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參數錯誤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參數錯誤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參數錯誤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參數錯誤英文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普通人的自由主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振興券辯論之一 我「沒頭沒臉」,想和柯文哲辯論振興券有沒有效,大概也被當成「沒唸書」。我雖然不學無術,但經濟學文獻,肯定是比柯文哲懂的,為正視聽,讓我自己進行一場單人紙上辯論,解釋為什麼「三倍振興券」很好。 問:馬政府2008年發消費券,民進黨砲轟沒效。蔡英文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馬英九不行,為...

  • 參數錯誤英文 在 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07 04:12:43
    有 3,993 人按讚

    振興券辯論之一

    我「沒頭沒臉」,想和柯文哲辯論振興券有沒有效,大概也被當成「沒唸書」。我雖然不學無術,但經濟學文獻,肯定是比柯文哲懂的,為正視聽,讓我自己進行一場單人紙上辯論,解釋為什麼「三倍振興券」很好。

    問:馬政府2008年發消費券,民進黨砲轟沒效。蔡英文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馬英九不行,為什麼自己發振興券就可以?

    答:如果振興券和消費券長得一樣,那民進黨當然該受批評,不長進只能拾人牙慧,還抄一個「失敗」的政策,該罵。但消費券和振興券不一樣,時空不一樣,政策內容也不一樣,根本不該混為一談。一個治病的藥,吃的劑量不一樣,吃的時程不一樣,甚至是診斷的症狀不一樣,都會有不同的結果。同樣是政府發錢,發法不一樣,效果當然可能不一樣。人民真正該害怕的,不是政治人物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而是不會從過往失敗裡學習,從中尋找改進之道。民進黨政府的振興券,就著過往問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全球獨到,先不管成效,在政策制定上,就已經是進步了。反觀國民黨,不但沒有從消費券的問題裡學習,反而加碼過去的錯誤,還主張發現金,沒有進步的國民黨,輸了一褲子,都換了位子,還不換腦袋,才令人害怕。

    問:所以振興券如何解決替代效應問題?和消費券,或是現金有什麼不一樣?

    答:這樣的問題,就比較有水準了。發錢無用論的理論來源,是傅利曼大師的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PIH),主要就是說,人在決定消費行為的時候,會把一生的所得拿來一併考量,盡量讓收入和支出,以一個平穩的方式進行,不要一年吃飽飽,隔一年餓肚子。在這樣理性的考量下,突來的現金補貼收入,不會被當成是一筆天外飛來的財富,非花掉不可,而是存起來,提高未來整體的消費水準。如果人人都照PIH來思考,政府發的錢,就會被存起來,而沒有刺激景氣的效果。

    小布希政府在2009年,金融風暴時發的一戶800美元現金,果如PIH預測一樣,消費幾乎沒有因為收入增加而提升。人民前途茫茫,工作都不知道有沒有得保,錢不存起來,還買新手機嗎?馬政府的消費券,在設計上比現金好,至少強迫要拿出來用,但因為消費品項沒有限制,民眾把它拿來買平常會買的東西,反而把平常的花費存起來。這個替代效應,據估算超過九成,消費券幾乎完全被當成現金補貼了。

    但唐鳳設計的振興券,不但消費品項有限制,已經先部份擋住了替代效應,要民眾拿一千出來換三千之舉,更是逼迫消費的絕妙好技。這之中至少牽涉到兩個行為經濟學的改變行為效應。第一種叫Mental accounting(腦內會計,和House effect賭場效應類似),逢年過節有小賭一下的民眾,大概都知道,同樣的一百元、一千元,平常可以拿來吃東西、買東西,很珍惜,但一旦上了牌桌,錢好像就不是錢,人的腦子,會自動把錢分類,而低估了牌桌上的錢的價值。拿了一千換來的三千,多的兩千,好像是撿來的錢,「隨便花」,應該是不少人會有想法。當然,柯文哲這麼理性,這麼異於常人,當然不承認有這種效應存在。

    另外的一個行為經濟學效應,叫framing(框架效應,這裡的中文,都是我亂翻的,我們這些沒唸書的,只會看英文文獻,還請有唸書的大德,指教一下)。同樣是政府花兩千,兩千直接打到你戶頭,和拿一千換三千,那是不一樣的感覺。消費券會被當成現金存起來,振興券卻會被當成百貨公司的禮券花掉,差別就在於這個「拿一千出來」的動作。當然,買東西都是佩琪在買,與實體經濟活動脫節的柯文哲,完全沒有辦法想像這些「非理性」行為,自然認為是無效的。

    振興券的新花招,讓好多商家,平白多出許多的點子,來配合促銷,這也是消費券看不到的額外效應。柯文哲本來不也打算加碼?現在又罵無效。位子沒換,腦袋一直換,到底要聽哪一個柯文哲講話?

    問:廢話那麼多,到底振興券會增加多少GDP?

    答:總經政策沒辦法實驗,只能用模型推估。馬政府估算的2008消費券,大概增加了0.5%的GDP。模型參數不同,結果就會不同。但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振興券的效果一定會比消費券好。而且現在的經濟情勢,遠比2008年那種不知未來的情況好。世界雖然因為武漢肺炎停擺,但現在已經逐漸恢復。而台灣不但安全,還一直吸納出走中國的製造業商機,真正受疫情傷害的,就是缺乏國際觀光客的國內消費,振興券打蛇打七寸,刺激景氣效果當然超過無差別打水漂的消費券。

    如果最後的經費支出類似消費券,也許可以達到1%的效果。在全世界一片景氣低迷的時候,可以用相對輕鬆的手法,製造出1%的GDP成長,那是很好的事。當然這些數字都是推估,最後2020年台灣的經濟指數,多少是來自振興券,沒有人可以說得準。

    羅斯福總統在一九三零年代,面對經濟大蕭條,採取了許多前史未見的新政策,統稱「新政」。這些政策,很多最後證明都是垃圾,但經濟學家不管立場與背景,都同意一點,羅斯福的政府不因為政策的失敗,就停手不進行新政策的嚐試。一個政府面對困境,要發想解決方法,研究可行方案,不斷努力,不斷嚐試,才能帶給人民希望,不是事情不如己願,就怪東怪西,在民主社會還嫌棄民眾水準不夠,對,就是在說你,柯文哲。振興券有這麼多的好處,但最大的好處,是這個政府,沒有陷入「無招」的困境,反而用創意,帶給人民希望,配合世界一流的防疫政策,台灣人民相信國家會向上,有希望的人民,才會放膽消費,這才是該給振興券拍拍手的真正理由。

    問:這麼好用,年年來發振興券?

    答:我第一個拍手叫好。如果你以為傅利曼了解人性,所以有PIH,所以一定反對政府發錢,那你就錯了。發振興券,是實質減稅,傅利曼說,「任何」的減稅都是好的,因為減少政府可用資源,才是削減政府規模的長久之道。政府永遠在變大,如果不讓這怪獸餓一下,不可能縮小。如果政府年年發振興券,要籌措財源,就要減少支出,那當然是好事。

    但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柯文哲,坐擁台北大金庫,不用管撙節支出,才會隨便加碼振興券。但你要中央政府年年發振興券,是要砍哪一個部門的預算?少撥一點給你蓋社會住宅,還是鄉下地方不要蓋捷運,又或者是把國防部預算砍多一點,讓敵人輕鬆一點攻台?

    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那是當家的人,得想辦法的不得已。年年發振興券,很好,但先把要砍的預算,列出來,好好吵一吵。沒頭沒臉的經濟學家,樂見其成。

    (後面還有幾個自辯自答,待續,也歡迎讀者朋友留言提問,一併回答)

  • 參數錯誤英文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31 07:01:06
    有 181 人按讚

    這篇資訊量比較大但是內容非常重要.....

    請大家耐心看完、幫忙分享,一起闢謠喔!! <3

    1.長期風電均價將低於3元/度。

    2.算溢價才是正確的。

    3.每戶每天只多花2.2元。

    總統政見發表會,韓國瑜說「花兩兆蓋風力發電」,蔡英文總統本週則用五分鐘清楚闡明,用能源政策來帶動產業轉型的願景,高下立判。

    事實上,政府根本沒有花兩兆蓋離岸風電,政府付的是購電電費,兩兆謠言的源頭,來自煤電商人陳立誠寫的《離岸風電大騙局》,其造謠方程式,在參數和公式的兩方面都嚴重錯誤。

    1️⃣取5.8最高價,無視於長期風電均價將低於3元

    首先,就是高估的老套。陳立誠和核煤幫跟著造謠的諸多衍生評論,都刻意取風電發展初期較高的5.8元,以錯誤的高估,引導直觀上倍數的差距感,無視於風電價格先高後低,長期平均價格大幅下滑的必然趨勢。

    我國離岸風電「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三階段策略,2025年裝置容量的5.7GW。

    價格分成三個部分:

    A. 只有最早上線的示範風場0.238GW是每度電5.8元
    B. 其次潛力風場的遴選3.8GW,每度電約5.5元
    C. 競價1.7GW,每度電約2.2-2.5元(已低於目前台電售電均價2.6元)。

    而尚未招標的區塊風場2026~2035年共10GW,會增加約二倍規模的低價風電,只要低於2元,用簡單加權計算,就可知長期均價會低於3元。

    由於規模經濟效果,風場環境等初期摸索的成本遞減,再加上RE100等國際大廠不要核電的綠色供應鏈要求,歐盟可能課徵碳關稅等市場趨勢,開發廠商多了直供綠電的選項,還有額外出售碳權和憑證收入,若出現接近零元競價來搶得風場開發權,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2️⃣合理溢價=台電購入風電費用-售出所得

    國營的台電向風電業購入的電,並不是自己用掉或憑空消失,所以還要扣掉賣出去的售電價格收入,才是真實的合理溢價。

    5.7GW的離岸風電,一年約可發200億度的電,以均價5元,減掉近期平均售電價格2.6元、認購綠電均價為3.6~4.8,則一年的溢價為400億元,二十年總計八千億(已是高估)。

    以化石燃料價格長期上升趨勢,使售電價格往上,這個溢價會更低;另外,在國內初期再生能源供應不夠的情況下,所謂「昂貴」的綠電就一點也不貴,可能多數被製造業搶購,根本就輪不到一般用戶,如此一來對民生電價的影響,反而不如火力燃料價格的影響。

    3️⃣每天2.2元,帶來上兆產值的效益與健康安全的用電

    這400億元的溢價,以民生用電佔17.60%,用882萬戶均攤,每天每戶只要2.2元。(再說一次,這是高估的情況)

    且這相當於1兆的基礎建設投資,將帶動1.2兆的國內產值,和2萬個綠領就業機會,除了讓科技產業可以穩住蘋果國際大廠訂單,所培植起來的風電產業鏈可進軍國際,使台灣成為亞太離岸風機產業基地。

    在能源專業上有法定「迴避成本」的算法,就是台電因為買了再生能源,而不必自己發電或購買其他黑色能源的成本,這是法律所明文規定必須計算的,也是帳面上確實省下來的錢。

    今年的法定迴避成本是2.13元,則估算離岸風電相對於傳統黑色能源的溢價約一年600億元,化石燃料價格上揚趨勢,必然墊高迴避成本,未來再生能源的溢價會更低。

    這個迴避成本的溢價,相當於每個家戶每天多花2.2元買保險,來避免核電廠運轉時下風處的致癌風險、核災滅國的全面性系統風險,以及減少燃煤發電空汙量的健康增值。

    -
    -

    從兩兆到五兆,亂喊價的詐騙慣犯

    陳立誠在2012年出版《能源與氣候的迷思-2兆元的政策失誤》,是第一次喊出兩兆,但當時的兩兆是總括風電、太陽能,以及天然氣取代部分燃煤的成本,單單風電根本不會到兩兆。

    今年九月推出這本《離岸風電大騙局》,只計算風電就是花兩兆,跟七年前的算法膨脹好幾倍,接著十月份,就喊出非核家園將使每戶電費增加三萬元,經濟部打臉不知檢討,更提出每戶加稅三萬。十二月初,韓國瑜總部記者會再灌水加碼到非核家園花五兆、每戶增加五萬,王明鉅也和陳立誠一搭一唱、自吹自擂。

    幾個月不到的時間,估計數字就可以相差好幾倍,無法令人相信這是有憑有據、認真精算的能源政策。這種隨興亂喊價的估算基礎而推論出的兩兆,就是造謠。

    #綠能謠言終結者

  • 參數錯誤英文 在 曾欣欣 Glori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8-26 23:32:34
    有 39 人按讚


    「排敏飲食」去減肥😱...

    [請廣傳]
    香港01於8月18日刊出的報導"節食運動減極無用 女生初試「排敏飲食」 3個月瘦20磅"中講述以IgG測試檢驗食物過敏,並表示食物過敏可引致體重上升,香港過敏協會表示以上說法並不正確。

    根據香港過敏科醫學會提供的研究報告,IgG檢測缺乏健全的科學依據和有效性證據。因為不必要地排除食物會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不適當地進食食物亦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和甚至死亡。美國過敏,哮喘和免疫學會指出,IgG和IgG亞類抗體測試對於測試食物過敏沒有臨床意義,無法驗證,缺乏足夠的質量控制,不應進行。
    IgG測試對診斷食物過敏及不耐的研究報告連結(英文)[帖子下部分有中文翻譯]: http://www.hkmj.org/abstracts/v23n4/419.htm
    香港過敏科醫學會網站: www.allergy.org.hk

    另外,亦未有研究顯示食物過敏可導致體重上升。

    要診斷延遲過敏反應,會使用排除法(即一段時間不接觸該物質)加再度挑戰(即再接觸該物質然後看有沒有反應),但這個方法應在醫生指引下進行。
    -----------------------
    IgG測試對診斷食物過敏及不耐的研究報告中文翻譯

    前言
    越來越多人用食物特異性免疫球蛋白G(IgG)測試來診斷兒童的食物過敏和不耐,而測試結果往往對於多種食物呈陽性。
    儘管這樣使兒童避免某些食物,但通常沒有明顯的益處。反而,患者可能會吃到一個真正過敏的食物,因為IgG檢測為陰性。
    只要營養均衡,兒童即使不吃不是真正過敏的食物,也不會有害處。然而,現在越來越多說法認為,延遲嬰兒進食固體食物來預防過敏是沒有任何益處的。
    相反,在母乳喂哺的同時儘早引入固體食物可能會增加孩子對外界物質的接受性,並降低兒童隨後發展過敏病的風險。因此,幼兒時期不必要的避免食物可能會減低對外界物質的接受性,並促進過敏性疾病的發病。
    鑑於這種發展和最近由於誤診而導致幾乎死亡的病人的經驗,我們感到不得不告知讀者這個已公佈的IgG檢測指南。

    案例
    當他第一次被餵牛奶配方時,一名3歲男孩在8個月大約被診斷為牛奶過敏。服用後產生廣泛急性蕁麻疹,嘔吐,看起來呼吸窘迫。牛奶的皮膚點刺試驗是陽性的,證實了他對牛奶蛋白質的過敏。他的父母被勸喻避免餵他任何乳製品,並督促定期回訪,以評估其牛奶過敏狀況。
    他的母親之後聽說了順勢療法,聲稱可以消除食物過敏,從而開始治療。經過多次面診後,她確信這個男孩的食物過敏可被移除。
    母親帶男孩進行據稱可測出96種食物不耐的IgG血液檢查。樣本送到美國的實驗室後,表示對牛奶沒有敏感性。
    該報告還指出,該試驗尚未得到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評估。這應該已經發出危險信號,因為美國的所有醫療診斷測試必須由FDA通過。由於測試未能顯示對牛奶的敏感性,母親開始給男孩餵食牛奶,爲此他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不幸的是,他的腎上腺素自動注射器已經過期了,因為他的母親不再定期看正式的醫生。他立即被帶到急診室,幸運地被復甦。
    隨後母親向該化驗公司質詢,所得到的回應是如果患者避免某種食物,測試不會顯示該食物的陽性結果,並且測試僅應用於“參考”。從病人的故事中可以吸取許多經驗教訓,尤其是依賴於無效和未經證實的測試,包括IgG測試來診斷食物過敏的危險。

    關於免疫球蛋白G檢測的權威論文
    美國過敏,哮喘和免疫學會指出,IgG和IgG亞類抗體測試對於測試食物過敏或不耐沒有臨床意義,無法驗證,缺乏足夠的質量控制,不應進行。歐洲科學院過敏和臨床免疫學評論說,許多血清樣本顯示陽性IgG4結果是沒有相應的臨床症狀的。對食物過敏中IgG4檢測的診斷價值沒有任何對照研究。加拿大過敏和臨床免疫學會也強烈反對食品特異性IgG檢測,以確定或預測對食物的不良反應。
    血清中特異性IgG抗體的測試結果並不符合口服食物挑戰的結果(口服食物挑戰是測試食物過敏的黃金標準)。現時沒有證據表明"IgG亞類"或"IgE / IgG4抗體比率"為是可靠的診斷工具。
    此外,在健康和患病的人中都可以檢測到常見膳食抗原的IgG抗體。
    在濕疹中,針對食物的IgG水平與任何臨床參數不相關。
    不適當地使用IgG測試增加了假診斷的可能性並伴隨著不必要的飲食限制和生活質量下降。此外,也許更需要關注的是: 具有真正的IgE介導的食物過敏症並有威脅生命的過敏反應重大風險的病人,可能對該致敏原具有正常水平特異性IgG,並可能被錯誤地建議重新將這種潛在致命物品引入他們的飲食。這正是上述患者的情況。

    IgG測試的規限
    這些類型的測試仍然存在於法律的灰色區域。在美國某些州,這些化驗所仍不受管制,因為FDA只對測試有管轄權,而不是化驗所。個別州原本應該執行聯邦法律禁止化驗所進行非FDA批准的測試,但許多州選擇忽視這一聯邦法律,導致這些化驗所繼續能接受其他州和國外的樣本。紐約州現在會起訴將病人樣本轉交給州外有問題化驗所的醫生。在香港,進口藥物必須在其原產地國家獲得監管部門批准,才能在當地獲得許可。然而,化驗所測試卻沒有這樣的規則。

    香港過敏科醫學會對用IgG測試診斷食物過敏和不耐的立場
    香港過敏科醫學會(Hong Kong Institute of Allergy)的強烈觀點認為,IgG檢測缺乏健全的科學依據和有效性證據。結果與實際症狀之間缺乏相關性。"抗轉谷氨酰胺酶"、"抗脫氨基的麥醇溶蛋白肽"和"抗內分泌IgG和IgA"也僅僅是可用於篩選乳糜瀉和監測麩質暴露的抗體標記,而不是用於該食物相關免疫介導病症的黃金準診斷模式。因爲沒有臨床意義和使用這些測試可導致危害的情況,香港過敏科醫學會的建議與全球主要的過敏和免疫組織保持一致,禁止使用IgG測試食物過敏或不耐。
    IgG濃度的測量與臨床無關,不應該成為食物過敏診斷的一部分。相反,鼓勵讀者就如何診斷和管理食物過敏,諮詢香港過敏學會及其他機構的明確建議。

    結論
    懷疑自己有食物相關疾病的患者應尋求醫生的指導,進行診斷測試和解釋測試結果。強烈不鼓勵測量食物特異性IgG濃度以診斷食物過敏或不耐。全科醫生如果對這些患者的適當管理步驟有任何不明確,鼓勵諮詢他們的過敏和免疫學同事。
    不必要地排除食物會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不適當地重新進食食物亦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和甚至死亡。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