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反之亦然邏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反之亦然邏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反之亦然邏輯產品中有5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許言 許墨X李澤言 七夕 短篇 OOC有 邏輯沒有 * 1. 「李少一擲千金為紅顏,嗯?」 「若說是逢場作戲,你信嗎?」 「信。」 對方笑吟吟的答道。 若是對方沒有把手探入他的衣衫內,李澤言覺得這句話會更有說服力。 * 2. 李澤言敏銳的發現,在他們對話的時候,侍衛和司機已然離開,典雅的轎車...
反之亦然邏輯 在 羊格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5:20:18
因為寫作有一段日子,忽然怕自己不會進步,所以自我暴露一些寫作方法,大家交流交流,一起進步一下。 1)減少用成語。 中學經常叫人用成語,但如果有人經常在小說用成語,我會想斬他的手。 如果一個人物的處境可以隨便用些成語就了事,好像不太需要看你寫出來。 2)用形容詞之餘,嘗試用場景。 「開心」——...
反之亦然邏輯 在 蕭郁書 Hsiao Yu Shu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20:37:16
2021.6.5 因果關係 你的內在有好幾股不同的能量非常矛盾,好處是你能以多角度多觀點觀看事物,意思是你有所選擇,你可以選擇用什麼樣觀點、態度、方式去面對經歷過的經驗,種下快樂的種子就獲得甜美的果實,反之亦然,這個特質所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做決定時需要花比別人多更多的時間來確認內在真實。 對你...
反之亦然邏輯 在 張靜之 Christine Chang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6-22 11:37:34
不意外。當初從長相到演技都被批評的那個女孩,現在被捧上天,變成最討喜最可憐的,而一開始好喜歡好同情好支持的這個女孩,瞬間就被拉黑。 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遵照劇情努力詮釋角色,做好身為演員的本分。一直都是這樣的。面對八點檔無法事先掌握也無法控制的劇情走向,以及隨時變動的角色設定,我們演員也只能盡量維持...
反之亦然邏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許言
許墨X李澤言
七夕
短篇
OOC有
邏輯沒有
*
1.
「李少一擲千金為紅顏,嗯?」
「若說是逢場作戲,你信嗎?」
「信。」
對方笑吟吟的答道。
若是對方沒有把手探入他的衣衫內,李澤言覺得這句話會更有說服力。
*
2.
李澤言敏銳的發現,在他們對話的時候,侍衛和司機已然離開,典雅的轎車內只存他和許墨二人。
而對方想做什麼事情,必然是心照不宣的。
問題是,此時尚在車水馬龍的大街上,透過擦得乾淨明亮的車窗,輕易可見外面絡繹不絕的行人和車輛。
反之亦然。
*
3.
李澤言欲扣住許墨的手腕,制止對方的動作,殊不知,許墨靈活的像是沒有骨頭似的,不僅輕巧的掙脫,更極富技巧的在早已熟稔於心的身體上挑逗,在白皙柔韌的肌膚上搧風點火,留下一道道曖昧的紅痕。
「許墨!」
李澤言自然沒有在大街上辦事予人觀賞的癖好,在衣襟大開之時,對於許墨過分的舉動,沉聲怒喝。
然,此番脹紅著臉,靠在車門上的李澤言,彷彿被逗弄到被逼急而炸毛的小貓兒的樣態,在許墨的眼裡,實在是可愛至極。
他貼上李澤言的耳畔,猶如惡魔呢喃,又似情人般的低語:「放心。」
李澤言被壓到窗前,發現原先明朗的晴空,此時下起淅瀝的小雨。
行人們或走避,或漫不經心的淋雨,沒有任何一個人將視線停留於道邊的豪車,彷彿根本不存在一樣,更不會留意於車內任何偷雞摸狗苟且之事。
*
4.
……
想也知道是某人濫用EVOLE的結果。
因為陡然下雨的緣故,未開空調的車內凝滿蒸騰的霧氣,模糊了車內外的世界。
許墨更按下按鍵,加裝的擋板立時升起,阻絕因天色變得昏暗而提早亮起的街燈。
豪華的禮車登時像座囚籠,陰暗、逼仄,卻困著美麗驕傲的獵物。
事到如今,掙扎已是徒勞。
「說吧,你想要什麼?」
「聽聞李少送給京城名角價值千金的鳳簪,我想,我千里迢迢地來尋李少,也向你討要點『禮物』,不過分吧?」
話雖如此,許墨的神色並沒有顯現些許疲態,反而在他的眸中隱約可見狡黠的光。
「……」
李澤言舒了口氣,嘆道:「你總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後半句是:倒也不是不能滿足你。
但未能說出口,便交織在纏綿的熱吻中,化作熾烈的愛意。
*
5.
獵人總以為自己設想周到,步步為營。
卻從未想過,聰慧美麗的獵物啊,會心甘情願地踏進陷阱。
*
6.
至於後來,真把人壓的射到窗上,弄得到處都是痕跡,惹得某人又羞又惱的事情,是後話了。
*
留言附IBON列印!有需要的可以自行使用!
大家七夕快樂捏!
反之亦然邏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不意外。當初從長相到演技都被批評的那個女孩,現在被捧上天,變成最討喜最可憐的,而一開始好喜歡好同情好支持的這個女孩,瞬間就被拉黑。
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遵照劇情努力詮釋角色,做好身為演員的本分。一直都是這樣的。面對八點檔無法事先掌握也無法控制的劇情走向,以及隨時變動的角色設定,我們演員也只能盡量維持住某些基本性格與情感,然後在混亂中尋找可能合理的邏輯。
「觀眾的讚美與謾罵,都不必太當真,他們喜歡你,說你長得好演得好,可能只是因為你的角色是好人,反之亦然。演員的工作在當下拍攝時達到劇本與導演的要求,對得起自己,就已經完成了。不需要承擔太多觀眾對角色的好惡。」這是某位前輩對我說過的話。
你們想喜歡就喜歡、想討厭就討厭吧!經過了前幾年演反派的「訓練」,我已經慢慢學習看得很淡(笑)。但還是那句,請分清楚戲劇與真實。謝謝大家。
反之亦然邏輯 在 范疇文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民主不行了嗎?- 美國啟示錄
2020的美國大選是世界性的,管它誰最終做總統,世界將從此不一樣。我是這樣定性這場大選過程的:這是一場世界級的「一期肺癌與三期腦癌的決賽」。一期肺癌指的是美式的聯邦共和憲政民主,三期腦癌指的是中共式的「以人性之惡為基礎的專政統治及陰柔滲透全球」的統戰架構。
首先讓我們把邏輯搞清楚,免得誤讀了本文的要旨。倘若甲乙兩人在做生死搏鬥,甲因為自身體質和生活方式得了肺癌,與乙因為自身體質和生活方式而得了腦癌,甲的肺癌和乙的腦癌之間是沒有半毛錢關係的。最終,即使甲因肺癌而亡,並不代表乙的腦癌就會改善;反之亦然。同理,甲若治好了肺癌,不代表乙的腦癌就有治,反之亦然。
這點邏輯搞清楚了,就知道本文重點並非在論證「中共統戰美國大選」,而是在病理學的層次上,分析肺癌及腦癌的本質,以及它們各自對生命體的威脅程度。我們必須把病理學搞清楚,因為台灣正面臨著「防癌」的關鍵時刻,必須明白如何調整體質和生活方式,才能降低得癌的機率;話說得狠一點,即使最終無法避免得癌,台灣也得清楚選擇肺癌還是腦癌才能少受罪、存活率較高。
台灣的民主還很年輕;壞處是容易受影響,好處是可塑性很大。就像對青年,我們希望把台灣塑造成一個揚善壓惡,彈性又務實的國家。在這期待下,2020美國大選教給我們許多許多東西,多到寫成一本書都不為過。但我覺得,從人類政治病理學的角度,以下這點最重要:台灣社會印象中的「三權分立就是民主」是不對的,至少是不充分的。
民主,至少得是一種「3+3」的制衡結構 – 傳統的立法、司法、行政分立,加上媒體、國安情報、軍隊的獨立。前三者構成民主的基本運行機制,後三者用來保障前三者的分立性不受敵意方的滲透。但是,如果連後三者都被滲透了,民主就岌岌可危了。
美式民主的肺癌,病理學上並不完全適用於台灣;因為,美式憲政是「各州憲法獨立,大憲法試圖統御州憲」的聯邦體制,兩百餘年來33次修憲(27次通過,6次未過),不斷清除美憲中的癌細胞,然而在外部環境巨變、國內生活方式跟不上變化的情況下,永存的癌細胞一次性集中大爆發,才生出了今日我們看到的荒謬劇碼。
中共式的金字塔專政體制,正是美式憲政的相反,權力固化之外,每次權力更替都必須血腥解決。所謂的「憲法」,在專政體制下是貨真價實的廁所內的花瓶,而且插的是千年不謝的塑膠花。專政的癌細胞,比起憲政的癌細胞強大多了,傳播率高,致死率也高,而且專攻生命體內的致命器官。
中共專政癌的病理學,是中國皇朝統御DNA被蘇聯共產國際病毒入侵後的異形。詳細的病理報告,在「中南海學」系列文中介紹過,此文就不贅述。此處僅補充一點:中共癌細胞歷經三次變異,首先是毛澤東大火快炒了一次,再來是鄧小平化療後變種了一次,現在則正經歷習氏烘培法。但70年來(或蘇聯扶持建黨100年來),此癌細胞的基因大序列重未改變,那就是皇朝天下、家天下、一人天下。
台灣的民主體制雖然年輕,但其實裡面癌細胞也不少。簡言之,來自「大中國」的皇朝癌細胞還深深存在台灣的「中央/地方」體制當中;「官本位」的癌細胞還存在人民腦中,多數台灣人還把自己當「老百姓」而非「公民」;「權本位」的癌細胞還在社會機制中,例如「有事找議員、立委」。以上都是腦癌細胞。
肺癌細胞,台灣也有,但和美國的有差別,那是因為美國是聯邦制而非贏者通吃,台灣還是「中央/地方」類皇朝制而贏者通吃。
腦癌細胞的蔓延,主要靠得是以暴力威脅為棒子、以利益誘因為胡蘿蔔、以陰術為通道,這對所有專制體制都是有效公式。但是對於不同文化下或有投票機制的體制,公式就必須做出因地制宜的變化,找到對方體制中的七吋,例如權力分佈的結構、物理的銜接點、電腦軟體的算法等等脆弱點,腦癌細胞才能快速增生。
肺癌細胞也是癌細胞,但蔓延的方式溫和一些、緩慢一些,其機制一般稱為「和平演變」。有意思的是,在政治病理學的場域中,腦癌細胞和肺癌細胞是天敵,但都會通過演化發展出制敵之術,因此臨床治療上,每個病例都是需要細細檢驗的個案。
發生在2020美國大選間的事,對台灣具有三重政治病理學上的意義:(一)美式民主的病理脆弱點在哪?(二)如何制止或至少減緩專制體制癌細胞的擴張蔓延對台灣的威脅;(三)台式民主如何制止腦癌細胞和減緩肺癌細胞的蔓延。
「癌細胞」在此是政治現象的比喻,懇請學術傾向的讀者勿以醫學或生物學相究,否則就龜毛或機車了。(XD)
(本文紙版刊於 蘋果日報 20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