖🕵🏻‍♂️ ,
    她愣在原地,看起來不知所措的樣子,我看她挺困擾的🤷🏻‍♀️,就問她:
    『怎麼啦?有什麼地方不懂的嗎?
    是太難了?還是太簡單了?』

    「因為老師沒有說,
    所以我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拼?」🤦🏻‍♂️

    我回頭看了一下媽媽,🤔
    表情有點尷尬且欲言又止,
    然後發現母女二人在對望著,😐😐
    媽媽想要下指令,女兒則是在等待。🕰

    我們三人在治療室中大概沉默了十多秒鐘,⏳⏳
    媽媽終於忍不住對女兒說:
    『你覺得該怎麼拼就怎麼拼呀!』🔜
    她拿起一塊拼圖放下後又停止了動作,
    過了十幾秒後我又重複了剛才的問句,

    女孩竟回:
    『你們都沒有講話,所以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



    #學習良好_挫折忍受度卻很低

    其實這位女孩在班上成績都名列前茅,
    智能發展與表現都不差,💯💯
    當初是因為媽媽覺得她的
    「動作不太協調」而帶來上課的,
    我評估後原本只是想在活動中
    加入拼圖,增添一點變化📝

    想不到,意外發現了母女的互動情況,👩‍👧
    進而發現媽媽在教養孩子中需要調整的部分。✍🏻✍🏻

    雖然女孩的成績不錯,
    面對事情的挫折忍受度卻很低,⬇️
    像是這個拼圖到後來,
    她自己拼了五六塊之後就放棄❌
    並且把拼圖都推倒不拼,
    嚷嚷著說自己不會。❌❌

    可是她並非真的不會。

    家長在意並認為孩子是「協調」的問題,
    對於其『挫折忍受度』方面雖然覺得有點困擾,
    但也沒有太放在心上。

    以我們專業人士的立場來看,
    這卻是重要的關鍵。



    #過度保護的成長過程

    經過訪談與觀察後得知,
    家長從女孩小的時候就擔心她犯錯、
    或是吃虧受苦受傷,🌡
    所以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事先預告、
    提醒、警告,要她這個不要做、
    那個不要碰、現在做這個🚫
    等一下做那個,
    限制了孩子探索環境的自由度,
    漸漸地演變成作業、💻
    各種大小事情她都是大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女孩最後也放棄了探索的意志,
    消極地等待每個指令的下達,
    因為她自己要做什麼事的話
    就總是會被限制、被要求、被『建議』,
    若沒有按照建議去做,
    大人就會一直在旁邊強烈地要她聽話改正、接受建議☑️,
    理由是:
    『這些全是為了你好、
    聽大人的話比較快、這樣是保護你...』

    所以孩子現在沒有指令就不做事,
    以免後面家長又要說長篇大論或是壞了和氣。
    (你看看,揠苗助長🌱)

    然後,她就變得懶得思考,
    反正有人會說答案、有人會下指令,
    她只要好好地把書念好就好。

    動作不協調也是這麼來的。

    她原先是個勇於嘗試冒險的孩子,
    逐漸變得退縮畏懼😫,
    因為被保護地很好,所以接受到的環境刺激也少⚡️,
    動作經驗不足、練習的時間也不夠,
    加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由大人指導後完成的📑,
    表現得都不錯,
    因此只要自己做的一點點小事沒有完美無瑕,
    孩子便想逃避自己執行,挫折忍受度極低。😢



    #孩子表現不好_理解比糾正重要
    #但是家長通常都好心急呀

    孩子表現出來的樣子,
    背後的原因包羅萬象🔆,
    要好好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以這個故事來看,

    希望家長能多給孩子一點探索的空間、失敗的機會,
    若太少讓他們自己嘗試的話,
    生活中的刺激過低,大腦與身體的經驗值過少💤,
    之後遇到新事物、新環境能夠舉一反三的類化能力也會不足,
    適應環境的速度就會下降⬇️⬇️。

    同樣的,遇到家長問我問題,
    通常我都不會立刻回答,
    而是需要經過「觀察」與「評估」
    才能給予建議👨🏻‍⚕️,

    就像這個例子,媽媽可能會問我:
    『我的孩子小學三年級了,
    體育成績表現不太好,動作協調不佳,
    請問應該要怎麼加強?
    要做些什麼運動來改善呢?』
    🧗‍♀️🤽🏻‍♂️🏄🏻‍♂️🚴🏻‍♂️⚽️🏀⚾️

    若媽媽沒有帶孩子來找我評估的話,
    按照自己認為的狀況上網查資料或買書來看📖,
    給予孩子的幫助就未必能精確,
    甚至有可能大相逕庭⚖️。

    所以,比起無微不至的照顧與保護,
    孩子更需要細心地觀察與耐心地引導。
    總而言之,「觀察」、「觀察」、「觀察」!!

    #下次來談談挫折耐受度
    #比起孩子黃老斯更擔心爸媽

    --

    📌 #爸媽請放心 📘 https://goo.gl/Ybxoms
    📌 #黃老斯Youtube頻道 訂閱 🎲 https://goo.gl/yFcCGo
    📌 #黃老斯 IG 歡迎追蹤 👉 @ot__huang
    🎉 黃老斯LINE貼圖上架啦!來此購買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4494525

  • 反問句練習三年級 在 黃彥鈞 黃老斯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10-10 08:00:00
    有 206 人按讚


    #孩子需要的是答案還是引導
    #又是給魚竿還是給魚吃的問題
    #讓我喝杯咖啡先

    有次在治療室來了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女孩,
    我請她拼一組12塊的6面立體拼圖🕵🏻‍♂️ ,
    她愣在原地,看起來不知所措的樣子,我看她挺困擾的🤷🏻‍♀️,就問她:
    『怎麼啦?有什麼地方不懂的嗎?
    是太難了?還是太簡單了?』

    「因為老師沒有說,
    所以我不知道要從哪裡開始拼?」🤦🏻‍♂️

    我回頭看了一下媽媽,🤔
    表情有點尷尬且欲言又止,
    然後發現母女二人在對望著,😐😐
    媽媽想要下指令,女兒則是在等待。🕰

    我們三人在治療室中大概沉默了十多秒鐘,⏳⏳
    媽媽終於忍不住對女兒說:
    『你覺得該怎麼拼就怎麼拼呀!』🔜
    她拿起一塊拼圖放下後又停止了動作,
    過了十幾秒後我又重複了剛才的問句,

    女孩竟回:
    『你們都沒有講話,所以我不知道該怎麼做。』
    😯



    #學習良好_挫折忍受度卻很低

    其實這位女孩在班上成績都名列前茅,
    智能發展與表現都不差,💯💯
    當初是因為媽媽覺得她的
    「動作不太協調」而帶來上課的,
    我評估後原本只是想在活動中
    加入拼圖,增添一點變化📝

    想不到,意外發現了母女的互動情況,👩‍👧
    進而發現媽媽在教養孩子中需要調整的部分。✍🏻✍🏻

    雖然女孩的成績不錯,
    面對事情的挫折忍受度卻很低,⬇️
    像是這個拼圖到後來,
    她自己拼了五六塊之後就放棄❌
    並且把拼圖都推倒不拼,
    嚷嚷著說自己不會。❌❌

    可是她並非真的不會。

    家長在意並認為孩子是「協調」的問題,
    對於其『挫折忍受度』方面雖然覺得有點困擾,
    但也沒有太放在心上。

    以我們專業人士的立場來看,
    這卻是重要的關鍵。



    #過度保護的成長過程

    經過訪談與觀察後得知,
    家長從女孩小的時候就擔心她犯錯、
    或是吃虧受苦受傷,🌡
    所以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事先預告、
    提醒、警告,要她這個不要做、
    那個不要碰、現在做這個🚫
    等一下做那個,
    限制了孩子探索環境的自由度,
    漸漸地演變成作業、💻
    各種大小事情她都是大人一個口令一個動作,🙉
    女孩最後也放棄了探索的意志,
    消極地等待每個指令的下達,
    因為她自己要做什麼事的話
    就總是會被限制、被要求、被『建議』,
    若沒有按照建議去做,
    大人就會一直在旁邊強烈地要她聽話改正、接受建議☑️,
    理由是:
    『這些全是為了你好、
    聽大人的話比較快、這樣是保護你...』

    所以孩子現在沒有指令就不做事,
    以免後面家長又要說長篇大論或是壞了和氣。
    (你看看,揠苗助長🌱)

    然後,她就變得懶得思考,
    反正有人會說答案、有人會下指令,
    她只要好好地把書念好就好。

    動作不協調也是這麼來的。

    她原先是個勇於嘗試冒險的孩子,
    逐漸變得退縮畏懼😫,
    因為被保護地很好,所以接受到的環境刺激也少⚡️,
    動作經驗不足、練習的時間也不夠,
    加上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由大人指導後完成的📑,
    表現得都不錯,
    因此只要自己做的一點點小事沒有完美無瑕,
    孩子便想逃避自己執行,挫折忍受度極低。😢



    #孩子表現不好_理解比糾正重要
    #但是家長通常都好心急呀

    孩子表現出來的樣子,
    背後的原因包羅萬象🔆,
    要好好分析才能對症下藥🔍。
    以這個故事來看,

    希望家長能多給孩子一點探索的空間、失敗的機會,
    若太少讓他們自己嘗試的話,
    生活中的刺激過低,大腦與身體的經驗值過少💤,
    之後遇到新事物、新環境能夠舉一反三的類化能力也會不足,
    適應環境的速度就會下降⬇️⬇️。

    同樣的,遇到家長問我問題,
    通常我都不會立刻回答,
    而是需要經過「觀察」與「評估」
    才能給予建議👨🏻‍⚕️,

    就像這個例子,媽媽可能會問我:
    『我的孩子小學三年級了,
    體育成績表現不太好,動作協調不佳,
    請問應該要怎麼加強?
    要做些什麼運動來改善呢?』
    🧗‍♀️🤽🏻‍♂️🏄🏻‍♂️🚴🏻‍♂️⚽️🏀⚾️

    若媽媽沒有帶孩子來找我評估的話,
    按照自己認為的狀況上網查資料或買書來看📖,
    給予孩子的幫助就未必能精確,
    甚至有可能大相逕庭⚖️。

    所以,比起無微不至的照顧與保護,
    孩子更需要細心地觀察與耐心地引導。
    總而言之,「觀察」、「觀察」、「觀察」!!

    #下次來談談挫折耐受度
    #比起孩子黃老斯更擔心爸媽

    -\-\

    📌 #爸媽請放心 📘 https://goo.gl/Ybxoms
    📌 #黃老斯Youtube頻道 訂閱 🎲 https://goo.gl/yFcCGo
    📌 #黃老斯 IG 歡迎追蹤 👉 @ot__huang
    🎉 黃老斯LINE貼圖上架啦!來此購買 🎉https://store.line.me/stickershop/product/4494525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