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去殼菱角煮法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去殼菱角煮法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去殼菱角煮法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林凱鈞,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每當進入涼秋以後,路邊街角總能偶遇糖炒栗子的小攤,陣陣帶著甜味的焦香氣息,隨著鐵鍋翻炒的聲響傳來,「栗子」素有堅果之王的美譽,被稱作是乾果中的佼佼者。於《本草綱目·果一·栗》中亦記載:「栗之大者為板栗,中心扁子為栗楔。稍小者為山栗,山栗之圓而末尖者為錐栗」早在南歐中世紀時期,當地人即將其作為攝取碳水...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3萬的網紅Ytower Cooking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材料: 去殼菱角、五花肉塊、竹筍塊、杏鮑菇塊、青蔥段、蒜頭、薑片、香油 醃料: 醬油、鹽、米酒、太白粉 調味料: 醬油膏2大匙、番茄醬2大匙、糖少許 作法: 1.取碗將五花肉塊與所有醃料一起抓勻後,備用。 2.備油鍋將作法1的五花肉炸至表面變色後撈起瀝乾。 3.熱鍋爆香蒜頭、薑片,放入去殼菱角...
去殼菱角煮法 在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03 17:41:04
🌜晚安餐盤🌛 🌝🌚🌝🌚🌝🌚🌙 #糙米飯 #蒜炒花生🥜 #香煎鯖魚 #炒青江菜 #蒜味白酒炒花枝 #肉片炒什錦(木耳香菇甜椒毛豆) #雞肉菱角湯 ➡️簡單作法: 🌛稍微川燙一下雞肉撈起備用,紅棗或枸杞適量泡水洗浄備用 🌜鍋子加入雞肉、去殼菱角、薑片、枸杞或紅棗,適量的水(蓋過食材)燉煮完成再加一點塩就...
去殼菱角煮法 在 林凱鈞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1-18 17:34:59
秋意濃,天一涼就容易肚子餓,發現路上買點心的小攤變多了。糖炒栗子、現煮玉米、炭烤地瓜、騰雲駕霧的蒸花生、里芋和菱角都讓人食指大動! 其中,在秋天進入產期的菱角,口感鬆軟綿密,氣息清新迷人,一吃總讓人欲罷不能😋 菱角不只可口,具備的營養價值更是多元,以下就一起來認識「5個吃菱角的好處」吧! ❶增...
去殼菱角煮法 在 林凱鈞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每當進入涼秋以後,路邊街角總能偶遇糖炒栗子的小攤,陣陣帶著甜味的焦香氣息,隨著鐵鍋翻炒的聲響傳來,「栗子」素有堅果之王的美譽,被稱作是乾果中的佼佼者。於《本草綱目·果一·栗》中亦記載:「栗之大者為板栗,中心扁子為栗楔。稍小者為山栗,山栗之圓而末尖者為錐栗」早在南歐中世紀時期,當地人即將其作為攝取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而在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中,東西方皆廣泛應用作成各類食品
栗子多透過蒸、煮、烤、炒等方式烹調,也可磨粉做麵包糕點。而傳統的糖炒栗子,則是運用經清洗曬乾後的石英砂,先在鍋中翻炒,依序加入麥芽糖、蜂蜜和植物油等配方,通過高溫加熱後,待沙子逐漸轉成黑色,並炒到顆粒圓潤後,才能投入栗子進行炒製。如此不僅能使栗子均勻受熱,還能使當中的養分封存,讓栗子展現出絕美的香甜風味。此次即彙整了「5個栗子的優點」,接著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吧!
❶促進代謝消水腫
其含鉀元素,有助維持體內鈉元素之平衡,用以調控身體水分的正常代謝,以免造成水腫現象
❷孕氣絕佳有活力
內含葉酸元素,其可促進血液細胞的生成,幫助胎兒之神經系統的發育,亦有益孕婦補充營養
❸降脂抗壓緩疲勞
當中存在維生素B1及B2,且B2含量是大米的4倍,能幫助提升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之代謝效率,改善脂質及脂蛋白的作用與消化;還可增加抗壓能力與減少疲勞情況
❹心血順暢增免疫
其蘊藏不飽和脂肪酸,是構成人體的重要元素,可防止食物中的脂肪沉積在血管壁中,且有利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以遠離患上心臟病及心血管疾病之風險;還可增加機體之免疫力和優化視力
❺膳纖養胃助消化
具備豐富膳食纖維,且為玉米的2倍、南瓜的4倍、蘋果的7倍;日常適量攝取,不僅容易消化,還能補充膳食纖維。一日吃10顆栗子,就約能獲得人體所需之三分之一的膳食纖維含量,對於腸胃系統具優異保健作用
#栗子挑選法
市售有乾栗及生栗兩類,生栗又分為帶殼與去殼兩種。帶殼生栗子適合做糖炒栗子,而若要使用鮮栗子入菜,則可購買去殼生栗會更便利
▶️摸質地
用手輕壓外殼,殼質堅硬表示果肉飽滿;如質地稍軟,很可能栗子已乾癟,就非首選
▶️聽聲音
將栗子放在耳邊搖一搖,如果沒有聲音,表示內膜果肉緊貼,是鮮栗的優選;而若出現果肉撞擊果殼的聲音,有可能已是果肉內縮的陳年舊貨
▶️視形態
栗子主要有兩種形狀,一種是半球狀(一面凸起一面平整);另一種是扁球狀(兩面扁平)。建議選擇半球狀的栗子,通常表示營養充足,且甜度高,風味與口感都更佳
▶️看色澤
栗子顏色呈深褐色,透出霧面光澤,底部帶有絨毛,皆是鮮栗子特徵;而若表面光禿,且顏色很深,就可能已存放很久或變質。另外,去殼的生栗子,外觀應呈現淡黃色,表面飽滿無蟲蛀,並帶有清新栗香
#栗子處理法
針對去殼乾栗,應用時需先進行泡軟,用以避免後續烹調需花耗長時間才能入味之問題;別忘了要去除表面的褐色薄膜,避免口感不佳或帶有澀味
▶️電鍋炊蒸
栗子泡水2小時,瀝除水分,進電鍋蒸煮約10分鐘(傳統電鍋的外鍋約放1杯水)
▶️熱水悶浸
料理前才發現忘記將栗子泡水,即可用鍋子燒水至沸滾時將栗子倒入,關火浸泡30分鐘,再行後續料理
▶️油炸定型
鍋裡倒油以中火加熱至油溫180℃,放入栗子油炸2分鐘後撈起,即可進行進一步料理,適合快炒或燒燴時應用,可助穩定栗子形狀且不易鬆散
▶️冷水泡軟
料理前用冷水浸泡約3小時,用手輕捏時感覺質地微軟,再用流動清水沖洗,即可入菜。這個方法適合燉煮類的料理,有利呈現鬆棉口感。泡水後,如果覺得不夠軟化,可再用滾水加鹽熱煮3分鐘後關火,上蓋續燜3分鐘,即可幫助提升軟化程度
#栗子停看聽
⚠️據中醫的理論而言,栗子可補腎健脾與養胃,還能夠提高消化吸收作用,且可改善腎虛造成的腰痠背痛困擾。若遇食慾不佳或缺乏營養時,適量攝取栗子,即是營養補給之良方
⚠️栗子每百克中含有1.7克脂肪,碳水化合物為50克,其GI值60,屬於中度升醣食物;又因其富含膳食纖維與澱粉酶抑制劑,所以升醣指數比米飯要低。糖友也可適量食用,一日應不超過4顆,而一般人一日則在10顆內為宜
#延伸閱讀
5個吃菱角的好處 https://reurl.cc/MkbGnp
#凱鈞話重點
#5個栗子的優點
去殼菱角煮法 在 林凱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秋意濃,天一涼就容易肚子餓,發現路上買點心的小攤變多了。糖炒栗子、現煮玉米、炭烤地瓜、騰雲駕霧的蒸花生、里芋和菱角都讓人食指大動!
其中,在秋天進入產期的菱角,口感鬆軟綿密,氣息清新迷人,一吃總讓人欲罷不能😋
菱角不只可口,具備的營養價值更是多元,以下就一起來認識「5個吃菱角的好處」吧!
❶增進食慾護心臟
內含豐富的維生素B1,能促進食慾,強化肌肉細胞及組織,也可穩定神經與心臟的正常運作,亦能預防腳氣病
❷營養豐沛好吸收
其含有豐富葡萄糖、胡蘿蔔素和消化酶,既可提供營養,又有利消化吸收,改善胃潰瘍,也適合嬰幼兒、中老年人及孕婦食用
❸口腔防禦視力佳
當中的維生素B2,能促進生長發育及細胞新生。幫助預防和消除口腔內、唇、舌及皮膚的發炎反應,還可增進視力,減輕眼睛的疲勞
❹強健機能護免疫
因富含銅,對於血液、中樞神經和免疫系統具保健作用。特別是頭髮、皮膚和骨骼組織以及腦、肝、心等內臟的發育和功能,能發揮正向助益
❺高纖低卡消水腫
其具低熱量(100g菱角的熱量約143大卡)、低升醣指數(GI值22)、高蛋白質的碳水化合物(100g菱角的醣質是31g),且含很高量膳食纖維的特性,可促進腸胃蠕動,而且還有輕微消水腫作用
📌菱角品種
其根部生於土中,三角形葉浮生於水面,每年9月中~11月為盛產期。其性喜高溫、多日照、多濕的氣候環境,生育結實的適溫為攝氏25~36度,產區多在南台灣,目前以台南官田、高雄仁武為主要種植區域。目前台灣所種植的菱角,淺水多於深水,分為兩角菱、四角菱兩種
⏩兩角菱:口感酥鬆,9月中即可採收。又可細分為大角種及大肚種,大肚種菱角殼薄肉較大,大角種體積較大但菱角肉較小且不易裂殼,現在的兩角菱則多為兩種混種
⏩四角菱:口感較軟,7月採收
📌選角秘笈
⏩觀察法
可注意兩「角」是否尖硬,判別菱角新鮮與否。外殼為紫紅色的、果肉較為脆嫩,適合入菜;紫黑色的菱角通常比較成熟,口感香甜也飽實
⏩水測法
想買新鮮菱角,第一可先避免挑選色調過於暗紅的生菱角,可能已存放過一段時間。也可使用水測法判斷,菱角若沉入水底,代表比較成熟,肉質較飽滿、美味
⏩聞嗅法
市售已剝殼的菱角,挑選時則是要注意外觀是否完整,聞起來也不要有奇怪的漂白水味或發酵味
📌保存方法
🔸帶殼菱角:裝入袋中,不要完全密封。冷藏約可保存一個星期
🔸去殼菱角:冷藏約可保存2天;冷凍約可保存1個月
📌菱角停看聽
⚠️菱角生食涼寒,易傷陽氣, 體寒者熟食為好
⚠️適量補充勿多吃,一餐6顆內為宜,避免消化不良、熱量過高
⚠️新鮮菱角在水中會呈橘紅色,其菱角殼中有鍺元素,因此離開水中後,會出現偏紅帶紫的色調
⚠️由於菱角屬於未精製的原態食物,其礦物質含量(如:鉀)較精製過的全穀類為高,因此有腎臟疾病者,食用菱角份量應需謹慎。烹調時可將菱角切成小塊,浸泡於水中;或以水煮的方式烹調,以利鉀離子隨水分流失,在食用上對於腎友可減輕負擔
⚠️菱角殼可能有蟲, 所以煮菱角前一定要注意「泡、洗、刷」!菱田噴灑農藥並非噴在殼上,而是噴在水田裡。農藥有分為接觸性及移行性。接觸性農藥,大多殘留在施藥時接觸到的部位,容易在食材清洗、去皮、去殼時被去除;而移行性農藥,會經由植物的施藥部位吸收進入植物裡層,或隨水份輸送而遍佈整個植體,很難經由清洗去除。因此,選擇有相關栽種認證之作物,較能安心
#凱鈞有食力
#5個吃菱角的好處
去殼菱角煮法 在 營養師Stella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食物營養] 想增加纖維攝取嗎?主食類食物這樣挑就對了!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認識了常見蔬果纖維含量,並懂得如何挑選高纖蔬果。由於有很多朋友詢問主食纖維含量相關問題,所以今天Stella就來教大家主食類食物該怎麼挑才能有效增加纖維攝取。
▉ 6個方法,輕鬆增加主食類食物的纖維攝取!
對大部分來說,每日熱量需求在1500~2200大卡間,若依「每日飲食指南」的均衡營養原則分配,「全榖雜糧類」(以下將簡稱為主食類)的攝取量為2.5~3.5碗,也就是10~14份主食類。
由於一般人所接觸的主食類食物主要是白米飯,或由白麵粉加工製成的麵條、土司、麵包、饅頭及餅乾、零食等精製加工食物。而從糙米加工成白米,及小麥加工成白麵粉的過程中纖維約損失了82~84%,因此若我們只吃上述這些主食類食物的話,恐無法獲得太多的纖維。
以國人最常吃的白米飯為例,梗米每百公克平均含0.7公克纖維,因為80公克米就可煮成一碗飯,故一碗白米飯約含0.56公克纖維。若一天吃2.5~3.5碗白飯共可獲得1.4~1.96公克纖維,這個量僅占25公克纖維的5.6~7.8%。所以若想從主食類獲得更多的纖維,我們有必要對主食類食物的纖維含量有通盤的了解。為了讓大家能快速上手這些知識,Stella依據「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所提供的食物資料,為大家歸納出6個能有效增加纖維攝取的實用技巧:
@第一招.在米上做變化~改用纖維含量較高的米或加入其他雜糧!
這一招是最常被提及的方法,不過這個方法僅適合三餐能自己準備的人。
如果食物是你自己準備的話,你可以選用纖維含量較高(圖一)的糙米來取代白米,若嫌棄糙米口感不好,也可改用胚芽米、發芽米或五穀米。透過部分或全部份取代白米,直接就可提升米飯的纖維含量。
除此外你也可以自行在白米中加入紅藜、小米等其他穀物,或加入地瓜、芋頭、皇帝豆等雜糧,這不僅能增添米飯風味還能提升白飯的纖維含量。
@第二招.變換主食~改吃纖維含量較高的麵食!
去殼小麥屬於高纖食物,每百公克含11.3公克纖維,遠高於糙米的4公克纖維,故即便白麵粉是精製過的食物,其加工過程流失了82~84%纖維,但每百公克麵粉仍有1.8~2公克纖維,高於白米的0.7公克纖維。這也是為什麼以麵粉加工製成的麵食纖維含量會高於白飯的緣故。當然,若使用的是纖維含量更高的雜糧麵粉、全麥麵粉或摻雜蕎麥粉所製成的麵條或麵食,所獲得的纖維還會更多。
那麼相較於米飯,麵條纖維到底有多高呢?一碗白飯=4份主食,同樣4份主食的話,麵條的重量為80公克(註/乾麵條20公克=1份主食)。從圖二中可查到乾麵條每百公克含1.9公克纖維,所以80公克的乾麵條可提供1.52公克纖維,相當於白飯的2倍多。
如果你吃的是烏龍麵這種熟麵條,因為麵條吸附了大量的水,所以熟麵條60公克=1份主食,4份主食的話就是240公克。查圖可得知烏龍麵每百公克含1.1公克纖維,故240公克烏龍麵可提供2.6公克纖維。
簡單地說,同樣1碗飯(4份主食),選擇麵條所獲得的纖維為白飯的2~3倍或更高。對於那些無法自己準備食物的人,只要直接將”吃飯”換成”吃麵”就可提升主食類食物的纖維攝取量。麵食中蕎麥麵、意面、雞蛋麵、麵線及金門黃麵等麵體纖維含量較高,挑選這類麵條可獲得更多的纖維;雞絲麵、油麵、拉麵、刀削麵和鍋燒麵纖維含量較低,想獲得較多纖維者最好少吃這幾種麵。
@第三招.偶爾吃點吐司、麵包或饅頭也不錯!
吐司、饅頭或麵包和麵條一樣都是用麵粉所製成,所以纖維含量同樣比白飯高。從圖三可看到一般白麵粉所做成的吐司、餐包或漢堡麵包每百公克有2~3公克纖維,若是使用全麥或添加全穀、堅果等成份所製成的成品纖維含量則還會更高。
饅頭、吐司、餐包30公克為一份主食,所以4份主食為120公克重,可獲得2.4~3.6公克的纖維;漢堡麵包25公克為一份主食,攝取4份主食可獲得3公克纖維,所以早餐或兩餐間的輕食若以吐司或麵包為主食的話,即可輕鬆增加纖維的攝取。
不過要特別提醒的是吐司、饅頭、麵包類這類主食主要是直接單吃,這意味著只吃到澱粉、缺乏肉類和蔬果而會有營養不均的問題;另外因為飽食感差,所以很容易不小心吃過量。因此建議若要吃這類食物的話,最好搭配蔬菜、肉類或水果一起吃,以提升該餐的營養及飽食感。例如吐司、饅頭或餐包可夾肉片、起司、蛋或生菜等一起吃。最後還要叮嚀的是吃麵包類時要避免挑選包餡的麵包(如紅豆、奶酥麵包等),或酥皮的麵包以免吃入過多油、糖和熱量。
@第四招.跟著流行,以麥片做早餐或輕食餐!
麥類(包括小麥、燕麥、大麥等)因為一般僅經過去殼等簡單處理,所以保留相當多的纖維,即便壓製成麥片每百公克所含纖維仍超過糙米(圖三)…..這意味著改以麥片當早餐就可輕鬆增加主食類食物的纖維攝取。此外,因為胚芽也屬於高纖的食物,所以我們也可在牛奶或麥片中加入小麥胚芽來增加口感和纖維。
同樣要提醒的是麥片20公克=1份主食,所以吃的時候要留意麥片的用量。另外,由於麥片本身沒味道,很多人在吃麥片時習慣以牛奶或豆漿做基底,或加入堅果、芝麻、榖粉等來增添風味、加入蜂蜜來調味….這些麥片以外的食材都含有熱量,需要做體重管理者若選擇以麥片當早餐的話,務必要留意總熱量的攝取。
@第五招.看到豆類千萬不要錯過!
主食類食物中也有許多豆科食物,例如最常見的紅豆、綠豆或近年來很夯的鷹嘴豆。豆類食物因為屬於原型食物,故保留了相當豐富的營養,包括今天的主角~纖維。圖四中有常見、屬於主食類的豆類食物,它們或常見於甜湯、甜點,或和其他食材料理成為一道菜,或加入米飯中一起煮。如果你是三餐外食者,在外面看到這些豆類食物時記得千萬不要錯過喔。當然,如果你的食物是自己準備的話,不妨把這些豆類食物納入你的每日飲食中來有效增加每日纖維的攝取。
@第六招.多吃這些美味、好吃的根莖類及雜糧類主食!
除上述食物外,我們平日還會遇到很多保留原型的主食類食物(圖四),如地瓜、芋頭、玉米,或栗子、菱角、蓮子等季節性食材,這些食物也是補充纖維的良好食物來源。它們有些蒸熟了直接吃就很好吃,例如地瓜、南瓜、栗子、菱角等;有些常用於料理中,如玉米粒、豌豆、蓮藕等;另外還有很多食材也常用來製作甜品、甜湯。最重要的是這些食物不僅廣泛出現在我們日常飲食中,且有很多是外食也很容易取得的,如烤地瓜、煮玉米、菱角和栗子等,因此可說是一個非常方便、簡單的補充纖維好方法!
[根莖類] 地瓜、芋頭、 馬鈴薯;山藥、荸薺~這些根莖類食物中,地瓜、芋頭纖維比較高,每百公克纖維都介於2.2~3.3公克間;其次為山藥、荸薺,介於2.1~2.3公克;馬鈴薯最低,每百公克含1.2~1.3公克纖維。
[雜糧類] 玉米;豌豆仁、皇帝豆;南瓜~這些雜糧類中纖維最高的是豆科的豌豆仁(7.5~8公克)及皇帝豆(5.1公克);其次為玉米,每百公克可食部分含3.5~4.9公克纖維,常吃的玉米中黃玉米纖維高於白玉米;最後為南瓜(2.2~3.3公克)。
[季節性食物] 蓮子、蓮藕、菱角和栗子~這幾個季節性食物中,屬於種子類的蓮子和栗子纖維最高,其次是蓮藕,再來則是菱角。
總結來說,雖然人們最常見的主食,如米飯、麵條或馬鈴薯纖維含量普遍不高,但這並非意味著我們無法從主食類食物中獲得纖維。即便是外食者,我們仍可透過簡單的技巧來增加主食類食物的纖維攝取,例如偶爾換吃麵食,或改以麥片、吐司或饅頭等當早餐。另外,超商中就可輕鬆買到烤地瓜、烤馬鈴薯、煮玉米;適當季節時街頭出現的糖炒栗子、蒸熟的菱角也是很好的選擇。此外,還有各種以紅豆、綠豆、蓮子、地瓜、芋頭等榖物雜糧製成的點心。所以只要花點心思、選對纖維含量較高的主食,要達到每日25~35公克的纖維建議攝取量並非難事!
**************************
[補充資料]
1.有關食物份量,例如多少公克=1份主食請參考衛福部國健署的「食物代換表」獲得更多詳細的資料。
2.對食物纖維等營養成分資料有興趣者可搜尋「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